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實踐唯物主義:唯物主義的現代形態

馬克思的實踐唯物主義不僅揚棄和超越了唯心主義,而且揚棄和超越了舊唯物主義。但是,這一“超越”并沒有超越哲學基本問題,也沒有否定唯物主義本身。實踐唯物主義的創立是對哲學基本問題現代理解的結果,即實踐唯物主義是以實踐為基礎,從主體的、活動的、功能的形式來理解哲學基本問題而產生的現代形態的唯物主義。要理解實踐唯物主義是現代形態的唯物主義,首先要對哲學基本問題的內在矛盾進行剖析。在我們看來,思維與存在的關系作為哲學基本問題,是問題的永恒性和形式的更替性矛盾的統一。

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是哲學的永恒基地,只要哲學存在著,它就必定是核心的問題。

首先,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根源于哲學的本性。哲學本質上是對人與世界關系的總體把握方式。對人與世界關系作更高的抽象,就是感性活動與精神活動兩個方面,因此形成自在世界與人化世界的雙向轉化。離開這一基本點,人與世界的總體關系就是空洞的。

其次,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又根源于人的實踐與認識、社會與自然的關系。人是靈與肉的統一,實踐是對象性活動與目的性活動的統一,社會是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過程同人的有目的的創造活動的統一,等等。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就其本質而言,就是對這些關系的總體抽象,因而它是哲學思維運動根本特色的體現,是哲學安身立命之所在。

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作為哲學基本問題,一方面具有永恒性,另一方面在不同時代又有不同的形式,處于不斷更新之中。恩格斯在總結哲學基本問題,即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時,就指出過它的五種表現形式:(1)遠古的萌芽形式,即夢與肉體、思維和感覺與“身體的活動”以及“靈魂對外部世界”的關系問題;(2)古代的樸素形式,即世界的基質是“原初物質”還是理念的問題;(3)中世紀的經院哲學形式,即神與世界的關系問題;(4)近代的完全形式,即“精神對自然界的關系問題”,這一問題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世界的本原“是精神,還是自然界”,二是思維對“世界本身的關系是怎樣的”;(5)現代的新形式,即人的思維與人的感性活動的關系。恩格斯指出,“自然科學和哲學一樣,直到今天還完全忽視了人的活動對他的思維的影響;它們一個只知道自然界,另一個又只知道思想。但是,人的思維的最本質和最切近的基礎,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變化,而不單獨是自然界本身”注9。實際上,這是哲學基本問題的現代形式。可見,思維與存在關系問題的發展表現為問題的永恒性與形式的更替性的對立統一。

在不同的哲學形態中,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具有不同的內涵。哲學基本問題的近代與現代形式的區分,在于對這一問題理解的坐標轉換。這一坐標轉換表現為三個方面:(1)從客體出發轉換到從主體出發;(2)從實體出發轉換到從功能過程出發;(3)從靜態出發轉換到從動態出發。實踐唯物主義的創立正是這種坐標轉換的標志,因而實踐唯物主義是現代形態的唯物主義。

第一,近代唯物主義所理解的思維與存在關系是客體型的,在這里,存在等同于自然界、等同于實體,而思維則等同于精神,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因此轉化為精神與自然界的關系問題。實踐唯物主義則是從“人的感性活動”、從主體角度來理解思維與存在的關系。按照實踐唯物主義的觀點,存在是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關系,而思維則是人對世界及自身的觀念把握關系,或者說存在是主體與客體之間的物質變換關系,精神是主體對客體及自身的觀念把握關系。

第二,近代唯物主義離開實踐活動來“直觀”思維與存在的關系,認為自然界決定精神。實踐唯物主義所理解的思維與存在關系是功能型的。實踐唯物主義確認自然界的“優先地位”,但又是從實踐的對象性的轉換過程來考察思維與存在關系的,認為社會、人類及其認識是由實踐活動中的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能量、信息變換過程所決定的。思維與存在關系向功能型轉化,與現代科學的自組織理論具有異曲同工之妙。自組織理論認為,系統發展是立足于與環境的物質、能量、信息的耗散基礎之上的,只有當輸入輸出的物質、能量、信息交換形式產生高于自身“熵增加”的“負熵流”時,系統才能由低級向高級發展。承認人類、社會和思維的發展是立足于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關系的基礎之上,這才找到了自身發展的基礎。哲學與自組織理論的不同之處在于,哲學是從更宏觀的角度作出的思考,并認為社會和人類、思維這一自組織系統具有自我意識、自我超越能力。

