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統倫理與現代社會
- 羅國杰
- 12756字
- 2020-08-13 19:36:21
第八節 孔子與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自產生至今,已有兩千多年了,在中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新中國成立后,很多人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來研究孔子、研究儒家思想,其中許多成果都值得我們借鑒。我對這個問題的研究還不很成熟,與一些流行的看法不很一致。我的觀點中既有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加以發展的觀點,也有我對這些問題在新時代、新形勢下的體會和概括。
一、儒家思想在古代長期居于重要地位的原因
中國古代思想派別很多,其中最著名的派別是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儒、墨在春秋時期都是“顯學”,在當時都有重要影響,但墨家到最后影響很小,幾乎銷聲匿跡了。法家在春秋時期也有重要影響,尤其是在春秋時期秦國,從秦孝公時商鞅變法開始,運用法家思想,經過六代國君,終于使秦國在一百多年的時間里統一了中國。但在秦國統一之后,法家就不再被統治者所重視。漢朝之后,更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道家提出了有關自然、人類社會、人生的辯證法問題,其對宇宙的看法、對人生的看法確實有很多深刻獨到的地方。知識分子中的許多優秀人才對道家都有非常好的印象,如聞一多、郭沫若等。聞一多對道家,尤其是對莊子有很深入的研究。墨、法、道在先秦都曾盛極一時,但為什么從漢以后一直到清代末年,兩千多年來歷代統治者在意識形態里面都只提倡儒家,而不提墨、道、法呢?
我對這個問題進行了長時間的研究,得出了兩點看法:第一,儒家學說從創始開始,直到孟子、荀子,以至后世儒家,在儒家學說形成、發展過程中都強調學術思想必須適應現實的社會生活,都必須為現實的社會、政治、經濟服務,力求使自己的思想和理論能夠經世致用,為社會的穩定、經濟的發展、政治的清明、人際的和諧、家庭的和睦服務。第二,孔子所創立的儒家思想始終強調道德在人類社會中的重要作用。儒家把道德看成是維護國家安定,保持人際和諧,提高人的素質,完善人類社會的重要力量。人與動物的區別就在于人有道德。人之所以能夠成為人,人類社會之所以能夠不斷發展都在于人能夠意識到自己有道德。在中國的其他學派中,甚至在世界各國學派中,還沒有看到任何一個學派把道德的作用提高到這樣一種高度。
墨家思想代表了當時的小生產者的利益,有很大的進步性。它強調為廣大勞動人民謀利益,相當重視人民大眾的功利,摩頂放踵,要以天下人之大利為目的。但是墨家思想與儒家思想不同,它比較多地從一般人的角度來出發,而沒有注意到從社會的統治階級的利益著想,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儒家學說比墨家學說要更能適應歷代統治階級的需要。墨家的理論只是考慮小生產者、個體的勞動者、下層的農民怎樣來為社會謀利,而沒有考慮到統治階級、國家管理者怎么來為勞動人民謀利益。因此,墨子的理論確實有些超前,“兼愛”的思想固然很偉大,但是這種“兼愛”脫離了“親親之愛”,就變成了一句空話。所以儒家講“愛人”,并不講“兼愛”。儒家的“愛人”注重“親親之愛”,愛自己的親人要勝于愛別人,但同時也要講“推己及人”去愛。盡管墨家對“尚賢”也很注意,但是它的“尚賢”主要是崇尚有賢德的人,而對道德的重要性重視不夠。所以在漢以后,墨家就不被重視了,直到清代,思想家們才重新提到墨家。應該講,墨家的思想是很深刻的,但是它不具備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統治思想的條件。
