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前言

呈現在讀者面前的這部著作,即《唯物主義的現代形態——實踐唯物主義研究》,實際上是《實踐唯物主義研究》的第2版(以下簡稱“第2版”)。當“第2版”的定稿端放在寫字臺上時,我心中想的并不是這本書本身,既然已經定稿,它就是這么一個東西了。此時,我的思緒卻和這本書的歷史連接起來了。

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哲學界發生了一場關于實踐唯物主義的討論,討論的實質就是如何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本質特征、基本內容、理論體系和社會職能。這場討論所探討的問題之宏廣邃微,概念范疇之洗練繁多,觀念形成之層出不窮,思潮迭起之波瀾壯闊,社會影響之深入持久,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史上實屬罕見,的確為人們重新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開辟了廣闊的思維空間。

在這場討論中,形成了三種基本觀點:(1)馬克思主義哲學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2)馬克思主義哲學是既超越了唯心主義,又超越了唯物主義的實踐哲學;(3)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實踐唯物主義。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的蕭前、夏甄陶、王于、陳志良、李德順等教授明確提出,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實踐唯物主義,其主要觀點是:實踐的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本質特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這兩個重要特征都是從實踐的唯物主義這一本質特征引申出來的,是這一本質特征展開的內在邏輯和理論表現;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它貫穿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自然觀、歷史觀、辯證法、認識論和價值論以至整個理論體系之中,實踐原則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的建構原則;實踐具有本體論和世界觀意義,即實踐是人類世界的本體,是客觀世界與主觀世界、自在世界與屬人世界分化和統一的基礎。以此為基礎,蕭前等教授重新探討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唯物論、辯證法、歷史觀和認識論,重新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實踐范疇和主體性原則,重新發現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價值論,因而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中獨樹一幟,被稱作“實踐唯物主義派”。在我看來,無論是“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派”,還是“實踐哲學派”,抑或是“實踐唯物主義派”,都是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內部的學派。

我不能同意這樣一種觀點,即“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實踐唯物主義”是西方馬克思主義、東歐新馬克思主義觀點在中國的“翻版”和“移植”。這一觀點實際上否定了中國學者的“知識產權”,否定了中國學者的艱辛探索。從歷史上看,李達在1937年出版的《社會學大綱》中就提出“當作實踐的唯物論看的唯物辯證法”這一命題,并認為正是基于對實踐的正確理解,馬克思“建立了實踐的唯物論”,“實踐的唯物論,由于把實踐的契機導入于唯物論,使從來的哲學內容起了本質的變革”;從理論上看,關于實踐唯物主義的討論是關于實踐是檢驗真理唯一標準討論的延伸、深化和拓展,既然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那么,進一步研究的邏輯必然是重新探討實踐本身的基本結構、本質特征、理論地位和社會職能,正是在這一探討過程中,中國學者提出了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實踐唯物主義這一具有理論全局意義的觀點;從現實上看,是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這一新的實踐促使中國學者重讀馬克思,并在這一“重讀”的過程中得出“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實踐唯物主義”這一結論。

我并不否認中國學者對實踐唯物主義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西方馬克思主義、東歐新馬克思主義的影響,但這種影響不是決定性的。從根本上說,中國學者對實踐唯物主義的研究有中國的現實基礎,這個現實基礎就是當代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無論是從廣度上來說,還是就深度而言,中國學者對實踐唯物主義的研究都是無與倫比的,它凝聚著中國學者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艱辛探索和獨特理解,體現著“中國元素”和中國學者的獨創性,從而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開辟了新的天地,直接推動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當代形態的建構,并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章。

1991年,《實踐唯物主義研究》第1版(以下簡稱“第1版”)書稿完成,1996年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從1991年到2011年,時間過去了整整20年。20年間,實踐唯物主義的研究在中國一直持續不斷,研究深度和廣度不斷拓展,研究成果不斷豐富。20年的研究一方面證明,“第1版”的基本觀點是正確的,另一方面又證明,“第1版”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需要用新的研究成果加以補充,需要以新的研究進展加以調整。因此,我們決定對“第1版”進行一次全面的修訂,保留“第1版”中體現實踐唯物主義基本觀點的內容,增加深化實踐唯物主義基本觀點的內容,并向讀者呈上“第2版”。

