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以“愛人”為核心的社會道德
孔子在倫理思想史上的最大貢獻,就是他最早發現了“人”的重要,在政治生活、道德生活中強調了對“人”的重視。從某種意義上也可以說,孔子是自覺地從“類”的方面考察了人,發現了個人同“類”的關系。
從人類歷史的發展來考察,在原始社會,人類在脫離動物界以后的一段漫長的時期內,雖然在共同勞動和相互交往中,逐漸形成了人和人之間的簡單而又必要的行為準則,使他們逐步具有團結友愛的感情和相互幫助、共同合作的習俗傳統,形成了善與惡的觀念。但是,原始人還沒有把氏族同個人分離開來,沒有明確的“個人”觀念,只是把自己融合在氏族的觀念之中。這些情況使得原始人根本不可能自覺地以“類”的觀點來考慮個人和“類”的關系。
私有制的出現和人們財富的多寡愈來愈懸殊,導致了特權階級的形成和奴隸社會的出現。奴隸主階級強調了自己是“人”,但從來不把奴隸當人看待。他們利用自己的財富、地位和權勢,力圖使奴隸不但實際上作為一個會說話的工具,受他們驅使,而且還要把奴隸們真正變成一個會說話的工具。奴隸主們用盡各種辦法,使奴隸們變得愚昧、遲鈍,使他們除了勞動之外,只知道吃飯、睡覺和生育后代。因此,可以明確地說,在社會政治生活中,奴隸是沒有人格的。但是,由于孔子當時所處的歷史時代,大量的奴隸轉化為農奴、佃農,社會關系變得復雜化了,奴隸主、封建主、農奴和佃農之間的關系需要從政治上和倫理道德上加以調整。在社會的大變動中,被統治階級顯示出了自己的重要作用,使得統治階級在倫理道德意義上又不得不承認他們是人,不得不愈來愈多地重視他們。作為奴隸主階級倫理思想集大成者的孔子,從人與人的關系上探討了人的問題,不僅在中國倫理思想史上,就是在世界倫理思想史上,也是做了對“人”的最早的系統的探討??鬃铀斫獾娜?,從字面上講,具有多方面的意義,不僅包括奴隸主、封建主、自由民,甚至也包括奴隸在內。
孔子的倫理思想的核心是“仁”,也可以說是“愛人”?!墩撜Z》中關于“仁”的講法很多,最重要的有以下幾條:
以上六條,我們認為是孔子關于“仁”的思想的最重要的論述,其中最后一條,雖不是孔子說的,而是他的弟子子貢對孔子思想的發揮,但它完全代表著孔子本人關于“仁”的思想。以上這幾條,有著三方面的意思:一是對“仁”的內涵的解釋;二是為“仁”的方法;三是達到“仁”的具體要求。
關于“仁”的解釋,最重要、最簡明而且最確切的就是“愛人”這兩個字?!叭省弊郑诠糯ㄓ枮椤叭恕?。《論語·里仁》:“子曰:‘人之過也,各于其黨。觀過,斯知仁矣?!薄墩撜Z·雍也》:“井有仁焉。”《論語·憲問》:“問管仲。曰:‘人也。奪伯氏駢邑三百,飯疏食,沒齒無怨言。’”這都可說明“仁”和“人”是相通的。《中庸》中說“仁者,人也”,說得更為直截了當?!叭省保瑥娜藦亩?,其本義就是二人,指的是人和人之間的關系。孔子把“仁”作為他的思想體系的核心,實際上就是以人為核心。孔子總結了前人關于“仁”的思想,把它發展為在人和人的關系中所應該遵循的最高原則?!皭廴恕笔强鬃拥摹叭省钡木駥嵸|。從以上所引《論語》中關于“仁”的幾條論述來看,所謂“仁”,所謂“愛人”,最主要的就是:在人與人的關系中,要把其他人當作自己的同類,當作與自己同樣的人來看待,并以自己的愿望、欲求去理解別人的愿望和欲求;當我自己有什么欲望和要求的時候,總要想著我周圍的人以至于所有的人也都有這樣的欲望和要求,因此,在滿足自己的要求和欲望的時候,就應該想著也使別人滿足同樣的欲望和要求;同樣,如果我不喜歡不愿意別人所加于我的一切,就絕不要以這類事情去強加于別人。由此可見,愛人之道首先就是要尊重別人,推己及人。
推己及人的思想也就是孔子所說的“忠恕之道”。《論語·里仁》中載:“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釉唬骸?。’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笨鬃诱J為,在他的道德理論中有一個根本的東西貫穿始終?!白迂晢栐唬骸幸谎远梢越K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保ā墩撜Z·衛靈公》)曾子把這個東西理解為“忠恕之道”,這基本上是符合孔子原意的。從孔子的整個思想體系來看,恕,就是孔子所說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忠,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忠恕都是“愛人”的表現,它的確切意義就是人應當尊重、愛護自己的同類。
