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養氣”“知言”與文學創作

孟子在中國古代文論上面的另一重要貢獻,就是他提出了“養氣知言”說。孟子在與他的弟子公孫丑的對話中提出了這個問題。

“敢問夫子惡乎長?”曰:“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敢問何謂浩然之氣?”曰:“難言也。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則餒矣。……”[4]

關于氣,我們在第二章已經指出,它有三種含義,一是指天地自然之氣,如風吹過來,就是氣;一是指生命的力,如人死叫作“斷氣”;一是指道德的力,如孟子這里所說的“浩然之氣”,主要是道德的力。按照孟子的見解,他認為這種“浩然之氣”有幾個特點:第一,這種氣至大至剛,以正義去培養,一點不加損害,充塞于天地之間,說明這種氣有巨大的擴散力量,任何東西都無法阻擋它;第二,這種氣與義與道結合,如果缺乏義與道結合,那么那氣就餒了,說明氣的本質是一種道德的力量,如沒有道德的力量,氣也就喪失了;第三,這種氣是由正義的力量積累而成,不是突然做一件好事就會獲得的,所以氣要有一個養的過程;第四,言行要一致,要是言論是一套,行為又是一套,那么這氣也要喪失的。簡言之,“浩然之氣”作為一種能夠充塞天地的道德力量,需要在言行一致的為人中,有一個培養積累的過程。

應該說,孟子的“浩然之氣”,仍然屬于倫理學范疇,它強調的是為人要有正義感道德感,要在任何條件下都能堅持不懈。對自己,要“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對地位比自己高的人,不但不要怕,還要站在高處來看他:“說大人則藐之,勿視其巍巍然。堂高數仞,榱題數尺,我得志弗為也。食前方丈,侍妾數百人,我得志弗為也。般樂飲酒,驅騁田獵,后車千乘,我得志弗為也。在彼者,皆我所不為也。在我者,皆古之制也。吾何畏彼哉!”(《孟子·盡心下》)“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孟子·盡心上》)孟子這種在任何利誘的條件下都能堅持自己操守的精神,藐視“大人”的獨立不依的精神,視那些名利、享樂、地位、排場、闊氣如糞土的精神,那種不向任何人吹牛拍馬的精神,實在是中國古代優秀士人的氣概。孟子的文章有排山倒海之勢,實在是他的人格力量的顯現。的確像后來韓愈所說的,“氣盛則言之短長與聲之高下者皆宜”。

應該看到,中國文論范疇中極具民族文化特點的“氣”這個范疇,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孟子的“浩然之氣”的影響。特別是把人的精神氣概與文的神采格調相聯系,形成了“文如其人”“表里必符”等文論觀念,從而強調文學創作要從“養氣”作為一個起點,從一定的意義上說都是孟子的“浩然之氣”說在文論上面的延伸和發揮。是否可以這樣說,后來曹丕在《典論·論文》中提出的“文以氣為主”,劉勰在《文心雕龍·風骨》篇提出的作家應“務盈守氣”,《養氣》篇提出的“清和其心、調暢其氣”,韓愈的“氣盛言宜”的說法等,是與孟子的“浩然之氣”說一脈相承的。

“氣”與“言”密切相關。在孟子看來,人的精神氣概與其語言格調是密切相關的。“知言”的根據是“養氣”。人若有清明無私之氣,就會獲得特殊的觀察力,甚至可以從隱蔽的言辭里看出言辭外的意思來。孟子與公孫丑的對話,從“養氣”談到“知言”。

“何謂知言?”曰:“诐辭知其所蔽,淫辭知其所陷,邪辭知其所離,遁辭知其所窮。生于其心,害于其政;發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復起,必從吾言矣。”[5]

孟子的意思是說,對于片面的言辭,知道它見不到的所在,對于過分的言辭知道它失陷所在,對于不合正義的言辭,知道它背離正道的所在,對于躲閃的言辭,知道它理屈所在。對于治理人的人來說,這四種病在他心里,也必然危及政治、危及各種事情,就是圣人再生,也必定認為他所說的是對的。孟子“知言”對于后來文論的啟發是:第一,人的精神氣概是根本,一個人的言辭必然受其精神氣概的制約,因此必然是“因內而符外”,“各師成心,其異如面”(劉勰);第二,人們說的話,往往表里不一,文辭后面還有文辭,外面是一重,里面也是一重,那么詩人、作家為什么不可以利用人的語言特性,把詩的語言,也分成兩重,外面是一重,里面又是一重,達到言近旨遠、言隱旨深、言似無而旨極豐呢?這樣“言外之意”“含而不露”“言有盡而意無窮”等后來的種種文學語言的策略,不但從莊子那里取得資源,而且也從孟子這里獲得啟示。

主站蜘蛛池模板: 蕲春县| 汾阳市| 阜宁县| 贺州市| 秦安县| 台北县| 和林格尔县| 双桥区| 苗栗市| 紫阳县| 东城区| 东至县| 阆中市| 大化| 东莞市| 视频| 大兴区| 古交市| 长泰县| 正安县| 繁昌县| 土默特右旗| 德安县| 株洲县| 凭祥市| 株洲市| 灯塔市| 儋州市| 四川省| 崇阳县| 尉犁县| 衢州市| 岫岩| 安阳市| 汉中市| 海宁市| 聂荣县| 略阳县| 会宁县| 宝应县| 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