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慧遠生活的歷史時代

慧遠生于東晉成帝咸和九年(334年),卒于東晉安帝義熙十二年(416年)注155,活了八十二歲,大體上與東晉(317—420)王朝相始終。慧遠的一生正是處在中國封建社會大分裂、大混戰、大動亂的歷史時代。當時整個中國社會矛盾重重,南北長期分裂,軍閥混戰,民族沖突,戰爭頻仍,干戈擾攘,禍亂不已。這種特定的歷史環境使慧遠成了東晉時代佛教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佛教活動和佛教思想,是受東晉時代經濟、政治和社會意識形態諸條件制約的,是歷史的產物。

東晉的歷史畫面和時代特色,呈現為當時整個社會結構及其所包含的內在的深刻社會矛盾的外觀。

東晉時代社會經濟制度是封建土地所有制,這種所有制形態的特征是門閥士族擁有各種類型的莊園,占有大量土地和不完全地占有部曲和佃客。門閥士族為了剝削部曲、佃客的剩余勞動,甚至必要勞動,實行超經濟的剝削。庶族地主有官職的,按官品高下享受蔭客的特權,沒有官職的則不能取得蔭客的特權,而是使用奴婢和役屬傭耕。這種剝削制度必然產生深刻的社會矛盾,醞釀尖銳的社會危機。

在北方,“五胡”并起,逐鹿中原。少數民族的內徙,帶來了大量的奴隸制因素,甚至氏族社會的殘余,后來這些民族的貴族又都轉化為分散性的封建地主。他們曾給當地的生產和生活帶來嚴重的破壞,給廣大農民帶來深重的災難,同時,如后趙、前燕、前秦、后秦和北燕等政權的統治者也采取過一些有利于農業經濟的積極措施,從而使農業生產有所恢復和發展。

在南方,封建地主經濟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尤其是門閥士族通過皇帝賞賜和恣意侵霸等攫取手段,占有大量的良田山澤和依附農民,建立田園別墅,從而把生產資料和社會財富高度地集中到自己的手里。他們動輒良田萬頃、產業萬金和奴婢千人。例如,與佛教界有密切交往,后持頓悟成佛說的謝靈運,繼承東晉名將、祖父謝玄經營的山墅,進一步修整,“傍山帶江,盡幽居之美”。山墅“奴僮既眾,義故、門生(地位近于部曲)數百”注156。又如,“(謝)混仍世宰輔,一門兩封,田業十余處,僮業(‘業’當為‘仆’)千人”注157。這些莊園經濟在南方地區的社會經濟結構中居于主導地位,具有壓抑、束縛農民生產熱情和積極性的性質。但是,由于北方大量流民渡江南下,既給南方增加了勞動力,又帶來了北方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文化,經過南下流民和江南土著農民的辛勤勞動,南方的農業水利和手工業都有了重大的進步,經濟獲得了迅速的發展,以至于江南一帶逐漸代替中原而成為全國最富庶的地區。

和上述封建的自然經濟相適應,門閥士族占據了這一時代政治舞臺的中心。東晉王朝是司馬睿在北方門閥士族支持下,于長江以南地區重建起來的門閥士族地主專政的政權。當時門閥士族瑯邪王氏居翼戴之功,王導官至宰輔,王敦都督六州軍事,人們都說:“王與馬,共天下。”注158法律上明確規定門閥士族享有種種極不合理的特權:世代做官、占田、蔭客與免賦免役權、逍遙法外權。雖然當時門閥士族為加強剝削和維護統治,在一定程度、一定意義上還注意和關心生產,不是完全不問世事的、腐朽的沒落階級,但是,門閥士族專政,不僅使統治階級墮落為社會的寄生蟲,而且也造成了這一時期社會物質生活的貧困、政治生活的動蕩和精神生活的消沉,從而促使了社會各類矛盾的全面激化。歷史說明,以私人大土地所有制為核心的門閥士族勢力的發展,是造成東晉時代社會動亂割據的一個極其重要的原因。

東晉時的階級矛盾、民族矛盾和地主階級內部矛盾錯綜復雜,相互交織,交互影響,形成東晉社會的獨特面貌,并從根本上決定了各階級、各階層乃至每一個人的命運。

農民階級和門閥士族地主階級的矛盾是東晉社會的基本矛盾。當時門閥士族地主一面大肆兼并土地,控制了大部分的社會生產資料,一面又把國家賦稅、徭役的負擔全部壓到了寒門和農民的身上。東晉王朝沿襲西晉舊制,士族享有各種豁免特權,就是佃客也只對其所依附的士族負擔租課,而不向政府納稅,這樣就減少了國家的財政收入。為此朝廷又不斷增加賦稅,轉而加重了農民的負擔。例如,太元二年(377年),王公以下每口稅米三斛,至太元八年(383年)就增加為五石。除了地租剝削、口稅和田稅等以外,還有沉重的徭役。這些都使當時的政治形勢更趨于險峻。

