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唯物主義的現代形態:實踐唯物主義研究
- 蕭前 楊耕等
- 17字
- 2019-10-18 20:12:57
第一章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實踐唯物主義
一、實踐:馬克思主義哲學生長和發展的現實基礎
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標準,這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一條基本原理。這一原理從一個方面反映了馬克思主義哲學與實踐的關系。關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問題的討論,對于推動當代中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曾經起過巨大的作用,進一步證明了馬克思主義哲學與實踐的緊密聯系。如果我們把這種關系或聯系展開地作總體性的思考,就可以發現這種關系或聯系決不只是局限于某一方面或某一點。事實上,實踐是整個馬克思主義哲學生長和發展的最現實的基礎,是它的生命力的源泉。
1.以實踐為基礎反映時代精神的唯物主義哲學
通常,哲學總是被理解為哲學家頭腦中的遠離人的實踐和現實生活甚至是世界之外的玄思遐想。這當然是關于哲學的一種被誤解了的不正確的觀念。我們認為,哲學是從總體上研究人與世界的關系的,而人與世界的關系的最現實、最深切的基礎是實踐。因此,真正的哲學無疑應該以實踐為基礎來研究人與世界的關系,而這種研究的目的歸根到底也在于為人實踐地處理自己同外部世界的關系服務。哲學的繁榮固然表現了人的精神或人的理性與智慧的開放性的自由運動,而這種自由運動又往往具有對現實的超越性,但又不能完全脫離自己時代的現實的人本身和現實的世界,不能完全脫離把現實的人和現實的世界關聯起來的現實的實踐。因為對現實的超越總是以現實為前提和起點的,而且現實對超越必然具有某種引力作用。
早在1842年,馬克思就指出,哲學不是世界之外的遐想,哲學家“是自己的時代、自己的人民的產物,人民最精致、最珍貴和看不見的精髓都集中在哲學思想里。那種曾用工人的雙手建筑起鐵路的精神,現在在哲學家的頭腦中樹立哲學體系”注12。馬克思還強調,“任何真正的哲學都是自己時代精神的精華”,“是文明的活的靈魂”注13。這是一種以人民的實踐為基礎的關于哲學的嶄新觀念,它從根本上揭示了哲學產生和存在的一般前提與基礎,概括了哲學應有的本質與功能。
所謂時代精神,是一定時代內容的本質特征的升華。一定時代的內容包括該時代的全部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它們既實踐地表現在人們的各種社會生活和各種社會活動中,又觀念地反映在各種具體的科學理論和意識形態中。作為時代內容的表現和反映,它們一般都具有時代特征,因而都從不同的角度和在一定程度上體現著時代精神。哲學是從總體上統攝時代的內容和時代的文明,反映著時代的本質特征的,因而是時代精神的精華,文明的活的靈魂。時代的內容或時代的文明,是由人們的積極活動創造的,歸根到底是人們實踐地處理自己同外部世界的關系所創獲的成果。因此,作為時代精神的精華、文明的活的靈魂的哲學,歸根到底是人們實踐活動中最精致、最珍貴的精髓或精神的集中表現。
簡言之,哲學是從總體上反映自己時代與世界的關系的本質特征的,哲學本身就是一定時代人與世界關系的一種升華了的理論形態。毫無疑問,哲學要獲得自己的內容,并使其外部表現形式適合于這種內容,就必須同自己時代的現實世界接觸并發生相互作用。
