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古代社會調查故事
- 水延凱主編
- 5943字
- 2019-10-18 19:38:59
商鞅變法成功的秘訣
【故事來源】
本故事取材于《史記》和《商君書》。
關于《史記》和司馬遷,本書第3頁已有簡介,這里不再縷述。
《商君書》,又稱《商子》,原有二十九篇,現存二十六篇(其中兩篇有目無文)?!渡叹龝穬热蔟嬰s,涉及經濟、政治、軍事、法治等諸多問題,著重論述了變法的理論基礎,提出了重農重戰、重刑少賞、重本抑末等原則,既有宏觀理論闡述,也有具體法令軍規,是戰國時期法家學派的代表作之一。
關于《商君書》的作者,學界頗有爭議。第一種意見認為,《商君書》基本上是偽書。第二種意見認為,《商君書》的作者是商鞅。第三種意見認為,《商君書》中所述史實有些發生在商鞅死后,但書中記錄了商鞅大量言行,因此,該書很可能是戰國末年法家學者根據商鞅遺著與其他法家遺著合編而成的著作。
【故事概述】

商鞅畫像
商鞅(約前395—前338),又稱衛鞅、公孫鞅,“少好刑名之學”(《史記·商君列傳》),受李悝、吳起影響很大,后侍奉魏國國相公叔痤,任中庶子。公叔痤病重時向魏惠王推薦衛鞅,說:“衛鞅年輕有才,可以擔任國相?!庇终f:“主公如果不用衛鞅,一定要殺掉他,不要讓他投奔別國?!蔽夯萃跽J為,公叔痤已病入膏肓,語無倫次,皆不采納。公元前361年,秦孝公繼位,為恢復秦穆公霸業,頒布求賢令。這時,33歲的衛鞅便攜帶李悝的《法經》投奔秦國,從此踏上了變法革新之路。
四見孝公,用強國之術說服變法
初來乍到的衛鞅,要想變法,必須得到國君重用,百姓擁護,大臣支持。他走訪當地百姓,拜訪大夫公卿,都說景監是秦孝公的寵臣。于是,衛鞅登門拜見景監,先說了一大堆歌功頌德的話,然后毛遂自薦,說明來意:“我想仰仗景監大人引薦,向孝公說明我的主張,讓秦國通過變法富強起來?!本氨O聽了衛鞅的一番恭維,滿臉微笑,謙遜地說:“身為人臣,應當為國效勞。公子博學多才,年輕有為,愿為秦國效力,實屬國家之幸,百姓之福,下官如不向國君舉薦,豈不埋沒了人才?請公子靜候佳音!”衛鞅滿口稱謝,起身告辭。
過了幾天,孝公果然召見衛鞅。衛鞅尋思,今日相見,要說服孝公變法,并非易事,必須首先弄清楚孝公的抱負和想法。衛鞅見到孝公,就畢恭畢敬地說:“我在魏國就聽說秦國國君非常圣明,今日相見,十分榮幸。國君有強國之夢,我有變法之術,愿為國君效力,不知國君圣意如何?”孝公說:“我意在富國強軍,建立霸業。你聞訊而來,必是良策,不知怎樣才能使秦國強盛起來,愿聞其詳?!毙l鞅說:“國君心懷大志,大業必成。卑人不才,曾專修治國之道,愿為國君盡微薄之力,懇請國君采用五帝之道,實行變法,則秦國富強,指日可待?!庇谑牵l鞅眉飛色舞,大談五帝治國之道,可孝公常打瞌睡,沒有予以理會。五日后,衛鞅第二次求見孝公。見面后,衛鞅勸孝公用夏、商、周三王之道治國強軍,談得比前次更多。然而,孝公聽了并不中意,覺得不著邊際,于是哈欠連天。衛鞅第三次覲見孝公,就用霸道勸說孝公。孝公覺得不錯,雖然沒有采用,但覺得衛鞅很高明。通過以上三次談話,衛鞅心中有底了。不久,孝公果然第四次召見衛鞅。衛鞅侃侃而談,大講以霸道治國之術,孝公聽得津津有味,二人你一言我一語,談得十分投機,不知不覺在席上往前挪動膝蓋,兩人距離越來越近,一連交談了好幾天還不滿足。衛鞅大為高興,知道孝公贊同變法強國之術。
衛鞅深知,說服孝公,變法大計只完成了一半。接著,他用“三代不同禮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的歷史事實說服秦國重臣支持變法,并采用“徙木立信”之法取得百姓的信任和支持。在此基礎之上,衛鞅制定和實施了以廢井田、開阡陌、實行郡縣制、獎勵耕織和戰斗、實行連坐之法等為主要內容的變法,逐步達到了富國強軍、建立霸業的目的。

商鞅變法石刻
生著死削,強國知十三數
