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總序

這部集子的緣起是,今年(2011)9月17日在中國人民大學舉行的一次學術研討會茶歇期間,中國人民大學校長助理、出版社社長賀耀敏教授和我面談,約我重新編一部個人文集出版。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先后出版了我的五部專著和六卷本文集,現在又約我重編一部文集出版,對于人大出版社的這種盛情雅意,我極為感動,深為感激。

五年前出版的六卷本《方立天文集》,約結集了我的一半著述;現在這部文集,收集了迄今為止我撰寫的絕大部分作品,并根據著作的性質,分別按中國佛教、魏晉南北朝佛教、法藏與《金師子章》、佛教哲學、中國佛教哲學、中國佛教與傳統文化、中國佛教文化、中國文化與中國宗教、中國古代哲學以及雜著等不同內容,統編為十卷十二冊,約五百萬言。十卷本比六卷本增加了約一倍的篇幅,新增內容是《中國佛教哲學要義》一卷二冊,中國佛教和中國佛教文化新增的文章較多,各成一卷,關于中國文化和中國宗教的著述則合成一卷,雜著一卷包括多年來撰寫的序言、前言、創刊詞、書評、追念前賢、治學等內容。

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我先后為《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6)、《中國大百科全書·哲學卷》(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7)、《哲學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2)、《哲學大辭書》(輔仁大學出版社,1993年后陸續出版)、《孔子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3)、《中國哲學大辭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中國哲學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10)等,撰寫過中國哲學和中國佛教的條目。《中國哲學通史》第二卷(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8)中的魏晉玄學和隋唐佛學部分為我所寫,《中華的智慧——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精粹》(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一書,我撰寫了葛洪、僧肇、法藏、慧能、韓愈、柳宗元、劉禹錫七篇。這些為集體著作撰寫的稿子,均不收入本文集中。此外,有一些與他人合作而非我執筆的文章也未予收入。

新編十卷本文集的內容,反映了我半個世紀以來學術探索的方方面面,記錄了我漫長學術生涯的前進足跡,也從一個小小的側面展示了中華文化的豐富多彩,折射出了社會和時代的變遷、進步。借此作序的機緣,回顧和總結個人學術生命的歷史因素、生涯規劃、耕耘布局、治學方法、主要收獲、經驗教訓以及人生體悟等,是我十分有興趣的。

1949年我初中畢業。不久,家鄉(浙江永康)解放。1950年春,我到上海,在華東稅務學校(后與華東糧食學校合并,更名為華東財政學校)學習,隨后留校工作。約在1953年,我由從事行政工作轉為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工作,先后講授或輔導過中共黨史、聯共(布)黨史、政治經濟學和哲學(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在教學過程中,我逐漸對哲學的思辨性、抽象性產生了興趣,幻想日后能遨游在自由的思維天地之間。1956年黨中央號召向科學進軍,鼓勵年輕在職干部報考高校,我考取了北京大學哲學系,從此我的生命開始真正和哲學結緣。學習期間,我又對中國哲學最為喜好,內心默默地許下心愿,期盼畢業后能從事中國哲學的教學和研究工作。

1961年北京大學畢業后,我被分配到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中國哲學史教研室工作,這為我實現從事中國哲學教學和研究的夙愿提供了最佳的舞臺。此后,我又想中國哲學歷史很長,必須確立一個時段作為研究重點。經過反復思考,我確定以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的哲學為學術研究的重心。這一時期的哲學廣泛涉及儒家、道家、道教和佛教等多個領域,我又選定其中的佛教哲學作為研究重點。我之所以這樣選擇,一是深感佛教哲學內涵豐富,與中國文化、哲學的關系密切;二是受家鄉、家庭傳統佛教信仰的影響,對佛教有一種自然的親和感;三是在治學取向上,個人比較偏愛冷門,好攻難點,不畏艱苦。也就是說,理智的判斷、情結的作用和性格的特征,決定了我開始研究當時被喻為“險學”的佛學,且是勇往直前,義無反顧,永不走回頭路了。

