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主題和理論特征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創立是人類思想史上的壯麗日出,它使哲學的主題、職能和思維方式發生了根本的轉向。然而,馬克思主義哲學又受到來自不同方面的曲解、非難和挑戰;人類思想史表明,任何一門學科在發展過程中,除了要研究新問題外,往往還需要再回過頭去重新探討像自己的主題和職能這樣一些對學科的發展具有方向性、根本性的理論問題。哲學以及馬克思主義哲學也是如此。“熟知并非真知。”準確而全面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仍然是一個重大的理論課題。

1.時代課題的哲學解答

哲學體系往往以哲學家個人的名字命名,但它并非專屬哲學家個人。黑格爾說過,哲學是“思想所集中表現的時代”。馬克思把這一觀點進一步發揮為“真正的哲學是自己時代精神的精華”。由哲學家們創造的哲學體系不管其形式如何抽象,也不管它們具有什么樣的“個性”,都和哲學家所處的時代密切相關。法國啟蒙哲學明快潑辣的個性,德國古典哲學艱澀隱晦的特征,存在主義哲學消極悲觀的情緒……離開了它們各自的時代是無法理解的。從根本上說,任何一種哲學體系的出現都和它所處的時代相聯系,都是一定時代的產物。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產生是19世紀中葉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英國工業革命及其后果、法國政治革命及其后果、世界歷史的形成及其意義,這三者是資產階級進行歷史性創造活動的主要成果,這些成果及其引起的規模宏偉、具有現代形式的社會矛盾,是推動馬克思創立“現代唯物主義”的根本原因,構成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得以產生的時代背景。

肇始于18世紀60年代的英國工業革命,到了19世紀40年代已經取得了決定性勝利,生產已經機器化、社會化。1789年開始的法國政治大革命,到了1830年推翻復辟王朝時也取得了歷史性勝利,資本主義制度得到了確立和鞏固。英國工業革命和法國政治革命的勝利,標志著人類歷史從農業文明時代轉向工業文明時代,從自然經濟時代轉向商品經濟時代,從“自然聯系還占優勢”的時代轉向“社會、歷史所創造的因素占優勢”注18的時代,從“人的依賴關系”時代轉向“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注19的時代,同時,這就從封建主義時代轉向資本主義時代。問題在于,資產階級在取得巨大勝利的同時,也給自己帶來了巨大的社會問題:生產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私有制之間存在著無法解決的矛盾,人的活動和人的世界都異化了,人的生存處在一種異化的狀態中,正是在這種異化狀態中,人的個性被消解了,人成為一種“單面的人”。

時代特征和內在矛盾必然在理論上反映出來。

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反映著資產階級在經濟領域中的勝利。亞當·斯密等人把社會財富的源泉從客體轉向“主體的活動”并對此作出抽象,形成了“勞動一般”概念,創立了勞動價值論。“勞動一般”這個概念的形成標志著人類進入到“現代社會”,因為只有在現代社會中,勞動才“不再是在一種特殊性上同個人結合在一起的規定了”,“個人很容易從一種勞動轉到另一種勞動,一定種類的勞動對他們說來是偶然的,因而是無差別的”注20

對法國政治革命及其歷史進程的總結形成了法國復辟時代歷史學。按照梯葉里等人的觀點,人民群眾創造著歷史;中世紀以來的歐洲歷史實際上是階級斗爭的歷史,基于不同利益之上的階級斗爭構成了歷史發展的動力;財產關系構成政治制度的基礎。恩格斯對此給予很高的評價,認為法國復辟時代歷史學動搖了以往的整個歷史觀,并力求發現唯物史觀。注21

英國和法國“批判的空想的社會主義”則反映著資本主義社會的內在矛盾。在對資本主義制度的批判中,圣西門等人發現所有制是“社會大廈的基石”,并認為歷史運動有其內在規律,資本主義必然像以往的社會制度一樣走向滅亡,讓位于所有人都能得到自由和全面發展的新型社會。雖然批判的空想的社會主義總體上屬于非科學形態,但它同過去的烏托邦主義卻有質的區別,它是從新的時代中產生并反映著這個時代的內在矛盾的新理論。

英國古典經濟學、法國復辟時代歷史學和批判的空想的社會主義當然沒有解決問題,但畢竟提出了問題,即人類歷史向何處去和人類如何實現自身的解放。這一問題構成了19世紀中葉的時代課題,新的時代呼喚著新的理論。馬克思主義哲學不是“學院派”,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創立同對這一時代課題的解答是密切相關、融為一體的。

在解答時代課題、創立現代唯物主義的過程中,馬克思對英國古典經濟學、法國復辟時代歷史學和批判的空想的社會主義都進行過批判性的研究和哲學的反思。不僅德國古典哲學,而且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法國復辟時代歷史學和批判的空想的社會主義也構成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來源。精神生產不同于肉體的物質生產。以基因為遺傳物質的人種延續是同種相生,而哲學思維則可以通過對不同學科成果的吸收、消化和再創造,形成新的哲學形態。現代唯物主義無疑屬于哲學,但它的理論來源卻不限于哲學。正像親緣繁殖不利于種的發育一樣,一種創造性的哲學理論一定會突破從哲學到哲學的局限。

馬克思對時代課題的解答又始終貫穿著哲學批判。“德國人是一個哲學民族”,在德國,社會變革問題首先要表現為理論活動、哲學運動。“即使從歷史的觀點來看,理論的解放對德國也有特別實際的意義。德國的革命的過去就是理論性的,這就是宗教改革。正像當時的革命是從僧侶的頭腦開始一樣,現在的革命則從哲學家的頭腦開始。”注22馬克思所走的道路就是一條典型的德國人的道路。具體地說,馬克思并不是直接從現實出發去解答時代課題,而是通過對哲學的批判返歸現實,從而解答時代課題的:“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對黑格爾的辯證法和整個哲學的批判”、“對批判的批判所作的批判”、“對法國唯物主義的批判”、“對黑格爾以后的哲學形式的批判”……這一系列的哲學批判使馬克思得到了嚴格的理論鍛煉,使他對近代哲學、哲學本身以及其他理論形態有了更透徹的理解,對現實的社會矛盾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從而創立了現代唯物主義。反過來,現代唯物主義的創立又使馬克思比同時代人站得更高、看得更透,以高瞻遠矚的深沉智慧科學地解答了時代的課題。

