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說北京(插圖本)
- 北京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等
- 6938字
- 2019-10-18 20:05:10
一、 游牧民族必攻、農耕民族必守的城市
(一)中原王朝對北方民族的治理
對于統一的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秦朝來說,舊燕地是遠離秦都咸陽的北方邊遠地區,其地理位置處于中原漢族與北方少數民族交接地帶,這里無疑是秦帝國抵御少數民族南下,并向北方開拓的前沿陣地。因此,秦王朝采取了幾項措施加強對燕地的控制。
首先,設置廣陽郡。秦始皇為了防止六國的舊貴族復辟,把他們遷徙到關中、巴蜀等地管理,并在六國舊都城處大多設置了郡,廣陽郡的設置顯然也是為了控制舊燕地的核心地區。其次,拆除燕國的南長城。南長城又稱易水長城,其走向基本上是沿易水東西伸延,恰好阻隔了燕地與中原地區的聯系。拆除易水長城,就使得舊燕地與整個華北大平原乃至關中地區連通起來。再次,修筑馳道。秦始皇為了加強對各地的控制,自統一后的第二年(公元前220年)起,就以咸陽為中心,陸續修筑通往全國各地的馳道,向東一條經函谷關到三川郡(治所在今洛陽),東北向至鄴縣(今河北臨漳縣西南)達于邯鄲,向北直到薊城。又以薊城為中心,向東經漁陽地區到達碣石(今河北秦皇島北戴河地區),向西北經軍都縣過居庸關到達云中和上郡(今內蒙古和陜西地區),從而使得薊城更成為南達中原、西連云朔、北接內蒙古高原的樞紐。這給薊城以后的經濟發展和文化交流帶來了深遠影響,也確立了薊城作為中原封建國家北方重要邊城的地位和作用。馳道修通后,秦始皇曾五次沿馳道巡游各地。秦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始皇第四次出巡,向北到達燕薊地區,曾到過薊城,后經無終,到達碣石。
秦朝時期,邊患主要來自西北的羌族和北部的匈奴族。尤其是匈奴族,自戰國后期逐漸強大起來,到了秦代,向南已越過陰山,侵入黃河以南地區,對秦朝構成了極大威脅。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派將軍蒙恬率30萬大軍北擊匈奴,將其逐回河套以北。為了鞏固邊防,次年,由蒙恬督率軍士把原來秦、趙、燕三國的北長城重新修整連接起來,“因地形,用險制塞,起臨洮,至遼東,延袤萬余里”,修筑起著名的萬里長城。關于“居庸關”之名的來歷,有這樣一種說法:秦代有大批服役筑長城的“庸徒”居息于此,因而得名“居庸關”。
西漢初年,匈奴族通過“東擊東胡”,征服了烏桓、鮮卑等民族,勢力再次強大起來,此后就不斷南下,襲擾劫掠西漢政權的北部邊郡,薊城地區往往首當其沖。為了加強對北方地區的防御,西漢政府修繕增筑長城,同時,也主動出擊三次討伐匈奴,迫使匈奴遠徙西北。原依附匈奴的烏桓、鮮卑各族轉而歸附漢朝,遷至燕北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五郡的塞外地區。為加強管理,西漢政府還專門設立了護烏桓校尉,后又設立護鮮卑校尉和護東夷校尉,級別相當于郡守。其中護烏桓校尉府就設在薊城。
今日居庸關