按照馬克思的觀點,哲學誠然是通過頭腦的思維和世界相聯系,但又不能離開雙腳站在地上并用雙手從世界攀摘果實(正是這些果實構成了時代的文明和內容)的人類實踐活動這一基礎。只有在這個基礎上,哲學才能通過頭腦的思維和現實世界相聯系,從人們所創獲的文明果實和時代內容中,集中其最精致、最珍貴的精髓,把握其活的靈魂,從而提煉出自己時代精神的精華。而那些脫離人類實踐,愛作“世界之外的遐想”注14的哲學家,卻往往被究竟是自己的頭腦屬于這個世界,還是這個世界屬于自己的頭腦這個問題所困擾著。這是哲學家為哲學所設置的一種自我困擾。要從這種自我困擾中解脫出來,就必須使頭腦的思維和現實的實踐聯系起來,把實踐作為思維展開的基礎和檢驗思維的現實性的基礎。這是因為,人類實踐的本身就是雙腳站在地上并用雙手攀摘大地果實的;而實踐著的人們“甚至想也不想:究竟是‘頭腦’屬于這個世界,還是這個世界是頭腦的世界”注15。哲學自古以來就被稱為智慧之學,并且如亞里士多德所說,它是追求“頭等智慧”的。但哲學追求頭等智慧,并不只是為了內向的自我滿足、自我陶醉;哲學作為智慧之學,其根本任務和主要功能,正在于教人善于處理和駕馭自己同外部世界的關系,其中不僅包括對世界的理論解釋,而且更包括對世界的實踐改造。
人是從統一的物質世界中分化出來的,但人只有置身于同外部世界的關系之中,才能夠具有自己的全部本質規定性,外部世界也才能夠獲得對人而言的各種意義。一個十分簡單的事實是,人必須依賴外部世界才能生活,而人是通過對世界的掌握來實現這種依賴的。所謂掌握,就是按照人的需要的內在尺度,把外部世界的事物加工改造為可以享用和消化的對象,從而使之成為人的物質的和精神的生活與活動的一部分。人處理和駕馭自己同外部世界關系的實質,就是在承認外部世界的現實存在和優先地位的前提下,力圖超越和實踐地改變現實的現存世界,追求和創造理想的有意義的對象世界。這是人對世界的依賴與掌握、肯定性對待與否定性對待的辯證統一,而這種辯證統一又是一個包含著理解和實踐的相互滲透的連續過程。
在這個連續過程中,每一個時代的人們所面對的對自己有意義的現存世界,都是包含著人類世世代代的理解和實踐的歷史性成果在內的。我們之所以是我們,現存世界之所以是現存世界,都在于有歷史?,F實的人和現實的世界,都是立足于歷史的基礎之上并被歷史推進到現實的階段的。但是,人們總是喜歡嘲笑歷史、責備歷史,這至少是對歷史的一種不夠公正的態度。當然,就人的內在本質的發展趨向來說,人是不會也不能滿足于歷史所安排、所給定的現實的。人的活動總是在不斷地超越現實,推進歷史的運動。歷史創造現實的人,推進人的進步;現實的人也創造歷史,推進歷史的發展。哲學不僅要在以往人們通過理解和實踐所創獲的歷史成果的基礎之上,教人善于理論地對待自己同現存世界的關系,而且要在這一基礎上教人善于實踐地對待自己同現存世界的關系。
哲學作為時代精神的精華、文明的活的靈魂,并不是把自己安置在一個凌駕于現實之上、超然于現實之外的精神殿堂或靈魂王國內。它必須滲入同時代人的靈魂,滲入使他們激動的愛與憎的感情,滲入他們的物質和精神的生活與活動,從而真正成為統攝他們處理和駕馭自己同外部世界的關系的精神支柱,成為推動時代發展、文明進步的活的靈魂。這是哲學本身實現雙腳立地的實質,也是哲學本身應有的功能。實際上,哲學的這種功能,也就是人憑借自己的理性和智慧,觀念地和實踐地掌握世界的功能的升華。不過,哲學在實現這種升華以后,又必須重新降到地上,以便進一步滋潤、催發人的功能,增強其活力,提高其認識和改造世界的效益。
上述關于哲學的觀念,確切地反映了真正的哲學在內容和功能上都具有存在價值的根本所在。馬克思正是根據這種觀念,使自己的理論思維和自己時代的現實世界、社會實踐緊密聯系起來,把人民實踐的精髓、自己時代精神的精華,集中在自己的哲學思想里,從而創立了馬克思主義哲學。這是一種在實踐基礎上,以反映自己時代、人與世界的關系為根本特征的唯物主義哲學,是對唯心主義和舊唯物主義實現了超越的嶄新的哲學,即實踐的唯物主義哲學。
