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史說北京(插圖本)
  • 北京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等
  • 3679字
  • 2019-10-18 20:05:11

二、長城、運河與城市

(一)北朝長城

    自戰國時期的燕國以后,北京地區很長一段時期沒有修筑過長城,直到北魏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才修筑了“起上谷,西至于河,廣袤皆千里”的“畿上塞圍”。這段長城從上谷郡治居庸縣(今北京延慶)向西延伸達黃河東岸今山西偏關一帶,是北京地區有明確記載、規模較大的第一條長城。當時,鮮卑族拓跋部建立的北魏以平城(今山西大同)為都,效仿秦漢時期防御匈奴的辦法修筑長城,主要是為了保衛其都城和所轄北部地區不受柔然等北方部族的侵擾。

其后的東魏、北齊和北周也都沿襲北魏的做法修筑長城,其中以北齊為多。北齊時期,蒙古高原上的突厥族勢力壯大,并建立了突厥王朝,常欲侵擾北齊的北部邊境。建都于鄴(今河北臨漳縣)的北齊政權為抵御北方的突厥、柔然、契丹族和西部的西魏、北周政權,在立國的短短27年中曾先后數次大規模修筑長城。其中與今北京地區關系密切的長城修筑工程有如下幾次:北齊天保六年(555年),派180萬人筑長城,自幽州北夏口(今北京昌平南口)至恒州(今山西大同),共九百余里。從長城的走向及位置看,北齊這次所修長城可能是在北魏長城的基礎上加以修補擴建而成。第二年,北齊又在已有長城的基礎上,“自西河總秦戍(今山西大同西北)筑長城,東至于海,前后所筑,東西凡三千余里,率十里一戍,其要害置州鎮,凡二十五所”。北京市境內居庸關以東在這時第一次出現了長城,是自大同西北至山海關長城的一部分,是北齊的外長城。北齊在外長城之內還筑有重城,其中與北京有關的是河清三年(564年)幽州刺史斛律羨“以北虜屢犯邊,須備不虞,自庫堆戍東拒于海,隨山屈曲二千余里,其間二百里中凡有險要,或斬山筑城,或斷谷起障,并置立戍邏五十余所”。相關資料記載,北京市順義區和通州區境內均曾有北齊長城,至今在通州區窯場村還有遺跡可尋。這些長城片段即應是在外長城之內沖要處所修屏障。

北京地區的北魏、北齊長城用土、石筑成,北周、隋、唐時期都曾進行過不同程度的修葺,后來大部分為明代長城所利用。也就是說,北魏和北齊時期所修長城奠定了今天北京長城的基本走向,初步形成了北京長城防御體系的基本格局。

(二)隋代大運河——永濟渠段

    漢代以后,幽州變為邊塞重鎮,為了加強中央政府對地方的控制和對遼東用兵,隋朝文帝、煬帝時大都委任重臣、名將為幽州總管和涿郡太守。特別是在煬帝時期,開鑿了大運河最北的一段,南達黃河北至涿郡(今北京)的永濟渠,用于運輸軍需糧餉。

大業四年(608年),隋煬帝征調“河北諸郡男女百余萬開永濟渠,引沁水,南達于河,北通涿郡”。永濟渠大體可分成三段:南段起于沁水入河處,北到衛縣(治所在今河南浚縣西),是當時新鑿的渠道。衛縣以下經館陶、東光等地,至今天津市境內與沽河會合,這是中段,它以東漢末年曹操在河北穿鑿的平虜、泉州等渠的故道為基礎,擴展成為大渠。由今天津市到涿郡為北段,系改造兩條自然河道而成。一條是古潞河下游,它位于今天津市和武清縣之間。另一條是桑干水(今永定河)下游,當時它位于今武清縣到涿郡南郊。南、中、北三段運河共長1 900里左右,不到一年便完工。永濟渠的寬度雖然不及通濟渠,但運輸能力很強,并且也可航行龐大的龍舟。大業七年(611年),隋煬帝發兵高麗時,除親自乘龍舟通過永濟渠到達涿郡外,還曾將江淮以南的役夫、兵士和船只、武器等通過永濟渠運往涿郡。船只相延近千里,往返運輸數十萬人次,其規模相當可觀。

