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五節 日常生活和“生活世界”問題

第一項 歷史的回顧

研究社會現象和社會行動是脫離不開對日常生活的觀察和分析的。但在西方傳統的社會研究歷史中,從古希臘開始,由于只重視社會對象的本質問題和本質結構,社會科學研究人員和社會學家往往只看到被當做“本質”的社會制度和重大的社會活動。他們往往把大量的在日常生活中出現的瑣碎的事情,看做是非本質的現象加以排斥。這種忽視日常生活現象的社會研究傳統,其形成和發展具有明顯的理論上和方法論上的根源。

從理論上來看,從古希臘以來所奠定的所謂“本質論”,一直在科學研究中占據統治地位。這種“本質論”把研究對象區分成本質和現象,又把前者規定為重要的,后者是不重要的。“本質論”的消極影響還在于,研究者在確定本質與現象的時候,不是根據對象本身的實際狀況,而是根據主體和客體在研究中的關系,尤其是根據主觀的意識結構中的“前結構”,即其歷史文化脈絡所規定的傳統觀點。因此,上述“本質論”在很大程度上又成了研究者區分本質與現象的先入為主的標準。也就是說,作為理論基礎的“本質論”,倒過來變成了進行理論研究的一種方法論的框架。在這里,顯示了它在研究社會現象時所起的意想不到的惡性循環的作用。在社會研究中,最容易引起研究者注意的問題,不一定是社會的本質。但是,本質論的傳統影響給予研究者一個錯覺,以為凡是本質的東西一定是社會中占決定地位的強大力量或具有重大影響的組織制度。在這種錯覺的指引下,西方社會科學研究,除了個別的例外,幾乎都把重心放在社會制度、社會結構和權力關系的研究中,或者集中地研究社會歷史中發生重大影響的各種事件,而忽視對日常生活和生活世界的研究。

對于日常生活研究的忽視,除了有理論上和方法論上的根源以外,還有其社會歷史根源。這主要是指,人類社會歷史發展中,在以個人活動為主的市民社會或平民社會正式出現以前,決定著社會發展方向和性質的,往往是掌握著統治權力的少數政治家及“偉人”。法國人類學家戈德利耶(Maurice Godelier,1934— )從人類學和社會學的觀點,系統地研究了“偉人”的社會歷史作用。他認為從人的本性和人類社會的性質而言,“偉人”的出現帶有歷史的必然性。人的社會性和文化性,決定了社會需要有“偉人”。沒有“偉人”出現的時候,為了社會的維持和發展,也需要“創造出”“偉人”(Godelier,M.1982)。人和人類社會對于“偉人”的這種本能需求,在文藝復興以前的古代和中世紀社會中,由于文化的發展水準的限制,由于社會結構的相對簡單化,更突出地表現出來,并嚴重地影響了當時的社會科學研究的理論和方法論的建構。在社會研究中的“偉人決定論”,實際上也是上述本質論的一種表現。但在市民社會或平民社會正式出現以前,社會科學研究中的“偉人決定論”,是社會中的多數平民無法顯示出其重要社會角色的歷史結果。在古代和中世紀社會中,大多數平民的大量日常生活活動,由于長期處于被宰制和被忽略的境地,自然無法顯示出其重要社會功能和意義。因此,西方社會研究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把忽略平民的日常生活活動當成了一種研究的習慣。在當代社會學界重視中世紀日常生活研究的理論家中間,伊萊亞斯充其量也只能重點地研究宮廷生活中的封建貴族的日常生活狀況,而對于社會中大多數民眾的日常生活方式卻未加深入研究(Elias,N.1976)。

日常生活的研究長期被忽視,還因為人類社會在古代和中世紀往往過著相對穩定,內容平淡而單調的日常生活形式。古代和中世紀日常生活的這種結構及其特點,進一步促使了它本身從社會科學家的視野中消失的可能性。只有到了文藝復興后的新時代,隨著個人自由的發展,日常生活的形式和內容才顯得多樣化和多變性,為社會科學家深入研究其意義提供了條件。