馬克思在1845年寫的《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就是一個關于實踐的唯物主義哲學的基本綱領。在這個文件中,馬克思把實踐作為理解人(主體)、人的社會生活、人的思維的現實性和人與現實世界的關系的基礎,既批判了離開感性活動、離開實踐去理解人(主體),以及離開主體、離開人的感性活動和人的實踐去理解“對象、現實、感性”的直觀的唯物主義,又批判了不知道真正現實的、感性的活動本身,只是抽象地發展了主體的能動方面的唯心主義。馬克思不僅把實踐作為自己整個哲學理論的基礎,使自己的哲學具有與自己時代的實踐相適應的內容和形式,而且還特別指出,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在1845—1846年的《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又把共產主義者直接叫作實踐的唯物主義者,并強調對實踐的唯物主義者來說,全部問題都在于使現存世界革命化,實際地反對和改變事物的現狀。
這表明,馬克思主義哲學是通過同實踐的緊密聯系而實現雙腳立地的,從而也突出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對實踐所具有的功能。實踐的唯物主義是在哲學應有的本質和功能的高度上的自覺意識,是按照一種嶄新的哲學觀念建立起來的哲學。它集中了自己時代人們理論地和實踐地處理自己同外部世界的關系的活動的精髓,又是指導人們理論地和實踐地處理自己同外部世界的關系的思想武器。因此,實踐的唯物主義這個名稱,就集中地表達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在內容上和功能上的本質特征。
2.以實踐為基礎理解人與世界的關系
實踐的唯物主義的基本出發點是以實踐為基礎來理解現實的人、現實的現存世界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人的生活絕對地依賴于現實世界。現實世界是人為了自己的生存而必須與之不斷交往的對象世界,人的物質的和精神的生活總是同現實世界相聯系的,而人越有普遍性,人賴以生活的現實世界的范圍就越廣闊。在這里,人的普遍性就在于不受物種的限制,能夠按照任何一種事物的尺度進行創造并把自己的內在尺度運用到對象上去,使之變為人的物質的和精神的生活與活動的一部分。
人的這種普遍性是通過人與世界的關系的展開表現出來的,而它的最現實的表現是實踐的普遍性。社會的人的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只有通過感性的實踐活動,人才能同現實世界發生現實的交往和實際的相互作用,并不斷地開拓創造屬于人的感性對象世界。實踐的普遍性表現著人的普遍性,也標志著人賴以生活的世界的范圍和人與世界的關系實際展開的廣度和深度。
實踐之所以是人的普遍性的現實表現,是因為它對象性地實現、表現和確證著人的全部本質力量。人的本質力量包括從人的自然進化和社會進化、社會交往中所獲得的各種力量因素,是這些力量因素的總和。在其構成中,既有肉體的生理器官及其機能,又有智慧、理性、經驗、知識和情感、意志等因素,還有由社會所提供的各種社會性的物質手段和精神手段。人的本質力量不是在人自身內部憑空生長起來的,而是人在不斷地處理自己同外部世界的關系的過程中所創獲的成果的自然性積淀和社會性積淀。但是,這種本質力量一經通過不同的方式為人所具有,它就成為人的普遍性的內在根據。人已經獲得的現實的本質力量,制約著人的現實的生存需要和發展需要;反過來,人的需要的刺激也促進著人的本質力量的發展。
實踐是一種有目的并借助于一定中介手段來實現目的的感性活動,是按照事物的客觀尺度和人的內在尺度的統一來創造對象的。在需要的意識和理想的意圖的支配下,人在實踐中使自己的肉體器官運動起來,充分發揮其機能,以一定的操作中介手段,依照自己的目的作用于實踐對象。在這個過程中,必然對象性地表現出人的理智的機巧、知識的力量和情感的沖動、意志的努力,同時也綜合性地表現出人追求和創造體現真、善、美的統一的對象的功能。在實踐過程完成之后,那些動態地表現出來的本質力量,又以靜止的形式對象化地積淀在實踐的結果之中。
因此,實踐過程及其結果,可以說是觀照人的本質力量的一面鏡子。由于人的本質力量是人的普遍性的內在根據,而人的本質力量又通過人的實踐釋放出來,對象性地表現出來,因而實踐就成為人的普遍性的最現實的表現。
