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印度洋與西太平洋的航海

在古代世界歷史長河中,歐洲人眼中的東方代表著先進與富足,而在航海探險方面,東方人也長期走在西方人前面。以古希臘和古羅馬為代表的歐洲民族主導了古代地中海世界的航海,而更為廣闊的印度洋和西太平洋上馳騁的則是古代阿拉伯人和中國人的船帆。

一、縱橫印度洋的阿拉伯人

伊斯蘭教的創立賦予阿拉伯人對外擴張的強大動力。他們于公元7世紀上半葉完成了阿拉伯半島的統一,隨后開始向全世界進行第一波大規模的擴張。其中一路阿拉伯人向西,征服了敘利亞和巴勒斯坦,又穿過西奈半島的狹窄通道進入北非,又向西直到大西洋沿岸。8世紀初,他們又渡過直布羅陀海峽,凱歌高奏征服了伊比利亞半島的大部分地區。另一路阿拉伯人向東挺進,征服了伊朗高原和中亞地區,后來又東行越過帕米爾高原,進入中國西北地區。向北,他們征服美索不達米亞、亞美尼亞高原和高加索的部分地區。在軍事征服取得進展后,不知辛勞的阿拉伯人又放下彎刀,趕起駱駝隊或駕駛小船前往世界各地,從事商業貿易。從北非到中亞、從印度到東南亞、中國,到處是阿拉伯商人忙碌的身影。

在商業利益的推動下,往來于印度洋東西兩岸的阿拉伯人編織了印度洋海上貿易網。他們的主要航路為:從波斯灣或紅海海濱的港口出發,利用西部印度洋的季風橫渡阿拉伯海,在印度馬拉巴爾海岸和錫蘭島補給后,穿過印度洋與太平洋的咽喉——馬六甲海峽,然后將東南亞的香料,中國的絲綢、瓷器等經印度次大陸各港口,轉運至波斯灣、紅海海濱以及東非各港口。在葡萄牙人闖入印度洋之前,“印度洋是個自在的、獨立的、幾乎自給自足的世界”[11]

橫跨印度洋東西的這張海上貿易網溝通了古老的西太平洋半環貿易網和地中海貿易網。來自遠東地區的絲綢、瓷器、香料與來自西方的紡織品和金銀經由阿拉伯商人的印度洋貿易網進行轉運。在遠東地區,阿拉伯人穿越馬六甲海峽,直航到蘇門答臘,以此為中轉站,他們向東航行到中國,向西到達馬魯古群島(香料群島)。在西邊,他們從波斯灣、紅海或東非的港口登陸,穿越阿拉伯半島、敘利亞和埃及的古老商路,將來自印度和遠東的商品運往地中?;蚝诤Q匕叮瑩Q取歐洲人的金銀與紡織品??梢哉f,在新航路開辟之前,阿拉伯商人是溝通東西方之間的橋梁和紐帶。

“四海為家”的阿拉伯商人還發展出一流的造船工藝和航海技術。造船工藝方面,阿拉伯航船多為三角帆船,有獨桅和雙桅兩種。船體通常呈尖形,利于沖風破浪;橫梁較寬,吃水較淺,適于裝載貨物,這種船的航速很快,還可以在逆風的情況下曲折前進。先進的船只為阿拉伯人的遠洋探險與商業活動做出巨大貢獻。航海技術方面,在中國的指南針廣泛應用于航海之前,阿拉伯人已經擁有一套通過觀測星辰來指導遠洋航行的技術。至13、14世紀,阿拉伯船只上除了配備指南針外,還裝備了量海測岸、標注方位的等高儀,測定星體高度的量角儀以及水陀等儀器。此外,阿拉伯水手還持有標明水深、風向的完備海圖,這些都是阿拉伯航海家通過多年航海積累下來的杰作。