隋煬帝為開鑿永濟渠,耗費了巨大的民力和財力,給河北以及涿郡的社會經濟帶來不小的影響。可是從長遠看,永濟渠和隋代大運河南段的廣通渠、通濟渠、山陽瀆(邗溝)、江南運河相連,溝通了錢塘江、長江、淮河、黃河、海河五大河流,南起余杭(今杭州),北達涿郡,全長四五千里,從而將涿郡與北方地區以及富饒的關東、江南地區緊密地聯系起來,加強了南北經濟、文化交流,并且成為此后一千余年維系中華民族統一的紐帶。

(三)從薊城到幽州城

    燕王喜二十九年(公元前226年)秦軍攻陷燕都后,薊城遭到極大的破壞。秦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秦始皇下令毀掉原來關東諸侯國舊城郭,薊城當屬被拆毀之列。秦始皇墮城郭的目的是為了徹底摧毀關東六國貴族勢力,然而薊城是秦帝國北方的重要邊城,必定應有一個新的城池修筑起來。但是城池修筑的時間、形制和規模,以及城址的具體方位,因缺乏文獻與實物資料而難以斷定,只能說與戰國時的薊城位置大體相同。

西漢時期的薊城具體位置目前也不能確定。從文獻記載中可以間接了解到一些大體的建設情況。當時薊城的城墻可能是以樁木為墻,筑有城門和城樓。城里建有王宮,有宮墻環繞。宮城里修筑有許多宮殿,有萬載宮、明光殿等。此外,在城里還設有鑄造兵器的工場,屯駐有車騎、材官等部隊。可見,作為封國都城,它的規模是相當可觀的。

1949年以后,考古工作者在北京郊區發現幾座土城遺址,包括房山區竇店鎮之西的漢、唐良鄉縣故城遺址;良鄉鎮東廣陽村漢代廣陽城遺址;長溝鎮東漢代西鄉縣故城遺址等。其中良鄉縣城經勘測有大城、小城兩重城垣,大城呈長方形,外城墻東西長約1 100米,南北寬約860米。大城內靠西城墻有一座長方形小城,小城西墻與大城西墻重合,城墻東西長約400米,南北寬約300米。大城外還有“郭”(土圍墻)。古城遺址保存最完整處是西南轉角,高達8米,夯土筑成,頂部寬約2.5米,底部寬約17米。夯土層次明顯,厚度多在12~17厘米。根據考古調查,大城周長約3 900米,其規模遠遠超過秦漢之制“千丈之城”的大縣城,又筑有外郭城,比較符合西漢侯國建城的制度。這些古城遺址的規模及建制對于推測漢代薊城提供了旁證資料。另外,根據酈道元《水經注》記載,東漢以后,永定河改道,從薊城北改道至薊城南,在這一過程中,薊城東部被沖毀,所以魏晉以來,薊城城址向西移動。

魏晉以后,有關薊城的文獻記載增加,特別是經過考古發掘,掌握了一些重要的實物資料,對于確定薊城城址的方位有特殊的價值。

華芳墓志

華芳墓志

1965年,考古工作者在北京西郊八寶山以西約500米處,發現了西晉幽州刺史王浚之妻華芳的墓地,并出土了重要文物。在華芳的墓志中記有“假葬于燕國薊城西廿里”的字樣,從而使我們得知西晉時的薊城在華芳墓地以東20里。又在該墓葬出土的眾多文物中發現一把象牙制作的晉尺,從刻度計算,當時1尺約折合今天的24.2厘米,經推算西晉薊城的西城墻大體在今羊坊店會城門村附近。