實踐是有目的地指向某種對象的對象性活動,因而一定時代的實踐的總體又標志著與該時代的人的普遍性相適應的人賴以生活的世界的范圍,標志著該時代的人與世界的關系現實地展開的廣度和深度。在物質世界中,存在著物質的、能量的和信息的過程。人與物質世界的關系和相互作用,也是物質的、能量的和信息的轉移與交換過程。人依賴和掌握世界,就是要依據自己的不同需要和現實的本質力量,從外部世界獲得物質、能量和信息,通過加工把它們變為人可以享用和消化的對象,成為人的物質的和精神的生活與活動的組成部分。
實踐作為一種感性活動,有的是以物質—能量的改變和轉移為主要內容,有的是以信息的接收和傳遞為主要內容,但這兩類實踐又不是各自孤立、互不相干的。在客觀物質世界中,物質過程和能量過程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而任何物質—能量過程又必然伴隨著信息過程;反之,任何信息過程也離不開物質—能量過程。因此,以物質—能量的改變和轉移為主要內容的實踐總是包含著信息過程;同樣,以信息的接收和傳遞為主要內容的實踐也總是包含著物質—能量過程。
總起來說,這兩種類型的實踐,共同標志著與人的現實的普遍性(本質力量)相適應的人賴以生活的世界范圍,標志著人與世界的關系實際展開的廣度和深度,并規定了人的生活的活動所面向的感性世界。當然,在這種情況下,人的普遍性和本質力量所及的范圍之外的自在的世界仍然存在著,仍然保持著其優先地位。正是由于這種具有優先地位的自在世界的存在,為人的普遍性或本質力量向外部世界的開放性擴展提供了無限的客觀可能性。
實踐作為人與世界的關系實際展開的最現實的表現形式,不是被限定在某種不變的模式和規模之中。在實踐中,人運用自己現實的本質力量掌握世界,創造能滿足人的物質的和精神的需要的對象;又通過對這些對象的不同方式的享用和消化,把它們變為人的物質的和精神的生活與活動的組成部分,轉化為人的本質力量。這是一個在實踐中或以實踐為基礎所實現和表現出來的主體客體化和客體主體化的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作為主體的人的現實的本質力量和普遍性,制約著人賴以生活的世界的范圍,制約著人掌握世界的廣度和深度;反之,人賴以生活的世界的范圍,人掌握世界的廣度,又映現著人的本質力量和普遍性的發展水平和程度。但是,人對世界的掌握的進展,必然促進人的本質力量的發展和普遍性的擴大;而這樣又必然反過來擴展著人掌握世界的廣度和深度,從而擴展著人賴以生活的世界的范圍。這種相互適應和相互促進的關系,顯示了在人與世界的關系中通過實踐實現和表現出來的主客體相關律的作用。
這種情況表明,人類生活和活動的感性世界,確實是一個通過人的連續實踐而不斷“膨脹”著的世界。每一世代的人所面對的現存感性世界,都有著以往人類實踐的成果,有著以往人類連續不斷的實踐作為基礎。當然,現存感性世界不是人的實踐從虛無中創造出來的,而是對預先已經存在的世界改造的結果,但它也不是從開天辟地以來就已存在和始終如一的東西。
可以看出,馬克思主義哲學把實踐看作是理解人、理解人的現存感性世界、理解人與世界的關系的基礎,并不是偶然的。實踐本身是人自己創造自己的社會存在和全部社會生活、創造自己的感性世界、處理自己同外部世界的關系的最根本、最現實的形式,也是人作為有意識的社會存在物而存在并表現為實現自己的根本方式。由于這個原因,一切哲學上的基本理論問題,如哲學本體論、哲學認識論、哲學價值論等,都可以在人的實踐中以及對這個實踐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決。
