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唯物主義的現代形態:實踐唯物主義研究
- 蕭前 楊耕等
- 5762字
- 2019-10-18 20:12:56
導 論
一、“實踐唯物主義”: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確切表述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實踐唯物主義。這是因為,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以實踐為首要和基本觀點的唯物主義;是為了付諸實踐、改變世界的唯物主義;是傾聽實踐呼聲、接受實踐檢驗,并在實踐中不斷發展和超越自身的唯物主義。“實踐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確切表述。因此,正確理解實踐及其在哲學中的地位,是劃清馬克思主義哲學與非馬克思主義哲學界限的關鍵。
馬克思指出:“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對象、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作感性的人的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體方面去理解。”注1。這里講的“現實的、感性的活動”就是實踐。離開現實、離開實踐抽象地談論主體性、能動性,或把實踐看作是精神的、非現實的、非感性的活動,都是馬克思主義所堅決反對的唯心主義傾向。
由此可見,舊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都缺乏科學的實踐觀。理所當然,馬克思把科學的實踐觀作為改造舊哲學的基本點,并把自己的新哲學建立在科學的實踐觀基礎上。馬克思主義所講的實踐,是人的改造世界的現實的活動,而不是純粹精神的、非感性的活動;馬克思主義所講的主體,是實踐的主體,而不是神秘的、抽象的主體;馬克思主義所講的主體性,是從事改造現實世界的現實的人的主體性,而不是虛幻的主體性。正是對這樣的實踐和主體性的強調,使馬克思主義哲學既區別于唯心主義哲學,又同舊唯物主義哲學劃清了界限。
正是實踐活動,溝通了人與自然的聯系,這也正是我們要從實踐、從主體方面去理解自然的根本原因之所在。馬克思認為,現在成為人類活動對象的周圍感性世界,決不是那種開天辟地以來就有的原始的自然世界,人類世世代代用自己的實踐活動,改變著自然界的原有形態,使之成為合乎人的需要的形態,我們就生活在人化自然、屬人的感性世界中。人的現實的自然界,就是在人類歷史中,即在人類社會的產生過程中形成的自然界。在人的周圍的感性世界中沒有留下人的或多或少的印記的地方,幾乎是找不到的。即使是一些原始的自然物第一次進入人的視野,也是借助實踐并且只有通過實踐才有可能。甚至連最簡單的感知對象,也是由于社會發展,由于工業和商業的往來才提供給人類的。
正因為如此,馬克思認為,自然界在本質上也是實踐的,實踐這種活動、這種連續不斷的感性勞動和創造、這種生產,是整個現存感性世界的非常深刻的基礎。舊唯物主義把自然界看成是與人無關的獨立存在,看起來很“唯物”,實際上完全不了解自然界的真正本性。只有從實踐方面去理解,從人與自然的關系中去理解,才能真正理解自然。
這里涉及一個問題,即作為實踐唯物主義對象的自然界應當是什么的問題。毫無疑問,根據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本性和使命,它所關注的應當是現實的自然界或對象世界,而不是全部的自然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本性和使命在于使現存世界革命化,使之適合人類生存的需要。因此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全部革命的、批判的鋒芒,是直指現實的世界——現實的自然界和現實的人類社會。在人的視野之外的自然界,雖然存在,但對人來說無意義。對人的生存和發展最有意義的,是人的實踐和認識的觸角所能及的自然界。而這才是實踐唯物主義所應當關注的對象。
如果把在人的觸角之外的自然界叫自在世界的話,那么,現實的自然界就是通過實踐由自在世界轉化而來的。在這種轉化中,自然界的客觀性并沒有喪失,喪失的只是它的自在性。所以從實踐、從主體方面去理解自然界,并沒有使自然界的客觀性成為疑問,相反,是以承認自然界的客觀性為前提的。實踐在發展,對象世界也在不斷擴大和深入,現實世界因此是一個隨著實踐而不斷變化的世界。
從實踐方面去理解自然界,并沒有否定哲學基本問題,特別是物質和精神何者為第一性的問題。哲學基本問題的意義照樣存在。這是因為,離開了實踐,無法解釋為什么物質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為什么世界的本質是物質的,精神只是高度組織起來的物質——人腦的屬性,這種屬性又不同于其他一般的物質屬性,具有自覺的能動性。物質世界本來并沒有什么精神,只是在物質自身的長期演化中,在地球這個特定的條件下,實踐使猿變成了人,才有了物質發展產生的最美麗的花朵——思維著的精神。精神是人的物質實踐的產物,它也在人的物質實踐中發展。地球上所有的生物,當自然不能滿足它們的時候,就會被淘汰。可是,人并不屈從于自然,人們用自己的實踐來使自然滿足人們的需要。精神就是這種實踐的產物,所以,它一產生就具有某種積極的自覺能動作用。從此以后,自然界也就不斷地被打上人們意志的烙印。