法家思想中也有很多合理的因素,它強調“依法治國”,法要公之于眾,法不阿貴。而且它特別強調獎勵耕戰,有助于社會的發展穩定。借助于法家思想,秦始皇統一了中國。但是在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后,只有十六年的時間,秦國就滅亡了。秦國軍事力量那么強大,政治上也很強大,經過一百多年的努力終于統一了中國,但僅僅經過十六年的時間秦朝就遽然滅亡了。“墳土未干,宗廟為墟”,秦始皇墳上土還沒有干,而他的宗廟已經變成廢墟了,這是令史家很費思量的一個問題。在漢代以后,從陸賈和賈誼等開始,前后有近百年的時間,人們都樂于討論、總結秦亡的原因及其教訓。這也確實是漢代統治者們需要考慮的一個問題。最著名的政治思想家陸賈、賈誼的許多著作,都是專門總結秦亡教訓的。賈誼寫了《治安策》獻給漢文帝,專門講秦亡的教訓。魯迅非常欣賞這篇論文,稱之為“西漢鴻文”,毛澤東讀了賈誼的《治安策》之后稱:“賈誼的《治安策》是西漢一代最好的政治論文。”
那么賈誼在《治安策》中到底總結了哪些經驗教訓呢?就是兩條,一是秦之所以亡國,就是因為“仁義不施攻守之勢易也”。所謂“仁義不施”,就是不知道用仁義道德來教育人民;所謂“攻守之勢易也”,就是攻守的形勢發生了變化。可以用法家的東西來奪取政權,當掌握了政權之后,要保護一個階級的利益,必須強調道德的作用。根據賈誼的分析,片面地利用刑罰,就會造成民心的殘酷,人與人之間唯利是圖,損人利己、損公利私的現象就會愈來愈嚴重,社會風氣就會日趨敗壞,以致會影響社會穩定,造成社會動蕩而導致政權的滅亡。賈誼描述了秦朝時社會風氣的惡化的情況,不但人與人之間都懷著一種求利之心,連家庭之內的父母對子女、公婆同兒媳之間都斤斤計較。婆婆借了兒媳一個簸箕,兒媳就覺得這個東西是我給你的恩惠,你應該報答我。我們對陸賈和賈誼的言論思想要有全面的分析,但可以借他們的材料了解當時的社會風氣和道德水平,了解儒家學說之所以能被漢代統治者重視的社會原因。
儒家學說強調人與人之間的愛,強調道德的重要性,強調和諧、和睦的精神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歷史條件下,有不同的作用。在國家變革的時候,特別是在一個舊的政權已不能適應當時的經濟、政治的需要時,它往往起保守的作用,但是在一個社會穩定,一個階級已經取得了統治權的時候,致力于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發展經濟,發展生產,協調人際關系,提高人們的素質,改善整個社會風氣的時候,儒家思想就會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綜觀中國兩千多年來的社會情況,動亂的時代很少,每一個朝代國家穩定的時間都很長,不能不說這與儒家學說所發揮的穩定社會、發展經濟、人際和諧、風氣改善的作用有關。在長達兩千年的歷史時期中,儒家學說不斷地得到統治階級的提倡與重視,并不是因為統治階級喜歡儒家學說,而是由于社會發展的需要,這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也可以說是歷史的、客觀的一種必然。
二、儒家思想的基本內容
要把儒家思想準確地概括起來有一定難度,新中國成立以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很多學者對這個問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從不同方面對它進行了很多概括。我主要從事倫理學的教學和研究,所以比較偏重于倫理方面。我將儒家思想概括為五個方面。
(一)孔子的仁愛思想
仁者愛人,關于仁的解釋孔子講了很多,在《論語》里邊,“仁”共出現了104次。“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吾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無欲加諸人”,“能行五者于天下為仁矣”(“五者”,指“恭、寬、信、敏、惠”),這些都是孔子關于“仁”的思想的基本概括。下面著重闡述孔子與“仁”有關的幾個重要思想。
1.從類的角度講愛人
孔子的“愛人”思想在當時的社會,是有進步意義的。孔子是在奴隸制社會中說“仁者愛人”的,他所說的“人”,包括了所有的人在內。盡管在實際生活中,作為奴隸主階級的思想家不可能真心實意地去“愛”奴隸,但他的這種主張,還是有進步意義的。孔子從奴隸主階級的長遠利益出發,認識到“利民”、“惠民”對鞏固奴隸主政權的重要性,認識到“愛人”對社會穩定和政治穩定的重要性。
