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晚清人物與史事
  • 馬忠文
  • 2320字
  • 2019-09-30 10:39:01

一、政變后康有為首倡翁氏“薦康”

近代以來人們在研究翁、康關系時,往往忽視了一種現象,即在戊戌年四月翁氏被開缺前乃至是年八月政變爆發前,似未有人聞及翁同龢“薦康”之事。這一情況在史料學上的反映是,迄今我們見到的涉及翁氏“薦康”的全部文獻,無論是官方檔案還是私家著述,沒有任何一件被證實形成于戊戌政變前,換言之,翁同龢“薦康”說是戊戌政變后才流傳開來的一種說法。就目前發現的材料而言,翁氏“薦康”說實起源于康有為1898年10月6日(光緒二十四年八月二十一日)接受香港英文報紙《中國郵報》(China Mail,又稱《德臣報》)記者采訪時的一篇談話。

9月20日(八月初五日)康有為逃離北京,在英國軍艦的搭救下于9月29日(八月十四日)晚七點到達香港。抵港后,港官“派英差多名,暗為保護,有求見者,康皆卻之”,[2]直到10月6日(八月二十一日)晚才首次公開露面,接受了《中國郵報》記者的采訪。這是康逃離北京后第一次就時局發表政治談話。作為當事人,他把整個維新變法過程和政變原委作了簡要的闡明,經過一位買辦翻譯,記者將康氏談話用英文記錄下來。當時離政變發生僅隔半月,世人方苦于傳說紛紜、是非真相撲朔迷離之際,康氏的談話立刻引起中外媒體的極大關注。第二天,上海英文報紙《字林西報周刊》全文轉載了這篇采訪記。[3]隨后,港、滬、津等地的中文報紙也紛紛將其譯成中文以饗讀者。翁同龢“薦康”說最早即起源于這些報紙上刊載的康氏談話。10月16日(九月初二日)上海《申報》引述康氏言論云:

我由湖北人御史高燮曾所薦,翁同龢及禮部尚書李端芬[棻]亦留意于我,有謂翁守舊黨,實非也,實翁、李二臣屢欲薦我在皇上左右以備顧問。我自蒙召見,即奉旨在總署行走。[4]

稍后上海《新聞報》、天津《國聞報》刊譯的康氏談話內容與上文大致相同,都提及翁同龢“非守舊黨”,曾“留意”、“舉薦(薦剡)”過康有為。可以肯定,康有為是翁氏“薦康”說的首倡者。

突然興起的翁氏“薦康”之論在當時的士林中引起了怎樣的反響,暫且不論,我們今天卻不可盲目信從。翁同龢若確實“舉薦”過康,無論何種形式,總會留下一些蛛絲馬跡的。如果是具折“保薦”,似應有奏疏存世。康氏稱高燮曾、李端棻保薦自己,均系疏薦,這已從清廷檔案中得到了證實。高氏保薦系指1897年12月12日(光緒二十三年十一月十九日)遞呈《請令工部主事康有為相機入弭兵會片》一事,片中有請“特予召對”之語。[5]李端棻疏薦的具體時間尚有待查證,但1898年9月5日(光緒二十四年八月十九日)李上《為濫保匪人自請懲治折》可證實確有其事。[6]而北京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與臺北故宮博物院均未發現有翁氏“薦康”的奏疏。翁如果向皇帝“面薦”過康有為,則有兩種情況:一是“密薦”,即除了光緒帝與翁同龢外,沒有第三者在場;二是軍機大臣召見時當眾“面薦”。前者只有翁同龢在毓慶宮授讀時才有可能。但是,從1896年2月15日(光緒二十二年正月十三日)慈禧下令撤去漢書房后,翁氏已無法在毓慶宮“造膝獨對”。同時,按照清代規制,軍機大臣向無單獨召見之例,樞臣只能在入值時一起被召見。[7]從漢書房被撤到戊戌四月翁氏開缺為止,光緒帝從未單獨召見過擔任軍機大臣的翁同龢,《諭折匯存》和《翁同龢日記》均可證實此事。如果翁氏是在軍機大臣召對時當眾“薦康”的,當時必然會有所傳聞。而事實上,沒有材料表明在翁氏戊戌四月開缺前有人聽說過翁氏“薦康”一事。因此,翁同龢在軍機大臣見起時當眾“面薦”康有為的可能性也幾乎不存在。