正是人的實踐為哲學研究提供現實的對象性基礎,規定哲學的發展方向。哲學家如果能夠自覺地在人的實踐中并通過對實踐的正確理解來研究和解決哲學理論問題,哲學就能獲得與自己的時代相適應的內容,并且能夠使自己滲進同時代人的精神世界和全部生活與活動,成為統攝人與世界的關系的精神支柱與活的靈魂,從而發揮其理論地解釋世界和實踐地改變世界的功能。實踐的唯物主義就是以人的實踐和對實踐的科學理解為基礎來解決全部哲學問題,把哲學本體論、哲學認識論和哲學價值論內在地統一起來,在哲學觀念上實現根本的變革,使自己在內容和功能方面都表現出不同于以往哲學的特征,按其本質來說,仍是我們時代精神的精華。
現代科技革命的蓬勃發展和社會改革的普遍興起表明:現代人類在理論地解釋世界方面和實踐地改變世界方面,都在向前所未有的廣度和深度擴展,人與世界的關系發展到了一個嶄新的階段。新的理論創造層出不窮,新的技術發明日新月異,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越來越豐富多彩,現實地表明潛藏在人身上的無窮的智慧和才能,正在源源不斷地釋放出來,并通過實踐轉化為對象性存在。這是以自己的本質力量為內在根據的人的普遍性擴展、主體性高揚的有力確證。不管人們承認不承認,在人與世界的關系中這種以人為主體的開放性展開,在客觀上都實際地體現了實踐的唯物主義精神。
需要指出的是,以現代科技革命為中心而展開的社會實踐,是人與世界的關系最重要的現代實現形式和表現形式,科技革命空前地推動了人的本質力量和普遍性的發展,使人能夠在越來越廣闊的范圍內和越來越深刻的程度上,按照自己內在的尺度“自由自覺”地確定實踐活動的目標和方式,對外部物質世界施加影響和改造,使之轉化為人的生活和活動的組成部分。各種自然奧秘迅速被揭示,各種自然資源迅速被開發,人自身的自然力量和社會力量也迅速得到解放和發揮。人與外部物質世界的物質、能量和信息的變換越來越深廣和迅速,人作為主體越來越懂得按照任何一種事物的尺度進行活動并把自己的內在尺度運用到對象上去,人賴以生活的世界的范圍日益擴展。
這一切都表明,人類通過自己的實踐活動,施展理性的機巧,在物質世界中所處的主體地位空前地突出了,并產生了強大的活動正效應即主體性效應。這種主體性效應正是現代人與世界的關系中的實踐的唯物主義精神的確證。實踐的唯物主義精神,是以科技革命為中心而展開的現代社會實踐中最精致、最珍貴的精髓。我們所面臨的迫切任務是要把現代社會實踐中這種最精致、最珍貴的精髓作哲學的概括,使之具有哲學理論的形態。把握這種精髓,對于理解我們這個時代的人的本質和本質力量、人的社會存在和社會生活、社會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以各種形式表現出來的現代的人與世界的關系以及我們所面對的這個現存感性世界的狀況和發展趨勢,都具有重要意義。這樣,就將使馬克思主義哲學無論在內容還是在形式方面,都能夠具有我們這個時代的特點。
在現代科技革命基礎上展開的現代社會實踐所產生的強大的主體性效應,表明現代人類按照自己的發展需要、憑借自己的理智和全部本質力量掌握世界,已經取得并將繼續取得巨大的勝利。這當然是令人鼓舞的。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世界(包括自然和社會)是一個巨大的整體系統,而人對世界的掌握總是難免有破缺的。當滲透著人的理智、功利觀念和情感的實踐活動只是按照人所需要的那一點或那一方面楔入世界系統時,又會造成世界系統的破缺。在這種情況下,世界系統會按照其自身的統一尺度改變其內部關系。實踐的楔入在世界系統中造成的破缺越大,其內部關系的改變也越劇烈。而這種關系的改變如果超出了人的控制范圍,就往往具有反主體性。
人的理性和智慧是強有力的,也是具有普遍性的,但人的理智也是歷史地受限制的,并往往受功利觀念和情感的影響。在人具體地處理自己同外部世界的關系的時候,有可能形成功利的洞穴、情感的洞穴甚至理智的洞穴。如果陷入這種洞穴,自己的活動就不能顧及對象整體系統的諸多聯系和統一尺度,雖然在自己的需要的那一點上實現了自己的目的,但它所引起的連鎖反應卻往往會造成始料未及的反主體性后果?,F代科技革命一方面給人類的生活帶來了巨大的福利,擴大了人類賴以生活的世界的范圍,為人類幸福的未來創造了極其廣闊的可能性,這無疑是一種十分巨大的主體性效應;另一方面也產生了一系列強大的反主體性效應,人們不無擔心地感到,諸如環境污染、生態危機、自然界再生產能力被破壞等全球性問題,又正在威脅著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這種反主體性效應表明,在人與物質自然界之間出現了一種嚴重不和諧的緊張狀態。