在三吳地區,尤其是浙東一帶,農民階級和門閥士族地主階級的矛盾更為突出和尖銳。農民不堪忍受地主的殘酷壓迫和剝削,采取的對抗形式,往往一是消極的逃亡,二是積極的起義。隨著農民階級和地主階級矛盾的極度激化,農民終于走上起義的道路。安帝隆安三年(399年),農民拿起了武器,爆發了大規模起義。一些失勢的士族也乘機參加和領導起義隊伍。(領導這次起義的孫恩、盧循就是失勢的北方南遷士族,孫恩一家還世奉五斗米道)。這次起義雖然失敗了,但它歷時十一年零五個月,動搖了東晉政權的統治基礎,打擊了以王、謝為首的門閥士族地主勢力,推進了歷史車輪的前進。

這個時代,東晉政權與北方各族政權以及北方各族政權之間的矛盾非常嚴重。南北的分裂不利于人民生活的安定,不利于社會生產的發展。當時如橫江擊楫的祖逖等少數有識之士,主張勵精圖治,統一全國。而東晉最高統治者和大多數門閥士族卻沉湎于江南魚米之鄉的安逸享受,滿足于偏居一隅的茍且偷安的生活。這樣統一全國的愿望就不能不成為泡影。在北方,從西晉惠帝末年到北魏統一北方的一百三四十年間,先后出現過包括漢人政權在內的二十多個政權,長期陷入分裂割據、戰亂相尋的局面。

統治階級內部矛盾重重,傾軋不已,是東晉社會的又一個重要特點。以王、謝、袁、蕭為首的一百個僑姓大族,帶著自己的宗族、鄉里、賓客、部曲來到江東,占有和兼并江南的膏壤沃野。他們是東晉政權的主要支柱,在政府中“多居顯位”。這就直接損害了以朱、張、顏、陸為首的原東南地區土著門閥士族的經濟政治利益。雖然江東門閥士族為了維護自身的利益也支持東晉政權,南北兩大地主集團的關系有聯合、一致的方面,但是彼此的矛盾始終是存在的,長期的南北宗派對立一直是嚴重的。

東晉時代統治階級的內部矛盾最集中地表現為當政集團之間的矛盾,這就是皇室和士族的矛盾(大約相當于中央和方鎮的矛盾),以及北方門閥士族之間的矛盾。由于經濟上士族占有大量的土地和戶口,握有雄厚的經濟實力,嚴重地影響了東晉朝廷的財政收入。為此,政府幾次試行“土斷”注159,企圖整頓戶籍,規定僑郡縣士民和土著不作區別,取消優待,即都成為向國家負擔賦役的編戶。這一政策因侵犯士族利益而受到頑強抵制。南渡的原北方門閥士族執掌著軍政大權,為了擴大各自的權力和勢力范圍,彼此明爭暗斗,直至演成各個集團、各派軍閥之間一系列的兼并戰爭,發展為桓玄乘機火并殷仲堪等人,司馬元顯率軍討伐桓玄,桓玄舉兵東下,殺司馬道子、司馬元顯,并逼安帝退位,倒晉自立。后來桓玄的部下、士族劉裕又背叛并討伐桓玄,迎回晉帝,最后滅晉立宋。

從社會階級構成和關系來看,庶族地主也屬于統治階級的范疇,但是庶族地主和士族地主之間又有嚴格的區別,兩者存在著尖銳的矛盾。門閥士族和庶族之間等級森嚴,壁壘分明,在仕宦、通婚、車服,甚至彼此交往等方面都有嚴格的規定和區別。東晉王朝沿用曹魏時期推行的“九品中正制”,門閥士族位居清要美職,而庶族寒門則只能廁身下品濁位,以致形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注160的等級格局,堵塞了一切才華之士進取的機會,加重了政治制度的等級性和保守性,從而也就加速了自身的滅亡。

東晉整個社會矛盾重重,火山處處。慧遠晚年長期所處的廬山周圍,更是連年戰亂,廝殺迭起,硝煙彌漫,殘破零落。慧遠遁居廬山東林寺的四周環境和政治氛圍就是這樣。

東晉是我國歷史上政治極度紊亂、人們極度痛苦的時代;也是人們更熱心于探索宇宙的真實和人生的價值,并且信仰相對比較自由、思想相對比較解放的時代;是在學術上富于智慧、濃于熱情、長于思索的時代,儒學、玄學、道教、佛教競相爭長,文學、詩歌、雕塑、書法百花齊放,數學、天文學、農學、醫藥學碩果累累。

那么,東晉時代給不同的人們以巨大影響的儒學、玄學、道教和佛教的情況怎樣呢?

