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導論 走出族群看華夏

如果要在古今漢語中選出十個最重要的關鍵詞,“華夏”無疑可以入選。但如同多數日用而不知的常見詞匯一樣,它的準確意義卻是寬泛模糊、游移不定的。在對中國中古及更早時期歷史的研究中,近年來出現了一個明顯的以“華夏”替代“漢族”,以“華夏化”替代“漢化”的趨勢。然而這一替代僅僅是為了簡單地避免時代錯置嗎?華夏和華夏化是否還具有更深的學術內涵?

本書要探討的正是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華夏、華夷秩序以及非華夏人群的華夏化問題。這三個問題,實際上只有一個核心,即華夏是什么。只有準確認識了華夏的本質,才能定位非華夏,才能理解兩者之間的華夷秩序,才能討論華夏化的途徑。事實上,如本書所揭示的,華夷秩序與華夏化的道路,即包含在華夏對自身的定義之中,只要認清了華夏,后兩個問題自然變得明了。反過來,要想準確認識華夏,又不得不從對華夷秩序以及華夏化的分析著手。總而言之,它們實際上是同一個問題,不可割裂而論。

迄今為止的民族史與一般中國史的研究中,華夏的定義并非都是一致的,但是無一例外地,所有研究者都將華夏視為一個民族或者族群,并認為它是漢族的前身。自近代“民族”(nation)概念引入中國以來,對它的理解幾經變化,迄今仍無定論,而“族群”(ethnic group)概念在20世紀90年代的引入,又加劇了這種理論上的混亂。但不管民族或族群的定義如何變化,將華夏視為一個民族或族群,則未受到過任何懷疑。不僅華夏被看作民族或族群,華夏之外的非華夏人群,也各自被看作是民族或族群。所以,對華夏的理解的變化,與民族或族群理論的演變息息相關。至今為止的各種民族理論,可以大體分為兩種類型,一種可稱為客觀實體論,另一種可稱為主觀認同論。對華夏的定義和理解,也因此而分為兩派,以下試做一簡要回顧。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荔县| 威宁| 车险| 清新县| 郸城县| 德州市| 勃利县| 广西| 卢氏县| 林甸县| 葵青区| 兖州市| 昌江| 慈溪市| 广元市| 库伦旗| 水富县| 刚察县| 偃师市| 都安| 崇礼县| 扶余县| 塔城市| 永康市| 津南区| 东丽区| 灯塔市| 南昌县| 德兴市| 桑植县| 吉安县| 呼和浩特市| 民权县| 高碑店市| 丽水市| 呼伦贝尔市| 富阳市| 丹棱县| 孝感市| 邳州市| 尉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