馬克思哲學產生之前,民族性是哲學的主要特征。即使孔子、老子、康德、黑格爾的哲學對其他民族產生過影響,但這仍然屬于文化交流和傳播的范圍,并沒有改變哲學的民族性。老莊哲學是中國哲學,黑格爾哲學是德國哲學,如此等等。與此不同,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世界性的學說。盡管德國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故鄉,但馬克思主義哲學并非專屬德國,而是一種“世界的哲學”。馬克思曾經預言,必然會出現這樣的時代:“那時,哲學對于其他的一定體系來說,不再是一定的體系,而正在變成世界的一般哲學,即變成當代世界的哲學。”注23馬克思主義哲學就是這樣一種世界哲學,它是世界歷史的產物。

這里所說的世界歷史,不是通常的歷史學意義上的世界史,即整個人類歷史,而是特指各民族、各國家進入全面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相互滲透的時代的歷史,即世界“一體化”以來的歷史。世界歷史在今天已經是一個可經驗到的事實了,但它卻形成于19世紀。馬克思以其驚人的洞察力注意到這一歷史趨勢,他用“歷史向世界歷史轉變”這一命題表征了這一歷史趨勢,并明確指出:資產階級“首次開創了世界歷史,因為它使每個文明國家以及這些國家中的每一個人的需要的滿足都依賴于整個世界,因為它消滅了各國以往自然形成的閉關自守的狀態”注24

世界歷史的形成使以往那種各自閉關自守、自給自足的狀態,被各民族各方面的相互交往和相互依賴所代替了,民族的片面性、局限性不斷被消除。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都是如此。不但存在著世界市場,而且“形成了一種世界的文學”,即世界性的精神產品。馬克思主義哲學就是這樣一種世界性的精神產品,它是在世界歷史這個宏大的時代背景中產生的世界哲學。正因為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世界哲學,所以它“遠在德國和歐洲境界以外,在世界的一切文明語言中都找到了擁護者”注25,從而在不同的民族那里都能夠生根發芽,開花結果,成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

2.哲學主題的根本轉換

毫無疑問,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唯物主義哲學。但是,唯物主義哲學的理論主題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變化的。作為新唯物主義、現代唯物主義,馬克思主義哲學決不是舊唯物主義以至整個傳統哲學原有理論主題的延伸和對這個主題的進一步解答。相反,馬克思主義哲學實現了哲學理論主題的根本轉換,即“從世界何以可能”轉向“人類解放何以可能”,并由此建構起了一個新的哲學空間。

要真正理解哲學理論主題的這一根本轉換,首先就要弄清傳統哲學的性質和特征。

“傳統哲學”是相對于“現代哲學”而言的,它是指從古希臘到19世紀中葉這一歷史階段的哲學形態,包括古代哲學和近代哲學。追溯整個世界的本原或基質是傳統哲學的目標,并構成了其中不同派別的共同主題。從根本上說,傳統哲學就是“形而上學”,即關于超驗存在之本性的理論,它力圖從“終極存在”、“初始本原”中去理解和把握事物的本性以及人的本質和行為依據。

近代唯物主義一開始就具有反形而上學的傾向,在培根那里,唯物主義“包含著全面發展的萌芽”注26。然而,“唯物主義在以后的發展中變得片面了”、“變得敵視人了”注27。那種“抽象的物質”、“抽象的實體”成了一切變化的主體,構成了“萬物的本性和存在的致動因”。在笛卡兒看來,哲學所要把握的就是這個“第一原因和真正原理”,由此演繹出一切事物的本性和原因。近代唯物主義從批判形而上學開始,最終又回歸形而上學。

黑格爾把形而上學和德國唯心辯證法結合起來,又建立起一個形而上學王國,從而使形而上學成為在德國古典哲學中“曾有過勝利的和富有內容的復辟”。問題在于,黑格爾把一切都還原為“絕對理性”,人本身只是這種絕對理性自我實現的工具。絕對理性成了一種新的迷信,高高地聳立在祭壇上,要人們頂禮膜拜。黑格爾哲學只是在形式上肯定了人的能動性,由于它把人看作是“工具”,所以在實際上徹底剝奪了人的能動性、創造性、主體性。這樣,在亞里士多德把“存在的存在”規定為“第一哲學”的理論主題后,到了黑格爾這里完成了一次形而上學的大循環。

這就是說,無論是在近代唯物主義,還是在近代唯心主義之中,不僅“本體”成為一種抽象的存在,人也成了一種抽象的存在,人和人的主體性失落了。因此,形而上學在德國古典哲學經歷了悲壯的“復辟”之后,不僅“在理論上威信掃地”注28,而且“在實踐上已經威信掃地”注29。馬克思斷言:“這種形而上學將永遠屈服于現在為思辨本身的活動所完善化并和人道主義相吻合的唯物主義。”注30完成這一時代任務的正是馬克思。換言之,把唯物主義和人的主體性“吻合”起來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關注的問題,反對或拒斥形而上學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原則。

在哲學史上,馬克思和孔德是同時舉起“拒斥形而上學”旗幟的,馬克思甚至認為,他所創立的現代唯物主義才是“真正實證的科學”。在時代性上,馬克思的“拒斥形而上學”與孔德的“拒斥形而上學”具有一致性;在指向性上,馬克思的“拒斥形而上學”與孔德的“拒斥形而上學”卻有本質的不同。孔德把“拒斥形而上學”局限于經驗、知識以及“可證實”的范圍內;馬克思提出的是另一條思路,即“拒斥形而上學”之后,哲學應關注自己時代的現實世界和人的生存狀況,“把人們的全部注意力集中到自己身上”注31