孔子是最早從“類”的觀點考察人的。所謂類的觀點,就是把所有的人當一個類,即我們都是人,我們都屬于共同的人類,所以我們應當彼此相愛。從類的觀點來考察人,才能夠提出人與人之間應有的道德原則和規范。現在西方人本主義思想一個核心的內容,就是從類的角度來考察人,把人當作一個類,因此,所有宗教教會和封建制度加給人的一切不合理的東西,都要加以解除。既然我們都是人,我們都有感情欲望的要求,我們都應該享受同樣的幸福。這是西方人道主義從14世紀起開始強調的,是它的一個很重要的理論貢獻。但是孔子卻在公元前500年前后就提出了從“類”的觀點來考察人,就認識到我們都是一個類,由此我們就要愛我們的同類。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孔子“愛人”的思想是中國古代早期人本主義思想,當然它并不是很成熟的。雖然孔子還沒有完整地提出人應當作為一個類來互相友愛,但是他的“仁者愛人”確實是以類的觀點作為愛人的依據。
孔子的“愛人”思想另一個重要內容就是惠民。孔子不但從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出發強調人與人之間要彼此相愛,而且還從統治者的角度來講“愛人”,要愛護國家的老百姓,即“惠民”。孔子強調,一個統治者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必須 “惠民”和“利民”。孔子所說的“惠民”、“利民”,就是要給老百姓以實際的利益,使老百姓能夠得到實際的好處,包括發展生產,減少賦稅,增加老百姓的收入。這當然是從統治階級的利益出發的,但對老百姓也是一種“仁政”。
孔子所講的“君子”,含義較多,有時是指在位的統治者,有時候也指道德高尚的人,有時候也指既在位又有道德的人。但是孔子在使用“君子”一詞時,大多數情況是指“在位而有道德”的人。對于“在位而有道德”的君子,孔子非常強調“惠民”。
為什么要“惠民”呢?“惠則足以使人”,也就是說,統治者給了老百姓恩惠之后,老百姓就容易聽統治者的話。我們過去總說孔子只講義,不講利,這是不全面的,應該進行全面的分析。孔子雖然非常反對個人的私利,但同時卻強調有利于老百姓,要使老百姓得到利益。這個思想在我們過去對孔子的研究中沒有很好地去認識。
孔子有個學生叫子夏,問孔子怎樣從政,也就是怎樣治理好一個國家,孔子回答:“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意思是說,要根據老百姓可能得到利益的具體情況,盡量使他們得到利益。在大多數情況下,因為孔子主要是講個人的道德行為和社會的道德規范相適應,所以他比較多地強調一個人要成為君子,不要多想個人的私利。但從道德規范來說,孔子及其弟子從來都不否認“利”的一面,更未曾說要“重義輕利”,而是說要“先義后利”,“義以為上”,要“見利思義”和“見得思義”。在談到治理國家和管理民眾時,他不但不反對使老百姓得到利益,而且他非常強調“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有一次孔子到衛國去,他的弟子冉有為他駕車,曰:“庶矣哉”,就是說衛國的人口已經很多了,冉有問:“既庶矣,又何加焉?”現在這個國家的人已經很多了,進一步應該做些什么工作呢?孔子說:“富之”,要使他們富起來。“既富之,又何加焉?”“教之。”富了以后還要加強對他們的教育。這個例子很好地說明了孔子的“愛人”思想包含著多方面的內容。每個人都應該彼此相愛,作為一個統治者更要愛他的老百姓,要使老百姓得到實際的恩惠,使他們盡可能地得到應當得到的東西。“既庶矣,又何加焉?”“富之。”所以孔子的“愛人”思想是和當時的社會政治生活緊密結合起來的。
對孔子的“愛人”思想的兩個方面都應當加以重視,既要看到他所說的人與人彼此相愛的思想,又要認識到他要給老百姓以實際利益的思想。從個人的道德修養上來說,要“先義后利”、“見得思義”,強調“義”的重要性;在對待老百姓的問題上,要強調利的重要,要“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要使他們盡可能地“富”起來。孔子確實反對追求個人的私利,但是他卻極力主張,要使老百姓得盡可能多的利益。
