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王富仁印象
書名: 王富仁先生追思錄作者名: 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本章字數: 1291字更新時間: 2019-09-17 09:56:14
程正民(北京師范大學)
專業不同,我同王富仁接觸不多。在有限的接觸中,他給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第一次見到王富仁是他考上博士的時候,楊占升先生帶他到我們蘇聯文學研究所拜訪劉寧先生。我想楊先生應該是考慮到他是學俄語的,碩士論文寫的又是魯迅前期小說同俄羅斯文學的關系,希望他今后能多同蘇聯文學研究所聯系。當時我也在場,楊先生講得較多,把王富仁夸了一通,王富仁只是在一邊笑著,不怎么說話,衣著看來也不講究,全然不像當年有些青年學者那么意氣風發、鋒芒畢露,倒像一個樸實的鄉下人。
王富仁畢業后成為國內第一位現代文學博士。博士論文又被譽為“中國魯迅研究史上里程碑式的成果”,在學界影響很大。他的學術起點很高,留校后很快被提為副教授,沒過幾年又被破格提為教授。那些年,青年教師要提教授很難,往往他們的老師也還不是教授。所以童慶炳同我說過,這事提到學校以后,王梓坤校長開始有點兒拿不定主意,問他:“王富仁真的有水平嗎?能夠提教授嗎?”童慶炳根據自己對王富仁的了解馬上做出了肯定的回答,并極力推薦,于是王校長很快就拍了板,根本不像現在提教授那么煩瑣。
當今有學問的學者不少,教授學者滿街跑,但有思想、有擔當的學者并不多,不少人做學問只是為了提職、當官。當年楊占升先生幾次見到我都再三夸王富仁人好、學問好,而且特別強調他是有思想、有擔當的學者。開始我并不在意,但在看了王富仁的專著和論文后,我才真切感到楊先生此言不虛。他提出“回到魯迅”,弘揚的是魯迅的憂國情懷和批判精神;他倡導“新國學”,旨在反對以“國學”否定新文化運動。他不是為學術而學術,我們從他的論著中不僅能感受到一種深刻的科學理性精神,也能強烈感受到一種動人的人文情懷,一種對人民命運的深切關懷。當下一些青年學者都奔“長江”“黃河”“泰山”“紫金”而去,奔重大項目、重點項目而去,像王富仁這樣的學者不能說是獨一無二,卻成了“稀有動物”了。
王富仁在日常生活中也是有責任感、有擔當的。20世紀90年代中期,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班子換屆,校領導來,有意讓他當系主任,他執意推辭。當然他不是什么事都拒絕,什么責任都不承擔。中文系校職稱評定,需要一位有學識、有眼力、有主見的教授來當評審組組長。我推薦王富仁來干,他的好朋友讓我死了這條心,說王富仁絕對不會干。我誠懇地請他出山,他不停地抽著煙,靜靜地聽我敘述,經過一番坦誠交談,最后他竟然答應了,條件是得尊重他的意見,有事商量著辦,不能把意見強加給他。事后他的好朋友大跌眼鏡,說王富仁竟然干這種吃力不討好的事。我倒覺得王富仁是真誠的,有責任心的。
前些年王富仁要離開北京師范大學到汕頭大學,我從心里不希望他走。臨走前,我在系辦公室見過他一面。我問他為什么非得要走,記得他說,現代文學的研究沒有他也挺好的,我無語。去年聽說他病重,我從錢振綱那里打聽到他的情況并要了他的手機號,原想同他通個電話,但也不知道說什么好,后來就拖了下來,最終也沒有同他好好說說話。在中文系的眾多老師中,他不一定會特別記得我,但我心里一直惦記著他。那天,盡管學生擔心我年歲大了,我還是去同他做了最后的告別,以表達一個中文系的老人對他的懷念和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