馬克思時代的現實世界,就是資本主義世界。在這個現實世界中,生產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私有制之間的矛盾導致人的活動、人的關系和人的世界都異化了,人的生存狀態成為一種異化的狀態。這是一個“顛倒的世界”。具體地說,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貶值成正比”,物的異化與人的自我異化是同一個過程的兩個方面。在這種異化狀態中,資本具有“個性”,個人卻沒有個性,人的個性被消解了,個人成為一種“孤立的人”,國家也不過是“虛幻的共同體”。

資本主義社會是一個由資本關系所造成的人的生存狀態全面異化的社會,揭露并消除這種異化因此成為“為歷史服務的哲學的迫切任務”注32。可是,西方傳統哲學包括德國古典哲學無法完成這一“迫切任務”。這是因為,從總體上看,西方傳統哲學在“尋求最高原因”的過程中把本體同人的活動分離開來,同人類面臨的種種緊迫的生存問題分離開來,從而使存在成為一種抽象的存在,物質成為一種“抽象的物質”,本體則是同現實的人及其活動無關的抽象的本體。從這種抽象的本體出發無法認識現實的人和人的現實。以形而上學為存在形態的西方傳統哲學向人們展示的實際上是抽象的真與善,它似乎在給人們提供某種希望,實際上是在掩飾現實的苦難,撫慰被壓迫的生靈,因而無法消除人的生存的異化狀態,將現實的人帶出現實的生存的困境。因此,馬克思認為,隨著自然科學的獨立化并“給自己劃定了單獨的活動范圍”注33,隨著社會實踐的發展“把人們的全部注意力集中到自己身上”,哲學應該從“天上”來到“人間”,關注人的生存的異化狀態的消除,關注人類解放。

但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不是抽象的人道主義,關懷的不是抽象的人的命運。馬克思發現,如果不能給工人、勞動者這些占人口絕大多數、被壓迫的人們以真實的利益和自由,人類解放就是空話,甚至淪為一種欺騙。所以,馬克思提出了超越“政治革命”的“徹底革命、全人類解放”的問題,并認為能夠完成這一歷史使命、擔當“解放者”這一歷史角色的,只能是無產階級。按照馬克思的觀點,無產階級本身就是一個需要解放自己的階級,在他身上“表明人的完全喪失”;同時,無產階級又是一個“只有通過人的完全回復才能回復自己本身”的階級,是一個只有解放全人類才能最后解放自己的階級。在人類解放過程中,哲學把無產階級當作自己的“物質武器”,無產階級則把哲學當作自己的“精神武器”;如果說無產階級是人類解放的“心臟”,那么,哲學就是人類解放的“頭腦”。“頭腦”不清,就不可能確立人類解放的真實目標,不可能理解人類解放的真正內涵。

因此,聯系經濟學的研究和歷史學的考察,從哲學上探討人類解放的內涵、目的和途徑,就成為馬克思的首要工作。這一工作的成果,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創立。從根本上說,馬克思主義哲學就是關于無產階級和人類解放的學說,它使哲學的理論主題發生根本轉換,即從“世界何以可能”轉向“人類解放何以可能”。

為了解答“人類解放何以可能”,馬克思主義哲學必須探討人的存在方式或生存本體,并使哲學的聚焦點從宇宙本體轉向人的生存本體。

按照馬克思的觀點,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有生命的個人”要存在,首先就要進行物質生產活動,生產物質生活本身。物質生產活動是人類生存的“第一個前提”,是人的“第一個歷史活動”。從根本上說,人是在物質生產活動中自我塑造、自我改變、自我發展的。“一當人開始生產自己的生活資料的時候……人本身就開始把自己和動物區別開來。”人是什么樣的,“這同他們的生產是一致的——既和他們生產什么一致,又和他們怎樣生產一致”注34。人不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社會存在物。換句話說,人是自然存在物和社會存在物的統一,而這種統一恰恰是在實踐活動中完成的,直接決定人的本質的社會關系也是在實踐活動中生成的。人通過實踐創造了自己的社會關系、社會存在。換言之,人是實踐中的存在,實踐構成了人的存在方式,或者說,構成了人的生存本體。

正因為實踐構成了人的存在方式和生存本體,所以,人的生存狀態不是凝固不變的,而是處在不斷的建構和改變之中。人的生存狀態的異化及其揚棄也是在實踐活動中發生和完成的,“異化借以實現的手段本身就是實踐的”注35。在資本主義社會,勞動,這種人的生命活動的異化使人與人的關系體現為物與物的關系,不是人支配物,而是物統治人,人本身的活動對人來說成為一種異己的、同他對立的力量。馬克思主義哲學正是通過對資本主義私有制的批判,揭示出被物的自然屬性掩蔽著的人的社會屬性,揭示出被物與物的關系掩蔽著的人與人的關系,并力圖付諸“革命的實踐”消除人的生存的異化狀態,“確立有個性的個人”。如果說無產階級和人類解放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主題,那么,“確立有個性的個人”,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最高命題。

為了解答“人類解放何以可能”,馬克思主義哲學必須探討現實世界或現存世界,并使哲學的聚焦點從解釋世界轉向改變世界。

按照馬克思的觀點,“人就是人的世界”,現實的人總是生存于現實的世界之中,而現存世界是人化自然與人類社會、社會的自然與自然的社會所構成的世界。一方面,現存世界生成于人的實踐活動中,實踐猶如一個轉換器,通過實踐,社會在自然中貫注了自己的目的,使之成為社會的自然;同時,自然又進入社會,轉化為社會中的一個恒定的因素,使社會成為自然的社會,現存世界中的自然與社會是在人的實踐活動中融為一體的。實踐活動是現存世界得以存在的根據和基礎,在現存世界的運動中具有導向作用,即人通過自己的實踐活動“為天地立心”,在物質實踐的基礎上重建世界。實踐“這種活動、這種連續不斷的感性勞動和創造、這種生產,正是整個現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礎”注36。實踐構成了現存世界的本體。另一方面,現存世界一經形成又反過來制約甚至決定現實的人及其活動。現存世界的狀況如何,現實的人的狀態就如何,要改變資本主義社會中的人及其異化狀態,首先就要改變資本主義社會。因此,“對實踐的唯物主義者即共產主義者來說,全部問題都在于使現存世界革命化,實際地反對并改變現存的事物”注37。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馬克思認為,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

