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章開沅口述自傳
- 章開沅口述 彭劍整理
- 5字
- 2019-09-30 11:04:58
三 西行逃難
1.告別老宅
作為一個企業主,祖父不太關心政治,但很關心市場。當然,從關心市場的角度,往往又不得不關心政治。他有一個書房,我們小孩子平常不允許進去。但是,在西安事變之后,他改變了態度,允許男孩子們到書房讀報。
進去一看,大開眼界。祖父的書房,藏有各種書刊,還擺著一臺很大的收音機。收音機當時是稀罕物件,在蕪湖很少有人擁有。報紙有蕪湖的《皖江日報》,有天津的《大公報》,有上海的《申報》《新聞報》等。從那以后,每天都有一次家庭時事討論會。祖父和父親根據報上所載,收音機所播,以及自己在軍政兩界聽來的消息,展開認真討論,以對時局做出判斷,安排工廠的生產營銷,并判斷家中婦孺是否應該“跑反”。
1937年8月,日軍大舉進攻上海,形勢日益緊張。11月底,蕪湖開始遭到日軍飛機轟炸,祖父和父親必須做出重要決策。他們意識到,這次中日戰爭,肯定不是短期內能夠結束的。上海已成交戰區,不能像往常那樣往上?!芭芊础?,只能隨難民潮西行。父親主張全家遷徙,但祖父卻要求父親帶著婦孺西行,他自己留守蕪湖。
一天晚上,父親領上我們兄弟五人,來到祖父的臥房。祖父和祖母正襟危坐,神情嚴肅。父親再次勸說祖父母一起西行,祖父依然拒絕。他還說:“我父親創下的家業,因我能力有限,有中落趨勢。我已對不起祖宗,不能離開祖業,保全自己性命。”他決心和祖母,還有家族里其他愿意留在蕪湖的人留守到最后。
父親很著急,帶著我們兄弟,一起跪在祖父母面前,懇請他們一起走。祖父態度堅決,不為所動。我們只好以跪拜大禮,向祖父母告別。
那時,在戰火的驅迫下,華東一帶西逃的民眾越來越多,匯成一股巨大的苦難潮流。為了安全起見,父親決定分批出發。第一批是兩個青年,一個是我曾祖父的小兒子(我們的小叔祖父,我們常叫他“小爺爺”)[1],一個是我大哥。他們兩個年齡相仿,從小一起長大,父親決定讓他們先走。由礦山的一個礦師帶著他們,直接去了他的家鄉貴州。父親自己帶第二批走,包括外祖母、母親、我們姐弟五個,一共八人。
我們這一批的第一個目的地是武漢。上船的時候很狼狽。難民很多,我們一行又有老有小,母親還有身孕,行李又多??课覀冏约?,行李是不可能搬上船的。多虧鄭師傅,身上背滿行李,一次又一次身手矯捷地翻越欄桿,從一樓一直攀到三樓,將全部行李安頓好。我們小孩沒有訂到房間,被安置在三樓的大餐間開地鋪。那是頭等艙吃飯的地方,倒也寬敞。
就這樣,我們扶老攜幼,離開了祖父母,離開了老宅,離開了蕪湖,顛沛往西而去。
[1] 章師所云“小叔祖”,當系章兆森。據《荻溪章氏家乘》,章維藩有三子:兆奎、兆彬、兆森。兆森生于1917年,章師長兄開平生于1919年,年齡相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