2.關于“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在孔子的思想里,有一句話后人有不同的理解:這就是“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長期以來,一些人認為,這句話的意思是把人分為兩等,只有在位的人才是有道德的,才能懂得“義”,才是君子,而勞動人民則是只知求利的人,是沒有道德的人,是小人。這種理解應當說是不正確的,曲解甚至歪曲了孔子這句話的原意。
早在宋代,陸象山就對這句話作了全面的分析。陸象山與朱熹在理論上是有分歧的,但歸根到底他們都是儒家,都對孔子很尊敬。在學術思想史上,曾經有過著名的“鵝湖之會”,就是這兩位儒家學者之間的一場激烈爭論。朱熹認為,要想成為有道德的人,就要“博學致知”,要有廣泛的知識。應當先把經典著作如《詩》、《書》、《禮》、《易》、《春秋》及《論語》、《孟子》讀熟,然后再培養自己的道德。陸象山則認為,不必讀那么多的書,關鍵是要對儒家經典和孔子思想真誠信服,“先立乎其大”,確立仁的思想。鵝湖之會上,兩個人面對面地進行辯論。朱熹說,你光講道德,不讀圣賢書,先“立乎其大”,就會支離破碎。陸象山說,你現在說經書重要,說“立乎其大”不對,那么請問,堯舜都是圣人,他們讀了什么書了?他們一本經書也沒讀。結果誰也沒駁倒誰。
后來朱熹請陸象山到他的白鹿洞書院去講學,陸象山講的是“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這一章。本來朱熹對陸象山有很大的成見,據說陸象山講完這一章之后,朱熹心悅誠服了。在二三月的天氣里,朱熹聽得直出汗,揮扇不止,他說陸象山講得好,說他自己講了這么久的《論語》,但這一思想他沒講出來。他請陸象山把講稿寫下來,要將它刻成石碑,立于白鹿洞書院,讓他的弟子都來學習。后來白鹿洞書院里果然刻了陸象山的“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這一章的講稿。
陸象山說“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不是把“君子”和“小人”看成是兩個固定不變的等級,你是奴隸主階級,地位比較尊貴,你就是君子,就是一個有道德的人,就能明白“義”;你是勞動人民,你是奴隸,你就是一個只知道求利而沒有道德的人,就是小人。這樣理解是錯誤的。一個人要想成為君子,就必須要懂得仁義道德,不斷地按照這些要求去做、去追求、去努力、去修養、去踐履,在求義的過程中持之以恒,這樣才能成為一個有道德的人,成為一個君子。相反,盡管他今天已經是一個有地位的人了,如果他不能“喻于義”,不能按照仁義道德要求去做,而是“喻于利”,去追求私利,那么,他明天就會成為一個小人。只有小人才是“喻于利”,一個人老是想著私利,老是往錢眼兒里鉆,他就是一個小人;如果他不再去追求利,而去追求義的話,他就可能成為一個君子。君子與小人并不是在人與人之間劃分了兩個截然不同的等級,而是提出了兩種道德修養的人格境界,給人們指明了要想成為一個有道德的君子就必須“喻于義”,如果去“喻于利”,他就必然會成為一個小人。“喻”就是明白、了解、向往、追求。
3.關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提出仁的思想時,還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它不僅是一個道德上“愛人”思想的要求和準則,而是一個倫理行為的方法論的原則。所謂倫理行為的方法論原則,是指它對一切人的一切倫理行為,都有著指導意義。也就是說,一個人想有道德,那么他的一切行為,就必須遵循這樣的原則;或者反過來說,只要能遵循這樣的原則,他的行為就必然是道德的。
人的一切道德行為,都是在調整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社會的關系,他的行為的出發點就是從自己和他人來考慮的。我要想成為一個有道德的人,時時都要考慮,我自己不愿意的事情不能加給別人,我自己希望達到和追求的目的,也希望別人能達到,這一方面是道德要求,另一方面也是方法論原則。如果我想成為一個有道德的人,不論我做什么,我的一切行為的根本方法就是要考慮到別人,以我的思想來體會別人,然后在實際的行動中去有利于別人,有利于社會。調整好人我關系的根本方法就是拿自己比別人,拿別人比自己,一切事情都要換個位置思考。當我做醫生給人看病時,我應當設想,假如我是一個求診的病人,我希望醫生怎樣做,希望醫生有怎樣的道德;當我是一個售貨員,我應當設想,假如我是一個顧客,我希望售貨員怎樣做,希望售貨員有怎樣的道德。每個人都要換位思考,當你同任何一個人發生關系時,你都應當“將心比心,設身處地”地替別人著想,這樣,你就能夠使自己的行為達到“愛人”的目的。
