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說北京(插圖本)
- 北京市社會科學(xué)界聯(lián)合會等
- 2968字
- 2019-10-18 20:05:12
一、幽燕人流落草原幫契丹建國,契丹人奪取幽州建立遼南京
(一)古老的民族與太祖阿保機的謀略要了解遼南京,首先要對契丹這個民族和他們建立的遼朝有一個大概的了解。
契丹是我國北方一個游牧民族,屬于東胡鮮卑系統(tǒng),他們最初活動在內(nèi)蒙古東南部的潢河與土河流域,即今西喇木倫河和老哈河,也就是遼河的上游。
契丹最早見于史料記載是在北魏時期。有一則古老的故事,說一位騎白馬的男子沿土河而來,又有一位女子坐著青牛駕駛的小車自潢河而下,二人在兩河合流處相遇,結(jié)為夫婦,后生八子,形成老八部。這說明,契丹最初可能與以青牛白馬為圖騰的原始部族有關(guān)。到隋唐時期,契丹進一步發(fā)展,組成新八部,又擴大為十部。唐朝曾在契丹活動的地區(qū)建立松漠都護府,但總的來說契丹長期以來未擺脫部落聯(lián)盟的原始狀態(tài)。
遼代注壺、溫碗
契丹的大踏步發(fā)展和國家的建立是在唐末五代初。這時,掌握部落聯(lián)盟大權(quán)的是遙輦氏,也就是遼太祖阿保機所在的部落。阿保機的父輩們?nèi)温殨r便稍懂些農(nóng)業(yè)、建筑和手工業(yè)生產(chǎn),并開始大規(guī)模向外擴張。
公元907年,唐朝滅亡,中原進入五代十國時期。就在這一年,阿保機登上部落聯(lián)盟長的寶座。而到916年便正式建立契丹國,做了皇帝。阿保機雖然也是出身牧獵民族,建立的是以草原為基礎(chǔ)的國家,但他與其他北方民族的領(lǐng)袖有很大不同。女真人進入中原曾強行實行“猛安謀克”制度;成吉思汗認為漢人無用,不如殺之,以使草木暢茂,要把農(nóng)田變?yōu)槟翀觯粷M人入關(guān)曾進行圈地運動。
遼代瑪瑙飾件
由于契丹長期與幽燕交往,與中原毗連,所以阿保機一直把農(nóng)業(yè)、手工業(yè)看成財富,把漢人看成老師,把奪取幽州當作主要戰(zhàn)略目標。在奪取幽州之前,阿保機就利用俘獲的漢人在現(xiàn)在的張家口東北部和內(nèi)蒙古交界處的炭山搞了個“特區(qū)”試驗田。在那里冶鐵、耕種、發(fā)展鹽業(yè),以解決草原衣無帛、炊無釜、煮無糧、食無味的問題。這樣,阿保機的部落就比其他部落有更大的經(jīng)濟優(yōu)勢。
(二)以幽燕文人為師,建立國家制度
契丹人的部落聯(lián)盟長是三年一換,經(jīng)選舉產(chǎn)生。阿保機做了部落聯(lián)盟長卻不想讓位。于是漢人謀士們告訴他:“你就像中原的皇帝,中原皇帝不僅可以做一輩子還可以傳給子孫。”阿保機大喜,在部落聯(lián)盟長的位置一干九年不讓位。這自然引起了其他部落的不滿,阿保機曾一度被迫交出象征最高權(quán)力的旗鼓。阿保機的妻子述律后是個很有智謀的人,她出主意,讓阿保機對大家說:“我這里有鹽、有鐵、有糧,你們多年吃我的鹽,交出權(quán)可以,大家總該來聚一下,表示對我的謝意吧?”于是,諸部首領(lǐng)齊聚鹽池,述律后伏兵,一舉消滅所有反對派,奪回旗鼓,終于在916年阿保機效仿中原,登上了皇帝的寶座,并封皇后、立太子。契丹人原無姓氏,阿保機佩服劉邦,“耶律”與“劉”音相近,從此皇族姓耶律;他又羨慕劉邦有個好宰相蕭何,于是與皇室固定通婚的家族便姓蕭。所以,此后遼朝皇后絕大多數(shù)為蕭氏,并不是只有一個蕭太后。
這期間,遼朝的一切國家制度、禮儀、法律、都城建設(shè)幾乎都是由幽燕漢人謀士來出主意。
[韓知古定禮儀法規(guī)]韓知古為薊州玉田人,被俘到草原,是他幫助契丹人制定了朝廷禮儀和法律,契丹方分尊卑君臣,阿保機的皇帝才做出了味道。后來,遼朝最著名的漢臣韓德讓便是韓知古的后代,成為遼南京韓、劉、馬、趙幾大家族之首。
遼代鎏金雙獅紋銀盒
[韓延徽設(shè)頭下州縣]韓延徽和韓知古并非一家人,前者是幽州人,即正宗“老北京”。石景山有個韓家山,便是韓延徽家族墓地所在地。韓延徽之父于唐末歷任幽燕三個州的刺使。后唐劉仁恭統(tǒng)治幽州時命韓延徽出使契丹,阿保機怒其不屈扣留草原。述律后認為:不辱使命為大賢大勇。阿保機乃重用,以之為左右手。韓延徽在阿保機東打室韋、西攻黨項時都隨軍為謀主。
然而,韓延徽最大的貢獻還是在草原上建立“頭下州縣”。“頭下州縣”是奴隸主的私人州縣,就是把許多來自幽燕、云朔地區(qū)的漢人集中起來的居民點,為了讓他們不想家仍以原來的州縣命名。如從順義俘去的叫“順州”,從密云俘去的依唐代名叫“檀州”。漢人雖為奴隸,但有家室,又從事耕作、紡織。“頭下州縣”成了草原上的“農(nóng)業(yè)插花地”。這對于后來契丹進入中原后認識中原行政管理制度和制定相關(guān)政策具有重要作用,延徽之功偉哉、大哉!
