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說出心里話
如果孩子不對父母說出自己的心里話,父母就無法引導教育孩子。我通常的做法是:孩子越是覺得遇到了大麻煩,我越是表現得沉著冷靜,不讓孩子在我面前感到緊張,而是讓孩子有安全感,只有這樣我才能聽到孩子說出心里話。一直以來,我們通過言傳身教給女兒灌輸的理念就是:無論她遇到什么事情,無論在這件事情上她有多么糟糕,都可以放心地告訴我們,我們只會幫助她找到解決辦法,肯定不會通過責罵、嘲諷發泄自己的情緒。
我們家搬往丹麥哥本哈根后,女兒入讀英語國際學校。
我第一次參加家長會,感覺很特別。說“特別”是因為這里的“家長會”是老師與每個學生的家長按照預約的時間單獨見面。
第二次家長會的時候,我與老師在教室見面,女兒則在教室外面的讀書區域讀書。家長會快要結束時,老師對我說:“我有一件事情不知道該怎么辦?每次我讓班上的學生寫作,我把紙和筆放在你女兒的桌子上,不管這個寫作的過程需要多長時間,她都不會去碰紙和筆。我嘗試了很多辦法,但是都沒有用。”聽老師這么說,我的直覺是女兒在寫作方面沒有自信。看著老師無奈的表情,我說:“對不起,給您添麻煩了,謝謝您讓我知道!我會試著與女兒溝通這件事情。”
家長會結束后,我一走出教室,女兒就馬上過來拉住我的手,同時仰起小臉在我臉上“搜索”。“媽媽,老師是怎么說我的?”她不安地問。
看到她眼神中的驚慌,我故作沮喪地對她說:“剛才我跟老師交流蠻緊張的。我在想,是不是下次家長會,我提前給老師寫封郵件要求一下,請你做我的翻譯。”聽我這么說,我能感覺到她放松了不少。我先向女兒傳遞了一個信號:每個人都會遇到讓自己緊張的事情。
在回家的路上,我們彼此沒有再提起有關家長會的事情,但是,我一路上除了跟她聊天之外,都在思考該怎么辦。
到家后,放下書包,我讓她跟我一起到家附近的公園散步。那天,空氣有些涼絲絲的,公園的路面上到處是形狀各異的水洼。她一身那個季節典型的丹麥孩子裝扮:連體衣,中筒的防水鞋。在公園里,女兒踩水洼,摘紅色圣誕果,跑來跑去,很是開心。
半個小時后,我叫上她與我一起走。我牽著她的手,邊走邊對她說:“寶貝,我想跟你聊聊今天的家長會。”緊接著我復述了令老師棘手的事情,所述事情得到她的認可之后,我問:“你為什么不碰紙和筆呢?”
沉默了好久,她答:“我不會寫。”
“哦,看來我猜對了,聽老師說完,我的直覺就是你在寫上有困難。”
“真的嗎?”
“是。我也覺得‘寫’對你來說會有很大的挑戰,畢竟你接觸英語的時間短,我也沒有想到這個年齡就要開始寫作。”
“媽媽,你是什么時候開始英文寫作的?”
“中學。中文寫作是在小學三年級開始的。你沒有提起過寫作的事情,我原以為你下個學年才會開始寫作呢。”
“那是不是對我要求太早了呢?”
“應該不是,既然老師要求,說明學生在這個年齡該具備這個能力了。”
“但是,我不會寫。”
“我理解你在寫作上的困難。但是‘拒絕去寫’不能解決問題,咱們得想想該怎么辦?對了,同學們寫作的時候你在做什么呢?”
“我就坐著,什么也沒有做。”
“心里有沒有著急呢?”
“有。但是不知道該怎么辦?我會的單詞不多。”
“哦,那能不能下次老師讓寫的時候,你盡自己最大努力、運用你平時掌握的spelling list(生詞表,學生每周會得到按照拼寫規律列出的生詞表)上的單詞去寫呢?”
“我會拼寫spelling list上的單詞,但是還有許多我想用但不會寫的單詞。”
“明白了,你想用平時與同學之間說的那些單詞,是嗎?”
“是啊,要不怎么寫呢?”
“直接問老師怎么樣?”
“我擔心老師嘲笑我,因為我很多單詞都不會。”
“我敢保證老師不會嘲笑你。老師很樂意幫助學生克服困難,學生進步是老師的心愿。要不,你下次試著把會的單詞寫出來,不會的主動問老師怎么樣?”
第二天,女兒放學后告訴我:“今天,老師讓寫的時候,我動筆寫了,但是很慢,因為總要問老師該怎么拼寫。”
“老師樂意幫助你嗎?”
“很樂意,每次我問她,她都會對我笑。”
老師的態度使得女兒在寫作上邁出了第一步。
再后來,女兒又發現了一個好辦法,不會的單詞還可以請教坐在一起的同學。事實上,是因為老師的態度打消了女兒“不會拼寫會被嘲笑”的顧慮,才使得她敢于尋找更多的解決辦法。
那個學期,我會經常詢問女兒有關她寫作的事情,從女兒的言談中,我能感受到她在寫作上的進步以及慢慢地開始找到寫作的樂趣。
現在,女兒寫的東西經常會被老師在課堂上讀給大家聽,老師說她的作品像是那種以寫作為生的作者寫出來的。寫到這里,我真想問問女兒:“嗨,小姑娘,還記不記得幾年前咱們一起在丹麥公園里討論的那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