如果說現代社會實踐所產生的主體性效應從正面突出了實踐的唯物主義的意義的話,那么,現代社會實踐所產生的反主體性效應,則從反面告訴我們必須堅持實踐的唯物主義。當然,所謂堅持實踐的唯物主義,并不意味著只是在實踐中去貫徹、實現某種已經完成了的、現成的唯物主義理論,而是根據現代社會實踐和在現代社會實踐基礎上以各種方式表現出來的人與世界的關系的現代特點,特別是現代社會實踐所產生的主體性效應與反主體性效應,從哲學本體論、哲學認識論、哲學價值論的統一上來豐富和發展實踐的唯物主義。
需要指出的是,以實踐的唯物主義為理論基礎來研究人與世界的關系發生和展開的本體論前提,在現代哲學研究中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一般來說,研究這種前提,是從哲學層次上考察人與世界的關系的一個根本出發點,也是哲學本身的一個根本特點和根本任務。如果不研究這種本體論,那么,人們在處理自己同外部世界的關系的活動中所產生的主體性效應和反主體性效應就不可能從哲學的層次上得到正確的解釋,人們對自己的活動也不可能有科學的信念和正確的方向。
研究人與世界的關系的發生和展開的本體論前提不是孤立的,在這種研究的基礎上,我們還必須根據人與世界的關系以各種方式實際展開的狀況和效應,進一步研究哲學認識論和哲學價值論。這不僅對于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本身是必要的,而且對于開拓人的思維空間,提高人的主體地位和主體性,強化人作為主體認識世界、改造世界和創造理想世界的能力,提高人的實踐活動的主體性效應也是必要的。
實踐的唯物主義不只是向現代社會實踐索取,不只是從現代社會實踐中集中其最精致、最珍貴的精髓以豐富和發展自己。它還必須滲進人們從世界攀摘果實的實踐活動之中,為人們有效地處理自己同外部世界的關系提供科學的信念和正確的方向。它應該在世界(自然—社會)大系統所提供的可能條件下,以新的思維和新的觀念幫助人們從各種洞穴中提升出來,把外部世界的統一尺度和人類自身的統一尺度盡可能協調地結合起來,使人們在處理自己同外部世界的關系的活動中,能夠最大限度地爭取主動,爭取自由,爭取限定中的最大超越,爭取最佳最優的主體性效應,盡可能防止和減少反主體性效應。在這一方面,哲學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發揮十分積極的功能,我們決不能忽視或輕視哲學的這種作用和功能。
3.實踐批判精神與理論批判精神的集中和升華
哲學作為從總體上研究人與世界的關系并教人善于處理和駕馭這種關系的智慧之學,就其本質來說是具有開放性、批判性的。因為人與世界的關系就是在人們對世界不斷地進行實踐的批判并在此基礎上也不斷地進行理論的批判的過程中開放性地展開的,而馬克思主義哲學正是人們對世界的那種開放的實踐批判精神和理論批判精神的集中與升華。
哲學本身也是人處理自己同外部世界的關系的一種方式。不過它主要是通過頭腦的思維和世界發生關系,并作為人的精神世界的核心和靈魂,統攝著人處理自己同外部世界的關系的各種具體方式。如前所述,哲學通過頭腦的思維和世界相聯系,不能離開雙腳立地并從世界攀摘果實的人類社會實踐這一基礎,人類的社會實踐是表現、實現和確證人與世界的關系的一種最具體、最現實的形式,是人與世界的關系的最普遍、最根本的基礎。哲學就是在這個基礎上來反思人與世界的關系的。它把這種關系中最精致、最珍貴的精髓集中起來,成為時代精神的精華、文明的活的靈魂,又反過來統攝著人與世界的關系。由于人的本性具有不斷超越現實、追求并通過實踐創造理想世界的功能特征,因此,人實踐地處理自己同外部世界的關系的過程,亦即對象性地表現自己功能特征的過程,本質上是具有開放性、批判性的。哲學只要真正以人的社會實踐為基礎來研究人與世界的關系,它本身也應該是具有開放性、批判性的。