[康默記營建上京]康默記原為薊州衙吏,流落草原。他曾與韓知古一起制定契丹最早的法律,但他最重要的貢獻還是營建皇都上京。契丹四季游牧,原無都城,阿保機既然要做皇帝就要學(xué)習(xí)中原建都。
遼代瓷瓶圖樣于是在大興安嶺腳下氣候溫和、土地肥沃的地區(qū)建上京臨漠府,即現(xiàn)在內(nèi)蒙古赤峰東北部的巴林左旗。康默記便是營建上京的主要策劃人之一,所以,上京的城池、宮室都是模仿幽州而來的。
[盧文進教契丹人紡織、縫紉]盧文進為幽州范陽人,本為幽州軍官,降契丹后不僅領(lǐng)兵作戰(zhàn),還讓流亡草原的漢人教契丹人紡織、縫紉。
從以上數(shù)例便可以看出,契丹人建國時,簡直是以幽州漢人組成了一個謀士“兵團”才得以成功,這就難怪后來契丹人進入幽州后所行政策與其他北方民族有很大不同了。阿保機從幽州人那里得到這么多好處,自然不滿足于在草原建幾個象征性的州縣,而是要把幽州當作直接攻取的目標。就在這時,契丹內(nèi)部發(fā)生變故。926年,阿保機在攻打渤海國的戰(zhàn)爭中死去。太后述律氏不喜歡太子耶律倍,而讓次子耶律德光做了皇帝,內(nèi)部產(chǎn)生紛爭,而幽州又防守嚴密,太宗耶律德光雖想盡千方百計也未能成功奪取幽州,只好將此事暫時放在一邊。
(三)兒皇帝割讓燕云十六州,契丹升幽州為南京
正當契丹人對幽州欲奪無方欲罷難舍之際,突然出現(xiàn)一個天大的機會。936年,石敬瑭反叛后唐后求助于契丹,如果契丹支持他做中原皇帝,事成之后他將割讓燕云十六州土地給契丹;石敬瑭比耶律德光年長,卻稱其為父親,甘當兒皇帝。這對契丹人來說簡直是天上掉下餡餅來。此時鎮(zhèn)守幽州的軍閥是趙德鈞,趙德鈞也想做皇帝,所以后唐朝廷讓他攻打石敬瑭時他便按兵不動,同時又向契丹派出使節(jié),討價還價。但趙德鈞開出的條件只不過是送些珍寶、歲貢,當然不如石敬瑭開出的價碼。于是,契丹發(fā)兵,消滅后唐,石敬瑭建立后晉,燕云十六州的土地都歸了契丹,包括今山西大同地區(qū)及京津、冀北、冀東的大片土地。
遼代綠鈾雞冠壺
938年,契丹升幽州為陪都,稱南京。同年,遼太宗耶律德光入燕,由于是“和平割讓”,加之契丹人對漢族地區(qū)的生產(chǎn)生活比較熟悉,所以沒有什么殺戮,而是效仿中原,在燕京舊有宮殿中行“入閣禮”,接見漢族臣僚,自此,幽州從中原的北方鎖鑰一下子變成北方民族繼續(xù)向中原進擊的前哨。
(四)石重貴稱孫不稱臣,遼太宗剪滅后晉
耶律德光不僅要占領(lǐng)幽州,而且要奪取整個中原。無奈石敬瑭甘作“孝子”,按時歲貢,拼命討好契丹干老子,耶律德光找不到什么借口。石敬瑭死后,其子石重貴繼位。石重貴不像石敬瑭,他對耶律德光說:“從我父親那兒排輩,我叫你爺爺可以,但后晉與契丹只能是兄弟之國,稱孫可以,不能稱臣。”耶律德光大怒,在遼南京集結(jié)兵力,大舉南下,一舉攻下開封,石重貴母子被俘。于是,耶律德光改契丹國號為大遼,遼國的稱號實際是從這時開始的。
契丹對幽州政策溫和,但一到中原腹地便顯出奴隸主的本性,到處殺掠,因而遭到頑強的抵抗。遼太宗在開封站不住腳,只好借口說:“我要回草原看望太后。”北上時太宗死在路上,契丹不像中原對尸體不能解剖,時值夏日,太宗被開腸破肚,用香料和咸鹽腌了送往草原,稱為“帝粑”。
太宗死后契丹內(nèi)部動蕩,南進勢頭方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