從19世紀下半葉社會學作為一門學科誕生以來,古典社會學家和20世紀上半葉的重要社會學家們,都把研究的主要精力集中在社會制度和社會行動的領域中。直到20世紀30年代,隨著現象學社會學、象征互動論和俗民方法論的誕生和發展,對于廣大社會平民的日常生活研究才有了全面的展開。相對于平民社會在西方社會歷史中的實際地位,社會學理論對于日常生活的研究明顯地落后于歷史的進程。如果說,市民社會是在文藝復興后隨著資本主義商業的發展而興起的話;如果說,西方市民社會早在古希臘城邦統治時代就已經顯露了其基本結構的話;如果說,西方市民社會在近四百年來有了不斷的發展和變化,并在社會演進中發揮了其重要作用的話,那么社會學對于所有這些重要問題的忽略,就更加顯示了西方傳統社會研究理論和方法論所起的消極作用。

19世紀末20世紀初以來,在西方社會科學界所發生的重大理論爭論和方法論的探索,對于打破傳統理論和方法論的控制,對于開辟研究日常生活的新方向,確實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第二項 日常生活與人的生存

日常生活(everyday ordinary life)是人在世界上和社會中生存的重要內容和基本結構。人在世界上和社會中生存總是在時間中度過。為此,海德格爾在《存在與時間》(Sein und Zeit,1927)一書中做了深刻的分析。他認為,要真正地揭示人的“在世生存”的奧秘,就必須從“一個一個具體的人”的生活開始入手。“一個一個具體的人”就是“此在”(Dasein)。“此在”就是在此存在。人的生活就是以“在此存在”為基礎,由“在此存在”的各個連續的而又不同的時間結構所組成。因此,研究“此在”的“在此存在”,不可避免地同分析每個“在此存在”的時間結構相聯結。人的生存離不開時間,離不開在各個時間結構中的具體生活形態,因而也就離不開在其一生中連續構成的時間系列的結構分析。人的生存的結構分析,就是人的生老病死的不同狀態的分析。貫穿于生老病死不同狀態的時間結構中的共同的基本的生活態度,就是永遠超脫不出的“煩”。貫穿于人生中的“煩”,就是人在時間結構中占據絕大多數成分的日常生活的基本態度(Heidegger,M.1927)。

日常生活在人生在世的時間結構中,占據了大半的部分。從人生的基本時間結構中的日常生活所占據的地位來看,日常生活無疑具有重要的決定性意義。日常生活的重要意義對于所有的人都是普遍的。因此,在這里首先必須扭轉以往傳統社會學的片面觀點,似乎日常生活只是同作為公共生活對立物的“私生活”(private life),或者把日常生活看做是同所謂高雅的政治文化生活相對立的庸俗生活活動,或者甚至把日常生活理解成同極少數“偉人”的“偉大活動”相對立的低級生活活動。因此,從日常生活在“人生在世”時間結構中的重要地位來看,所有的人,不管是平民還是皇帝,不管是俗民還是偉人,都有其自身的日常生活,而且這種日常生活在時間上占據了其一生的絕大部分。

日常生活的重要表現就是它的日復一日的重復性。這決定了人們對它的習慣性。變成了人的固定習慣的日常生活,又進一步促進了人們對它的忽略。習慣產生了惰性,產生了無意識性。日常生活本身的惰性和無意識性同人們對于日常生活的惰性和無意識性,又在日常生活的流程中相互影響,進行惡性循環,導致日常生活的盲目性和社會學家對它的忽略。

日常生活的日復一日的重復性,顯示了日常生活的節奏性。節奏性可以產生固定的生活方式、生活模式和生活態度,也可以決定不同的人和群體的行為方式。節奏性也可以通過內在化而影響人的精神生活方式,影響著人的性情、愛好和各種情感,甚至影響著人的思維方式和思想模式。節奏性使得日常生活本身帶有反思的性質。節奏性給予日常生活一種優越的地位,使它同人的別類生活方式相比,自然地成為人生的基本成分。節奏性占據了人生時間結構中的絕大部分,只是采取了過于單調的形式和重復的特點。當然,單調性和重復性一方面掩蓋了日常生活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又使日常生活自然地和不知不覺地消耗了人生的大部分。

日常生活是由每個人的每一個平常日子所組成的。平常日子的活動當然首先是滿足人生的基本生存需求。在這一點上,不分階級、地位和角色,人人都回避不了。滿足人生的基本生存需求的日常生活活動,對于所有的人來說,幾乎都是相類似的。例如,吃飯、睡覺和工作等等,所有的人都是一樣的。日常生活活動的上述普遍意義,進一步顯示了日常生活研究的重要性。往往是在滿足人生基本需求的日常生活中,可以最直接地顯示出各種不同的人生態度,顯示出不同的人對于社會的不同觀點。由于日常生活的自然性,使得日常生活中的表現更帶有直接性、原始性和真實性。如同原始社會的原始文化更直接地表現人性一樣,日常生活的表現也在某種意義上說,更直接地表現了不同的人生態度。