當然,對孔子所說的“愛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思想,還應該進行具體分析。從字面上來說或從一般意義上來看,其中包含著人都應該愛護自己的同類的思想,愛人也就是說要愛所有的人。但是,就其嚴格意義來講,愛人只能是對奴隸主階級內部而言的,不但奴隸不在他們所愛的范圍之內,就是除奴隸之外的其他“小人”,也是不值得愛的?!墩撜Z·憲問》說:“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論語·里仁》中說:“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薄拔椅匆姾萌收撸瑦翰蝗收?。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庇终f:“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保ā墩撜Z·陽貨》)孔子的這些言論,說明他所提倡的愛就其主要內容來說,是指統治階級內部相互的愛。對于“小人”或勞動者,給一點憐憫和恩惠,是為了能夠更容易地役使他們??鬃幼鳛橐粋€奴隸主階級的思想家,總是要為奴隸主階級的長治久安著想,總要使“愛人”的道德原則為奴隸主階級的特定利益和狹隘目的服務。然而,孔子提出“愛人”的思想還是有積極意義的??鬃犹岢龅摹笆姑袢绯写蠹馈薄Υ齽趧尤嗣駨娬{因其所利而利之,要寬要惠和富民、教民等思想,顯然比以往奴隸主根本不把奴隸當人看待要好得多,這在客觀上對勞動者是有利的。
孔子提出了實行“仁”或“愛人”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這就是“能近取譬”。從字面上解釋,“能近取譬”就是能夠以切近的事情或行為作范例,一步一步地去實行“仁”。然而,所謂切近的事情或行為是有特定含義的?!敖弊挚梢杂袃煞N含義:一種意思是,近就是自己,即以自己的感受來推己及人;一種意思是,近就是同自己最親近的人,按照這一意思,則應指的是自己的家庭成員或其他親近之人。一般說來,一個人是愛其父母、兄弟、妻子的。以愛父母、兄弟、妻子之行為作例子,以愛父母、兄弟、妻子之心去愛他人、愛一切人,這就是“能近取譬”。“能近取譬”的意義就在于以孝悌等道德為基礎,由愛家庭成員及其他親近之人擴展到愛一切人??鬃拥牡茏佑凶訉Υ擞休^好的理解,他說:“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學而》)從這里明顯可以看出,他是把孝悌當作行仁的基礎,先學好孝,學好悌,仁或愛人也就自然能生出來?!澳芙∑钡姆椒?,與孔子所主張的“親親”原則、愛有差等是完全一致的。有人把忠恕說成是實行“仁”的方法,這是一種誤解。
孔子倫理思想的核心是仁,而仁中又包含著多種道德要求。在《論語》一書中,有一百余處談到仁。綜而觀之,仁中所包含的具體的道德要求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孝和悌是包含在仁中的最低道德要求,也是仁的基礎。孔子有一個名叫宰我的弟子認為,父母死了,守孝三年,未免太長久了,他主張守喪期一年為好??鬃勇犃酥蠛懿桓吲d,問宰我:“食夫稻、衣夫錦,于女安乎?”意思是說,你的父母死了,不到三年,你便吃白米飯,穿花緞衣,你心里安不安呢?宰我回答說:“安?!痹孜易吆?,孔子責備宰我說:“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于其父母乎?”(《論語·陽貨》)由此可見,孔子本人也是把孝悌作為仁人的最起碼的要求來看待的。躬行好孝悌,就能夠做到“在家無怨”。
第二,恭敬、誠實、智慧、勇敢、寬厚、勤敏、不怕困難、“守死善道”、“教不倦”等道德要求,構成了仁的主體。另外,剛直、果決、樸質、話不輕易出口等,也接近于仁德。這些道德要求散見于《論語》中,做到了這些道德要求,就基本上可算作一個仁人了。
第三,仁的具體的道德要求還在于:對勞動者要慈惠、寬大,使之富足、知禮、安寧?!墩撜Z·陽貨》載孔子語,認為能行恭、寬、信、敏、惠五者于天下,就算是做到了仁。其中的“惠”字,主要是指對勞動者施以恩惠;其中的“寬”字,意為寬厚、寬大,既可以用以調整統治階級內部的關系,也可在一定限度內適用于統治階級對待勞動者的態度。仁者應當“使民以時”、“使民如承大祭”,應當對小民“道之以德,齊之以禮”,實行教化。孔子還稱贊管仲說:“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保ā墩撜Z·憲問》)匡正天下,止息戰爭,使人民安居樂業,仁人就應當是這樣的。
仁這個道德范疇包含了多種道德要求,在這些道德要求中貫穿著“愛人”的道德原則,貫穿著忠恕之道。反過來說,上述三個方面的道德要求都從不同的角度體現著愛人和忠恕的精神。
