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三、文學觀念變化與文學自身演變規律

1.文學發展總趨勢

從模仿—表現—變形—裝飾—自然這一文學發展趨勢,展現了文學自身演變的規律。中外有些學者經過研究發現,人類的文學藝術總是走著這樣一條路線:由再現到表現,由表現到裝飾。當然,人類文學藝術這種演變規律并不是直線型的。由于受直接的、間接的社會生活變動、斗爭和不同社會心理作用,其發展的路線和形態往往是極其復雜的。但就總趨勢而言是由再現到表現,由表現到裝飾。例如,在人類的原始時代,文學藝術在其初始階段多半是原始人巫術活動中的圖騰、儀式,這些圖騰、儀式,往往是原始人某種生活的再現和模擬,隨著歷史的發展,這本來是再現性、模擬性很強的圖騰、儀式“開始走樣”,逐漸成為一種寫意式的、符號式的東西,再往后就“全走樣了”,變成了一些純粹的抽象的線條、動作和圖案了,如下圖,西安半坡村出土的原始時代陶器中的魚的造型,就逐漸由寫實到寫意,由寫意到圖案化:

2.文學發展的矛盾運動

就原始時代的人們看來,從寫實到寫意,從寫意到圖案化,其內容并未消滅,可能是恰恰相反,原始圖騰、儀式等符號的情感內涵加強了,拿有的學者的話來說,可以叫作內容積淀為形式。但后來的人們,由于他們不處在圖騰崇拜的活動中,他們僅能識辨寫實、寫意的形式,已無法識辨圖案化的形式。也就是說,就抽象的圖案化形式而言,在后來的人們看來,僅是一種美觀的裝飾而已,是一種無內容的純形式。一般地說,當一種藝術走到裝飾之日,也正是它衰亡之時。此時,人們就會逐漸厭倦這種純形式,而希望注入一種明確而富于詩意的具體內容,這時候,藝術又在一個新的層次上走“再現→表現→裝飾”的路線。藝術的演變就沿著這條路線循環上升,不斷地為人類所享用。就文學發展的歷史來看,當寫實抒情的文學達到高峰之后,隨之而來的必然是形式主義文學的興起。但形式主義盛行之后,就又會有人不滿,以充滿嶄新的具體內容的新文學取而代之。中國文學的發展大體上也走著這樣的路線,先秦的詩文,是寫實抒情的,是重內容的。孔子的“有德者必有言”,“辭達而已矣”的說法,似乎可以概括先秦時期的詩文重道德修養的具體內容和不強調形式的特征。而漢代的駢體文,則一反先秦詩文的作風,內容空虛,一味堆砌辭藻典故,所謂“飾其辭而遺其意”,形式主義傾向是很嚴重的。漢魏六朝的駢體文發展到極致,同時又特別重視具有裝飾性的音律,把形式主義發展到極端。但也正是這個時期又提出詩文創作的“風骨”問題,復古的傾向也出現了。這個時期可以說是兩種傾向的文學反復較量的時期。到唐代,初唐“四杰”,反對六朝綺靡的詩風。盛唐時期的詩歌既有“風”又有“骨”,把內在的美與外在的美結合起來,把中國古代的詩歌推到了高峰。白居易創作“新樂府”并提出和實踐了“系于意,不系于文”的主張。在散文方面,韓愈和柳宗元發起“古文運動”,恢復先秦文的樸實,被譽為“文起八代之衰”。韓、柳的古文運動,淡化形式,充實內容,可以說是從漢魏六朝的重形式的“裝飾”重新走向重內容再現、表現。

在歐洲,文學演變的路線就更為清晰: 18世紀和19世紀的現實主義、浪漫主義的文學,內容超越形式,而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以來,形形色色的以反傳統、重形式為特征的現代派文學則是從再現、表現過渡到裝飾的證明。然而時至今日,抽象性、裝飾性引起人們的反感,現代派文學又開始衰落,以高科技為依托的“后現代主義”文學藝術,引起人們的興趣。以上情況說明,文學的發展過程總是不同于文學觀念的矛盾運動過程。