人類的社會實踐又是具有歷史性的。一定歷史時代的社會實踐總是對象性地表現著該時代人的本質力量和普遍性的發展水平與程度,因而也必然現實地標志著人與世界的關系在該時代實際展開的范圍。一定歷史時代的社會實踐模式會產生相應的具有穩定性的思維模式,而這種思維模式又往往制約著甚至束縛著實踐的展開。就實踐的歷史形式來說,它也有保守的、封閉的一面。盡管哲學具有超越現實的思辨特點,哲學家的頭腦甚至會產生脫離現實世界的玄思遐想,但社會實踐的歷史局限性和它所表現的人的現實的本質力量和普遍性,所標志的人與世界的關系實際展開的范圍,又必然規定著哲學思維的歷史界限和時代特點。歷史上的許多哲學的抽象思辨、玄思遐想,不管看起來是多么超越現實,都可以從它們自己產生的那個時代的社會實踐中得到合理的理解。
同時,哲學家為了研究人和世界的底蘊,總是企圖建立一種具有絕對真理性的哲學體系,而這樣的哲學體系必然具有封閉的、保守的性質。大家知道,黑格爾在哲學史上是一個具有革命批判的辯證思維精神的哲學家,然而又正是他創立了哲學史上最龐大的具有封閉性、保守性的哲學體系。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因為他不得不去建立一個體系,而按照傳統的要求,哲學體系是一定要以某種絕對真理來完成的?!?a href="../Text/Chapter_11.xhtml#zw16" id="zww16">注16因此,哲學家們在哲學史上所創立的各種具體的哲學體系,總是避免不了封閉性和保守性。但這并沒有妨礙哲學的發展。
哲學是伴隨著批判和變革而發展的,這種發展又是有連續性的。前代哲學家所創獲的成果,不同程度地為后代哲學家所繼承和吸收,形成后代哲學家的一定的哲學定勢。這種哲學定勢提供概念框架、思維模式,具有一定的同化力和內聚力,使得哲學家能夠從哲學上同化和集中新的時代精神、創造新的哲學成果,并且可以吸收和同化同時代的其他哲學思想,把它變成自己哲學體系的內在組成部分。同時,由于哲學在本質上是具有批判性的,任何一種哲學之所以能夠形成和存在,總是同某種批判精神或明或暗地聯系在一起的。
因此,前代的哲學作為后代哲學家的哲學定勢的構成因素,往往以其內部的隱含的批判性,啟迪著后代哲學家的批判精神,對一切現存的秩序、現存的理論采取批判的態度。在哲學家那里往往存在著一種看來似乎是矛盾的但實際上又是內在地聯系著的兩重性心理狀態,即一方面總是力圖建立一個由某種絕對真理來完成的哲學體系,并按照這種體系來安排理想的世界秩序;而要做到這一點,另一方面又必須對其他的哲學體系和現存的世界秩序持批判的態度。在哲學史上,許多哲學體系的形成,往往是從開放的批判性開始,而以封閉的保守性告終。但哲學固有的開放性、批判性本質,在這些哲學體系中仍然或多或少、或明或暗地保留著。
無論如何,任何時代的哲學家要建立新的哲學體系,總要繼承和利用過去傳統中已有的哲學成果,形成一定的哲學定勢。而哲學定勢一經形成,就會具有某種穩定性。哲學家是在一定的哲學傳統的影響下形成自己的哲學定勢的。哲學傳統有一種要把自己的特性固定下來并持續地流傳下去的趨勢。即使在哲學傳統的洪流中不斷增加或匯入新的成分,它的基本特性仍然趨向于保持下來,表現出一種連續性。因此,在一定的哲學傳統背景下所形成的哲學定勢,必然影響著哲學家對于新的哲學體系的建立,而這種新的哲學體系同以往的哲學傳統又必然有著某種聯系。
從哲學發展的邏輯來看,一種新哲學的產生,一方面同哲學家在繼承一定哲學傳統基礎上所形成的哲學定勢密切相關,另一方面又同哲學家不執著、不拘泥于固有的哲學傳統和原有的哲學定勢,能夠批判地突破它們的局限性密切相關。而哲學家之能否批判地突破這種局限性,則取決于哲學家所持的哲學觀念,取決于哲學家是否能夠正確地理解哲學的本質和功能,這涉及哲學家自身的素質和品格以及他對自己的責任和使命的高度自覺的意識;同時也取決于由社會實踐所制約的時代的特點、現實的環境(包括人與世界的關系的發展水平和狀況、人的精神或理性開放性地自由運動的程度)以及它們對哲學家的實際影響。