馬克思主義認識論是以實踐觀點為基本觀點的能動的反映論。如前所述,實踐本身就具有“從主體方面去理解”的含義,但多年來,由于我們對馬克思的“從主體方面去理解”的觀點認識不足,研究不夠,以至有些人竟把馬克思主義認識論錯看作是缺乏主體性的機械反映論,主張用選擇論或建構論取代反映論。他們拘泥于反映是攝影的比喻,不了解實踐概念給“反映”注入了比“選擇”、“建構”更豐富和更深刻的內容。
選擇或建構并不能說明認識的主體性。實際上,攝影中也有選擇和建構。黑白膠卷排斥了景物的色彩只反映光線的明暗,這也算得上是選擇。彩色膠卷除了反映光線的明暗外,還能選擇紅黃藍三種原色,彩照中絢麗多彩的畫面是在三原色的基礎上建構而成的。可是,這并不是認識的主體性。我們反對用選擇、建構取代反映,但認為反映并不排斥選擇和建構。認識是對客觀的反映,不過是指,認識中所包含的信息歸根到底是來自客觀存在的。反映是一個能動的過程,它包括獲取信息以及對信息的選擇和建構。這整個過程都是在實踐中而且為著服務于實踐的需要而進行的。只有符合客觀的認識才能保證實踐成功使主體達到預定的目的,同時,只有實踐才能檢驗主體認識是否符合客觀。因而,實踐的觀點不僅能說明認識中的主體性,而且能說明認識中的客觀性。
結論之一是:實踐觀點不僅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而且是馬克思主義自然觀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
實踐唯物主義從實踐去理解自然,同樣也從實踐去理解社會。正如馬克思所說:“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注2這是因為,構成社會的人是從事社會實踐活動的人;推動社會發展、使社會由一種形態轉化為另一種形態的力量是千百萬人的實踐活動;社會生活的全部內容就是連續更替、不斷進行的實踐活動。
實踐活動的形式多種多樣,并且隨著實踐的發展,實踐的形式有進一步分化的趨勢,但生產實踐活動始終是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是決定其他一切活動的東西。同時,生產實踐也是人類第一個歷史活動,生產實踐把人和動物區分開來。沒有生產實踐為人們提供必需的物質生活資料,人們將無法維持生存,更談不上進行其他實踐活動。這是唯物主義歷史觀的最基本的原理。不理解生產實踐在全部社會實踐中,以及在人類歷史發展中的基本的決定的作用,就不可能理解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和歷史觀。
生產實踐解決的是社會和自然的矛盾,生產實踐能力即生產力的增長是社會進步的根本標志。它意味著一個社會有能力迫使自然為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做出更多的奉獻。人類不會放棄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也不會放棄發展生產力的斗爭。這是推動人類歷史發展的根本動力。
當然,絲毫也不能忽視解決人類社會內部各種矛盾的實踐活動。社會關系錯綜復雜,處理社會關系、解決社會矛盾的實踐形式也多種多樣。我們在考察這種種不同的實踐形式時,都不能忘了探究它們和生產實踐的聯系(盡管這種聯系可能被無數中間環節弄得模糊不清),否則,就不可能對它們作出正確的解釋。判定一種實踐活動的好或壞、正確或錯誤的最根本的標準是看它是否有利于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階級斗爭是社會實踐的一種非常重要的形式,但對于馬克思主義的階級斗爭觀點的理解也必須立足于生產實踐。在馬克思看來,在階級社會中,階級斗爭之所以成為推動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僅僅是因為不通過階級斗爭無法改變阻礙生產力發展的社會關系;新社會之所以優越于舊社會就在于它能提供更高的勞動生產率;階級只是與生產發展的一定階段相聯系;消滅階級差別,只是在生產力高度發展的條件下才有可能;不致力于發展生產力,想憑借階級斗爭消滅階級,必然要犯嚴重的錯誤,導致巨大的災難。
紛繁復雜的社會生活現象,都能在實踐中找到說明。正如馬克思所說:“凡是把理論引向神秘主義的神秘東西,都能在人的實踐中以及對這個實踐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決。”注3在我們這個以馬克思主義立國的國家,為什么會有“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為什么能形成個人迷信的絕對統治?為什么會唯心主義盛行、形而上學猖獗?其原因就在于我國是一個農民占絕大多數的國家,在于農民生產實踐規模的狹小、技術的落后保守、經營的分散和自然經濟的性質。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教育農民、打破保守封閉的思想狀態仍然是一項艱巨的任務,而最有效的教育方式是引導農民進行社會化、現代化的商品生產。
結論之二是:實踐觀點是馬克思主義歷史觀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
在實踐唯物主義中,人的問題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有人認為,馬克思主義漠視人,忽略人的問題,事實恰恰相反,馬克思主義最重視人,并且也最深刻地理解人。可以說,實踐唯物主義就是關于人的解放的理論。實踐唯物主義在人的問題上的深刻之處在于,它不是抽象地看待人,談論人,而是立足于發展著的實踐來考察人的本性、人的價值和人的解放等一系列重大問題,從而指出了人實現自身價值和自我解放的唯一正確道路。