東漢初年,匈奴、烏桓、鮮卑等族乘東漢國勢較弱之機,又不斷南下襲擾,薊城以北的漁陽、上谷等郡成為防御的前線。光武帝劉秀先后任命幾位有治理地方經驗的官吏到這里做太守,其中郭伋、張堪最為突出。建武六年(30年),郭伋任漁陽太守,針對地方秩序混亂、匈奴犯境的狀況,他“示以信賞,糾戮渠帥”,“整勒士馬,設攻守之略,匈奴畏憚遠跡,不敢復入塞,民得安業”。在他任職的五年中,當地戶口增倍。接任漁陽太守的張堪,繼續沿用郭伋的治理方法,“捕擊奸猾,賞罰必信,吏民皆樂為用”。張堪還在狐奴(今北京順義東北)興修水利,開辟稻田8 000余項,發展農業,提高武備。張堪任太守八年,漁陽比較安定。
東漢后期開始,薊城一帶處于分裂割據勢力的控制之下。建安五年(200年),曹操經官渡一戰,擊敗袁紹主力,基本統一北方。薊城成為后來曹魏政權控制北方少數民族的重要城市,為了統領北方軍事,在薊城設立征北將軍府,征北將軍統轄幽州刺史和護烏桓校尉、護鮮卑校尉、護東夷校尉。這些措施使薊城地區有了一段相對安定的時期。
西晉一代,中央對薊城地區也十分重視。泰始七年(271年),晉武帝任命衛瓘為征北大將軍,統管幽州諸軍事,同時兼任幽州刺史、護烏桓校尉。衛瓘采用離間手段,削弱了北部烏桓、鮮卑的威脅。衛瓘之后,治理幽薊地區有成就的還有張華、唐彬等人。太康三年(282年)正月,晉武帝以尚書張華統管幽州諸軍事,領護烏桓校尉、安北將軍。他注意撫納新舊,廣布恩信,使“遠夷賓服,四境無虞,頻歲豐稔,士馬強盛”。唐彬是晉惠帝時人,元康年間(291—299年)在他監幽州諸軍事時,“復秦長城塞,自溫城洎于碣石,綿亙山谷且三千里,分軍屯守,烽堠相望。由是邊境獲安,無犬吠之警,自漢魏征鎮莫之比焉”。經過這三人的治理,晉太康、元康間,北部邊境也有過一段穩定時期。
但到了西晉末年,幽州刺史王浚乘“八王之亂”時機,割據幽州并圖謀帝位,不僅遭到晉宗室的反對,也失去了幽州士庶的支持。建興二年(314年),王浚被羯族首領石勒擒殺,薊城落入鮮卑族段部手中。317年,西晉亡,東晉建立,但只能經營長江以南的半壁江山,中國進入南北分裂、對峙的階段,北方地區開始了十六國、北朝時期。
這一時期北方的羯、氐、鮮卑等族統治者紛紛在塞內建立政權,包括后趙(羯族,319—350年)、前燕(鮮卑族,337—370年)、前秦(氐族,351—394年)、后燕(鮮卑族,384—409年)、北魏(鮮卑族,386—534年)、東魏(鮮卑族,534—550年)、北齊(鮮卑族,550—577年)、北周(鮮卑族,557—581年)等,它們都相繼占據過薊城。其中鮮卑慕容部建立的前燕,350年攻占薊城,352年將國都從龍城(今遼寧朝陽)遷到薊城,357年又遷都鄴城(今河北臨漳)。薊城作為前燕國都共計五年,這是北方少數民族政權第一次在薊城建都,時間雖短,但卻是北京歷史發展過程中的一個亮點,對于北京后來政治地位的進一步提升具有一定的影響。
(二)中央政府與地方勢力的較量
公元前202年,經過四年多的“楚漢戰爭”,劉邦打敗項羽,建立西漢王朝。同年七月,燕王臧荼舉兵叛漢,劉邦親率大兵伐燕。九月,平定臧荼之亂,封親信太尉盧綰為燕王,仍都薊城。西漢初年,劉邦為了實現中央集權,逐步消滅異姓諸王。公元前195年二月,劉邦派兵攻薊,盧綰敗逃塞北,后降匈奴,被封為東胡盧王,一年后病死。劉邦改封皇子劉建為燕王,是為燕靈王。劉邦死后,高祖后呂雉擅權。公元前181年劉建死,呂后殺其子,廢燕國改置燕郡。次年改封她的侄子呂通為燕王。公元前179年,文帝即位,誅殺呂氏黨羽,改立瑯玡王劉澤為燕王,是為燕敬王。傳至第三代劉定國時被廢,改設燕郡。