實行變法,首先要了解國情,而人口數目是首要的國情。在公元前300多年的社會歷史條件下,要弄清全國人口數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為此,衛鞅經常到各地巡視,同基層官吏商討人口調查事宜。有官吏問:“大人,人口這么多,有何必要弄清楚呢?”衛鞅耐心地說:“你知道嗎,朝廷要收納稅賦,要征集兵源,要派使徭役,都要看人口多少,如果連人口數都搞不清楚,怎么治理國家呢?”有官吏說:“人天天有生、有死,怎么才能調查清楚呢?”衛鞅說:“這很簡單,出生的就登記造冊,死亡的就注銷戶籍,這樣不就搞清楚了嗎?”有一官吏問:“調查人口數是必要的,但人口遷徙要持證明,是否多此一舉?”衛鞅反問道:“如果人口任意遷徙,田地誰來耕種?到了納稅、征兵、派役時,人都走了怎么辦?”聽了衛鞅講的道理,這位官吏馬上說:“啊,原來如此!民眾只有定居下來,安心農事,田野不荒蕪,不逃避稅賦,不躲避兵役和勞役,國家才能富足、強大。”衛鞅露出一絲微笑夸獎道:“你終于認識到人口調查的真諦了!”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衛鞅為變法操勞,不知不覺度過了五個春秋。這一天,衛鞅處理完公務,難得清閑一回。幕僚甲提議:“大人,現是金秋十月,天高氣爽,丹桂飄香,何不到下面走走,一來活動一下筋骨,二來了解變法進展,豈不美哉!”衛鞅答:“善,但要輕車簡從,不擾百姓。”于是,他帶了兩個幕僚,到櫟陽鄉間賞秋,最后來到櫟陽縣府。縣令聽說衛鞅要了解變法情況,馬上匯報當地變法進展,特別是把人口、土地數據背得滾瓜爛熟,并時不時地脧一眼衛鞅,心想這回一定能得到賞識。不料,衛鞅端起茶杯,品了一口茶,便開口道:“這茶聞起來很香,但入口細品,尚欠余味。”停了停又說:“這位大人弄清了人口、土地數量是對的。但是,作為一縣之長,僅僅弄清楚人口、土地數量是不夠的,要知道,國家要強大,必須知道十三種數目?!笨h令忙問:“哪十三數?”幕僚甲解釋說:“大人說的十三種數目是:糧倉、金庫的數目,壯年男子、壯年女子的數目,老人、小孩的數目,官吏、士大夫的數目,說客的數目,農民的數目,馬、牛、柴草的數目。”幕僚乙接過話茬兒道:“這十三種數目,都關系到國家的發展,都涉及朝廷收納稅賦、征集兵源、派使徭役、決定戰和、安排民生等重大決策。譬如說,糧食不足,百姓就要挨餓;金庫空虛,國家就不得安寧;壯年男子太少,就不能征兵太多;官吏、士大夫數目太大,朝廷負擔就會沉重;說客多,農民少,就不利于發展生產;馬、牛、柴草的數目,既關系到百姓農業生產,更關系到國家軍事建設?!弊詈螅l鞅說:“所以,從上到下都要弄清楚這十三種數目。只有弄清楚了這十三種數目,無論是管理地方還是治理國家,才能心中有數,通盤考慮,不會顧此失彼。否則,即使土地肥沃,人口眾多,國家也難免被削弱,甚至被分裂。”縣府官吏都連連點頭,縣令更滿面羞愧地說:“下官愚鈍,聽了大人們的高見,茅塞頓開,愿遵從大人教誨,為弄清十三數效力。”衛鞅巡視櫟陽的消息不脛而走,于是秦國掀起了一個調查高潮,為變法打下了良好基礎。
度地量力,合理開發利用資源
與人口一樣,土地也是最重要的國情之一。弄清土地數量,合理利用土地,是變法革新、治理國家的基本要求。因此,衛鞅非常重視對土地資源的調查。
經過艱苦努力,全國土地調查數目出爐了,但孝公一看卻頗為憂愁:有的地方,地域遼闊而人口稀少,致使土地荒蕪;有的地方,地域狹窄而人口眾多,致使許多百姓無以為生。這樣,既浪費了土地和人力,又會引起社會動蕩,該怎么辦呢?孝公拿不定主意,就詢問衛鞅。衛鞅看了人口、土地調查數據,沉思了一會兒,就條分縷析地說:地域狹窄而人口眾多,那是人口數量超過了土地負擔能力;地域遼闊而人口稀少,則是土地數量超過了人口負擔能力。這兩種情況,都不利于國家強大。衛鞅建議:人口數量超過土地負擔能力的地方,就應該致力于開墾荒地;土地數量超過人口負擔能力的地方,就應該想辦法招徠人口和勞力。孝公聽后,豁然開朗,高興地說:聽卿一席話,解我心中愁!于是,下令各地遵照衛鞅的建議辦理。這樣一來,荒蕪的土地有人開墾,閑散的勞力有地可耕,人盡其才,地盡其利,欣欣向榮,生機勃勃,何愁民不富呢?