退一步講,如果翁氏開缺前確曾“舉薦”過康有為,而且康氏有充分的理由對此一直守口如瓶,那么政變發生后為何公然將這一秘密揚之報端?這實在令人疑惑不解。翁同龢從《新聞報》上看到康氏談話內容后,于10月18日(九月初四日)日記中寫道:“《新聞報》等本皆荒謬,今日所刊康逆語,謂余論薦,尤奇,想我拒絕,欲計傾我耶?!”[8]這里,翁否認曾“舉薦”過康氏,他斷言這是康有為對自己未曾援手相助而進行的傾陷。因翁氏日記在政變后曾經刪改,此論或不易為人們所相信。不過,通常而言,康氏散布“薦康”說時是不會不考慮對翁氏安危的影響的。既然他置自保不暇的翁同龢于不顧,公開宣揚于翁不利的言論,顯然對“薦主”沒有保護之意,反倒有恩將仇報之嫌,如此看來,翁氏日記所云則更近情理。

分析當時的情形,康有為公開談話中的翁氏“薦康”之說實與情理有悖。況且迄今我們未發現一件形成時間與“舉薦”行為相同時的原始材料來為康氏事后的回憶做主證。因此,康氏之說似無事實依據。

康氏談話流傳不久,上海報界又出現了一篇提到翁氏“薦康”之事的文章。此為湖廣總督張之洞的幕僚梁鼎芬于10月27日(九月十三日)在《申報》刊發的《駁叛犯康有為書》。此文是針對康氏談話以及康所撰《奉詔求救文》[9]中詆毀慈禧太后的言論而刊發的一篇反駁文章。梁氏在文章中抨擊康有為“乘我皇上銳意求治之日,又為翁師傅造膝密薦之人,于是逞其奸謀,夾以危論。依張蔭桓為羽翼,結內監為腹心,陽托變法之名,陰行僭逆之事,欺侮我圣主,貽害我百姓。得罪之后,逃在外洋,與逆犯孫文聯為一氣,無所不至,無所不言”。[10]本來這是一篇駁斥康梁“逆黨”的文章,卻筆鋒一轉,提到翁同龢“造膝密薦”之事,將鋒芒指向罷職在籍的翁氏,梁氏此舉絕不懷好意。既是“造膝密薦”,旁人焉能知道?此論應是從廣為傳播的康氏談話演繹而來的,其目的是借康有為之口打擊翁同龢。此舉的幕后指使者是張之洞。翁、張二人久生積怨,尤其是在英德續借款抵押問題上,翁同龢與張蔭桓執意以宜昌鹽厘為抵押,嚴重侵害了湖北地方利益,引起張之洞的抗拒;戊戌年春張之洞入樞又因翁、張的暗阻而失敗,凡此種種,足以令張之洞對翁有落井下石之舉。[11]翁氏政敵的介入,使情況變得復雜起來,終于導致了戊戌年十月翁同龢革職事件。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建县| 宜川县| 合肥市| 鱼台县| 日土县| 贵溪市| 翼城县| 静宁县| 保康县| 丰台区| 乐安县| 临漳县| 广东省| 屏边| 岱山县| 禄丰县| 霍州市| 晋城| 绍兴县| 花垣县| 隆昌县| 尼玛县| 邵阳市| 若尔盖县| 定边县| 阿合奇县| 根河市| 九龙城区| 楚雄市| 乐至县| 景洪市| 新郑市| 丘北县| 安溪县| 大丰市| 曲阜市| 永年县| 海晏县| 扶风县| 平果县| 张家港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