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漢武帝封其子劉旦為燕王,都薊城。劉旦做燕王38年,是西漢時期統治燕地時間最長的地方長官。后元二年(公元前87年),武帝卒,昭帝繼位。劉旦勾結蓋長公主、左將軍上官桀、御史大夫桑弘羊等人密謀叛亂,覬覦帝位。元鳳元年(公元前80年)事情敗露,上官桀、桑弘羊等在長安被殺,劉旦在薊城聞知事敗,自縊而死。死后被謚號為“剌王”,意思是說他做事乖謬。其子劉建被免為庶人,再度廢燕國改設廣陽郡。本始元年(公元前73年),宣帝即位后,封劉建為廣陽王,改廣陽郡為廣陽國,仍都薊城。
大葆臺漢墓內的“黃腸題湊”
傳到其曾孫劉嘉時,被王莽所廢,廣陽國改為廣有郡。西漢一代(包括王莽和更始帝)231年中,薊城四度為諸侯王國的都城達198年,四度為郡治首府僅有33年,其名稱或為燕國、燕郡,或為廣陽郡、廣陽國、廣有郡。
西漢末年,各地的農民起義紛紛爆發,漢宗室劉秀企圖借機“復高祖之業”。更始二年(24年),劉秀北上進入薊城,但遇到以王郎為代表的地方割據勢力的威脅,只好在大將銚期的保護下,連夜奪薊城南門而出,逃到廣陽縣城。不久,劉秀到達信都(今冀縣),重整軍馬,又得到上谷太守耿況、漁陽太守彭寵等人支援。隨后劉秀率軍破邯鄲、殺王郎,占據河北,與更始政權分裂。25年,劉秀領導地主武裝力量先后打敗了河北的各部起義軍,并追剿農民軍直至漁陽,在潞縣(今北京市通州區境內)以東及平谷(今北京市平谷區)一帶剿殺了大部分農民起義軍。同年六月在鄗南千秋亭(今河北柏鄉縣北)稱帝,建立了東漢政權。
東漢建立的第二年,薊城地區就發生了彭寵叛亂。彭寵原為漁陽太守,因助劉秀打敗王郎有功,居功自傲。東漢立國后,劉秀大封功臣,而獨彭寵無所加爵,遂心懷怨悵,后又因與幽州刺史朱浮失和,疑慮劉秀對他有加害之意。遂于建武二年(26年)二月舉兵反叛,曾攻破薊城,自立為燕王。叛亂三年后才被平息,對薊城地區的經濟、社會造成了巨大的破壞,后經郭伋、張堪治理才逐漸恢復起來。
東漢后期,隨著階級矛盾的日益尖銳,光和七年(184年)爆發了黃巾大起義。起義后來雖然被殘酷地鎮壓了,但東漢政權也遭到了極大削弱,全國處于四分五裂狀態,軍閥割據的局面已經形成。中平六年(189年),漢宗室劉虞出任幽州牧,駐節薊城。一年后,由于發生“董卓之亂”,薊城與名存實亡的東漢政權中斷了固定的聯系,陷入劉虞、公孫瓚、袁紹、曹操等的軍閥戰爭之中。
初平三年(192年),劉虞部將公孫瓚不服其節制,在薊城另筑“小城”自據。翌年,劉虞率軍十萬攻公孫瓚,卻被公孫瓚以數百精兵用火攻打敗,劉虞敗退居庸縣被擒,后被斬于薊城。公孫瓚遂占據幽州,施行暴政,加之旱災、蝗災,使谷價昂貴,以致出現人相食的慘景。兩年后,袁紹勾結烏桓、鮮卑貴族打敗公孫瓚,公孫瓚退守易京城(今河北雄縣西北)。建安四年(199年)春,被袁紹攻破,公孫瓚自焚而死。袁紹占據幽、冀、青、并等州,成為北方一支強大的勢力。但第二年在官渡一戰中,被曹操擊敗,袁氏集團遭到重創。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最終打敗烏桓,消滅袁紹殘余勢力,統一了北方。
魏晉十六國北朝時期,薊城地區多數時間已不受中央政府控制,這里成為北方封建割據勢力的一個中心。這些割據者為了保住自己的地盤,通常是招募邊塞少數民族當兵或直接援引少數民族軍事力量作為助力,結果不但導致邊塞各族大量進入內地,而且一旦雙方失和,割據者往往被殺,薊城則被游牧民族占據,成了他們南下中原的軍事前哨基地。這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西晉末年的王浚割據。
王浚夫人華芳墓出土的象牙尺
