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史說北京(插圖本)
  • 北京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等
  • 3370字
  • 2019-10-18 20:05:12

二、壯麗的南京城與“特區式管理”

(一)南京道和“因俗而治”的政策

遼朝不僅有上京和南京,還有其他陪都,共有五京之設。即上京臨潢府(今內蒙古赤峰巴林左旗)、中京大定府(今內蒙古赤峰南寧城)、東京遼陽府(今遼寧遼陽)、西京大同府(今山西大同)、南京析津府(今北京)。當時遼朝的國土面積十分遼闊,北至貝加爾湖,西至額爾齊斯河,東至東海、黃海,南部最初可至冀中保定以北,后以拒馬河為界。所以,至今俄羅斯等國仍稱中國為“契丹”。面對這樣廣袤的土地,契丹人沒有“一刀切”,而是根據不同情況實行不同政策。上京至中京為契丹和奚族根據地,仍實行部族制度,后來漸改為州縣;上京以北的“五國部”還處于原始狀態,不過控制、納貢而已;東北北部則是生女真,處于原始社會末期;東北地區南部是實行奴隸制度的熟女真和早已實行封建制度的渤海國舊地;而南部燕云十六州則是古老的中原地區,早已有上千年的封建制度和發達的農業。面對這樣復雜的情況,契丹采取了不同政策。我們現在講“一國兩制”,遼朝則是“一國數制”,可見古今智慧是相通的。在五京之中,上京雖是正式都城,但燕京卻最重要。

北京城變遷圖

北京城變遷圖

遼朝按府、路、州、縣幾級來管理,南京析津府管理著燕山以南、軍都山以東的整個南京道。上京面積最大,但人口最少。當時遼朝全國共有鄉丁109.3萬,而遼南京就有56.6萬,占了一半以上,轄一府、九州、三十二縣。它是財富基地、軍事前哨、文化最發達的地方,宋朝建立后,遼南京則是唯一可與汴京(北宋都城,又稱東京、汴梁,今河南開封)抗衡的地方。對于南京這塊土地,契丹人沒有強迫其倒退為奴隸制,而是保持了封建制度,采取因俗而治、以漢治漢的政策,實行“南北面官”制度,以漢官治漢人,管理稅收、科舉等;以契丹治北方民族,管理畜牧、部族和軍事。這樣,就避免了由于北方民族入主而經常造成的農業破壞和社會倒退局面的出現,從而使遼南京在經濟、文化和社會制度上一直推動著整個中華民族的發展。

(二)以考古趣事說南京城

遼代的南京城是在唐代藩鎮城的基礎上建立的,而唐代的幽州又由古老的薊城發展而來。薊城早在先秦時便是燕國的都城,學術界認為就在今宣武區境內。原來的薊城可能規模較大,但到東漢時期可能有一次大的改變,規模縮小了。而自東漢到遼代卻未再改變,只是到金中都時才在遼南京城的基礎上擴展:北墻未變,東、西、南各擴展三里。所以薊城有早期(先秦至西漢)、中期(東漢至遼)、晚期(金)三個階段。遼南京處在中期,所以從東漢到魏、晉、隋、唐、遼的資料都能用。《遼史》對遼南京的記載很簡單,好在遼宋和好后有許多宋朝的使臣到過遼南京,他們留下了許多筆記,記述了不少遼南京的情況。新中國成立后,又有許多考古發現,我們可以根據考古資料、文獻史料、歷史地理、北京地名綜合分析,來斷定南京城的城垣方位。

遼代刻經

遼代刻經

[兩段古墻和一座東漢墓判斷北城墻]遼南京的北城墻應在今白云觀的北面。新中國成立后在白云觀后面曾發現兩段古墻基,長方的石條又大又整齊,絕不像普通房屋的墻基,而應當是古代的城墻。是哪一代呢?考古工作者發現在古墻基下面壓著一座東漢墓葬,那么,這座古墻基是東漢以前的,還是東漢以后的?顯然是東漢以后的,因為東漢人不可能在前代的城墻下挖個洞作墓,這就是判斷古遺址年代的考古疊壓關系。所以,這應當就是東漢以后,也就是遼南京的北城墻。這堵墻的北面緊臨現在的永定河引水渠,再向東,和東、西太平街與受水胡同連成一線。太平街是古代太平湖遺跡,受水胡同也和水有關,這條筆直的古河道應當是遼南京的護城壕。據此,可斷定白云觀以北、古河道以南的古墻基便是遼南京的北城墻。

[宋人記載和一條臭水溝判斷東墻]遼南京的東墻應在今宣武門西面的校場五條一線。據何而定?第一,根據宋人的記載,憫忠寺在遼南京東門內。憫忠寺就是現在的法源寺,它應當離東墻不遠,而校場五條和爛縵胡同之西便是法源寺。第二,據清朝人記載,每年二月北京要“掏溝”,就是清理當時的下水道。而南城的爛面胡同(今爛縵胡同)水溝最深,寬達兩丈,這和清代水道大不相同,而且污泥最多,臭氣熏天,應當是遼南京東城外的護城河。所以,法源寺以東、爛縵胡同以西的校場五條一線便是遼南京東城墻。

[一個女子墓葬和一把晉尺斷西墻]考古工作者曾在八寶山烈士公墓的西邊發現一座古墓,根據墓志記載,墓主人是晉代幽州刺史王浚的妻子華芳。墓志上還說,這座墓距幽州城20里。有里數,就好找城墻了。可是,晉代的尺子和現在的尺子不一樣,要短不少。恰巧在這座墓內又發現一把晉尺,與現在尺子一比較,當時的20里,只相當于現在的14里多,向東一推算,便到了現在的會城門。而會城門西側又是蓮花河,正好相當于遼南京西墻外的護城河,西墻便也找到了。

