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部分 秦漢時期

晁錯論貴粟

【故事來源】

本故事取材于班固編撰的《漢書》。

《漢書》,又稱《前漢書》,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記述了漢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前206—23),計二百三十年的史事。全書包括紀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傳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劃分為一百二十卷,約八十萬字。《漢書》是“二十四史”之一,它是繼《史記》之后我國古代又一部重要史書,與《史記》《后漢書》《三國志》并稱為“前四史”。

班固(32—92),字孟堅,扶風安陵(今陜西咸陽)人,東漢著名史學家、文學家。他出身儒學世家,父班彪為著名學者。班固9歲能屬文,誦詩賦,16歲入太學,精通儒家經典及歷史。建武三十年(54)班彪過世,班固開始在其《史記后傳》基礎上撰寫《漢書》,前后歷時二十余年,于建初(76—83)中基本修成。后受竇憲案株連,死于獄中,時年61歲。

【故事概述】

晁錯畫像

西漢初年,經濟蕭條,民不聊生,到處一片荒涼。漢高祖、文帝、景帝相繼實行輕徭薄賦、與民休息政策,農業、手工業和商業迅速恢復,社會經濟穩步發展,出現了文景之治。文景二帝善用人才,他們身旁有幾位為治國興邦出謀劃策的良臣。別的暫且不表,單說那才華出眾且又務實的政治家晁錯。

晁錯何許人也?晁錯(前200—前154),潁川(今河南禹州)人,少時學習法家思想,后來接受儒家教育,先后任太子舍人、門大夫、太子家令等職,被景帝尊為“智囊”。他為人剛正,直言敢諫,先后上書建議充實邊塞、備御匈奴,重農貴粟、重本抑末,削弱諸侯、更定法令,招致權貴忌恨。公元前154年,以吳王劉濞為首的七諸侯國以“誅晁錯,清君側”為名發動叛亂,晁錯被景帝處死。

看今說古 警醒國憂

文帝當朝期間,曾多次下詔勸課農桑,鼓勵農民發展生產,開辟財源,百姓有吃有穿,解決了溫飽問題。但是,社會還有什么問題呢?晁錯帶著隨從走出京城,遍訪各地城鄉,發現百姓吃穿雖然不愁,但整個社會糧食依然匱乏,農民照樣貧困,而商賈卻逐漸暴富。這是什么原因呢?晁錯通過調查發現,主要是糧食價格過低,京城一個富商一天的開銷,幾乎等于某些農民一年的收入;一個五口之家農戶全年的糧食收入折合約八千五百錢,而他的開銷,包括田稅、算賦、口賦、兵役和徭役的代役及日常生活開支,遠遠超過了收入(參見《漢書·食貨志》)。農民少余糧,國家無庫存,令人擔憂。晁錯向文帝建議:當今治理國家首要是提高糧價,鼓勵農民多生產糧食,國家要大量儲備糧物,以備天有不測風云。“國家大本,食足為先”,糧食儲備,是關系治國安邦的大事啊!

晁錯還查閱了大量史書,回顧和研究了夏商周至今歷朝歷代的成敗與興衰,然后向文帝進言道:“堯帝、禹帝有九年的水災,商湯有七年的旱災,但國家沒有因饑餓而死的人。這是何故?這是國家事先早已做好了準備,貯藏積蓄了大量糧食。”“秦代則有專門的《倉律》,違者處以極刑,這說明秦代極為重視糧食儲備。”接著,晁錯深感憂慮地說:“然而,我們缺乏足夠的糧食儲備,一旦災害來臨,便會措手不及。”他查閱地方志的記載,發現渭河泛濫,國家因無糧物賑災,凍死餓死災民成百上千,許多人流離失所,災民損失慘重。隴西的蝗災伴隨旱災,造成赤地千里,餓殍遍野,朝廷抽不出糧物解救災民,只好望災興嘆。

查看了這些資料,晁錯對文帝說:“圣君開拓江山,形勢一片大好。皇上提倡節儉,減少皇宮開支,減輕百姓稅賦,大力勸課農桑,全國人口和墾田面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增長,短短幾十年,人口已達兩千五百多萬,增長了一倍多。這是重視農業生產的結果。但是,國家糧食儲備不足,一遇嚴重災害,百姓無法生存,就會發生動亂,那時國將不保。此外,社會還有許多現象不能讓人高枕無憂啊。”

文帝警覺地問道:“還有哪些現象令人擔憂?不妨說來聽聽。”