以經學形式出現的儒學是兩漢時代的統治思想,儒家禮法是治國的基本思想原則。學習“六經”是儒生們尋覓仕途的唯一門徑。后來經過東漢末年農民起義、豪強混戰、三國分立等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的沖擊,儒學走向衰落。不過,儒家以忠孝為中心主旨的社會政治倫理思想,對于維護封建社會的倫常秩序具有直接效用和現實價值,最適合封建統治者的政治需要。還由于作為傳統的文化道德已經根深蒂固,并且具有幾乎集中傳統文化素材的有利條件,因此在國子學里,儒家經典仍然是學生修習的主要科目。儒家經典及其思想作為統治階級行動的一種準則和根據,依然是重要統治思想之一。一些文人和官吏也積極宣傳儒學或從中尋求治國安民之道。他們有的隱居在家講誦經學,有的則辦公學傳授經學。對慧遠頗有吸引力的江南范宣子,就是不遺余力地宣傳儒學的一個名儒。

玄學主要是隨著兩漢經學的崩潰,適應封閉性的莊園地主經濟的發展而形成的、代表門閥士族利益的意識形態,在認識史上它則以其深沉的理性思辨遠遠超過了繁瑣和迷信的漢代經學。它的崇尚清談、虛無放蕩的“玄風”,給一代學風乃至社會風氣帶來了主導性的、廣泛而深刻的影響。東晉時代清談之風仍在盛行,朝野的顯要名流不少是清談家,這就使玄風有力地滲透到儒學和佛教之中。當時的一些佛教學者就深受玄學的影響,慧遠和他的師父道安也都是如此。

道教是在東晉時代廣泛流行的宗教。兩晉之際著名道教徒葛洪在介紹《抱樸子》時說:“其內篇言神仙方藥、鬼怪變化、養生延年、禳邪卻禍之事,屬道家。其外篇言人間得失、世事臧否,屬儒家。”注161這就是以神仙不死之術為人生頭等大事,以刑名政教為維護門閥士族利益的根本手段,反映了當時道教思想的調和傾向。

佛教自漢代傳入我國,起初并沒有引起統治階級的高度重視,直到三國時還并不發達。只是西晉大亂之后,才開始興盛起來,尤其是到東晉、十六國時代更是得到廣泛傳播。當時,由于國家分裂而形成南北兩個地域。佛教在北方,以后趙、前秦、后秦和后涼時為盛,其中又以兩秦時最為繁榮。少數民族的某些最高統治者感到不好利用儒家學說作為統治思想,認為外來的佛教倒是比較適宜。石虎就說:“佛是戎神,正所應奉。”注162后秦統治者姚興更加熱衷于佛教事業,當時龜茲僧人、精通大乘佛教中觀學說的鳩摩羅什被迎到長安(今陜西西安),姚興請他擔任譯主,并命僧肇、僧叡、道生、道融等八百余人襄助翻譯。前后八年,譯出了大量佛教經典,對于后來佛教思想的發展,學派和宗派的創立,都有極其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南方佛教是隨著北方僧人的南移而興盛起來的。東晉最高統治者都崇奉佛教。門閥士族佞佛的也非常多,如瑯邪王氏、顏氏,陳郡謝氏,廬江何氏,吳郡張氏、陸氏,大都信奉佛法。廬山和建康是當時南方的佛教重鎮。

儒學、玄學、道教和佛教在東晉時的發展是不平衡的。儒學始終處于相對衰微的境地,玄學也處于停滯狀態,道教發展的勢頭和規模落后于佛教。佛教是最為活躍的一支力量,最為洶涌的一股急流,它四處泛濫,以致逐漸取代玄學的統治地位而一時成為思想界的主導力量。這種歷史局面的出現,絕不是偶然的。它不僅是和當時的政治經濟狀況相適應的,而且也是和當時人們的社會思想、社會風氣與精神面貌直接相關的。

那么,東晉時代人們思想上最為普遍關切的問題是什么呢?人們精神面貌的主要特點是什么呢?