惠帝永康二年(301年),幽州刺史王浚乘“八王之亂”割據幽州。王浚在軍事上主要依靠并州刺史劉琨、遼西鮮卑段氏和幽州烏丸(桓)三支力量,其中鮮卑、烏丸的騎兵是王浚作戰的主力。懷帝永嘉六年(312年),王浚布告天下,偽稱“受詔承制”,欲取代晉朝,政治上漸失人心。軍事上,先與劉琨失和,失去并州的支持;隨后在羯族石勒的離間下,與鮮卑、烏丸的聯盟也宣告瓦解。王浚的統治手段非常殘暴,對百姓異常暴虐,晉末,幽州地區連遭蝗澇之災,王浚仍大興土木,奢靡尋歡。建興二年(314年)三月,石勒率兵襲破薊城,擒殺王浚。石勒在薊城停留二日,縱兵大肆焚掠宮室,屠殺百姓和士兵萬余人,但因實力不夠并未占據薊城,薊城落入鮮卑段部手中。319年,石勒建立后趙政權,薊城遂歸入其版圖。以后薊城又歷經前燕、前秦、后燕和北朝的北魏、東魏、北齊、北周等朝代占據,直至隋及唐前期,統一的中央政權才又恢復了對薊城地區的控制。
(三)藩鎮割據與燕云十六州的割讓
從唐代中期開始,隨著統治集團內部矛盾和階級矛盾的加深,契丹和奚等北方少數民族的勢力乘機發展,北部邊患日益嚴重。針對這一情況,在天寶元年(742年),中央政府在北方沿邊十個重鎮分別設置了節度使,其中兵力在五萬以上的有五個,又以范陽郡(天寶元年“幽州”改稱“范陽郡”)為“諸鎮之冠”。范陽郡節度使統領經略、威武、清夷、靜塞、恒陽、北平、高陽、唐興、橫海九軍,屯守幽、冀、媯、檀、易、恒、定、莫、滄九州之境,以幽州城為治所。節度使不僅掌握兵權,而且還握有行政、司法、財政、人事等大權,儼然是獨立王國的君主。掌握了范陽這一地區,便可以控制中國北方和東北地區,進而可以威脅京城長安,動搖唐王朝的統治。
天寶三年(744年),朝廷任命平盧節度使(治所在今遼寧朝陽)安祿山兼范陽節度使,從此幽州城成了安祿山的大本營。安祿山是營州柳城(今遼寧錦州)胡人,因通曉六蕃語言,初為互市牙郎,后成為幽州節度使張守珪的部將。由于他在鎮壓東北各族的戰爭中立有戰功,加之善于巴結逢迎,受到唐玄宗的寵信,天寶九年(750年)又受封為東平郡王。但安祿山內心潛藏異志,以御寇為名在轄地大貯兵馬糧餉,積蓄反叛力量。天寶六年(747年),他在漁陽筑雄武城,內貯兵器、軍隊8 000人,戰馬和牛、羊數萬。他還奏請朝廷準許其在上谷開爐鑄錢。751年,朝廷又命安祿山兼河東節度使,統兵達20萬之眾,黃河以北的軍政大權都掌握在其手中,這更助長了他叛亂的野心。
天寶十四年(755年)舊歷十一月,安祿山以討伐楊國忠為名,起兵叛亂。他統率部下及同羅、奚、契丹、室韋等少數民族部眾15萬人,號稱20萬,在幽州城南誓師,南下渡過桑干河(永定河),經過33天打到洛陽。第二年正月,安祿山自立帝位,國號大燕,自稱雄武皇帝,建元圣武,以范陽(幽州城)為大都,也稱東都。六月攻陷長安,唐玄宗出奔入蜀。七月,太子李亨即皇帝位,是為唐肅宗。不久,安祿山集團發生內訌。至德二年(757年)正月,安祿山被其子安慶緒所殺,安祿山親信史思明據范陽不受安慶緒節制。史思明原名窣于,為寧夷州突厥人,早年與安祿山同為幽州節度使張守珪的部將,后成為安祿山的部下。安祿山叛唐后,史思明率領叛軍攻河北,被安祿山任命為范陽節度使,此時他占據13郡,統兵8萬人。安祿山死后,他一度降唐,被任命為河北節度使,封歸義王,不久再度叛唐。乾元二年(759年)三月,史思明殺安慶緒。四月,在幽州(乾元元年范陽郡復稱幽州)自稱大燕皇帝,改年號順天,并將幽州城改稱燕京。兩年后史思明在陜州(今河南三門峽市西)又被其子史朝義所殺,遺骨后歸葬幽州,史朝義篡取了帝位,廣德元年(763年),唐軍攻取莫州(今河北任丘北),其部將紛紛降唐,史朝義走投無路,后自縊身亡。至此歷經八年的“安史之亂”最終被平定下來。
