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序二

何鎮邦

1988年秋,中國作協魯迅文學院與北京師范大學研究生院聯合舉辦的首屆文學創作研究生班在京開學,我和我的朋友童慶炳教授作為這個班的總導師著實興奮了一陣,也忙活了一陣。我們一起起草給國家教委的報批報告,一起進行招生,一起設計課程,一起延聘講課的教師和輔導創作的導師,當然,也都親自為這個班的研究生講課。童慶炳教授擔任的是“創作美學”這門學位課的講授任務,他從1988年秋起開始認真備課,直至1990年春開始上課,每周四節,共十六次,即十六講,成為一門既有較完整的理論體系,又能聯系創作實踐,尤其是學生們創作實踐的課。這門課很受學生的歡迎。記得每次上課,簡直就是研究生班的節日。童慶炳教授把它看作節日,著裝整齊(常常是穿上西服,結好領帶,以示鄭重),教態親切,內容豐富,論述精辟,把一門精深奧秘的理論課講得生動活潑,花團錦簇;學生們也對此課特別認真,出勤率高自不待言,那種聚精會神聽課的態度也是別的課少見的。我有時也旁聽這門課,發現老童果然能講出華彩來。他不僅有相當多的新觀點,諸如文學觀念五十元,關于文學的審美場以及文學作品中的“元語言”等,而且每一講都結合主要理論觀點分析一位學生的作品,諸如分析過劉震云的中篇小說《新兵連》和畢淑敏的中篇小說《昆侖殤》等,且分析得很透辟。這樣的課,怎能不吸引人呢?它不僅吸引了這個班的四十多位學生,也吸引了我,整整十年的歲月過去了,我一回憶起當年老童在魯迅文學院教室里為首屆文學創作研究生班講授“創作美學”的情景,依然歷歷在目。

據老童講,“創作美學”這門課,在他為首屆文學創作研究生班講授之后,又為北京師范大學校內研究生班以及別的研究生班先后講過十遍,每次講課,他都對講稿進行修改和充實,于是形成了讀者們看到的這么一部理論體系完整,頗多創見,深入淺出的專著。對于這部專著,我可以說既有先聽之快,又有先睹之快,于是當老童囑我為它寫點什么置于卷首時,不僅感到責無旁貸,簡直可以說有點自動請纓了。

照我看來,這部理論專著具有以下幾個鮮明的特色。

首先,它有著比較完整的理論體系和嚴密的結構。全書共十六章,從文學的觀念和基本特征到文學創作過程的若干有待闡釋的奧秘,從文學的語言到文學對象的內涵的整體性和心理場效應,從作家的童年經驗、原型經驗到審悲經驗、審丑經驗,從作家的藝術知覺力、藝術情感力到藝術想象力,作者都把它們放在一種新的縝密的理論架構中加以論述。從這部書的結構可以看出,作者是把傳統意義上的文學審美論、創作論和作家學三者聯合起來,形成一種新的“創作美學”。這種結構,就表明作者的理論整合能力以及理論與實踐緊密聯系的理論風范。

其次,這部專著具有可貴的理論開創性。它不僅繼承和融合了前輩美學家的理論,而且提出不少新的創見。比如,關于文學觀念五十元的創見。作者在歸納對于文學屬性論述的基礎上,深入考察了20世紀世界文學發展和中國20世紀80年代以來文學發展的狀況,運用系統論的方法,把文學歸納為三級性質和五十種觀念。這種對文學觀念新的闡釋既具有理論開創性的意義,又具有指導文學創作和文學評論實踐的重要意義。我在評論實踐中,多次運用童慶炳教授關于文學觀念新的觀點來考察中國90年代文學發展的態勢,起到綱舉目張的作用。

再次,熔中外古今于一爐的理論思維。打開這部專著,當你閱讀每一章節的時候,都會發現,童慶炳教授是位學貫中西、博古通今的學者,他對每一命題的論述,都摘引外國文論尤其是20世紀西方文論和中國古典文論中各種精辟的論點,然后再推論出自己的新觀點。在這兒,老童并不是在顯示自己廣博的學識,而是把自己的論斷建立在比較可靠的學術基礎和美學遺產上,是善于把中外古今的文藝理論熔于一爐。以此書第三章為例,在此章里,作者不僅引述西方文論,具體點說,也就是西方文藝心理學中“格式塔質”關于“審美場”以及“異質同構”的理論,同時又對中國古典文論中關于“氣”“神”“韻”“境”“味”的理論加以綜合闡釋,并把它與“格式塔質”的理論相互對應和交融,從而對作為文學藝術特征的“審美場”做出深入而獨到的闡述。應該說,這樣的理論闡述極為不易,而且是值得稱道的。

最后,理論的明晰性和簡潔性,以及理論聯系實際的文風乃是這部專著最鮮明而且最可寶貴的特點。我向來認為,好的理論是能把復雜的問題說得簡單明了,是可以用來指導實踐的,與實際緊密聯系的;反之,刻意把簡單的問題說成復雜,故弄玄虛,下決心不讓人讀懂更說不上指導實踐活動的理論,就是不可取的理論。當下,不少標榜新潮、先鋒的理論大都是下決心不讓讀懂的,也是故意把一些原本簡單的問題說成復雜的。在文藝理論界尚夸飾、尚新潮、尚浮華的情況下,童慶炳教授這部理論專著的問世具有重要意義,它的理論思維的明晰性和簡潔性,它的理論聯系實際、深入淺出的文風,猶如一股清風,一泓清泉,具有對讀者滋潤心田,對理論界匡正時弊的作用。這一點是我感到最可寶貴的。

20世紀80年代初,在香山別墅舉辦的首屆茅盾文學獎讀書班上,我同童慶炳教授相識。當時我們都還年輕,又欣逢盛世,意氣風發,在香山昭廟琉璃塔的鐘聲中一起讀書,一起切磋,度過一段很值得回首的日子。自此以來,將近二十年間,我們的友誼歷久彌新,一起創辦過研究生班,一起主編文體學叢書,一起出席過各種學術會議,也一起探討過各種學術問題。迄今我們同臻老境,友誼仍隨歲月流逝而加深。二十年來,我一直視老童為兄長,從他的治學之風和廣博的學養中學到為人之道和治學之方;而當我看到他一部部專著問世,一套套叢書編成,一批批弟子活躍于學界和文壇,都為他感到高興。而這一部滲透他十年心血,蘊含著他畢生學術精華的專著的問世,尤其值得高興,值得祝賀。

愿老童學術青春永葆,學術成果不斷奉獻于世人。

2000年4月10日于北京蓬萊苑別墅

主站蜘蛛池模板: 鹤峰县| 大埔区| 泽库县| 琼中| 松原市| 临汾市| 灵台县| 大姚县| 方城县| 云和县| 凤冈县| 阿坝| 崇左市| 从化市| 灵寿县| 沅江市| 玉门市| 即墨市| 崇文区| 武邑县| 闽清县| 吉木乃县| 镇赉县| 久治县| 正阳县| 吉木萨尔县| 宣汉县| 且末县| 洞头县| 清徐县| 曲阳县| 新龙县| 海门市| 邢台市| 阳山县| 资阳市| 抚州市| 迭部县| 纳雍县| 吕梁市| 静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