研究孔子的仁的思想,不能不探討仁和禮在孔子的思想體系中的關系。在孔子的思想體系中,仁是核心,禮是從屬于仁的?!秴问洗呵铩氛f:“孔子貴仁?!薄睹献印る墓隆芬舱f:“楊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說誣民,充塞仁義也?!笨鬃诱f:“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論語·衛靈公》)“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論語·八佾》)“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樂云樂云,鐘鼓云乎哉?”(《論語·陽貨》)在孔子看來,單純的禮的形式是毫無意義的,禮的形式只有與道德的、政治的內容有機地結合起來,對于人們的行為才有指導意義。《論語·八佾》載:“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薄墩撜Z·子罕》載:“子曰:‘麻冕,禮也;今也純,儉,吾從眾。拜下,禮也;今拜乎上,泰也。雖違眾,吾從下。’”從這些話中可以看出,孔子對于禮,并不注重煩瑣的儀式,而是注重其道德的內容和本質。父母死后,葬之以禮,這是孔子提出的行孝的具體要求之一。然而,孔子認為,舉行喪禮,與其儀文周備,倒不如對死者有沉痛的哀悼。對于一般的禮來說,與其鋪張浪費,倒不如樸素儉約。禮帽用麻料做成,是合于傳統的禮的,現在大家都用絲料,這樣省儉些,孔子就同意大家的做法,同意用“純冕”代替“麻冕”。臣見君,先在堂下磕頭,然后升堂又磕頭,這是傳統的禮節,現在大家都免除了堂下的磕頭,只升堂后磕頭。孔子認為,大家這樣做是倨傲的表現。盡管大家都這樣做,孔子還是主張傳統的禮,要先在堂下磕頭。由此可見,禮儀的改革,主要是要看其是否合乎道德的要求。道德或仁是內容,禮儀是形式,道德或仁為主,禮儀為從,這在孔子的言論中是極其明顯的。
禮也是很重要的,它是仁或道德的文飾、節制??鬃诱f:“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莊以蒞之,則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莊以蒞之,動之不以禮,未善也。”(《論語·衛靈公》)這就是說,有了好的聰明才智、好的仁德、好的態度,而不以好的禮儀去行動,那就不是盡善盡美的。這里著重強調了禮的文飾作用。行禮要體現道德或仁,行仁要用禮來修飾,兩者配合適當,才算是完美無缺。禮,對于長久地保持仁有重要的作用。春秋末期,統治階級的地位十分不穩,奴隸主等級制已被沖擊得七零八落,出現了禮崩樂壞的局面??鬃右曰謴蛡鹘y的正常的等級秩序為己任,同時也希望他的得意弟子顏淵和他一起來完成這一事業。顏淵問什么是仁,孔子回答說:“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保ā墩撜Z·顏淵》)這是把恢復周禮的權威、恢復傳統宗法制度的正常秩序看做是仁。這個要求是很高的,在孔門諸弟子中,恐怕只有顏淵才有可能做到這一點?!皬投Y”的含義絕不只是恢復傳統的周禮,它還包含著對傳統的“禮”加以改良,使之重新發揮作用的意思。做到了這一點,結果必然會是上尊下卑,各司其職,無僭越犯上之行,無侵略作亂之事,天下秩序井然,這當然是非常大的仁。復禮是手段,達到仁是目的。恢復了禮的效用,使天下之人都知禮,都行禮,那么,天下也就消除了不仁的現象;能使禮長久地行之有效,人們的仁德也就更能長久地保持。在孔子那里,仁的內容和禮的形式是不可割裂的。離開了禮,仁就沒有著落,就不夠完美;離開了仁,禮就變為虛偽的客套,變為毫無意義的儀式了。
總之,孔子關于仁(愛人)的思想,在中外倫理思想史上,是有重要意義的。他的倫理思想的主要內容,就是對人的認識,這在倫理認識史上是具有開創性的??鬃犹岢龅摹皭廴恕钡娜俗郑瞬煌燃壍娜耍踔烈舶ㄅ`在內??鬃拥摹皭廴恕保怯胁畹鹊膼郏遣黄降鹊膼?。奴隸主之間、奴隸主和勞動者之間,都可以講“愛”,只不過是愛的實質、程度和方式不同罷了?!皭廴恕钡乃枷朐诋敃r是有進步意義的,但它有著多方面的局限。
孔子的仁(愛人)的思想,在歷史上曾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就連德國19世紀著名的資產階級哲學家費爾巴哈,也對孔子的愛人思想,給予了很高的評價。費爾巴哈在他的《幸福論》中說道:
費爾巴哈認為,這就是“健全的、純樸的、正直的、誠實的道德,是滲透到血和肉中的人的道德,而不是幻想的、偽善的、道貌岸然的道德”(注:《費爾巴哈哲學著作選集》,上卷,577~578頁,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
費爾巴哈以資產階級的“類”的觀點,即近代人道主義的觀點來理解孔子的“仁”,賦予了某些孔子的“仁”所沒有的意義。為什么孔子的“仁”在幾千年以后會引起這么大的共鳴?為什么孔子所宣揚的“仁”會得到資產階級思想家費爾巴哈如此高的評價?這確實值得我們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