由于日常生活同人生存的基本需求有密切關系,日常生活領域也就成了極其復雜而尖銳的社會斗爭的一個重要場所,成為顯示社會結構基本特征的重要場域。

日常生活的節奏性,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日常生活的共時性結構。日常生活的共時性結構,使它成為累積和凝結不同歷史結構中不同因素的最有利場所。因此,日常生活也成為檢驗和分析歷史經驗的最好基地。日常生活中的各種習慣,在這個意義上說,表現了歷經長年累月積累和發展的文化傳統和各種文化特征。所以,對日常生活的研究,也是深入揭示各民族各社會文化結構的鑰匙。

研究日常生活還意味著深入探討日復一日的日常生活結構同歷史劇變,同各種偶發事件的沖突,并由此深入研究人類社會發展中復雜而曲折的過程,深入研究社會復雜結構中的復雜的人類社會行動。日常生活并不是可以永遠長期脫離歷史劇變和社會事件而存在的,也不能完全置社會結構于不顧,而麻木地進行。因此,研究日常生活同社會制度、社會組織和各種社會行動的復雜交叉和互動,是有重要的意義的。

日常生活盡管帶有直接性、單調性和節奏性,但是它同樣也易于異化。日常生活的異化,可以表現為人們對于日常生活的麻木不仁或盲目重復,或者也可以表現為對于日常生活的過分沉落和陶醉。日常生活的異化造成了對于日常生活研究的障礙,為研究日常生活蒙上了一層紗幕。

由于當代社會結構的變化,一方面社會財富的劇增造成了日常生活的多樣化及其內容的不斷豐富,另一方面,社會自由的發展所造成的個人自律的增強,使日常生活的問題成為重要的社會問題。當代越來越多的社會學家注意到了日常生活問題。

對于日常生活問題研究的最重要表現,就是當代社會理論中“生活世界”、“俗民語言”和“生活愛好”等新概念的普遍提出。

第三項 日常生活與近代化

日常生活的結構及其意義,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發生變化。在不同的社會中,日常生活結構及其意義有所不同。這就是說,社會的狀況與日常生活的結構及其意義之間有互動的關系。日常生活結構及其意義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也表現了社會的基本結構。但是,反過來,日常生活的結構及其意義又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社會結構本身。

近代社會的形成,特別是現代性和后現代性結構的產生,為日常生活結構的劇烈轉變及其多元化開辟了新的歷史前景(Lefébvre,H.1971)。近代社會的發展,推動了文化生活的復雜化及其在整個社會生活中的優先地位的產生。近代社會和現代性加速了日常生活的都市化過程,越來越多的平民集中到由現代文化控制的大都市中生活,使越來越多的人的日常生活在大都市結構中度過。近代社會的都市化,從根本上改變了人的日常生活方式及其意義。

實際上,西方社會近代化的過程,是緊密地同日常生活的進程相適應的。年鑒學派的史學家布勞德爾以大量的歷史事實,證實了資本主義的進程是同日常生活方式的改變有密切關系的(Braudel,F.1981:31-32)。

當代社會理論對于私人生活領域同公共領域的相互關系的研究,同樣也表現了當代社會中日常生活結構的新變化。也許是由于當代社會消費活動的擴大,文化生活的多樣化,個人自由的程度的不斷擴大,逐漸地表現出私人生活同公共生活的尖銳矛盾。例如,在傳統社會中被看做是例行的“女大當嫁”和“男大當婚”的習俗,作為傳統社會日常生活的一個基本結構,在現代社會中逐漸地被越來越多的平民老百姓所懷疑。新一代的青年男女把這種傳統的習俗看成是干預私人生活領域的做法。這樣一來,長期被制度化、規范化和被法制嚴格監督的一系列舊的生活習俗,在現代社會中已經逐漸地被摒棄在公共領域的范圍之外。也就是說,相關的制度、規范和法律,在約束私人生活領域方面,已經越來越削弱其效力。