“環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或自我改變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為革命的實踐。”注38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實踐不僅是人的生存的本體,而且是現存世界的本體,是改變現存世界、消除人的異化的現實途徑,是“確立有個性的個人”這一人的生存和發展終極狀態的現實途徑。這樣,馬克思主義哲學就實現了對人的現實關懷和終極關懷的統一。這是一種雙重關懷,是全部哲學史上對人的生存和價值的最激動人心的關懷。

人類解放的問題不是一個科學問題,也不僅僅是一個“人學”問題,實際上,它是一個如何看待和處理人與自然和人與社會的關系,即人與世界的關系問題,是一個世界觀問題。反過來說,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從人與自然和人與社會的雙重關系中去把握人本身,從世界觀的視角解答“人類解放何以可能”的。

按照馬克思的觀點,“有生命的個人”總是在人與自然和人與社會的雙重關系中存在的。“生命的生產,無論是通過勞動而達到的自己生命的生產,或是通過生育而達到的他人生命的生產,就立即表現為雙重關系:一方面是自然關系,另一方面是社會關系”注39。在現存世界中,人與自然的關系制約著人與人的關系,人與人的關系又制約著人與自然的關系。“實物是為人的存在,是人的實物存在,同時也就是人為他人的定在,是他對他人的人的關系,是人對人的社會關系。”注40這就是說,在現存世界中,“實物”存在實際上是人的存在,“實物”與“實物”關系的背后是人與人的關系,或者說,“實物”不僅體現著人與自然的關系,而且體現著人與人的關系。馬克思主義哲學劃時代的貢獻就在于,它從“實物”存在的背后發現了人的存在,從物與物關系的背后發現了“人對人的社會關系”以及人與自然的關系,并從人與社會和人與自然的雙重關系中追溯出人的實踐活動的意義。

從根本上說,實踐就是人以自身的活動引起、調整和控制人與自然之間物質變換的過程;為了實現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人與人之間必須進行活動互換,并必然結成一定的社會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和人與人的關系都生成于實踐活動中,人的實踐活動自始至終包含著并展現為人與自然和人與人的關系。正是由于認識到實踐活動是人與自然關系和人與人關系的基礎,所以,馬克思主義哲學力圖通過對資本主義私有制條件下人對物占有關系的改變來改變人與人的關系,從而“把人的世界和人的關系還給人自己”注41,實現無產階級和人類解放。

實現無產階級和人類解放,“確立有個性的個人”,讓馬克思一生魂牽夢縈,從精神上和方向上決定了馬克思一生的理論活動。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提出,共產主義就是私有財產即人的自我異化的積極揚棄,是通過人并且為了人而對人的本質的真正占有,或者說,人以一種“全面的方式”,作為一個“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質”。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提出,要消除“個人力量轉化為物的力量”,人本身的活動對人來說成為一種異己的力量的現象,從而“確立有個性的個人”,使“各個人在自己的聯合中并通過這種聯合獲得自己的自由”。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又提出,共產主義社會將是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在《資本論》中,馬克思再次重申,共產主義社會就是要確立人的“自由個性”,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可以看出,無論是所謂的“不成熟”時期,還是所謂的“成熟”時期,馬克思關注的都是消除人的生存的異化狀況,實現人類解放。無產階級和人類解放構成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主題。

哲學理論主題的這一轉換是與哲學研究對象的變革一起完成的。

從歷史上看,不同時代的哲學以至同一時代的不同哲學派別,都有自己特殊的研究對象。費希特指出:“我們想把每種哲學提出來解釋經驗的那個根據稱為這種哲學的對象,因為這個對象似乎只是通過并為著這個哲學而存在的。”注42這一觀點頗有見地。縱覽哲學史可以看出,每一種哲學用以解釋世界并構造其理論體系的依據,就是這種哲學的對象。費爾巴哈哲學力圖以“現實的人”為基本原則來解釋世界并構造體系,它們都“將人連同作為人的基礎的自然當作哲學唯一的、普遍的、最高的對象”注43。黑格爾哲學以抽象化的人類理性——絕對理性——為依據來解釋世界并構造體系,實際上就是以人類理性為研究對象。所以,黑格爾認為,“哲學是探究理性東西的”注44。正是按照這種認識,黑格爾建立了一種“科學之科學”的哲學體系。

當馬克思把目光轉向現存世界和人類解放時,他就同時在尋找理解、解釋和把握現存世界和人類解放的依據,并以此作為現代唯物主義的研究對象。這個依據終于被發現,這就是人類實踐活動。

如前所述,人類實踐活動是現存世界和人本身得以存在的基礎,是現存世界和人的生存的真正的本體。這是一個動態的、不斷生成和不斷發展的本體,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因此處在不斷解決又不斷生成的過程中。在馬克思看來,共產主義就是“人和自然界之間、人和人之間的矛盾的真正解決”注45。作為“共產主義的唯物主義”,馬克思主義哲學極為關注人的實踐活動及其所包含并展現出來的人與自然和人與人的關系,并把哲學的對象規定為人類實踐活動,把哲學的任務規定為解答實踐活動中的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主體與客體、主觀與客觀的關系問題,從而為無產階級和人類解放提供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馬克思主義哲學就是為改變現存世界的實踐活動而創立的,實踐的內容就是它的理論內容。實際上,馬克思主義哲學本身就是對人類實踐活動中各種矛盾關系的一種理論反思,是描述人們的實踐活動和實際發展過程的真正實證科學。這樣,馬克思主義哲學便找到了哲學與改變世界的直接結合點。

馬克思主義哲學所實現的哲學對象的變革,是與現代科學的發展一致的。“一旦對每一門科學都提出要求,要它們弄清它們自己在事物以及關于事物的知識的總聯系中的地位,關于總聯系的任何特殊科學就是多余的了。”注46。到了20世紀,對思維本身的研究也從哲學中分化出去了,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現代科學和哲學本身的發展表明:企圖在科學之上再建構一種關于整個世界“普遍聯系”的世界觀的確是“多余”的,其實質只能是“形而上學”在現代條件下的“復辟”。