東晉時代,廣大勞動人民深受統治階級殘酷壓迫和剝削的百般痛苦,飽嘗分裂和戰亂的深重磨難,生活極度艱難,境遇異常悲慘。統治階級內部彼此傾軋,殘酷斗爭,許多人都朝不保夕,死于火并。一些凜凜有生氣的文人也由于政治上的牽連而慘遭荼毒,死于非命。如西晉以來的張華、陸機、陸云、潘岳、劉琨、郭璞和歐陽建等有才華的進取者,都被統治者所殺害。雖然當時也有奮發有為之士,也有英勇農民起義,但是在那種變故迭起、戰禍不止、血雨腥風、死亡枕藉的日子里,相當多的人們普遍地有大化流衍、一息不停的感慨,都有性命短促、人生無常、歡樂少有、悲傷良多的喟嘆。在人們的內心世界里,充滿憂郁恐懼,心情凄惻,思緒低沉,精神頹廢。對人生苦難的悲嘆,對生死離別的哀傷,對人生命運的執著,對人生慰藉的尋覓,對來世幸福的追求,成為東晉時代人生哲學的典型音調。

總之,生死問題成為東晉時代人們最關切和最憂慮的問題,人們的“出路”何在呢?將從哪里獲得拯救呢?人們都在思索、探求這個古老而又新鮮的哲學問題,尋找和踐行不同的解脫道路。

對于生死問題,當時擺在人們面前的有三種答案:一是儒家主張的重生輕死,《論語·先進》說:“未知生,焉知死?”強調人生應當努力奮斗,死而后已。二是道教主張服食仙丹神藥,求得長生不死,羽化登仙。這兩種答案都不能從理論上和思想上圓滿地回答生死問題。儒家的主張并沒有回答死的問題,也難以安慰人們心靈深處的苦難。道教的長生成仙,愿望美好,動聽誘人,但是人們在歷史和現實中看不到任何實現了這種理想的先例。三是佛教的主張,它宣揚因果報應的一套出世主義理論,把人們的希望引向虛無縹緲而又無從檢驗的來世和彼岸,為人們指出一條似乎可以獲救的出路,使人們的空虛的精神有所寄托,痛苦的心靈有所撫慰。佛教既以其神秘的果報學說給人們以理論上的滿足,又以其強烈的麻醉劑給人們以精神的慰藉。

當時擺在人們面前的消極避世的道路是:

第一,歸隱。東晉時避禍絕俗的隱逸思想十分流行。如著名士族謝安與人結伴隱居會稽,和山林道士、和尚交游。陶淵明、劉遺民和周續之并稱“潯陽三隱”。陶淵明曾為彭澤令,后隱居田園;劉遺民曾任柴桑令,后隱居廬山西林;周續之因不甘寂寞曾再度出仕,但也依隨慧遠。陶、劉、周都和廬山慧遠有交往,劉、周更是慧遠的弟子。

第二,道教的修道成仙。葛洪認為人服草木藥,可以延年,而不能免于死。只有用黃金和丹砂來煉丹,“服此二藥,煉人身體”,“能令人長生”,“壽無窮已,與天地相畢”注163。這樣,要成仙就要煉丹。煉丹需要巨大的費用,如煉“金液丹”要花費黃金數十斤。不僅勞動人民,就是連一般地主也難有此奢望,只有門閥士族才有此財力,才有所謂成仙的條件和機會。

第三,佛教的出家為僧。這條道路既不是那種與勞動人民根本無緣的歸隱,也不同于道教的破費煉丹,而是只要出家進廟,拜佛念經,就可成佛。對廣大人民來說,顯然這是最為簡易、最富吸引力的道路。這也是佛教在爭取信徒方面勝過儒家和道教的重大優勢所在。

正因為這樣,佛教以空前的速度和規模傳播開來。當時在北方,長安僧尼數以萬計,有的地方奉佛者“十室有九”;在南方,京師建康寺廟林立,信佛或依附于寺廟者“一縣數千”。慧遠的動亂家鄉已無處可以歸隱,他的家庭也已無力提供大量的煉丹黃金,他終于走上了為僧學佛的道路。慧遠由于自身的天賦條件,且又勤奮好學,努力修持,他也就逐漸被日益興盛的佛教事業推上了當時佛教活動舞臺的中心。

主站蜘蛛池模板: 莱阳市| 兴隆县| 泸溪县| 繁峙县| 布尔津县| 原阳县| 长寿区| 岑巩县| 临武县| 安远县| 孙吴县| 沽源县| 夏河县| 孝昌县| 林口县| 东阿县| 伊川县| 积石山| 尤溪县| 阿瓦提县| 温州市| 石泉县| 永丰县| 潢川县| 宁蒗| 宣城市| 郁南县| 开江县| 隆林| 兴国县| 句容市| 祁东县| 淮阳县| 郁南县| 东莞市| 团风县| 昌邑市| 甘肃省| 昌邑市| 东乡县| 扎赉特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