(二)孔子關于“禮”的思想
儒家除了重視“仁”之外,也很重視“禮”。到底“仁”是核心還是“禮”是核心的問題,在學術界中爭論了很久,至今仍然存在著分歧。我把“仁”放到第一位,因為孔子的“愛人”思想博大精深,在各方面都有很深的影響。當然,“禮”也很重要,它強調一種人倫價值。
儒家從孔子開始起,就強調應該有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的原則。每個人在人倫關系中都處于一定的地位,應該擔負起與其人倫地位相適應的責任,而認清自己在人倫關系中的地位,嚴格地履行自己在人倫關系中的責任,就是符合禮。禮是什么?孔子及儒家所說的“禮”,包括政治制度、法律條文、道德規范、人際交往、待人接物上的一些要求等等。當然,后來發展出君子禮、士禮等各種禮節,以至《儀禮》中的各種儀式,如遇到什么節日應該有什么節目單,應該奏什么樂等等。禮非常龐大、復雜、包羅萬象,在我們今天的語言里,幾乎沒有一個恰當的概念可以和它對應。國家的政治制度是禮,人際關系中的要求也是禮,所以,禮是當時社會各種政治、法律、道德以及人與人之間規范的總和。它是維護社會安定的最重要的要求,不把禮提高到這樣一個高度,我們就認識不到禮的意義以及儒家思想所以能夠在社會中長期得到重視的原因。
孔子講 “克己復禮為仁”,直到現在,“克己復禮”的影響還很大。什么是“克己復禮”呢?就是要把自己種種不符合當前國家政治制度、法律思想、道德規范以及禮節儀式、風俗習慣等等的思想克服下來,“復禮”就是符合這些要求,這樣才算有了道德。“克己復禮”起到維護社會安定的作用。
在“克己復禮”的同時,要盡自己應盡的倫理責任,實現自己的價值。禮的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在人倫關系中履行自己的義務。孟子所講的五倫關系是“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就是要“父慈子孝”,做父母的要慈愛,做子女要孝順。“君臣有義”,也就是“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夫婦有別”,就是說,夫外婦內,各有分工,各司其職,當然這種分工是同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的等級制度和男尊女卑的情況相聯系的。“長幼有序”,是對長輩和晚輩之間關系的相互義務的規定。“朋友有信”,規定了朋友之間的相互的、對等的權利和義務。五倫關系涵蓋了當時社會中的各種人倫關系,并規定了每個人應該履行的義務,履行這種義務也就是實現了一個人的人倫價值。這種義務履行得愈徹底、愈全面、愈認真,這個人的價值也就愈大。“圣人,人倫之至也”,一個道德高尚的“圣人”,就是在人倫關系的各個方面,都履行了最全面、最徹底的責任和義務。
孔子和儒家強調人倫價值,對維持中國社會的穩定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君臣、父子、長幼、夫婦、朋友都能嚴格遵守自己所應盡的職責和義務,那么,整個社會就會是穩定的。當時生產不很發達,分工也不細,君臣關系、父子關系、長幼關系、夫妻關系、朋友關系是五種最重要的關系。把這五種關系處理好,每個人在這五種關系中都能夠盡到自己應盡的責任,那么這個社會也就穩定了。
儒家所說的“五倫”關系,在今天還有沒有合理的因素呢?能否加以新的解釋,予以批判繼承呢?對儒家原來所規定的這五倫關系應當具體分析。
“父子有親”,應當排斥其中的等級觀念,吸取其中有益的東西,用今天的話來說,應該是“父慈子孝”,父母對兒子應該慈愛,子女對父母應該孝敬。
“君臣有義”,是在特定的社會中所特有的倫理關系,應當從根本上加以揚棄。“有義”就是有一個原則,現在“君臣”關系不存在了,上下級關系還存在,上級和下級、領導和被領導之間,仍然應當要根據今天的原則來處理各種關系,也可以說是“上下有義”。
“長幼有序”在今天仍舊適用。年長的應當照顧、關心年幼的,年幼的應當尊敬年長的。《禮記》上說“年長以倍,則父事之;十年以長,則兄事之;五年以長,則肩隨之”(《曲禮上》)。也就是說:年長你二十歲以上的,你要當父輩來對待,年長你十歲以上的,你要把他當作兄長來對待;年長五年以上的,在和他并行的時候,你都要跟隨在他的后面,一舉一動,你都要讓他在你的前面。長幼有序,中國講究“以齒為序”,要排次序,年老的應該在前面。