經過上世紀60年代初數年間的探索、運思、實踐,我確定了個案研究與整體研究、微觀研究與宏觀研究交叉結合、互動互補的佛教學術研究方案,并粗略地制定了近期、中期研究規劃和長期目標。個案研究主要是佛教代表人物的研究。我認為,一部佛教史就是佛教代表人物和廣大信徒的信仰修持史,一部佛教思想史主要是佛教代表人物的思想成果史。研究歷史上的佛教代表人物,就能展示佛教尤其是佛教思想演變、發展的途徑和內容。根據這一思路,我從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佛教代表人物如道安、支道林、慧遠、僧肇、道生、梁武帝蕭衍等著手開展佛教的研究。在日后的研究中,也始終傾心于對不同佛教代表人物如華嚴宗創始人法藏、禪宗創始人慧能等的關注和研究。

佛教文獻是佛教思想研究的基礎,把握佛教文獻的文字、結構、內涵、實質,對于佛教思想的研究具有關鍵性的意義。在整個佛教研究工作過程中,我比較重視資料的積累,參加了《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中華書局,1983—1992)的整理工作,并對部分佛教文獻做了標點、校勘、注釋、今譯,有的已整理成書出版。

在若干個案微觀研究和一定資料積累的基礎上,上世紀80年代,我又開展了對佛教的宏觀研究。重點工作從兩個方面展開:一是佛教哲學的整體研究,也可以說是佛教哲學的現代化研究。我撰寫了《佛教哲學》一書,在書中我著重論述了佛教的人生價值論、宇宙論(要素論、結構論、生成論和本體論)和認識論的豐富內涵,力求用現代語言表述佛教哲學理念,運用現代的多元方法進行分析研究,并力圖立足當代社會背景,發掘和評判佛教的價值與弊端,貢獻與缺陷。二是佛教文化的比較研究,也可以說是佛教文化的中國化研究。在《中國佛教與傳統文化》專書和《佛教中國化與中國化佛教》等有關論文中,我把佛教中國化界定為“三化”,即民族化、本土化和時代化,并敘述了佛教中國化的不同階段、途徑和方式,還通過與中國的政治理念、哲學思想、倫理道德、文學藝術、民間信仰、社會習俗等的互動關系,揭示出佛教中國化的實質,總結出有別于印度佛教的中國佛教的六個重要特點:重自性、重現實、重禪修、重頓悟、重簡易、重圓融。

我研究佛教秉持的是“中國本位”立場,我認為中國人是以先前本國文化結構去理解佛教的,是以中國人的實際需要和精神需求去對待佛教的,是以中國儒、道本土文化去改造佛教的。也就是說,我是在中國文化、思想、哲學的演變、發展的歷史背景下,研究中國佛教文化、思想、哲學的流傳、興衰。因此,在我的學術生涯中,也分外重視對中國哲學的研探,在上世紀80年代后期撰寫了《中國古代哲學問題發展史》(上、下冊),由中華書局出版。我研究中國哲學的重要目的,其一是為了闡揚中華智慧,其二就是為了更好地研究中國佛教哲學。

在以上微觀和宏觀的學術研究取得相應成果的基礎上,我開始全力專攻自己學術生命中的“重點工程”,開展對中國佛教哲學思想的系統、整體研究。我從中國僧人的佛教著作出發,在與中國儒道思想、印度佛教思想的互動、比照中,千淘萬漉,吹沙覓金,歷時十五年,先后撰寫百余篇文章,爾后形成了九十余萬言的《中國佛教哲學要義》(上、下卷)一書。全書設為緒論、總論、人生論、心性論、宇宙論、實踐論(修持論)和結語七個部分,除緒論和結語外的五編三十二章為全書的主體,心性論與直覺論為中國佛教哲學思想的兩大要點,由此而初步構筑了中國佛教哲學思想體系。在該書的“緒論”中,我分述了研究中國佛教哲學思想的具體方法:結合現代哲學發展的要求,篩選、歸結中國佛教的重大哲學問題,構筑中國佛教哲學的思想體系;運用現代語言,詮釋中國佛教哲學的概念、范疇;尋究中國佛教哲學思想的原來意義;體會中國佛教某些哲學語言的言外之意;探索中國佛教哲學思想的發展規律;總結中國佛教哲學理論思維成果;進行比較研究,以把握中國佛教哲學的思想特色;闡發中國佛教哲學的現代價值與意義。這八條是我的中國佛教哲學問題研究方法的初步歸納和總結。