3.形而上學批判、意識形態批判和資本批判的高度統一

馬克思主義哲學關注的不是所謂的世界的終極存在,而是“對象、現實、感性”何以成為這樣的存在,人的存在何以異化為這樣的狀態。傳統哲學以一種抽象的、超時空的方式去理解和把握存在,而馬克思主義哲學則從實踐出發去理解和把握人的存在,從人的存在即社會存在出發去解讀存在的意義。馬克思主義哲學對本體論的這一變革與重建是與對形而上學的批判密切相關、融為一體的。

“形而上學就是一種超出存在者之外的追問,以求回過頭來獲得對存在者之為存在者以及存在者整體的理解。”注47“形而上學是包含人類認識所把握的東西之最基本根據的科學。”注48海德格爾的這一見解正確而深刻。形而上學形成之初,研究的就是“存在的存在”,力圖把握的就是“最基本根據”和“不動變的本體”。這就是說,形而上學一開始就與本體論密切相關,或者說,作為“論述各種關于‘有’的抽象的、完全普遍的哲學范疇”,本體論“是抽象的形而上學”注49

從歷史上看,形而上學在對世界終極存在的探究中確立一種嚴格的邏輯規則,即從公理、定理出發,按照推理規則得出必然結論。這無疑具有積極意義,標志著作為理論形態的哲學的形成。然而,哲學家們又把形而上學中的存在日益引向脫離了現實的人及其活動的存在,使其成為一種抽象的存在。無論是近代唯心主義哲學中的“絕對理念”,還是近代唯物主義哲學中的“抽象物質”,從根本上說都是一種與現實的人和現實的社會無關的抽象本體。因此,馬克思明確提出“反對一切形而上學”注50,并認為哲學應趨向現存世界和人的存在,對人的異化了的生存狀態給予深刻批判,對人的解放和全面發展給予深切關注,從而成為無產階級的“精神武器”和人類“解放的頭腦”注51

這樣,馬克思便“顛倒”了形而上學,使哲學從抽象的宇宙本體轉向現存世界和人的生存的本體。換言之,馬克思主義哲學對本體論的變革與重建,是同對形而上學的批判密切相關、融為一體的。

馬克思對形而上學的批判沒有停留在“純粹哲學”的層面上,而是將這種批判同意識形態批判結合起來了。在馬克思那里,形而上學批判與意識形態批判同樣是密切相關、融為一體的。

按照馬克思的觀點,就意識形態表現為自在的存在、“獨立性的外觀”而言,它是虛假的;就意識形態與現實社會生活的必然關聯而言,它又是真實的。在資本主義社會,形而上學就是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或者說,是以意識形態的方式發揮其政治功能,從而為統治階級的政治統治辯護和服務的。因此,“真理的彼岸世界消逝以后,歷史的任務就是確立此岸世界的真理。人的自我異化的神圣形象被揭穿以后,揭露具有非神圣形象的自我異化,就成了為歷史服務的哲學的迫切任務。于是,對天國的批判變成對塵世的批判,對宗教的批判變成對法的批判,對神學的批判變成對政治的批判”注52

形而上學之所以成為資產階級意識形態,是因為形而上學中的抽象存在與資本主義社會中“抽象統治”具有同一性。“個人現在受抽象統治,而他們以前是互相依賴的。但是,抽象或觀念,無非是那些統治個人的物質關系的理論表現。”注53“統治階級的思想在每一時代都是占統治地位的思想。這就是說,一個階級是社會上占統治地位的物質力量,同時也是社會上占統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著物質生產資料的階級,同時也支配著精神生產資料……占統治地位的思想不過是占統治地位的物質關系在觀念上的表現,不過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現出來的占統治地位的物質關系;因而,這就是那些使某一個階級成為統治階級的關系在觀念上的表現,因而這也就是這個階級的統治的思想。”注54

這就說明,現實社會中抽象關系的統治與形而上學中抽象存在的統治具有必然關聯性及同一性。用阿多諾的話來說就是,形而上學的同一性原則與現實社會生活中的同一性原則不僅對應,而且同源,正是在商品交換中,同一性原則獲得了它的社會形式,離開了同一性原則,這種社會形式便不能存在。所以,形而上學的同一性就是資產階級意識形態,或者說,形而上學的同一性以意識形態的方式在資本主義社會發揮其政治功能。

“哲學只有通過作用于現存的一整套矛盾著的意識形態之上,并通過它們作用于全部社會實踐及其取向之上,作用于階級斗爭及其歷史能動性的背景之上,才能獲得自我滿足。”注55哲學總是以抽象的概念體系反映著特定的社會關系,體現著特定階級的利益和價值訴求。哲學既是知識體系,又是意識形態,追求的既是真理,又是某種信念。馬克思自覺地意識到這一點,所以,在馬克思那里,形而上學批判進行到一定程度必然展開意識形態批判。在這種雙重批判中建立起來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不僅是客觀認知某種規律的知識體系,更重要的,是批判資本主義的意識形態。我們不能從西方傳統哲學、“學院哲學”的視角去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而應從形而上學批判與意識形態批判雙重批判的視野,從無產階級和人類解放這一新的實踐出發去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留給(后來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家的任務就是去創造新的哲學介入的形式,以加速資產階級意識形態霸權的終結。”注56

馬克思的形而上學批判、意識形態批判又是與資本批判密切相關、融為一體的。

在馬克思看來,無論是對形而上學的批判,還是對意識形態的批判,都應延伸到對現實生活過程的批判。這是因為,“意識在任何時候都只能是被意識到了的存在,而人們的存在就是他們的現實生活過程。如果在全部意識形態中,人們和他們的關系就像在照相機中一樣是倒立呈像的,那么這種現象也是從人們生活的歷史過程中產生的,正如物體在視網膜上的倒影是直接從人們生活的生理過程中產生的一樣”注57。在馬克思的時代,對現實生活過程的批判首先就是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批判,即資本批判。這是其一。