“夫婦有別”,這是儒家長期受到批評的一種思想,因為“夫婦有別”也就是“內外有別”,丈夫管外邊的事,女子只能管家內的事,而不能管外邊的事,按照我們現在的話,就是“女子只能圍著鍋臺轉”,直到新中國成立前,在農村一些地方,還把“丈夫”叫做“外邊人”,把妻子叫“屋里人”。這種思想當然是不對的。如果我們能對“夫婦有別”的封建、等級的思想加以批判,也可以看到其中也有某些合理的因素。“男女有別”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內,盡管其主導的一面是壓制婦女和束縛婦女,但也要看到,其中包含著妻子不準干涉丈夫的“政務”的一個方面。《禮記·曲禮上》說“外言不入于梱”,即男人在外面的職事,不說給家中的婦女,就有這方面的意思。因為一般講在古代男子地位比較高,管理國家政治,“夫婦有別”規定了婦女不準干涉她丈夫在政治生活中的事情。婦女只管家里的事,不要管丈夫在官場里的政治事務。那么現在看來,夫妻雙方任何一方都不要去管對方的政治生活中的事情,這也是有其合理因素的。從歷史和現實來看,在政治生活中,妻子干涉丈夫的政治生活方面的事,或者丈夫干涉妻子的政治生活方面的事,后果都是不好的。對于一些政府的高級官員來說,這又往往是走向徇私枉法、政治腐敗、思想墮落的一個重要原因。另外,還有些人提出“夫婦有別”,按我們現在的情況,最好改成“夫婦有愛”,因為夫妻之間應該講愛情,這種觀點也有一定的合理之處。
“朋友有信”這是在人際交往中帶有普遍性的一個重要原則。在朋友之間相處,最重要的是要誠實守信,孔子特別重視“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的重要,認為“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一個人,與他人相處時,不能誠信,是根本無法在社會上生存的。誠信這一為人處事的原則,是中國傳統道德的精華,直到今天,仍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我國現在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一種完全新型的關系。我們現在講集體主義原則、社會公德、家庭美德、職業道德等,其實最重要的一個目的是把我們今天社會中的人的各種關系的要求概括出來。按照新的經濟關系、政治關系的要求,確立起每個人在社會關系中的權利和義務,以促進社會人際關系的和諧和生產力的發展。
(三)孔子和儒家思想所強調的整體精神
所謂整體精神,就是說在儒家思想中貫穿著一種為社會、為民族、為國家、為整體的一種思想,重視整體利益、社會利益和國家利益,在個人和整體的關系上,它要求整體利益、國家利益、民族利益、社會利益高于個人利益。儒家把國家利益、社會利益、民族利益看作是“公”,“公”也就是儒家所講的“義”,社會大眾人民之功利。孔子和儒家強調的“公”,要先公后私,大公無私,天下為公,以公滅私,追求義,追求公家之利。這是要求一個人能夠把社會、民族、國家利益放在個人利益前面,在必要時能“殺身成仁,舍生取義”,一個人應當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國家興亡,匹夫有責”,“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等等。
我們現在講中國傳統道德的時候,非常注意儒家“公忠”的道德規范和傳統。把“忠”與“公”聯系起來,這也是儒家思想發展中很重要的一個貢獻,我們可以看到后來不少受儒家思想很深影響的人在國家和民族受到危難的時候,臨危不懼、舍生忘死、挺身而出、精忠報國。這些事跡很多,他們幾乎都是受了儒家“公忠”思想的影響。我們從中華民族的長期發展的歷史中也可以看到,每一個時代真正篤信儒家思想的人們,在民族危難、國家危難的時候,他們都表現得很好,有高尚的民族氣節,如蘇武、岳飛、文天祥等等。