力陳時弊 剖析根源

晁錯說:“社會時弊已露端倪,只要仔細觀察,便可知曉。我可略舉一二:當今社會是官吏、商人、豪強三位一體,控制著局面。商人不擇手段牟取暴利,迅速崛起,有的以金錢買得一官半職,成了勢力更大的商吏。東城幾個商吏開設的金銀首飾店,壟斷了一條街,幾乎控制著京城經濟命脈。那珍奇的珠玉金銀,既不能充饑又不能御寒,為何人們如此看重它?這是因為君主需要它的緣故。它輕便小巧,容易收藏攜帶,在全國隨時隨地可以兌換銀兩購買衣食雜物,而不受饑寒威脅。金玉貴重,臣子有了金玉而背棄君主;谷賤傷農,百姓為了生存而遠去他鄉。金玉雖小,大家相互爭奪,必然引起盜賊四起,犯法頻繁,社會不得安寧,這難道不令人擔憂嗎?而粟米和布帛是人們生活的必需品,這些東西一天得不到,人就要挨餓受凍。因其生長有季節,搬運不方便,即便奸邪之人也不會動盜竊之心。因此,賢明君主應當重五谷而輕金玉。要想百姓務農,必須貴粟!”

文帝欣然采納了晁錯的建議,重視農業,鼓勵農民生產糧食,對能夠提供糧食者實行獎勵,鼓勵有錢人家購買農民的糧食,捐獻給國家。對于能捐獻糧食并運送到邊境糧庫的,國家按照捐獻數額的不同賜予不同爵位,還可以贖罪。如此一來,農民的收入得到了保障,負擔減輕了,國家的儲備也充足了。晁錯高興地對文帝說:“皇上依順了百姓心愿,有如下三個好處,一是君主的需要可以滿足,二是百姓的賦稅可以減少,最顯著的第三個好處是,受到鼓勵的農業生產可以得到快速發展。”

時光如梭,轉眼到了后元七年(前157),文帝去世,太子劉啟即位,這就是景帝。景帝立即升任晁錯為內史(京師長安的行政長官)。晁錯多次單獨覲見景帝,議論國家大事,景帝對他言聽計從,對其寵信程度超過了九卿。一向注重觀察社會狀況的晁錯依舊對景帝暢論國家大事。他對景帝說:“不知皇上是否了解當今農民為何大量流亡在外,而商人卻富得流油?”

景帝答非所問地說:“農業發達、商貿繁榮難道不是欣欣向榮的景象嗎?”晁錯搖了搖頭嘆息道:“您看到的只是表面現象,據我深入調查,現在農夫一年四季辛勤耕作,一個五口之家,不少于二人出力,耕種土地百畝,收成不過百石。他們還得砍柴服役,修理官府房舍,撫養孤老,養育幼兒,吊唁死者,看望病人,這些都是不小的開銷。他們春頂風塵,夏受暑熱,秋遭陰雨,冬忍寒凍,可謂苦不堪言。若遭受水旱災害,官府又要急征暴斂,隨時攤派。有糧的半價賣糧交賦稅,無糧的賣田賣地賣兒男。他們勞累終年卻食不果腹,衣不遮體。而那些商人們,小則欺行霸市,抬高物價;大則囤積居奇,牟取暴利。他們不務農田耕耘,不事養蠶織布,卻每餐魚肉,全身綾羅。他們財大氣粗,接交王侯,勢力超過官吏;兼并土地,欺壓農民,斥資相互傾軋。這便是農民外流的根源所在。”

景帝恍然大悟,道:“依晁卿所見,朝廷該如何扭轉局勢呢?”

獻貴粟策 重農抑商

晁錯胸有成竹地說:“當務之急是貴粟而重農抑商。國家糧食充足,才無后顧之憂,神農氏曾說過:‘有七八丈高的石砌城墻,有百步之寬貯滿水的護城河,有百萬全副武裝的兵士,然而沒有糧食,那是守不住的。’只有糧食才是君王最需要的資財,才是國家最根本的政務。”因此,“方今之務,莫若使民務農而已矣。欲民務農,在于貴粟;貴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為賞罰”。“憑糧食能夠封爵與贖罪,是人們十分向往的。假如天下百姓都獻納糧食,用于邊塞,以此換取爵位或贖罪,那么不用三年,邊地糧食必定會多起來。”

一席話說得景帝眉開眼笑,于是采納晁錯建議,在全國實施“以粟為賞罰”的政策,并大力推行各種重農抑商措施,從而使農業生產,特別是糧食生產有了較大較快的發展,朝廷的糧食儲備也大幅增加。

建言削藩 反遭誅殺

此后,晁錯發現地方勢力不斷擴大,深感危機來臨,就向景帝進言:“據我調查,各地諸侯王都有封地,形成經濟上的地方性和封閉性,這必然產生政治上的割據性,形成獨立小王國。他們一旦鬧事,朝廷的統一江山將會四分五裂,皇權將有崩潰的危險。這不是危言聳聽啊!依我所見,朝廷必須‘削藩’,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這樣便可防患于未然,也只有如此才能鞏固皇權。”