“自覺的能動性”是人之所以區別于動物的特點,但馬克思主義哲學和先前一切談論人的“自覺能動性”的哲學不同,即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人的自覺能動性歸根結底來自于實踐的能動性。實踐既是人的自覺能動性的表現,同時也是人的自覺能動性的根源。這種集中體現和不斷產生著人的自覺能動性的實踐活動,是人的生命表現和本質特性。馬克思深刻指出:“人的類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覺的活動”,“動物和它的生命活動是直接同一的,動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動區別開來,它就是這種生命活動。人則使自己的生命活動本身變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識的對象。他的生命活動是有意識的。……有意識的生命活動把人同動物的生命活動直接區別開來”注4。只有突出了自由、自覺、意志、意識,把人的實踐同動物的活動區別開來,才能擺脫舊唯物主義哲學的局限性,同時,由于把自由、自覺、意志、意識等主體的能動因素和人的感性的生命活動聯系在一起,又遠遠高出了只是抽象發展人的能動性的唯心主義哲學。
但是,問題并沒有到此為止。馬克思主義哲學還進一步賦予“自由”、“自覺”——特別是“自由”——以科學的內涵。按照馬克思的觀點,自由是指人擺脫了盲目必然性力量的控制而支配自己和支配對象,既是自己的主宰,也是對象的主宰。這種擺脫不是幻想的擺脫,而是以對兩類規律——外部自然界的規律和人自身的內在規律——的認識和支配為前提。所謂自由,實際上是人和自然(主體和客體)、外部自然規律和人的內在規律所達到的高度統一與和諧,是人能夠有計劃地使自然規律為一定的目的服務。不言而喻,自由只能通過實踐來實現。當人在實踐活動中能夠按照對客觀規律性的認識合目的地支配自己和支配對象時,人就達到了自由。這樣,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實踐既是人的自覺能動性的表現和根源,又是實現自由的途徑和手段。
顯然,自由作為人的本質規定,作為主客體高度統一和諧的人的活動狀態,只能在一定條件下逐步地實現,同時又向著未來無限地發展。最初的、從動物界脫離出來的人,在一切本質方面幾乎和動物一樣是不自由的。后來,當人通過實踐活動運用認識了的規律一步一步地改造自然、創造文化的時候,人才一步一步地向自由邁進。然而,直到今天,人所獲得的自由還極為有限。人對自然界的每一次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不僅如此,人總是通過一定的社會并作為社會的人來獲取自由的。社會的制度、組織狀況和人與人的關系也作為一種根本因素制約著人的自由的實現。只有當人不僅僅成為自然的主人,而且也成為自己的主人和社會的主人時,人才是真正自由的。
在資本主義社會,本來作為人的本質特性的勞動,作為爭取自由的途徑和手段的勞動,對人來說,卻成了“外在的東西,也就是說,不屬于他的本質的東西;因此,他在自己的勞動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發揮自己的體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體受折磨、精神遭摧殘”注5。人們只有在勞動之外才感到自在。“結果人(工人)只有在運用自己的動物機能——吃、喝、性行為,至多還有居住、修飾等等的時候,才覺得自己是自由活動,而在運用人的機能時,卻覺得自己不過是動物。動物的東西成為人的東西,而人的東西成為動物的東西。”注6只有在共產主義社會,才能夠談到真正的人的自由,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在馬克思看來,這個過程首先是生產實踐發展的過程,同時也是由生產實踐所決定的全部社會實踐發展的過程。只有在實踐的發展所造就的高度社會化的巨大生產力的基礎上,才能建立起“最無愧于和最適合于他們的人類本性”注7的共產主義社會。
如果說只有高度社會化的大生產的足夠發展才能實現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那么,人的高度自主、自覺的活動又是高度社會化大生產的必要條件。這是同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現代化大生產對人的素質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而最基本的就是要使勞動者具有更高的自覺能動性,包括自主性。在當代,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經過不斷調整,越來越注意通過種種手段來激發和調動勞動者的內在自覺能動性。而社會主義改革,從根本上說也是為了讓勞動者有更多的自主性,從而最大限度地調動其積極性和自覺能動性。充分調動人的自覺能動性來發展高度的社會生產力,以最終實現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這是實踐唯物主義的根本指向。
可見,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以極大的熱忱和崇高的使命關心人類命運和人類解放的學說,并且以科學的實踐觀透徹地闡明了人的理論。馬克思主義哲學關于人的學說集中凝結、體現在共產主義理論中。“實際上和對實踐的唯物主義者,即共產主義者說來,全部問題都在于使現存世界革命化,實際地反對和改變事物的現狀。”注8
結論之三是:實踐唯物主義是科學的共產主義世界觀,是實現無產階級和人類解放的哲學,是尊重實踐、順應實踐、傾聽實踐呼聲的徹底的唯物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