其二,歷史已經過去,在認識歷史的活動中,認識主體無法直接面對認識客體;同時,歷史中的各種關系又以“遺物”、“殘片”、“萎縮”或“發展”的形式存在于現實社會中。所以,認識歷史應該也只能“從事后開始”,即“從發展過程的完成的結果開始”注58。在馬克思的時代,這種“發展過程的完成的結果”就是資本主義社會。“資產階級社會是歷史上最發達的和最復雜的生產組織。因此,那些表現它的各種關系的范疇以及對于它的結構的理解,同時也能使我們透視一切已經覆滅的社會形式的結構和生產關系。”注59因此,要真正認識歷史,把握人類歷史運動的一般規律,就必須對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進行批判,即對資本展開批判。“基督教只有在它的自我批判在一定程度上,可說是在可能范圍內準備好時,才有助于對早期神話作客觀的理解。同樣,資產階級經濟只有在資產階級社會的自我批判已經開始時,才能理解封建的、古代的和東方的經濟。”注60

按照馬克思的觀點,“資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會的、屬于一定歷史社會形態的生產關系,它體現在一個物上,并賦予這個物以特有的社會性質”注61。這就是說,資本不是物本身,但又是通過物并在物中而存在的。同時,作為一種特定的社會生產關系,資本賦予物以特有的社會性質。在資本主義社會,資本是最基本和最高的社會存在物,它自在自為地運動著,創造了一個不同于傳統社會的現代社會:“在土地所有制處于支配地位的一切社會形式中,自然聯系還占優勢。在資本處于支配地位的社會形式中,社會、歷史所創造的因素占優勢。”注62“如果說以資本為基礎的生產,一方面創造出一個普遍的勞動體系,——即剩余勞動,創造價值的勞動,——那么,另一方面也創造出一個普遍利用自然屬性和人的屬性的體系,創造出一個普遍有用性的體系,甚至科學也同人的一切物質的和精神的屬性一樣,表現為這個普遍有用性體系的體現者,而且再也沒有什么東西在這個社會生產和交換的范圍之外表現為自在的更高的東西,表現為自為的合理的東西。因此,只有資本才創造出資產階級社會,并創造出社會成員對自然界和社會聯系本身的普遍占有。由此產生了資本的偉大的文明作用;它創造了這樣一個社會階段,與這個社會階段相比,以前的一切社會階段都只表現為人類的地方性發展和對自然的崇拜。只有在資本主義制度下自然界才不過是人的對象,不過是有用物;它不再被認為是自為的力量;而對自然界的獨立規律的理論認識本身不過表現為狡猾,其目的是使自然界(不管是作為消費品,還是作為生產資料)服從于人的需要。資本按照自己的這種趨勢,既要克服民族界限和民族偏見,又要克服把自然神化的現象,克服流傳下來的、在一定界限內閉關自守地滿足于現有需要和重復舊生活方式的狀況。資本破壞這一切并使之不斷革命化,摧毀一切阻礙發展生產力、擴大需要、使生產多樣化、利用和交換自然力量和精神力量的限制。”注63可見,在資本主義社會,資本具有支配一切的權力。

資本不僅是物與物之間的關系,而且是人與物和人與人之間的一種內在的關系,更重要的是,人與人的關系“采取了一種物的形式,以致人和人在他們的勞動中的關系倒表現為物與物彼此之間的和物與人的關系”注64。資本是一個不斷自我建構和自我擴張的自組織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資本不僅改變了人與自然的關系,而且改變了人與人的關系,資本家不過是資本的人格化,而雇傭工人只是資本自我增值的工具;資本不僅改變了與人相關的自然界的存在屬性,而且改變了人類社會的存在形態,創造了“社會因素占優勢”的資本主義社會。“這種有機體制本身作為一個總體有自己的各種前提,而它向總體的發展過程就在于:使社會的一切要素從屬于自己,或者把自己還缺乏的器官從社會中創造出來。”注65這就是說,正是資本使資本主義社會總體化了。由此可見,資本本身就是一種獨特的社會存在,就是現代社會的根本規定、存在形式和建構原則,構成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建制。

因此,馬克思以商品為起點范疇、以資本為核心范疇展開的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批判,本質上是一種存在論意義上的批判。換言之,馬克思主義哲學對本體論重建、形而上學的批判是通過資本批判實現的。正是在這種批判過程中,馬克思主義哲學揚棄了抽象的存在,發現了現實的社會存在,發現了資本主義社會存在的秘密,并由此透視出“一切已經覆滅的社會形式的結構”;發現了人與人的關系以物化方式而存在的秘密,并透視出人的自我異化的邏輯,從而把本體論與人間的苦難和幸福結合起來了,開辟了“從本體論認識現實的道路”,使無產階級和人類解放得到了本體論證明。

這表明,馬克思的資本批判理論不僅具有重大的經濟學意義,而且具有重大的哲學意義。同時,馬克思的資本批判不僅存在著哲學的維度,而且意味著“政治經濟學理論的嚴格表述所不可缺少的理論(哲學)概念的產生”注66。我們既不能從西方傳統哲學、“學院哲學”的視角去認識馬克思的資本批判,也不能從西方傳統經濟學、“學院經濟學”的視角去認識馬克思的資本批判。實際上,馬克思的資本批判已經超出了經濟學的邊界,越過了政治學的領土,而到達了哲學的“首府”——存在論或本體論。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意義只有在同馬克思資本批判的關聯中才能顯示出來;反之,馬克思的資本批判只有在馬克思主義哲學這一更大的概念背景下才能得到真正理解,只有在無產階級和人類解放這一更大的意識形態背景下才能得到真正理解。“就這種批判代表一個階級而論,它能代表的只是這樣一個階級,這個階級的歷史使命是推翻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最后消滅階級。這個階級就是無產階級。”注67形而上學批判、意識形態批判和資本批判融為一體,這是馬克思獨特的思維方式,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獨特的存在方式。