儒家的這種思想對我們維護國家安全、民族統一確實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中華民族的為整體、為國家、為民族、為社會的思想根深蒂固。反對分裂,反對割據,反對一切背叛國家和民族的行為,主張統一,我們在《論語》里可以讀到很多這樣的思想。孔子在《論語》中的一個思想就是反對各諸侯篡周天子的權。《論語》里講,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季氏是當時周天子管轄下的魯國的一個大夫,中央是周天子,魯國是諸侯,季氏只不過是魯國國君的一個大夫,季氏居然“八佾舞于庭”,這怎么能行呢?“佾”就是行、跳舞的行列,諸侯國君才能有“六佾”,大夫也就只能有“四佾”。當時只有周天子才能用“八佾”。孔子認為,這種事情季氏都忍心干出來,他什么事情還干不出來啊!“三家以雍徹”這種事,孔子也很生氣。“雍”這種樂是天子開的會議后所唱的一篇詩,而且這首詩里還引了《詩經》里的兩句話,按照我們今天的話說是“天子嚴肅靜穆地在那兒主祭,各國的國君在那里陪祭”,這就叫做“相維辟公,天子穆穆”。這篇詩是只能適用于天子的,季氏三家把天子的禮節儀式都用了,這究竟是想干什么?從維護周天子統治出發,孔子極力反對這種他所謂的“僭越”的行為。從一方面說,這是由孔子的保守立場出發的,從另一方面來說,孔子反對當時的割據行為,是有利于維護國家的統一的。孔子不是反對勞動人民,他反對的是要篡周天子地位的諸侯國的國君。孔子認為作為周天子治下的一國國君,絕不能跨越你的地位,篡奪中央的權力。這一點確實對維護國家統一,維護民族社會的整體利益有積極的作用。
應當看到孔子處于奴隸社會的沒落時期,他要維護的社會制度處于沒落時代,因此,他的思想對當時的歷史而言是有保守性的,但是經過新的時代、新的理論的批判之后,我們可以吸收其中的有利于我們民族、國家、社會統一的有利因素。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確實應該堅持辯證、分析的態度,一方面是看到它的保守性從而予以批判和加以揚棄,另一方面要看到其中包含的為民族、為社會、為國家統一的整體思想,這對我們的社會穩定、政治穩定都是有重要意義的。當然,如果一個統治階級處于沒落時期,這種穩定的作用只能夠起維護沒落社會的保守或反動作用;如果這個統治階級是進步的,代表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那么這種穩定、維護國家民族利益就會有利于社會進步。
(四)追求高尚精神境界、理想人格
儒家認為,為一種崇高的精神境界的實現,盡管會在物質生活上遭到種種困難,但對這種人生的追求能夠使人處于一種幸福和愉快之中。孔子說他自己“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這一段話是孔子對自己追求的精神境界的概括。他說,盡管他每天吃的,就是一點粗糧,渴了就喝點白開水,睡覺時沒有枕頭,彎著胳膊當枕頭,因為他有著崇高的理想和追求,就是如此,他也感到很快樂。他很欣賞他的弟子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盡管顏回的物質生活很清苦,但他的精神生活卻極充實,所以顏回不但不感到清苦,而且很快樂,因為他有一種高尚的理想追求。
孟子提出所謂“天爵”和“人爵”的思想。他認為只有追求高尚精神境界,追求理想人格的人,才是有道德的人。一個人在社會上取得的地位,只是“人爵”,它并不能體現一個人的價值,只有高尚的道德,才是“天爵”,才是最有價值的,這就是孟子所說的“良貴”。“貴”就是價值,“良貴”就是最高的價值。
“二程”專門讓他的學生在讀《論語》的時候要研究為什么孔子、顏回在那種條件下還那么快樂,所以宋明理學里邊專門有一題目叫“孔顏之樂”。顯然,“二程”看到了孔子、顏回因為有了崇高的理想和信念,盡管他們的生活很苦,他們仍然能很樂觀、愉快地為他們的事業而去奮斗。宋代的思想家張載,進一步把儒家的這種崇高理想規定為“為天地定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強調一個人要為這種崇高的理想境界奮斗,盡管“雖不能至”,也要始終不渝地“心向往之”。
(五)強調道德修養
儒家認為為學的目的就是陶冶人的性情,塑造人的一種品德。學就是學為人,學做人,學做圣人。我們現在的學校教育,特別是中小學教育,由于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各種課程學了很多,但沒有學會做人。而中國的傳統教育一開始就是學做人。《論語》里的第一章《學而》中的第一句話,就是:“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個“學”,并不是我們今天所指的學習書本知識,這里的“習”,也不是溫習和背誦書中的課文。這里的“學”,就是指的“學做人”、“學為圣賢”;這里的“習”,就是要在實踐中去實行。