遼代墓葬壁畫

遼代墓葬壁畫

[唐尺唐墓斷南墻]今右安門外東南有個奇怪的村名叫“四頃三”,1965年,那里發現一座唐墓。墓志上說,墓主人葬于幽州城南10里。唐尺比現在的尺短1/4左右,10里相當7里多,向北一推算,就到了白紙坊東西街一線,南墻也大體可定。

遼南京城每面有兩座城門,共八座城門。整個南京城的規模,據宋人記載其周長為36里,也有的記載為32里,唐尺與宋尺都比現在短,根據上面對城墻的判斷進行實際測量,約合現在的23里。這在當時已是相當大的城市了。

[皇城與宮殿]遼南京的皇城并不像后來的中原都城在城市的中間,而是在西南角上。皇城里的宮室并不是遼朝才開始修建的,而是有著相當久遠的歷史,從先秦到五代一直延續下來。幽州長期是北方軍事重鎮,怎么會有皇城和宮殿?其實,北京的都城史應當從先秦開始算起。我們說遼南京拉開了北京作為首都的序幕,只是講北京從此向全國政治中心逐步邁進。先秦時,北京已是燕國的都城,特別是燕昭王時期,城垣宮室已頗具規模。新中國成立后,考古工作者在今廣安門外火車站附近發現了周代到戰國的文化遺存,遺址上有大型筒瓦和瓦當,顯然是宮室構件。可見,古薊城的宮殿區確實在這一帶。

遼代白瓷提梁雞冠壺

遼代白瓷提梁雞冠壺

漢代分封了許多燕王,又修建了不少宮殿。到東晉時,前燕慕容儁正式建都于南京,雖然只有四年,但建都前又大規模地修建了皇城和宮殿。到唐代,安祿山、史思明都想稱帝,宮殿規模又擴大。五代時,軍閥劉仁恭、劉守光父子想稱帝,進一步增修宮室。所以,遼南京的皇城和宮室,是從先秦到遼代,由許多燕王和想當皇帝的野心家們反復修建起來的,遼朝只不過是進一步修繕和擴大。有意思的是遼朝的皇帝后妃們,雖然進了皇宮,卻住不慣,所以在皇城內還留下些空地搭帳篷,而在皇城南門外又建了球場,用來打馬球。

[街坊、市場、風景名勝]遼南京城內,由東西南北八個城門相對組成的四條大街,是城內主要干道。同時,又有許多四通八達的小街分成居住區,叫作“坊”,每個坊有圍墻和坊門,門上有樓,掛著坊名牌匾。現在能考證出來的坊名有十幾個,坊門晝開夜閉,便于治安管理。

南京城北部有個大市場,稱“燕北三市”,市場內百貨云集,還劃分了不同的物資交易區,周圍有墻,中間有“看樓”,以便監督、管理。這里不僅有富商大賈坐地經營,還有西北、東北少數民族以及宋朝的商人前來交易。

遼南京城內和城外有許多風景名勝。遼宋和好后為接待宋朝以及高麗、西夏等國的使節,建立了不少館舍。如燕京城南桑干河畔有城南亭,城內皇城之南有永平館,城東北有望京館和孫侯館等。此外還建有皇家園林、著名寺院供外國使節參觀或用于接待,如內果園、長春宮和憫忠寺等。當時,今北海公園一帶的水域也已經開辟,叫作“瑤嶼”,建有行宮,傳說宮內有蕭太后的“梳妝臺”。

今天的北京大覺寺(遼代的清水院)

大覺寺(遼代清水院)

過慣了草原生活的契丹皇帝和嬪妃們不習慣長期在重重圍墻的皇宮內生活,更習慣在郊野中駐帳射獵。契丹帝后往往在不同季節到不同地方打獵,一來習武健身,二來視察各地情況,這種活動稱為“四季捺缽”。當時城東有個廷芳淀,方圓數百里垂柳繞岸,蓮葦叢生,便是契丹皇帝進行春捺缽的地方。每到春季,皇帝、后妃、大臣、貴族,帶領兵丁,在淀邊扎下帳幕,專門打天鵝。當時沒有動物保護法,天鵝便遭了殃。清晨,天鵝在湖上暢游,士兵們突然擂鼓,天鵝被驚起,士兵們再用刺鵝錐投去。真是朝霞與天鵝齊飛,春水與長天一色。打下第一只天鵝首先要敬獻皇上、太后,眾人還在頭上插支鵝毛,席地而坐,擺下宴席,叫作“天鵝宴”。為了專門管理接待,在廷芳淀旁專設一縣,叫作漷陽縣。今通州仍有“ 漷縣”之村名,便是廷芳淀遺跡。當然,滄桑巨變,水泊已無。

主站蜘蛛池模板: 康平县| 安图县| 东丽区| 夏邑县| 沐川县| 江永县| 高安市| 色达县| 易门县| 阳春市| 黎川县| 双城市| 临湘市| 临沂市| 嘉荫县| 宕昌县| 武穴市| 迁安市| 荔浦县| 大连市| 奉节县| 阿尔山市| 和平区| 仙游县| 库车县| 沐川县| 芒康县| 平远县| 巴林左旗| 吉首市| 宁晋县| 奈曼旗| 青阳县| 凤台县| 韶关市| 宣城市| 通化市| 孟津县| 广水市| 韶山市| 宜宾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