隋唐五代時的幽州城基本沿襲了魏晉以來薊城的城址,有關這方面的考古和文獻資料較前增多,為確定幽州城址提供了可靠的證據。

今法源寺內保存著一塊“唐憫忠寺重藏舍利記”碑,是唐昭宗景福元年(892年)刻的,碑文記載“大燕城內,地東南隅,有憫忠寺,門臨康衢”。憫忠寺是法源寺的前身,從碑文可知今法源寺址就是當年幽州城區的東南角。1949年以后,北京出土了不少唐代墓葬,在墓志中記敘了這些墓地距幽州城的方位和里數,成為可靠的實物佐證。

憫忠寺(法源寺)

憫忠寺(法源寺)

根據目前已出土的幾份墓志資料可以基本推斷唐幽州城四周城垣的大致方位。東城垣在今爛縵胡同和法源寺之間南北一線;西城垣在今會城門村以東,白云觀西土城臺至小紅廟村之南北一線;南城垣在今宣武區姚家井以北,白紙坊東西街一線;北城垣應在今頭發胡同一帶,由頭發胡同向西直線延伸經白云觀,到會城門附近。據史書記載,唐代幽州城,南北9里,東西7里,開有10門。據此,全城呈長方形,周長32里,折合今天里數約有23里(每唐里約合今0.72里)。

幽州城作為政治、軍事重鎮,修建得堅實強固,適于軍事防衛的需要。有10個城門,但城門名稱已不得而知。城內按基層行政單位劃分為若干個坊,郊區則分為鄉或里。“坊”也稱里,一般叫做“里坊”,是唐代城內基層單位。坊為十字街,分為4大區,每區再以十字分割成4個小區,即每坊16個小區。據宋人路振所著《乘軺錄》記載,幽州城中有26個坊,但從唐、遼墓志和房山石經題記等實物資料中已得知有罽賓、盧龍、肅慎等27個坊(里)。各坊位置及名稱,因年代久遠,城市變遷,其間名稱或有變更,難以復原,但據資料已知部分里坊位置,如薊北坊和顯忠坊,在今宣武區三廟前街和范家胡同一帶,時和坊在今宣武區善果寺一帶。每個坊都設有坊門,晨啟夜閉,坊與坊之間有街衢相連。幽州的商業活動,集中在“市”里進行。城北是市肆之區,稱為“幽州北市”。 “市”設各類店鋪,見于云居寺唐代石經題記中的有30多種行業。不僅各類行業繁多,而且行業分工很細,有米行、白米行、粳米行、屠行、肉行、染行、油行、布行、五熟行、果子行、椒筍行、炭行、生鐵行、磨行、絹行、大絹行、小絹行、彩絹行、綿行、絲織行、幞頭行、靴行、雜貨行、新貨行等。此外,城里還設有官署、倉庫、監獄,駐有軍隊。在城內西南隅建有子城,它的四周也筑有城墻,北墻在今廣安門大街西段,南墻在今白紙坊以北,東墻在今北線閣以南一線,西墻則在今廣安門外南街一帶。子城四周均有城門,東門就是前燕宮城東掖門,在距子城東門以東100余步,在大街北面有智泉寺(龍興寺),與憫忠寺東西并列,這條大街就在今天南橫街的位置。“安史之亂”時,史思明曾將子城改為皇城,城內建有紫微殿、聽政樓等宮殿和樓閣。遺憾的是隋唐以前的薊城的城垣、宮殿建筑都未能保存下來。

主站蜘蛛池模板: 隆回县| 彰化市| 沂水县| 二连浩特市| 秦安县| 夏河县| 临城县| 乌拉特中旗| 社旗县| 金山区| 和龙市| 临清市| 万荣县| 井陉县| 临漳县| 库车县| 黄大仙区| 崇信县| 襄城县| 隆德县| 焦作市| 灌云县| 银川市| 昌邑市| 彰化市| 濉溪县| 开阳县| 双流县| 阿坝县| 泰来县| 桂平市| 兴国县| 西林县| 宕昌县| 吉林省| 柘城县| 安阳市| 吉木萨尔县| 双牌县| 云阳县| 涪陵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