孔子說“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這里的意思說:古代的學者學習就是為了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品質,而今天的學者是為了在別人面前顯示自己。因為中國古代的“學”是學做人,“為學”就不僅是為了增長知識,所以儒家講“為學”是“不求日增,只求日減”。為學,不是每天去增加什么書本上的知識,而是要清除自己不符合道德要求的錯誤思想和行為。所以,為學更重要的是,只求每天去往下減,減了又減,以至于到后來什么也沒有了,那就最好了。“只求日減”是說減少你那些不符合禮的錯誤思想,減了又減,減到錯誤思想沒有了,你就成了一個圣人。
儒家從孔子開始起就講“內省”,就是內心里邊反省自己,“內訟”就是自己跟自己打官司。 “修身”、“自省”、“內省”、“內訟”是儒家在道德修養方面的一個很重要的傳統。曾子講“吾日三省吾身,與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孔子講只要看見人家有過,我就要“內自訟”,就要自己反省自己。儒家認為,如果沒有修養的功夫,一切道德規范、道德原則和道德要求都只能是一句空話。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夠深入人心,在培養人上發揮很重要的作用,與儒家強調道德修養是分不開的。中國儒家重視修養的思想,甚至在世界的倫理思想中都是一個很重要的特色。
儒家強調修養不是一句空話,修養是一種內訟,是一種斗爭,是培養自己的正氣,是激勵自己的結果。儒家強調,為了使修養達到實際的效果,必須堅持艱苦的鍛煉,這就是儒家所談的修養的“功夫”。孟子有很多論述,以至到了宋明以后,強調思想修養到了一種極端的地步。明代與王陽明同時的一個人叫黃綰,為了修養自己,曾進行了極嚴格的鍛煉。在進行修養的方法中,《論語》中有“書諸紳”,在宋明有“功過格”。黃綰在他所寫的《明道編》一書中曾敘述了他自身的修養過程。他說:“悔恨發奮,閉戶書室,以至終夜不寐,終日不食,罰跪自擊,無所不至。又以冊刻‘天理’、‘人欲’四字,分兩行。發一念由天理,以紅筆點之,發一念由人欲,以黑筆點之。至十日一數之,以視紅黑多寡為工程。又以繩縛手臂,又為木牌,書當戒之言,藏袖中,常檢之以自警。如此數年,僅免過咎,然亦不能無獵心之萌。由此益知習氣移人易,人心克己之難。”
所謂“功過格”,就是把有功有過分別畫出兩個格來,每有一善念,每有一個從道德出發的念頭,就點一個紅點,每有一個從人欲出發的念頭,按照我們今天講就是從自私自利出發的念頭,就用黑筆點一點,點到十天就數一數,到底是從天理出發的念頭多,還是從人欲出發的念頭多,不斷地進行改進。有的人甚至在自己桌子上放兩個碗,然后用兩個口袋,一個口袋裝黑豆,一個口袋裝紅豆,發一念自天理,就拿一顆紅豆放在一個碗里,發一念自人欲,就拿一顆黑豆放在另外一個碗里,每天數一次,到底是黑豆多還是紅豆多。紅豆就代表正確思想,黑豆就代表錯誤思想。如果檢查的結果黑豆多紅豆少,也就是人欲的觀念多,他們就自己罰跪,甚至兩手打自己的嘴巴。當然,這種修養方法不科學,我們也不提倡,但也反映了中國傳統道德非常強調修養功夫的一面。沒有這個修養功夫,不論怎樣好的道德規范和道德教育,都落不到實處。這就是說,如果沒有道德主體自覺地艱苦修養,一切都是空的。
以上從五個方面簡單地概述了儒家思想。那么,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什么?它的根本要求是什么?過去學術界比較普遍的一種意見是,儒家思想核心是仁,而我認為是上述五個主要的方面。那么,在這五個方面中,哪一個方面有更重要的意義呢?我比較傾向在儒家思想的五個內容中,它的整體主義思想有更重要的意義。在儒家思想里面所貫穿的這種為社會、為國家、為民族的整體思想是由它的仁與禮這兩個支柱或者說仁愛思想或人倫價值這兩個思想所支撐的。孔子和儒家思想的這五個方面的內容,又是相互聯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