愛好航海的阿拉伯民族誕生了許多優秀的航海旅行家,其中最著名的當屬伊本·巴圖塔(Ibn Battuta)。他遍覽整個阿拉伯世界,還游歷了伊斯蘭勢力范圍外的許多地區,可以說是有記載的古代世界見聞最廣的人。1325年,21歲的伊本·巴圖塔離開位于北非的家鄉丹吉爾(Tangier),前往突尼斯。在那里,他加入去麥加[12](Mecca)朝圣的商旅隊,開始了長達25年的漫長旅行。次年,他來到埃及亞歷山大城,并逆尼羅河而上,到達了第一瀑布。此后,他前往麥加朝圣。完成了朝圣后,他漫游了北非、中東、東非、小亞細亞、君士坦丁堡、克里米亞、印度、斯里蘭卡及馬爾代夫,還曾到過中國。之后,他又從東到西橫跨非洲,穿越了撒哈拉大沙漠,并渡過直布羅陀海峽游歷了阿拉伯在西班牙最后的屬地格拉納達(Granada)。伊本·巴圖塔的旅行全程超過12萬千米。在印度洋、地中海、黑海、東南亞等海域都留下了足跡。他依靠回憶記述了自己的游記,包括他所旅行地區的地理、歷史、風土人情以及人種學的各種資料,對于研究這些地區中世紀的歷史有極高的史料價值。[13]

客觀地講,西羅馬帝國滅亡后,在中世紀漫長的千年時間里,歐洲人過多地沉湎于基督教的精神藩籬中無法自拔,將古代希臘與羅馬的航海成就棄置了,而阿拉伯人無疑是這一時期最為活躍的航海民族。他們在印度洋上縱橫馳騁,編織了繁忙的印度洋海上貿易網。同時,他們還穿過馬六甲海峽,進入了太平洋海域,掌握了印度洋和東南亞海域的季風、潮汐等規律,開辟了許多極具價值的遠洋航路。阿拉伯人的航海成果為15、16世紀歐洲人開辟新航路做出了關鍵性貢獻。

二、中國的海上絲綢之路

在古代世界航海史上,中國人當然沒有缺席。中國人的遠洋航海起步很早,據《漢書·地理志》記載,漢武帝曾遣使節往南海,到訪過東南亞和南亞的許多地區,包括今印度尼西亞、緬甸、新加坡、印度和斯里蘭卡等地。不過由于中華民族傳統的大陸情結,歷朝歷代的主要精力仍舊主要是陸上交通。西漢時期,張騫出使西域,為絲綢之路的開辟奠定了基礎,這條陸上通道一直從中國通往羅馬,幾乎橫跨亞歐大陸。在古代世界人類孤立發展的大背景下,這條穿越戈壁、沙漠的古代陸上絲綢之路是溝通東西方商業、文化的重要紐帶。[14]

然而,伴隨著周期性的北方游牧民族的南遷及其與南方農業民族的不斷交戰,陸上絲綢之路并非是一直安全的。一旦中原王朝朝代更迭,天下大亂,這條通道便成為游牧部落、土匪強盜、沙漠響馬發財致富的重要場所。而在這樣的時代,趕著“沙漠之舟”,不遠萬里采購中國絲綢和瓷器的商人們即使能夠幸運地躲過大漠狂沙,也極可能成為盜匪的刀下游魂。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對于文明交流與商業往來的需求愈益迫切。于是,勇于探索的古代先民開始把目光瞄向環繞大陸的浩瀚海洋。那里,有商人和冒險家們新的希望。