“文明的一切進步,或者換句話說,社會生產力(也可以說勞動本身的生產力)的任何增長,——例如科學、發明、勞動的分工和結合、交通工具的改善、世界市場的開辟、機器等等,——都不會使工人致富,而只會使資本致富,也就是只會使支配勞動的權力更加增大,只會使資本的生產力增長。因為資本是工人的對立面,所以文明的進步只會增大支配勞動的客觀權力。”注68當代的世界市場體系、國際政治結構和主流意識形態,都證明了馬克思這一觀點的真理性及其深刻性、超前性,并表明我們仍處在資本支配一切的時代。在當代,無論是對科學技術、價值觀念和政治制度的分析,還是對個人存在方式、社會生產方式、國際交往方式的分析,都必須明白資本仍然是當代社會的基本建制,必須領會資本的存在論或本體論意義。否則,任何理論“創新”都會成為無根的浮萍。建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當代形態必須立足當代實際,以無產階級和人類解放為理論主題,以實踐本體論為理論基礎,以形而上學批判、意識形態批判和資本批判的統一為理論形式。

4.實踐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高度統一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新唯物主義,是在對舊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哲學的批判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要真正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特征,就要了解舊唯物主義以及唯心主義的主要缺點。

從總體上看,舊唯物主義包括自然唯物主義和人本唯物主義兩種形態。

自然唯物主義始自古代哲學,后在霍布斯那里達到了系統化的程度,并一直延伸到法國唯物主義中的機械唯物主義派。從根本上說,自然唯物主義根據“時間在先”的原則,把整個世界還原為自然物質,人則成了自然物質的一種表現形態。在自然唯物主義那里,物質成了“一切變化的主體”,“人和自然都服從于同樣的規律”注69

人本唯物主義起源于法國唯物主義中的另一派,即“現實的人道主義”注70,在費爾巴哈那里達到了典型的形態。“費爾巴哈比‘純粹的’唯物主義者有很大的優點:他承認人也是‘感性對象’。”注71具體地說,費爾巴哈把人看作是思維和自然相統一的基礎,力圖以“現實的人”為基本原則來理解世界。然而,費爾巴哈不理解實踐是人的存在方式,“沒有把感性世界理解為構成這一世界的個人的全部活生生的感性活動”注72。因此,費爾巴哈得到的仍是抽象的人,忽視的仍是人的能動性、創造性、主體性。同自然唯物主義一樣,人本唯物主義也“只是從客體的形式”,沒有“從主體方面”去理解“對象、現實、感性”。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馬克思把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包括”在“舊唯物主義”的范疇之中,并認為舊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就是不了解實踐活動及其意義。

與此相反,唯心主義卻肯定了主體意識的能動性,論證了人在認識活動中是通過自身的性質和狀況去把握外部對象的。這種認識成果集中體現在康德的批判哲學和黑格爾的否定性辯證法之中。問題在于,無論是康德的批判哲學,還是黑格爾的否定性辯證法,都否定了能動的意識活動的唯物主義基礎,因而只是“抽象地發展了”人的“能動的方面”。造成這種狀況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唯心主義也不理解現實的實踐活動及其意義。

可見,舊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共同的主要缺點就是,二者都不理解人類實踐活動及其意義。也正是由于這一主要缺點,在近代哲學中造成了唯物論和辯證法的分離;在舊唯物主義哲學中又形成了“唯物主義和歷史彼此完全脫離”,即形成了唯物主義自然觀和唯心主義歷史觀的對立。

舊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主要缺點驚人的一致,促使馬克思深入而全面地探討了人類實踐活動及其意義,并把馬克思主義哲學規定為“實踐的唯物主義”。這是一個全局性、根本性的定義,它所要表明的不僅僅是一種要把理論付諸行動的哲學態度,更重要的是指,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實踐原則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的建構原則。換言之,實踐唯物主義構成了馬克思哲學的本質特征。

按照馬克思的觀點,實踐首先是人以自身的活動來引起、調整和控制人與自然之間物質變換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人與人之間又必然要結成一定的關系并互換其活動;同時,實踐結束時得到的結果,在這個過程開始時就已經在實踐者頭腦中作為目的以觀念的形式存在著,這個目的是實踐者“所知道的,是作為規律決定著他的活動的方式和方法的”注73。這就是說,實踐內在地包含著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社會的關系以及人與其意識的關系,這些關系的總和構成了現存世界的基本關系。

按照馬克思的觀點,自然界具有“優先地位”,但“先于人類歷史而存在的自然界”,或者在人的活動范圍之外的自然界,對人類來說是“無”,或者說“是不存在的存在”。這是因為,原生態自然界本身的意義只有通過人的開掘、發現,才能獲得對人而言的現實性;只有通過人的實踐改造之后,才能構成人們生活于其中的“感性世界”;通過實踐,人們不僅改造自然存在,而且自身也進入到自然存在之中,并賦予自然存在以新的尺度——社會性。現存世界中的自然界已不是原生態的自然界,而是“人類學的自然界”。這就是說,通過實踐,自然與社會相互制約、相互滲透,成為社會的自然和自然的社會或“歷史的自然和自然的歷史”。現存世界是自然與社會“二位一體”的世界。

可以說,實踐以縮影的形式映現著現存世界,它蘊涵著現存世界的全部秘密,是人類所面臨的一切現實矛盾的總根源。正因為如此,馬克思主義哲學把“對象、現實、感性”“當作實踐去理解”,從實踐出發去反觀、透視和理解現存世界,并認為“全部問題都在于使現存世界革命化”。

這就是說,承認自然物質的“優先性”,這只是新唯物主義與舊唯物主義的共性,它并未構成新唯物主義本身的特征。確認人以自身的實踐活動所引起的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構成了現存世界和人的生存的基礎,這才是新唯物主義的“新”之所在,或者說是馬克思的唯物主義“唯物”之所在。

實踐是人的存在方式。馬克思主義哲學把現存世界“當作實踐去理解”,實際上就是“從主體方面去理解”現存世界。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實踐原則與主體性原則具有內在的一致性。這也就為理解人的本質以及人與世界的關系提供了一種新的思維方式。