關于文學觀念的變化,歷史已經給我們提供了一些答案。我們可以從這里起步,開始我們新的探索。文學是棵常青樹,它永遠不會枯萎和消亡。與此相聯系,文學觀念的探索也永遠不會停止。


[1]左拉:《戲劇上的自然主義》,《西方文論選》下卷,上海譯文出版社1979年版,第248頁。

[2]布阿德福爾:《新小說派概述》,《新小說派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年版,第499~501頁。

[3]M. H.艾布拉姆斯:《鏡與燈———浪漫主義文論及批評傳統》,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版,第52頁。

[4]M. H.艾布拉姆斯:《鏡與燈———浪漫主義文論及批評傳統》,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版,第51頁。

[5]M. H.艾布拉姆斯:《鏡與燈———浪漫主義文論及批評傳統》,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版,第51頁。

[6]M. H.艾布拉姆斯:《鏡與燈———浪漫主義文論及批評傳統》,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版,第52頁。

[7]渥茲渥斯:《〈抒情歌謠集〉序言》,《十九世紀英國詩人論詩》,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年版,第22頁。

[8]柯爾立治:《詩的本質(摘譯)》,《十九世紀英國詩人論詩》,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年版,第111頁。

[9]雪萊:《為詩辯護》,《十九世紀英國詩人論詩》,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年版,第154頁。

[10]渥茲渥斯:《〈抒情歌謠集〉序言》,《十九世紀英國詩人論詩》,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年版,第7頁。

[11]渥茲渥斯:《〈抒情歌謠集〉序言》,《十九世紀英國詩人論詩》,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年版,第5頁。

[12]柯爾立治:《文學生涯》,《十九世紀英國詩人論詩》,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年版,第62~63頁。

[13]賀拉斯:《詩藝》,《詩學·詩藝》,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年版,第155頁。

[14]培根:《學術的進展》,《西方文論選》上卷,上海譯文出版社1979年版,第248頁。

[15]狄德羅:《論戲劇藝術》,《文藝理論譯叢》第2期,人民文學出版社1957年版,第135頁。

[16]波瓦洛:《詩的藝術》,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年版,第4頁。

[17]魯迅:《吶喊·自序》,《魯迅論文學》,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年版,第5頁。

[18]《什克洛夫斯基〈散文論〉捷譯本序言》,《世界藝術與美學》第7輯,文化藝術出版社1986年版,第35頁。

[19]M. H.艾布拉姆斯:《鏡與燈———浪漫主義文論及批評傳統》,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版,第32頁。

[20]韋勒克、沃倫:《文學理論》,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4年版,第164頁。

[21]H. R.姚斯:《接受美學與接受理論》,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4、26頁。

[22]列·斯托諾維奇:《審美價值的本質》,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年版,第163頁。

[23]《〈水滸傳〉一百回文字優劣》,見明容與堂刊一百回本《水滸傳》。

[24]葉燮:《原詩·內篇》。

[25]伍蠡甫:《西方文論選》上卷,上海譯文出版社1979年版,第4~5頁。

[26]雷納·韋勒克:《近代文學批評史》第一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142頁。

[27]勃蘭兌斯:《十九世紀文學主潮》第四分冊,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年版,第20頁。

[28]勃蘭兌斯:《十九世紀文學主潮》第四分冊,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年版,第20頁。

[29]勃蘭兌斯:《十九世紀文學主潮》第四分冊,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年版,第20頁。

[30]勃蘭兌斯:《十九世紀文學主潮》第四分冊,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年版,第20頁。

[31]普羅丟斯為變幻無常的海神。

[32]老特里頓為半人半魚的海神。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天门市| 平乐县| 丹棱县| 潼关县| 成武县| 双峰县| 友谊县| 金塔县| 柳江县| 法库县| 渝中区| 桂林市| 潼南县| 呼伦贝尔市| 正定县| 朝阳县| 明光市| 黄冈市| 茂名市| 会泽县| 京山县| 富裕县| 商城县| 延吉市| 贵德县| 罗田县| 大冶市| 泸定县| 安多县| 陇南市| 嵩明县| 砚山县| 岑溪市| 邓州市| 龙胜| 定襄县| 太和县| 永寿县| 西丰县| 南郑县| 西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