造船技術的日益進步拉近了人類與海洋的關系。生活在沿海的人們逐漸熟悉了環繞大陸的藍色大海,摸清了它時而平靜、時而狂暴背后的規律,在此基礎上,一條海上“絲綢之路”應運而生。這條海上商路的起點是中國的東南沿海。秦漢時期,海上絲綢之路向南到達東南亞諸國,或從南海入印度洋到達印度和波斯等地,向北通朝鮮和日本。根據《漢書·地理志》的記載,武帝年間,兩廣沿海一帶居民經?!叭牒J忻髦椤㈣盗痣x、奇石異物”。東漢臨海太守楊孚在其《異物志》中對當時南海的狀況多有描述,其中記載:“漲海崎頭,水淺而多磁石,徼外大舟,錮以鐵葉,值之多拔?!薄皾q海崎頭”成為世界上最早對南海島群的命名。晉代張勃所著《吳錄》中有多處記載中國商人、漁民在南海的商、漁活動,如其中記載“交州漲海中有珊瑚,以鐵網取之”。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還記載中國人在西沙、南沙島礁上從事漁業活動的記錄。

隋唐盛世之年,海上絲綢之路更加活躍。時值中華帝國空前開放,來自日本、朝鮮、南洋的商旅、貢使來中國朝貢或貿易者絡繹不絕。中國大量進口香料、象牙等商品的同時,將大量的絲綢、瓷器、漆器等遠銷東亞、東南亞、印度洋沿岸各地。這一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主要是泉州和廣州,從這兩地出發的船只運載著大量的中國商品往來于東南亞、印度次大陸和中東地區。

宋代是海上絲綢之路最為繁盛的時代。泉州成為與埃及的亞歷山大港并稱的“世界第一大港”,還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定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當時海上絲路的繁盛,我們可以從著名的“南海I號”沉船的考古發掘一窺大概。

2007年12月22日,這艘在海底沉睡了800多年的宋代沉船被整體打撈出水。該船也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年代最久遠、船體最龐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沉船。古船船頭為尖狀,長約30米,寬近10米,船身高4米,排水量達600噸,載重近800噸。根據考古學家的推測,該船應是從泉州港出發,在至廣東陽江海域時沉沒。

古船上載有大量珍貴的文物,總數超過8萬件。根據考古發掘,該船所載最多的商品為瓷器,它們匯集了宋代最著名瓷窯的精品。此外,船上還載有具有濃郁阿拉伯風情的酒壺和瓷碗,讓人不禁驚嘆:莫非這些還是“定制商品”?除了瓷器,船上還有許多金器。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條鎏金腰帶,長達1.7米。與金腰帶同時出水的還有金手鐲,它的金環比拇指還粗。更令人驚異的是,沉船的地方還發現了上萬枚銅錢,其中最古老的是漢代的五銖錢,最晚的則是宋高宗時期的紹興元寶。如此跨年代的銅錢其作用何在,值得深思。

進入元代以后,海上絲綢之路萎縮了。到西方開始在海上崛起的明代,海禁頻繁,海上貿易幾近中斷。明洪武年間,明廷撤銷了泉州、明州、廣州三個市舶司,此后,明廷又先后四次下達禁海令,嚴令“寸板不許下海”[15],并制定了嚴酷的懲罰辦法。根據《大明律》,對于擅造大船、攜帶違禁貨物下海買賣者處以“梟首示眾,全家發邊衛充軍”的刑罰。明代的禁海令直到明穆宗隆慶元年才解除,而這兩百年里,遠在亞歐大陸最西端的歐洲人卻在開辟新航路的道路上取得了決定性進展,葡萄牙的船隊已經停泊在大明帝國的家門口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塔城市| 游戏| 宜川县| 盐城市| 阜康市| 东方市| 油尖旺区| 瑞金市| 科技| 潼南县| 华蓥市| 观塘区| 江津市| 湟中县| 扎囊县| 灌南县| 英德市| 寻甸| 义马市| 耒阳市| 兴和县| 阿合奇县| 玉龙| 潞西市| 南乐县| 论坛| 古田县| 潍坊市| 抚松县| 桑日县| 济宁市| 云霄县| 五常市| 镇远县| 望奎县| 惠安县| 望都县| 纳雍县| 广灵县| 朔州市| 泉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