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前,在微信朋友圈看到學生的家長在水滴籌里面求助捐款我仔細看了下,孩子的父親得了癌癥,家里花費了一大筆錢,孩子的爸爸每天靠著高昂的藥品延續生命。
孩子生活在偏僻的農村,平時在學校不怎么說話,作業幾乎也是很少認真完成過,一次上課,我對孩子說:“老師給你爸爸捐了款,祝你爸爸早日康復!”個子高高的孩子坐在座位上,看了看我,又低下了頭。
摸不透此刻他在想什么,孩子在我心里,一直屬于那種不懂事的孩子,個子雖然在班級里長得最高,行為能力非常幼稚可笑,孩子的思想單純的有時說出的話,讓人既無奈又覺得不可思議。
經常下課時,總是能看見他不是跟著一年級小朋友趴在地上拍卡片,就是躲在校園里無人的角落和幾個孩子玩。
當我對著孩子說完這一番話時,教室里靜靜地,就這樣持續了幾秒,旁邊的男生突然大聲說:“老師,XXX告訴我,他要砍了他爸爸!”我嚴厲地呵斥講話的男生道:“嘴巴閉上!”男生委屈地看了看我,又看了看這個孩子,說道:“老師,他就是那樣告訴我的!”我又盯著他說道:“不許胡說!”
我眼光掃視了一圈,三十幾個孩子,有的一副無所謂的態度,有的困惑地搖搖頭,更有甚者一個坐在第一排的小男生憤憤地掄起拳頭,咬牙切齒地說:“老師,我也想打X我爸爸!我爸把我媽趕跑了,我也討厭我的爸爸!”
小小的年紀,說話總是口無遮攔,但這就是孩子最真實的想法和感受,父母關系不好,農村的婦女雖說社會地位提高了不少,但早年的陋習卻一直延續至今。老一輩村子里經常流行這樣一句話:“打下的媳婦,揉下的面……”媳婦只有經常打,才會聽話!所以在偏僻的農村,才會那么多的家庭暴力。
孩子從小目睹母親受虐待,尤其是男孩子,對于母親就有特別的依賴,母親總是心思細膩,把對于孩子的愛表現地淋漓盡致,父親這個角色總是內斂的,不善表達,不輕易流露情感,一切都盡顯在實際行動中,兩種截然不同的表達方式,就有了明顯的對比,內心底,自然而然對父親就有了深深的不滿。
我想說的是,大人之間的矛盾,不論任何時候都不要當著孩子的面動手,這樣只會讓孩子內心更無助,孩子也就會極度缺乏安全感!
過幾天,這個高個子男孩的父親還是沒有捱過病魔的折磨,年紀輕輕就離開了人生,孩子請了一個禮拜的假,剛好那幾天我們幾個老師一起去塬區扶貧,一個老師去了幫扶的這個學生家里,家里正準備喪事,孩子家里似乎也沒有一點哀傷的氣息。
第二周,孩子來學校了,我發現孩子依然是我行我素,沒一點改變,大大咧咧和別的同學有說有笑,作業也還是不能按時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