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史說北京(插圖本)作者名: 北京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等本章字數: 2468字更新時間: 2019-10-18 20:05:08
二、北京的建城史
北京地區人類的活動,最早是從太行山的余脈——西山開始的。北京是個好地方,三面環山,一面向海,中間是個平原,被稱為“北京小平原”。還有傳說認為北京在遠古年間與大海相連,后來海水退了,便形成平原。這個傳說有自然地理變化的依據,自然地理和考古資料也支持這一說法。北京西面是太行山余脈,東北面是燕山山脈,只有東南面一馬平川,數條河流從西北高地流向東南,最后匯入渤海灣。用現代科技從空中遙感北京地形發現,西北山前和平原交界的地方是一個斷層,有部分巖層裸露,說明在遠古年間北京平原的位置是一個海灣。后來北京灣內土層不斷上升,主要是西北流向東南的河流沖擊形成肥沃的土地,養育著北京人。就是在這樣一處風水寶地,北京人不僅迎來了文明的曙光,而且聚集、孕育著城邑的誕生。北京人在北京灣這個地方最先孕育了兩個城邑:一個是“燕”,一個是“薊”。這兩個城邑出現在3 000多年以前。這個判斷也是有根據的,司馬遷在《史記·周本紀》中記載,周武王滅商后,進行了分封,其中封“帝堯之后于薊”,“封召公奭于燕”??鬃拥摹抖Y記》講得更具體:武王克商,“封黃帝之后于薊”。武王克商的時間,就是3 000多年以前。目前,已經發現“燕”的城址遺跡,并在周邊出土了重要器物。
“燕”位于今天的北京房山區琉璃河鄉董家林村?,F在這個村里建立了一個商周遺址博物館,在博物館的后面有一段土城墻遺址,考古工作者曾經對土城墻遺址進行實地勘測,發現它與旁邊的商周墓葬有關系,是同時代的城墻遺址。旁邊的墓葬遺址,包括車馬坑等,是燕侯的墓葬。“燕”文化和我們現在的北京城市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在遠古年間,北京灣內人煙稀少,人們識別地名常常選擇自己最熟悉的動植物。農諺說得好,“燕子低飛蛇過道,大雨不久就來到”,古代沒有天氣預報,人們主要是依賴自身對自然的感覺逐漸摸索天氣變化規律,通常是通過看天象和了解動植物變化就能知道什么時候下雨,而且知道雨的大小。上面的農諺中提到了燕子,這種燕子叫砂燕,下雨的時候它低飛、鳴叫。這種燕子在北京地區非常多,主要分布在西北山區,北京北面的山因此被稱為“燕山”,這個地方的人被稱為“燕人”,這個地方被稱為“燕地”,這個地方建的城叫“燕城”,這個地方建的方國稱“燕國”。遼代在這里建立陪都,人們稱之為“燕京”。人們把燕子作為北京的一個標志,就源自于此。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吉祥物五個福娃中有一個叫“妮妮”,頭上頂的就是個燕子,是北京的象征。還有史書記載,在商周時期,生活在燕山山脈的遠古人類,羨慕能在空中自由飛翔的“玄鳥”,“玄鳥”實際上就是燕子。我們知道北京也曾經叫“燕”,“燕”是北京城市文化的一個起點?!把唷痹谏讨軙r期是南方通向北方的戰略要地,周武王克商之后,委派召公管轄。
目前,要了解古代“薊”的歷史文化可以到宣武門外長椿寺,那里有宣南文化展覽,其中比較詳細地介紹了“薊”的文化淵源。歷史學家研究和考證認為,薊城在北京灣的中部,“燕”的北面。在遠古,人類翻越太行山來到北京灣后,在尋找通向西北、東北的交通路線時,發現盧溝渡口是南來北往的必經之地。于是,人們在渡過永定河后,擇高地建立城邑,這個城邑就是薊城。遠古人類在生存過程中,深刻感覺到水火無情,因此在選擇城址的時候,不能選擇低洼的地方。永定河水從門頭溝三家店出山之后,不僅河水湍急,而且還夾帶大量泥沙,河道由北向南時寬時窄,夏季雨量集中,經常造成洪水泛濫。為了保證生存安全,人類需要尋找高地生活和聚居,這個高地就是古書中記載的“薊丘”。經北京大學歷史地理學專家侯仁之教授等人考證,“薊丘”的位置在今天廣安門外的白云觀。當時,在這塊高地上生長著一種草,叫“薊草”,于是,古人就把這塊高地叫作“薊丘”,在這塊高地上建造的城池稱為“薊城”。據史書記載,春秋時期,燕國強盛,薊國弱小,燕國的勢力強大后,繼續向北發展,在向北發展的過程中占據了薊城,并以薊城為都城,這就是古書中記載的“燕都薊城”?!把喽妓E城”之后,進一步促進了薊城的發展,北京的城市發展掀開了新的篇章。這個早期的邊陲小城先后經歷了秦漢時期的薊城,隋唐時期的幽州城,遼代的南京城,城市逐漸由小到大,城池不斷得到復建和擴充,一直發展到成為輝煌的金中都城。為了讓后人銘記薊城的位置,廣安門外濱河綠地上修建了“薊城紀念柱”,上面有侯仁之先生題寫的銘文。
一直以來,人們比較重視薊城作為北方軍事重鎮的研究,但對薊城作為南來北往民族融合的紐帶、南北商品的集散地、發達的商業城市和都市的研究還需要深入。據有關史書記載,戰國以后的薊城,商業發達,城內有定期的集市,除了本地和來自中原的商人,還有東北的胡人,西北的羌人,有漢、蒙、回等多個民族。
金中都城給我們留下很多遺跡,其中最重要的一個遺跡就是廣安門外的天寧寺塔,它是遼金時代給我們留下的標志性城市建筑。我們到廣安門外就能看見這座塔,目前保存完好,當時它位于遼南京城和金中都城市的中心地區,也是城市文化、商業的繁華地區。在遼金時期的燕京或中都城,佛教信仰是城市文化的主旋律,因此,佛教建筑在這一時期比較流行。金代北京還留下了盧溝橋這一歷史建筑。盧溝橋不僅是交通要道,還是皇帝從中都城到大房山謁見祖陵時要經過的橋,所以修得非常漂亮、壯觀,橋欄桿上有幾百個石頭雕刻的獅子,造型和雕刻都是一流的水平,成為北京最具特點的古代建筑之一。
薊城紀念柱
金中都城是在薊城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座輝煌的大城,城池規模大,至今還有很多遺跡可尋。例如,海淀區有個地名叫“會城門”,那是金中都北面的一座城門;南三環路上有一座立交橋叫“麗澤橋”,“麗澤”也是金中都的一座城門。另外,考古發掘還發現金中都南城墻的一個水關,在今右安門外玉林小區,現在已經建成“遼金城垣博物館”,這是了解遼金城池必須去的一個博物館。另外,北京市宣武區政府為了紀念金中都皇宮大安殿,在廣安門外濱河綠地修建了“北京建都紀念闕”,也是值得看一看的。還有一處歷史文化遺跡值得關注,那就是白紙坊立交橋西面的青年湖,這是金中都皇城西苑漁藻池,也是北京最早的皇家園林遺址。
天寧寺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