有關的道德意識觀念及其有效影響,在傳統社會中是同公共領域的范圍相重合的。但在現代社會中,越來越多的道德意識觀念受到了懷疑,也被拒絕貫徹于私人生活領域。

凡此種種,使日常生活中的私人領域逐漸擴大,而私人領域和公共領域之間的關系也成為社會理論家值得深入研究的重大問題。哈貝馬斯曾在《公眾領域的結構變化》(Strukturwanded derffenlichkeit,1990[1962])一書中,系統地探討了資產階級市民社會公共領域的變遷及其歷史意義。這本出版于1962年、再版于1990年的重要著作,首先分析了早期資產階級市民社會公眾領域的社會結構。在這方面,他分別描述和分析公眾領域的制度,資產階級家庭同公眾領域建構的關系,以及當時的文學和政治方面與公眾領域的相互關系。接著,哈貝馬斯還分析了公眾領域的政治功能。在他看來,資產階級的市民社會是私人領域不斷自律的結果。但同時他也指出了資本主義社會法治化和制度化同私人生活領域的矛盾。哈貝馬斯用相當大的篇幅分析了公眾意見、溝通媒體和意識形態在市民社會中的不同功能(Habermas,J.1990[1962])。

在哈貝馬斯之后,越來越多的社會理論家研究了日常生活中的公眾領域和私人領域,也研究了市民社會的不同歷史階段的結構,研究當代社會中所出現的民間社會、民間團體和社團,以及各種同私人生活密切相關的新型民眾生活共同體。研究這些問題,固然有益于深入了解當代社會的日常生活新結構,同時也有利于研究當代社會的政治和社會制度同私人生活的關系。

第四項 日常生活的反思性

日常生活固然常因其反復性而表現為盲目性和異化,但又同時具有反思性。在多數的情況下,人們總是在日常生活的行為中進行或多或少的“考量”或“估計”活動。所以日常生活行為往往是一種“反思性的實踐”。

這種反思性的實踐具有明顯的無意識性。俗民方法論在分析日常生活的估量性的時候,強調指出不斷重復的日常生活活動關系到活動者最直接和最切身利益的性質。日常生活對于活動者的利益的直接關系,更由于日常生活的反復性及其在生活實踐中所占據的重要地位而顯得更加突出。但是,反復性本身又導致其無意識性。這種無意識性并不能說明日常生活的不重要性。相反,無意識性正是說明日常生活的例行化已經把日常生活的重要性內在化,并把日常生活的重要性植入到人的無意識的底層。

但是,日常生活的反思性還遠遠超出俗民方法論的上述理解,它具有為人的行為提供源源不斷的經驗智慧的意義。換句話說,日常生活例行化所總結的經驗,表面看來,都是人在生老病死過程中最普通的事情,但是,其中卻隱含著人生在世所必需的各種智慧和經驗。日常生活經驗的珍貴性,就在于它以重復的形態濃縮著人生在世的本質結構,集中了生活中最穩定和最內在的方面,為人生在世積累最基本的生活本領和經驗,也累積了應付各種復雜環境所必需的反應能力。日常生活的這種反思性,使人生過程中的任何時刻,當人面臨各種復雜環境而需要作出決定性的反應時,它能為人的行為提供必要的啟示、各種可能的解決方案及方法。在這個意義上說,日常生活的反思性使日常生活本身成為人的社會行為、社會結構不斷更新、不斷重建的最大能源儲備所和最豐富的土壤。

日常生活的反思性也決定了日常生活結構及其意義結構的象征性。這主要是指日常生活結構及其意義結構的不斷復雜化和層次化,同時也是指其語言化和符號化。當代社會理論深入研究了日常生活經驗同日常生活語言的相互關系,并同時研究兩者在長期重復過程中的互動和再生產的過程。

主站蜘蛛池模板: 高淳县| 雷山县| 靖江市| 呼和浩特市| 河北省| 金堂县| 榕江县| 周至县| 呼和浩特市| 韶山市| 龙州县| 西峡县| 祁东县| 武胜县| 乡城县| 龙陵县| 伽师县| 山东省| 双牌县| 琼结县| 潞西市| 比如县| 中山市| 阳朔县| 湘潭市| 沁阳市| 晋中市| 乌恰县| 霍邱县| 通化市| 镇康县| 阳朔县| 平南县| 黄浦区| 永寿县| 南丹县| 蚌埠市| 包头市| 西畴县| 家居| 隆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