第三,近代唯物主義對思維與存在關系的理解是靜態的,一旦確立了自然界決定思維的唯物主義原則,整個哲學體系就由此進行推論。這是一個靜態的邏輯體系,爾后的全部實踐發展的成果,只是不斷地作為證明已有結論的注腳。實踐唯物主義對思維和存在關系的理解則是一種不斷生成、不斷傾聽實踐呼聲,并隨實踐的發展變更自身形式的過程,是從現代實踐格局反過來理解和探討思維與存在關系的過程。

唯物主義的本意在于承認自然界的本原性,這是傳統唯物主義的“唯物”所在。除此之外,唯物主義這個術語“本來沒有任何別的意思”注10,在這里,它也不能在別的意義上被使用。實踐唯物主義確認自然界的“優先地位”,但它同時確認精神對自然的不可還原性,它從主體的、功能的、動態的過程來重新理解唯物主義,把“存在”理解為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過程。按照馬克思的觀點,在這種“物質變換”中,人類所能做到的,只是“改變物質的形態”。

然而,正是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構成了貫穿于人類及其社會發展之始終的“永恒的必然性”。馬克思指出:“像野蠻人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為了維持和再生產自己的生命,必須與自然進行斗爭一樣,文明人也必須這樣做;而且在一切社會形態中,在一切可能的生產方式中,他都必須這樣做。這個自然必然性的王國會隨著人的發展而擴大,因為需要會擴大;但是,滿足這種需要的生產力同時也會擴大。這個領域內的自由只能是:社會化的人,聯合起來的生產者,將合理地調節他們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在最無愧于和最適合于他們的人類本性的條件下來進行這種物質變換。但是不管怎樣,這個領域始終是一個必然王國……自由王國只有建立在必然王國的基礎上,才能繁榮起來。”注11

可見,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是“一切社會形態”、“一切可能的生產方式”和“自由王國”的基礎,它同樣也是自在世界向人化世界轉化的基礎,當然也是認識、理想、愿望的基礎。一句話,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是人類認識、人類社會以及整個人類世界的基礎、根本和“永恒的必然性”。這就是實踐唯物主義的“唯物”所在。

顯然,實踐唯物主義對唯物主義的理解,是立足于思維與存在關系的現代理解基礎之上,導源于馬克思以“人的感性活動”來理解“對象、現實、感性”的現代思維坐標。實踐唯物主義是對客體或直觀唯物主義的揚棄,它超越和否定了唯物主義的古代和近代形態,創立了唯物主義的現代形態,是把“整個現存世界”理解為實踐活動的唯物主義。這是由實踐唯物主義對存在的現代理解所必然推出的邏輯結論。

當然,我們注意到,把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作為“形而上學”加以“拒斥”是現代西方哲學的基本原則。但實際上,現代西方哲學“拒斥形而上學”只是拒斥了直接回答哲學基本問題的傳統哲學,拒斥了以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來劃分哲學流派的哲學分類方法,拒斥了傳統哲學本體論,以及立足于傳統哲學本體論基礎上的本體論、認識論、方法論三者一致的原則。現代西方哲學的發展表明,它并沒有也不可能否定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并沒有否定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本身。

問題在于,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出現了更復雜的結構、更高的形式,這就是:(1)現代西方哲學對思維與存在關系問題的回答由直接形式進入到間接形式,如存在主義所探討的人的選擇、自由等問題實質上就是思維與存在的關系;(2)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由學派的對立轉化為原則的對立,如我們不能把現代西方科學哲學簡單地劃分為唯物主義或唯心主義,但科學哲學本身的發展,一個流派對另一個流派的否定則透顯出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原則的對立;(3)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對立由學派的分歧轉化為方法論的分歧,特別是現代唯物主義方法論成為一種任何哲學都必須借用的現代方法,這不能不被看作是“時代性”的體現。

上述情況表明了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在現代條件的復雜性。我們應從現代實踐格局來重新認識唯物主義的本質特點,重新認識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唯物”所在及其真理性。

(蕭 前 陳志良 楊 耕)

主站蜘蛛池模板: 德阳市| 邵武市| 永吉县| 大理市| 杂多县| 手机| 满城县| 吴旗县| 林芝县| 闽侯县| 彰化市| 随州市| 清河县| 马山县| 克东县| 普安县| 中方县| 宜兴市| 黔西县| 灵丘县| 芦山县| 屯留县| 即墨市| 玉林市| 新巴尔虎左旗| 松江区| 三门峡市| 南安市| 鄂尔多斯市| 雷山县| 榆中县| 渭源县| 大理市| 越西县| 亚东县| 吴旗县| 纳雍县| 叙永县| 汝城县| 开封县| 铜陵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