按照馬克思的觀點,人最初來自自然界,“人的存在是有機生命所經歷的前一個過程的結果。只是在這個過程的一定階段上,人才成為人。但是一旦人已經存在,人,作為人類歷史的經常前提,也是人類歷史的經常的產物和結果。而人只有作為自己本身的產物和結果才成為前提”注74。這就是說,人是通過自己的活動自我創造、自我塑造的結果。動物是以自身對環境的消極適應獲得與自然的統一,維持自己生存的,所以,動物只能成為自然界的一部分。與此不同,人是以自身對環境的積極改造獲得與自然的統一,維持自己的生存并不斷發展自己的,所以,人自成一類,構成了獨特的人類存在。人類進化不僅僅是生物學意義上的遺傳與變異,而且是歷史學意義上的延續與創新,二者的統一正是在實踐活動中完成的。實踐構成了人的存在方式和生存本體。

在實踐中,人是以物的方式去活動并同自然發生關系的,得到的卻是自然或物以人的方式而存在,從而使人成為主體,自然成為客體。“整個所謂世界歷史不外是人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是自然界對人說來的生成過程”注75。這表明,實踐使人與自然的關系成為“為我而存在”注76的關系。這種“為我而存在”的關系是一種否定性的矛盾關系,人類要維持自身的存在,即肯定自身,就要對自然界進行否定性的活動,改變自然界的原生態,使之成為“人化自然”、“為我之物”。與動物不同,人總是在不斷制造與自然的對立關系中去獲得與自然的統一關系的,對自然客體的否定正是對主體自身的肯定。這種肯定、否定的辯證法使主體與客體處于雙向運動中。實踐不斷地改造、創造著現存世界,同時又不斷地改造、創造著人本身。作為人的存在方式,實踐當然體現著人的內在尺度以及對現存世界的批判性,包含著人的自我發展在其中。

可以看出,人與自然之間的這種“為我而存在”的否定性關系是最深刻、最復雜的矛盾關系。這種矛盾關系構成了馬克思之前眾多哲學大師的“滑鐵盧”,致使唯物主義對人的主體性“望洋興嘆”,唯物論與辯證法遙遙相對。馬克思主義哲學高出一籌的地方就在于,通過對人的實踐活動及其意義深入而全面的剖析,使唯物主義與人的主體性統一起來了,唯物論與辯證法因此也結合起來了。辯證唯物主義因此構成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特征之一。

當馬克思主義哲學以科學的實踐觀為基礎把唯物主義與人的主體性、唯物論與辯證法結合起來的同時,也就實現了唯物主義自然觀與歷史觀的統一。這是同一個過程的兩個方面。

通常認為,唯物主義歷史觀是一般唯物主義原理在社會領域中的推廣或運用。然而,事實并非如此。愛爾維修早就“把他的唯物主義運用到社會生活方面”注77,得到的卻是唯心主義歷史觀。社會生活的特殊性猶如橫跨在自然與社會之間的“活動翻板”。在馬克思之前,即使是堅定的唯物主義者,當他們的視線由自然轉向社會,開始探討社會歷史時,幾乎都被這塊活動翻板翻向了唯心主義的深淵。從認識論的角度看,造成這種狀況的根本原因,仍在于以往的哲學家不理解實踐活動及其意義,不理解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高明之處就在于,從實踐出發去理解社會以及社會與自然的關系,從而創立了唯物主義歷史觀。實踐的觀點不僅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而且是馬克思主義歷史觀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

按照馬克思的觀點,人們為了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為了能夠生活,必須進行物質實踐,實現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為了實現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人與人之間必須互換其活動,并必然結成一定的社會關系。社會關系“不過是他們的物質的和個體的活動所借以實現的必然形式”注78,即使社會生產力本質上也是在人們改造自然的實踐活動中形成的。實踐是全部社會關系的發源地和全部社會生活的本質。從根本上說,社會就是在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形成了社會存在和發展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

正因為如此,以往的哲學家,包括舊唯物主義者,把人對自然的實踐關系從歷史中排除出去后,只能走向唯心主義歷史觀;而馬克思從物質實踐這一現實基礎出發去解釋觀念以及歷史過程,則創立了唯物主義歷史觀,從而消除了物質的自然與精神的歷史對立的神話,實現了唯物主義的自然觀和歷史觀的統一。“自從歷史也得到唯物主義的解釋以后,一條新的發展道路也在這里開辟出來了。”注79離開了歷史唯物主義,就不可能產生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因此構成了馬克思哲學的又一基本特征。

由此可見,實踐的觀點的確是馬克思哲學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這兩個基本特征都是從實踐唯物主義這一本質特征引申出來的,是這一本質特征展開的邏輯要求和理論表現。在哲學史上,馬克思第一次把實踐提升為哲學的根本原則,轉化為哲學的思維方式,從而創立實踐、辯證、歷史的唯物主義。用實踐唯物主義稱謂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為了透顯馬克思主義哲學所內含的實踐維度及其首要性和基本性,因為“對實踐的唯物主義者即共產主義者來說,全部問題都在于使現存世界革命化,實際地反對并改變現存的事物”注80;用辯證唯物主義稱謂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為了透顯馬克思的唯物主義所內含的辯證法維度及其批判性和革命性,因為“辯證法在對現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時包含對現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按其本質來說,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注81;用歷史唯物主義稱謂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為了透顯馬克思的唯物主義所內含的歷史維度及其徹底性和完備性,因為馬克思唯物主義的徹底性和完備性集中體現在歷史唯物主義中,歷史唯物主義是馬克思的第一個偉大發現。

這樣,馬克思主義哲學便終結了傳統哲學,創立了現代唯物主義,并在整體上優于現代西方哲學的其他流派。

(楊 耕)

主站蜘蛛池模板: 酉阳| 寻甸| 牙克石市| 庆城县| 石柱| 小金县| 思南县| 鲁甸县| 礼泉县| 泰宁县| 定结县| 宿松县| 芒康县| 修水县| 苍南县| 汉中市| 澄迈县| 灯塔市| 平果县| 屏山县| 和田县| 东阳市| 融水| 洪泽县| 巴南区| 外汇| 呼伦贝尔市| 淳化县| 鄯善县| 阳西县| 中江县| 绥江县| 甘肃省| 清水县| 延安市| 班玛县| 海晏县| 康保县| 富阳市| 聊城市| 陕西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