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說北京(插圖本)
- 北京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等
- 669字
- 2019-10-18 20:05:12
第三講遼代的陪都——南京
王玲
中國歷史上有一個北方民族叫作契丹,契丹人馳騁于草原大漠之間,食腥膻,衣皮毛,游牧狩獵,逐水草而居。但在唐末到五代初的二三十年間,卻突然對幽燕地區的農業紡織產生了興趣,于是連年大舉進攻幽燕,不僅劫掠財富,而且大量俘虜人口。俘農民,到草原上種地;掠婦女,教契丹織衽;俘工匠,學建城池、房屋;俘僧尼,到草原建寺院;搶文人、官員為自己的老師。于是,草原的狂飆與中原的和風交匯,崛起了一個大遼。
契丹奪取幽州,以其為陪都,稱作遼南京。從此,把中原防御北方的堅固鎖鑰變為北方民族進擊中原的前哨陣地。遼南京為陪都,長達180多年。這期間,契丹從雄心勃勃地向黃河一線推進,到據守遼南京;從遼宋對峙,南北交戰,到互派和平使節,互為兄弟之國,演繹出許多動人的故事。契丹女杰蕭太后蕭燕燕、漢族名相韓德讓、遼朝重臣與戰略家耶律休哥等人,不僅在鐵馬兵戈中展現自己的風采,而且推動著遼南京一百多年的興旺發展。而宋朝的名人文士,如王安石、包拯、沈括、蘇頌、蘇轍等重臣,以及楊家將也在這里留下了自己的足跡。“澶淵之盟”后,遼宋之間皇帝們論兄弟叔侄,后妃們稱妯娌嬸娘。這說明,中華民族的兄弟姐妹,打斷了骨頭還連著筋,中華民族最后大融合的腳步正加速前進,拆了籬笆融為一家的時刻已為時不遠!這一切,便從遼南京拉開帷幕!
遼代的南京,雄偉的城池、宮室與草原帳幕交織,文人的讀書聲與寺院的晨鐘暮鼓和薩滿教的舞步番音和鳴,田野里漢民吆喝著黃牛耕田,郊野間是帝后們捺缽狩獵和端午射柳,山地上卻又是契丹的牛羊和奚族的車帳……這一切,為古老的幽州增添了一道道新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