同“第1版”相比,“第2版”有很大的變化,在一定意義上已是一部新的著作:刪去了“第1版”的“序言”,把“第1版”第一章的“三、實踐唯物主義:對馬克思主義哲學本質的確切表述”與第二章的“四、唯物主義的現代形態”合并,作為“第2版”的導論;把“第1版”的第一、二章合并,改為“第2版”的第一章“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實踐唯物主義”,刪去“第1版”第二章的“二、物質觀的變革與建設”,增加了“實踐本體論: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本體論”;把“第1版”的第三章“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的新構想”改為“第2版”的第二章,刪去了“第1版”的“三、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一體化’”、“四、實踐唯物主義的‘社會—自然’觀”,增加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一體化’:內涵、基礎與問題”;把“第1版”的第四章“實踐范疇的再認識”改為“第2版”的第三章,刪去了“第1版”的“二、實踐活動的運行機制”、“三、實踐活動中規范和創新的矛盾及其科學解決”,增加了“人對物質世界的實踐把握”;把“第1版”的第五章“主體性原則的再探討”改為“第2版”的第四章;把“第1版”的第七章“科學的歷史觀”改為“第2版”的第五章“唯物主義歷史觀的重建”,增加了“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出發點、生長點和職能”、“個人與社會的辯證關系”;把“第1版”的第八章“‘合理形態’的辯證法與新型價值論的發祥地”中的一部分改為“第2版”的第六章“‘合理形態’辯證法的重釋”,增加了“辯證的否定與否定性的辯證法”;把“第1版”的第六章“全面的反映論”改為“第2版”的第七章“全面反映論的重構”,刪去了“第1版”的“三、主體感知活動的本質和方式”、“五、認識系統運行論:對認識論運行一般理論模式的研究”,增加了“實踐反思: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根本特征”、“認識的發生、本質和過程”、“知性思維向辯證思維的現代‘復歸’”;把“第1版”第八章中的“新型價值論的發祥地”改為“第2版”的第八章,刪去了這一部分原有的內容,現在的內容全部是新增加的。“第2版”由楊耕統改、修訂。

盡管如此,我仍不能說“第2版”已經完善,實際上,“一切發展中的事物都是不完善的,而發展只有在死亡時才結束”(馬克思語);仍不能說“第2版”已無錯誤,實際上,對于科學研究來說,犯錯誤是不可避免的,“科學的歷史,正如所有人類的觀念史一樣,是一部不可靠的猜測的歷史,是一部錯誤的歷史”(波普爾語)。無論是在現實生活中,還是在科學研究中,都既不存在完美無缺的物,也沒有完美無缺的人。毛澤東認為:“所謂完全,就是包括犯錯誤。”鄧小平說過:“不犯錯誤的人沒有。”偉人如此,凡人更是這樣。在我看來,人與錯誤就像《浮士德》中的浮士德與海倫:“誰認識了她,誰就不能和她分離。”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總編輯周蔚華,副總編輯徐莉,學術出版中心主任李艷輝不嫌本書“有錯誤”,將其列入“當代中國人文大系”;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馬曉薇、邢自興打印、校對了全部書稿,不辭辛勞。在此,我一并表達深深的謝意。

在“第2版”出版之際,這本著作的最主要的作者蕭前教授已經離開了我們。正是蕭前教授主持編寫了《辯證唯物主義原理》、《歷史唯物主義原理》,把我們這一代人引入哲學的殿堂,引向馬克思主義哲學;也正是蕭前教授率先提出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實踐唯物主義,并帶領我們對實踐唯物主義進行了深入而全面的研究,引導我們走進馬克思主義哲學。我們深深地懷念這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教學、研究和傳播奮斗了一輩子的老人,并不由自主地想起了詩人臧克家的兩行著名詩句:

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

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

楊 耕

2011年11月14日

于北京世紀城時雨園

主站蜘蛛池模板: 门源| 鹤峰县| 微山县| 车险| 健康| 海门市| 静乐县| 扶余县| 湖南省| 安庆市| 岑溪市| 通河县| 花莲县| 河南省| 宁化县| 台中县| 石泉县| 石狮市| 青龙| 沙洋县| 女性| 马山县| 靖安县| 五大连池市| 黑河市| 聂拉木县| 九江县| 凤城市| 昌吉市| 五河县| 瑞丽市| 青龙| 原平市| 黄梅县| 望城县| 克拉玛依市| 云和县| 广安市| 苗栗市| 桃园县| 淮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