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文化與中國宗教(方立天文集·第八卷)
- 方立天
- 1605字
- 2019-10-18 19:57:18
傳統人生價值觀與現代化
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的關系究竟怎樣,這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熱門話題。我認為傳統文化對現代化最具積極意義的是其人生價值觀。
人生價值觀是中國傳統價值觀的主要方面,其含義包括生命價值、人類價值、人格價值和理想價值等。古代儒、道兩家所探討的主要對象都是人,都對人生價值的一系列問題作出了獨特的說明,兩家思想的核心都是人生價值觀。
儒家強調人在天地間的重要地位,重視人的生命。孔子和孟子都持有這樣的觀點:一個人的生命價值與道德價值都應重視,但二者相比較,道德價值更為重要。道家老子提倡“無身”,莊子主張“保身”,說法不一,然其主張防禍免患的精神實有一致之處。道教提出“我命在我不在天”(《抱樸子內篇·黃白篇》)的命題,表現了人類對自身生命的高度重視,由此還進而表現出追求生命永恒的熱情。
人的生活有沒有意義和價值?有什么樣的意義和價值?儒家認為人的生活是快樂的,人生是幸福、美好的,主張“自樂其樂”,“樂天知命”。孔子就非常樂觀,他說:“仁者不憂。”(《論語·憲問》)“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論語·述而》)孟子主張“與民同樂”,并說,君子有三樂:“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孟子·盡心上》)強調以家庭成員健在、個人內省不疚和教育天下英雄俊才為快樂。道家老子提倡寡欲,莊子主張無欲,后來《呂氏春秋·本生》又認為,對于聲色滋味,“利于性則取之,害于性則舍之”。這就是說,既不能縱欲,也不能抑欲,而應當適欲。
對于人生的理想價值,孔子提出“義以為上”、“仁者安仁”的命題,認為道德是至上的,道德具有最高的價值,把道德價值視為理想價值。儒家的最高理想人格是“圣人”,其次是“仁人”。為了成就人生的理想價值,儒家提倡“三不朽”說,強調“立德”、“立功”、“立言”是一個人理想價值的標準,也是一個人成功的途徑。老子主張無為而無不為,莊子進一步提出逍遙,以精神的絕對自由為理想生活、理想境界。
生死觀是人生價值觀的重要方面。儒家視生死為自然現象,對生和死分別持樂觀和冷靜的態度。宋儒張載云:“存,吾順事;沒,吾寧也。”(《正蒙·乾稱》)認為人活著就要盡力做事,人死就是靜息、安寧。儒家的樂生安死的觀念,對后世影響頗大。道家莊子認為人的生死是氣的聚散,主張任憑自然,不必歡樂或悲痛。他的妻子去世,他不但不悲痛,還“鼓盆而歌”。
上述人生價值觀的學說,是中國古代哲人的人生智慧的結晶和生命體驗的總結,是各自精心設計的安身立命的方案,并成為處理人生種種矛盾的重要準則。
現代化的一個要求與標志是人的素質全面提高,而人的素質的一個重要內涵便是人生價值觀的確立。古代人生價值觀有其局限,但也有合理因素,是值得吸取、借鑒的。
那么,儒、道人生價值觀有什么現代意義呢?我以為重要的啟示大致有以下四個方面:
(1)要有崇高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我們應當繼承儒、道的思想,從人在宇宙中地位和作用的角度,來為人生的道路和意義進行定位。當今世界是向上的世界,但也有問題、矛盾、危機。這種情勢加重了我們的使命和責任,我們應當有這樣的抱負和意志:努力為世界的發展、人類的進步、人民的幸福作出自己的貢獻。
(2)追求人生的最高理想境界。理想境界有多重內容,儒、道提倡的人生理想價值,并不都是可取的,但它們強調的追求人生精神境界,是值得繼承和發揚的。這在今天物質生活普遍提高的情況下,尤具特殊意義。我想,培育人格尊嚴、意志堅強和道德高尚,以確立主體的人格理想,是非常重要的。
(3)樹立正確的苦樂觀、生死觀。在這方面,傳統文化有著豐富的思想資源,值得發掘、發揚。
(4)努力提高道德情操。我們不贊成泛道德主義,但道德建設對于社會發展有著重大作用,是十分重要的,這在社會轉型期,尤為重要。對儒家等道德資源加以利用、改造、提高,必將有助于我們的道德建設,進而提高人們的道德情操。
(原載《人民日報》海外版,1995-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