孝公并不滿足于民富,還要國強。他認為,國家要強,要恢復霸業,就必須建立一支強大的軍隊,這支軍隊必須有雄厚的人力、財力、物力作為支撐。孝公深感這是一件十分復雜而艱巨的任務,于是又求教于衛鞅。衛鞅認為,強國必先強軍。為此,朝廷應該對土地等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和賦稅兵役的征收,有一個總體的計劃和安排。經查閱古籍和實地調查后,衛鞅總結出了古代國家利用土地的規則:山林占十分之一,湖泊沼澤占十分之一,河流占十分之一,城市、道路占十分之一,薄地占十分之二,良田占十分之四。還總結出了一個“以地養戰”的規則:國家分配給耕地的田賦數和兵役數應該適當。例如,每個農民分得五百畝田地,國家得到的稅收不足以養活一個士兵,這是因為土地不足以完成這樣的任務;土地方圓百里,派出兵士一萬人,人數就少于土地數。軍隊的規模要與土地資源相適應。這樣,軍隊出征作戰,糧食供應充足,財力保證有余;戰事結束后,民眾可農耕,常年有存積。這就是所謂的“任地待役之律”,即根據土地情況進行戰備的規律。
通過十年變法,秦國果然富強起來,周天子派使者送祭肉給秦孝公,封他為“方伯”(諸侯首領),各諸侯國也紛紛向秦國道賀。秦孝公則兌現了求賢令中的諾言,衛鞅被封為大良造,又因戰功封商於十五邑,號稱商君。
【故事評析】
商鞅變法是中國歷史上歷時最長、效果最佳、影響最大、執行最徹底的一次變法。商鞅變法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除順應歷史潮流外,一個重要原因是商鞅善于社會調查。商鞅的社會調查有三個突出特點:
第一,重視深度訪談。商鞅四見孝公,一言帝道,二試王道,三說霸道。通過三次訪談,商鞅洞悉了孝公的意圖和抱負,四見孝公時就大談變法革新之道、富國強兵之策,很快得到了孝公的賞識。這說明,商鞅深諳訪談技巧,特別重視深度訪談。沒有前三次深度訪談做基礎,第四次訪談就不可能獲得完全成功。
第二,重視定量調查。商鞅既重人口調查,又重經濟調查。在人口調查中,既調查靜態人口數,又調查動態人口數;既調查人口的性別、年齡等自然結構,又調查人口的職業、等級等社會結構。在經濟調查中,既調查糧食、馬牛、柴草等物質資源數,又調查金庫資源數。他的強國“十三數”的內容,是相當豐富的。
第三,重視發現規則。僅在《商君書·算地》中,商鞅就講了兩個規則:一是古代國家利用土地的規則,二是“以地養戰”的規則,并提出了根據土地情況進行戰備的規律。它們都是商鞅通過文獻調查對古代治理國家的經驗進行總結,并通過親自實地調查,對現實情況進行總結而歸納出來的。
商鞅重視社會調查,善于社會調查,就是商鞅變法取得成功的秘訣。
【原文和注釋】
史記·商君列傳(節選)
商君者,衛之諸庶孽(1)公子也,名鞅,姓公孫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學(2),事魏相公叔痤(3)為中庶子(4)。
……公孫鞅聞秦孝公下令國中求賢者,將修繆公(5)之業,東復侵地,乃(6)遂西入秦,因(7)孝公寵臣景監以求見孝公。孝公既見衛鞅,語事良久,孝公時時睡,弗聽。罷而孝公怒景監曰:“子之客妄人耳,安足用邪(8)!”景監以讓(9)衛鞅。衛鞅曰:“吾說公以帝道(10),其志不開悟矣?!焙笪迦?,復求見鞅。鞅復見孝公,益愈,然而未中旨。罷而孝公復讓景監,景監亦讓鞅。鞅曰:“吾說公以王道(11)而未入也。請復見鞅?!摈睆鸵娦⒐?,孝公善之而未用也。罷而去。孝公謂景監曰:“汝客善,可與語矣。”鞅曰:“吾說公以霸道(12),其意欲用之矣。誠復見我,我知之矣。”衛鞅復見孝公。公與語,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語數日不厭。景監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歡甚也。”鞅曰:“吾說君以帝王之道比三代(13),而君曰:‘久遠,吾不能待。且賢君者,各及其身顯名天下,安能邑邑(14)待數十百年以成帝王乎?’故吾以強國之術說君,君大說(15)之耳。然亦難以比德于殷周矣?!?/p>