史思明墓出土的玉冊
“安史之亂”被平息之后,唐帝國的政治軍事實力大為削弱。投降唐朝的安史余部在河北地區仍有相當大的勢力,唐朝統治者為了換取他們表面的擁戴,分別封以諸鎮節度使的名號,主要有盧龍鎮(今北京市)、魏博鎮(今河北大名)和成德鎮(今河北正定),合稱河朔三鎮。其中幽州盧龍鎮節度使李懷仙原為史朝義部將,降唐后仍任原職,他在幽州地區擁有數萬軍隊,治兵繕邑,籠絡軍心,“戶版不籍于天府,稅賦不入于朝廷”,名為藩臣,實則割據。從廣德元年(763年)李懷仙割據幽州起,至后梁乾化三年(913年)李存勗從山西攻占幽州止,在150年內,幽州地區先后更換了28任節度使。他們名義上雖為朝廷授職,但實際上或為父子兄弟相承,或為軍中部將逐帥自立,中央政府根本無法控制,只好姑息羈縻以求得一時茍安。
史思明墓出土的銅坐龍
長期的藩鎮割據給幽州人民帶來莫大的災難。幽州地區兵禍不斷,統治者連年征調百姓服役、當兵,大肆搜刮民間財富,使“閭里為之一空”。尤其是唐末五代初,劉仁恭、劉守光父子割據幽州達19年之久,極端貪婪兇殘,使幽州人民的苦難達到了極點。后梁乾化元年(911年)八月,劉守光稱帝,以幽州城為都城,建國號大燕,建元應天。為避免與安祿山大燕同名,故史稱劉守光建立的燕為“中燕”。中燕僅存三年,913年,后來建立后唐政權的晉王李存勗親征幽州,攻陷幽州城,擒殺劉氏父子,以周德威任幽州節度使。
幽州地區長期被藩鎮割據勢力所把持,已然失去了封建中央集權國家北方門戶的作用。這時,東北契丹族勢力日漸強大,經常出兵南下襲擾。公元917年,耶律阿保機派漢族降將盧文進領兵50萬攻打幽州。盧文進熟知幽州地形,首先派軍隊攻占居庸關以西,再圍攻幽州城。夏四月,契丹軍采用飛梯攻城,并挖掘地道,城中則掘開地道,向里灌油燃燒以阻擊敵兵;契丹軍又在城外堆土山攻城,城中又熔銅汁以灑殺敵兵。幽州守軍在援軍的支持下守城近200天,使耶律阿保機南侵的企圖落空。后唐天成三年(928年),新即位不久的耶律德光又兩次出兵河北,均被擊敗,潰不成軍。自此契丹不敢再輕易來犯,盡管當時契丹占領了山后的蔚、新、媯、武、儒諸州和幽州以東的營、平等州,但向幽州幾次進兵卻始終未能攻下,這說明中原王朝還是有保衛和控制幽燕地區的能力。
燕云十六州形勢圖
為了防御契丹,后唐政權在山西、河北等地屯駐了大量的軍隊,其中駐守太原的河東節度使石敬瑭為后唐明宗之婿,手中握有重兵。后唐清泰三年(936年),石敬瑭起兵反后唐。為了奪取后唐中央政權,他遣使向契丹統治者耶律德光求援,以割讓幽(今北京城區)、薊(今天津薊縣)、瀛(今河北河間)、莫(今河北任丘)、涿(今河北涿州)、檀(今北京密云)、順(今北京順義)、新(今河北涿鹿)、媯(今河北懷來)、儒(今北京延慶)、武(今河北宣化)、云(今山西大同)、應(今山西應縣)、寰(今山西朔縣東北)、朔(今山西朔縣)、蔚(今河北蔚縣)等16州給契丹,歲納帛30萬匹為條件,石敬瑭還上表稱臣契丹,并對耶律德光以父相稱。這時,鎮守幽州的節度使趙德鈞也想乘機自立為帝,同樣希望得到契丹的支持,但他只是答應與契丹結為兄弟之國,讓石敬瑭繼續鎮守河東。這個交換條件,顯然要比石敬瑭的條件差得多,不但沒有得到耶律德光的回應,反而因自身按兵不動,助長了耶律德光的南下。在契丹5萬騎兵的幫助下,石敬瑭攻下洛陽,建立了后晉政權。此時,在幽州的趙德鈞、趙延壽父子看后唐政權大勢已去,遂投降契丹統治者,獻出幽州城,結果兩人反被鎖拿回契丹本土。幽州地區自此歸屬契丹貴族的統治之下,北京歷史開始了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