景帝深思后采納了晁錯“削藩”的主張。不料,以吳王劉濞為首的七諸侯國以“誅晁錯,清君側”為名發動叛亂。曾做過吳國丞相的袁盎,建議景帝誅殺晁錯,以換取七國罷兵。景帝被迫接受了這一建議,將晁錯處死在長安東市街頭。那天烏云蔽日,北風悲咽,學貫儒法的政治家晁錯,從此如星辰般隕落。

之后,景帝深知誤殺晁錯之過,悔恨不已。

【故事評析】

晁錯的《論貴粟疏》,是中國古代一篇著名的策論。它擺事實,講道理,說理透辟,邏輯嚴密,全面論述了糧食的重要性,提出了“以粟為賞罰”、重農抑商等一系列主張,在當時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和可操作性。它的突出特點是:

首先,善于借鑒歷史經驗,闡述“國家大本,食足為先”的思想。晁錯借鑒唐堯、夏禹九年水災,商湯七年旱災而沒有餓死人的歷史經驗,說明了糧食儲備的重要性。他還引用神農的話說,即使有高的城墻、寬的護城河和百萬兵士,沒有糧食仍然守不住。這說明,糧食是君王最需要的資財,是國家最根本的政務。

其次,敢于揭露現實矛盾,剖析社會矛盾激化和農民流亡的根源。晁錯在《論貴粟疏》中,揭露了地主、商人兼并土地、聚斂財物,官府“急政暴虐、賦斂不時”與農民日益貧困的尖銳矛盾;指出當今法律雖輕商重農,實際上卻是商富農貧,這是造成農民流離失所、到處流亡的根本原因。

最后,精于尋求應對之策,提出“以粟為賞罰”的貴粟重農之道。朝廷用政治上“封爵”和刑律上“贖罪”的辦法來換取百姓手中的糧食,就可促進糧食價格提高和農業生產發展。這種辦法,幾乎無需經濟成本,卻可促進提高糧價,推動糧食生產和充實朝廷糧庫,有利于備戰備荒,真可謂切合當時實際的應對之策。

借鑒歷史經驗,離不開文獻調查;揭露現實矛盾,離不開實地調查;尋求應對之策,離不開對社情民意的深入分析和研究。從這個視角看,《論貴粟疏》實是晁錯長期調查研究的產物。

【原文和注釋】
漢書·食貨志上(節選)

……方今之務,莫若使民務農而已矣。欲民務農,在于貴粟;貴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為賞罰。今募天下入粟縣官(1),得以拜爵(2),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農民有錢,粟有所渫(3)。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余者也。取于有余,以供上用,則貧民之賦可損(4),所謂損有余、補不足,令出而民利者也。順于民心,所補者三: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賦少,三曰勸農功。今令民有車騎馬(5)一匹者,復卒三人。車騎者,天下武備也,故為復卒。神農之教曰:“有石城十仞(6),湯池百步,帶甲百萬,而無粟,弗能守也。”以是觀之,粟者,王者大用(7),政之本務。令民入粟受爵,至五大夫(8)以上,乃復一人耳,此其與騎馬之功相去遠矣。爵者,上之所擅(9),出于口而亡窮;粟者,民之所種,生于地而不乏。夫得高爵也免罪,人之所甚欲也。使天下人入粟于邊,以受爵免罪,不過三歲,塞下之粟必多矣。

注釋:(1)縣官:漢代對官府的通稱。 (2)拜爵:封爵位。 (3)渫(xiè):散出。 (4)損:減少。 (5)車騎馬:指戰馬。 (6)仞:古代長度單位。一仞,周制八尺,漢制七尺。 (7)大用:最需要的東西。 (8)五大夫:漢代的一種爵位,在侯以下二十級中屬第九級。凡納粟四千石,即可封賜。 (9)擅:專有。

撰稿人:梅長榮

主站蜘蛛池模板: 剑阁县| 家居| 尤溪县| 龙口市| 上林县| 右玉县| 准格尔旗| 格尔木市| 张家界市| 东丰县| 瑞金市| 娱乐| 长汀县| 横山县| 桦川县| 鲁山县| 长垣县| 潍坊市| 洪江市| 揭阳市| 信阳市| 宜阳县| 松江区| 万山特区| 临高县| 东阿县| 凌源市| 盐亭县| 长沙县| 青铜峡市| 恭城| 大埔区| 苍山县| 小金县| 桑植县| 北宁市| 松滋市| 汉阴县| 松阳县| 图片| 响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