注釋:(1)庶孽:庶,長男以外的兒子;孽,妾所生的兒子。庶孽,指家庭里與嫡相對的旁支眾子?!。?)刑名之學:指戰國時以管仲、李悝、申不害為代表的,主張循名責實、慎賞明罰的法家學派理論?!。?)公叔痤:戰國時期魏國大臣。?。?)中庶子:戰國時國君、太子、相國的侍從官,掌管諸侯、卿大夫庶子的教育?!。?)繆公:繆,同穆。秦穆公,春秋時五霸之一。 (6)乃:急迫?!。?)因:依靠,憑借?!。?)邪:不正當,這里指商鞅的說法不適合、不恰當?!。?)讓:責備,譴責?!。?0)帝道:指五帝(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無為而治的治國思想和方法?!。?1)王道:指周朝以德育人、以理服人、施行仁政的治國思想和方法。?。?2)霸道:指以武力、刑法、權勢為手段的治國思想和方法?!。?3)三代:指夏、商、周?!。?4)邑邑:憂愁不樂、孱弱的樣子。?。?5)大說:大悅。
商君書(節選)
舉民眾口數,生者著(1),死者削(2)。民無逃粟(3),野無荒草(4),則國富,國富則強。
…………
強國知十三數:竟內倉府(5)之數,壯男壯女之數,老弱之數,官士之數,以言說取食者(6)之數,利民(7)之數,馬、牛、芻藁(8)之數。欲強國,不知國十三數,地雖利,民雖眾,國愈弱至削(9)。(《商君書·去強》)
……故有地狹而民眾者,民勝(10)其地;地廣而民少者,地勝其民。民勝其地,務開(11);地勝其民者,事徠(12)。開則行倍(13)。民過地,則國功寡而兵力少;地過民,則山澤財物不為用。夫棄天物、遂民淫(14)者,世主之務過也……故為國任(15)地者:山林居什一,藪澤居什一,溪谷流水居什一,都邑蹊道居什一,惡田(16)居什二,良田居什四,此先王之正律也。故為國分田數(17):小畝五百,不足待一役,此地不任也(18)。方土百里,出戰卒萬人者,數小也(19)?!怂^任地待役之律(20)也。(《商君書·算地》)
注釋:(1)著:登記?!。?)削:注銷。?。?)民無逃粟:指民眾不逃避賦稅。(4)野無荒草:指田野沒有荒蕪?!。?)倉府:糧倉和金庫?!。?)以言說取食者:靠游說吃飯的人?!。?)利民:指農民?!。?)芻藁:指柴草。芻,打草;藁,植物莖稈?!。?)削:削減,分裂?!。?0)勝:超過。?。?1)務開:務,從事;開,開墾。?。?2)事徠:事,要做的工作;徠,招徠?!。?3)行倍:行,將。指國力將成倍增長?!。?4)遂民淫:遂,順遂;淫,放縱。指放縱民眾游手好閑。?。?5)任:使用,利用?!。?6)惡田:指薄地?!。?7)分田數:指分配給田地的賦稅數和兵役數?!。?8)小畝五百,不足待一役,此地不任也:小畝,周制之畝,一百方步;秦制之畝,二百四十方步。每個農民分得五百畝,國家得到的稅收不足以養活一個士兵,這是因為土地不足以完成這樣的任務?!。?9)方土百里,出戰卒萬人者,數小也:土地方圓百里,派出兵士一萬人,人數少于土地數。 (20)任地待役之律:任地,猶任土、利用土地、根據地勢;待役,猶備戰。任地待役之律,即根據土地情況進行戰備的規律。
撰稿人:殷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