總之,如果割裂了同過去的哲學傳統的聯系,就不可能有新哲學的產生。正如黑格爾所說的:“我們的哲學,只有在本質上與前此的哲學有了聯系,才能夠有其存在,而且必然地從前此的哲學產生出來?!?a href="../Text/Chapter_11.xhtml#zw17" id="zww17">注17但如果哲學家只是簡單地重復哲學的傳統,而沒有開放的批判精神,是決不可能產生與實踐所推動的時代的發展相適應的新哲學的。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在積極地繼承了以往哲學的優秀成果的基礎上產生的,表明它同以往的哲學傳統有著聯系,并沒有脫離哲學發展的歷史道路;但它又批判地突破了以往哲學傳統的局限性,實現了對傳統哲學的超越,尤其是由于馬克思主義哲學把革命的、批判的實踐活動作為自己存在和發揮功能的基礎,不把自己看作是一個最終完成了的封閉的絕對真理體系,因而它最鮮明地體現了哲學應有的開放性、批判性的本質。這種本質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創始人那里是十分明確的。
但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這種本質只能通過自己的發展才能表現和實現出來。因為這種本質正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活的生命。停止了發展,作為生命的本質的東西必然受到窒息,具有開放性、批判性本質的哲學也將變成封閉、保守的僵化體系。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開放的、批判性的本質雖然規定了它自己的生命發展的道路,但馬克思主義哲學并不是也不能夠作為一種獨立的主體實現自我發展,它只能通過馬克思主義哲學家不斷集中人們開放地、批判性地處理自己同外部世界關系的實踐活動的精髓,才能實現自己的發展,才能表現自己生命的本質。
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實踐的唯物主義,強調要不斷地使現存世界革命化,這種革命化既要訴諸理論的批判,更要訴諸實踐的批判。理論的批判雖然要以實踐的批判為基礎,但實踐的批判又要有理論的批判作前導。馬克思主義哲學雖然把實踐作為自己存在和發展的基礎,但這決不意味著它只是跟在實踐后面,對實踐作出事后的解釋。實踐雖然是現實的,但并非任何現實的實踐都是合理的,因此,哲學對實踐也應該從理論上采取批判的態度。
在當代,以科技革命為中心而展開的社會實踐,使人與世界的關系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尤其是現代社會實踐所產生的巨大的主體性效應和反主體性效應,要求我們按照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內在本質所規定的自身發展道路,從哲學理論的高度對現代社會實踐進行批判性的分析和總結。通過這種分析和總結,一方面從現代社會實踐所產生的主體性效應中集中其最精致、最珍貴的精髓,另一方面又對現代社會實踐的反主體性效應所帶來的諸多全局性問題從哲學上作出總體性回答。這種批判性的分析和總結,就是要從哲學本體論、哲學認識論、哲學價值論的聯系上,探索在理論與實踐、科學與道德、文化與價值以及真善美相統一的基礎上建立和發展人與世界和諧一致的開放性關系的途徑。這是我們立足于社會實踐的現代特點,立足于人與世界的關系的現代狀況,按照馬克思主義哲學固有的開放性和批判性本質,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并發揮其功能所應有的自覺意識。
(夏甄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