從上述可見,我對佛教的研究主要從五個方面展開:中國佛教思想家的個案研究、中國佛教典籍的整理、佛教哲學的現代化研究、佛教文化的中國化探索、中國佛教哲學思想體系的構筑。這五個方面的研究,大體上體現了我的佛教研究軌跡,構成了我迄今為止學術生涯的基本內容。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社會發展和時代前進,我的學術視野有所擴大,研究領域也有所延伸。在中國佛教和中國哲學“雙耕”的基礎上,我對中華文化精神和中國宗教理論產生了興趣,并結合實際工作需要,做了一些探求性和探討性的研究。

探求中華文化精神,是為了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提高國民素質,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為此我撰文探求中華文化的傳統和核心問題,提出了中華文化三大傳統(儒家的人本主義、道家的自然主義、佛家的解脫主義)的看法,并認為人生價值觀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人文精神即關于人的精神生活的方式、態度、思想、觀點是中國國學之魂,自強不息是中華民族的主要精神,還強調思維方式對一個民族思考問題和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意義。

在中國宗教理論領域,我近年來一直在思考,正確研究和總結中國傳統宗教觀、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和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有著特殊的重要的現實意義。我把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歸結為宗教本質觀、宗教價值觀、宗教歷史觀和宗教適應觀。我認為,對宗教的本質和功能缺乏科學認識,會導致宗教學和宗教工作得不到應有的重視。長期以來在宗教領域里流行的是“鴉片論”和“斗爭論”,而毛澤東主席生前多次指出宗教是文化,后來中國共產黨人又積極倡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提出要“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新命題。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的主要脈絡,就是從“鴉片論”、“斗爭論”發展為“文化論”、“適應論”、“引導論”,這是中國共產黨人在馬克思主義宗教觀領域的最偉大的理論創新,最重大的理論貢獻;這對于發揮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在促進經濟社會的發展、和諧社會的構建和社會主義文化大繁榮大發展中的積極作用,具有巨大的指導意義和推動作用。

清代散文家姚鼐說:“天下學問之事,有義理、文章、考證三者之分。” “義理”,指的是研求經義、探究名理的學問。回眸以往歲月,我在中國國學這塊豐腴的田野里默默耕耘,主要是走探索義理之路,也就是著力探索中國哲學思想,尤其是中國佛教哲學思想。這是一個探索真理、追求真理的求真過程,也是一個體悟智慧、增長智慧的求智過程。每當回憶起馳騁獨立思考、直抒胸臆的心路歷程;每當回想起爬梳剔抉、筆耕凝道、學思有得、開心明目的收獲時刻;每當聯想起漫漫人生征途,深澗、峻嶺,大川、坦途,獨木小橋,陽光大道……此時此刻,不免心潮澎湃,難以自已!

光陰荏苒,人生無常。雖然如今我已近耄耋之年,但是“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今后我仍將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盡自己的能力和努力,爭取有所撰述,從而為我們偉大祖國的文化大繁榮大發展,做出自己綿薄的貢獻。

在即將結束序文時,我要再次感謝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社長賀耀敏教授的盛情約稿,我還應該深深地感謝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楊宗元、李紅、符愛霞、吳冰華、呂鵬軍、許微微、胡明峰諸同志,感謝他(她)們認真、細致、嚴肅的編輯工作態度。沒有他(她)們的辛勤勞動,這部文集在半年時間里出版問世,是不可想象、絕無可能的。

image

2011年12月8日初稿,19日定稿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泰市| 竹北市| 青浦区| 鄂伦春自治旗| 玉门市| 老河口市| 丹凤县| 仪征市| 博罗县| 墨竹工卡县| 石楼县| 友谊县| 金门县| 柘荣县| 深州市| 宁德市| 巴林右旗| 青阳县| 衡水市| 渭南市| 伊宁市| 伽师县| 韩城市| 永修县| 庆城县| 海盐县| 甘孜县| 济宁市| 舟山市| 彰化市| 铜鼓县| 岚皋县| 砀山县| 南投市| 民县| 陆丰市| 丰台区| 利川市| 涿州市| 乐安县| 清远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