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會通與互鑒:池田大作文明對話思想研究
- 陶金
- 3042字
- 2019-10-21 15:10:01
第四節 池田思想研究的方法論問題
著眼于當代世界宗教對話、文明對話實踐中存在的諸多現實問題,結合當前歐美、日本及我國宗教對話理論研究取得的成果,本書以“池田對話”為范例展開研究與探討。筆者從2016年以前(含2016年)出版的日文原版77部對談集中精選出60部能充分體現池田大作個人觀點且社會流通量較大的對談集作為例證分析的取材范圍,應用宗教學、歷史學與統計學相結合的方法對文字材料集中進行了研讀與梳理,選取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對談片段作為研究素材。
池田大作對話思想的深化是與其對話實踐的展開相得益彰,互為促進的。他在不斷與世界各地、各領域的有識之士展開多主題對話實踐的過程中,逐步深化關于人類“對話”現象本質的理解,完善自身對現實問題本身的認識,從而不斷深化自身的思想。因此本書關于池田大作文明對話的探討從梳理其對話思想發展脈絡與分主題探討其對話實踐的特色兩個方面展開。
首先,池田對話思想發展的大體脈絡。
池田大作對話思想根基是大乘佛教的入世思想與日本特色日蓮佛教的佛學實踐理論。池田大作的對話實踐開始于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到了 80年代,其對話活動努力向世界范圍拓展,其對話思想也由70年代的雛形發展得漸趨明晰。90年代,池田對話在人數和內容方面都呈現出全面鋪開的態勢,池田大作關于“對話”的認識及其“人間論”對話理念也伴隨對話實踐的展開不斷深化。到了2000年前后,其對話思想漸趨成熟,已經基本形成了較有特色的“池田對話模式”,而池田大作的對話實踐也由此進入了巔峰期,對談人數和次數之多,對談涉及的內容之全面、豐富,都創造了最高紀錄。單就出版的對談集數量就可以看出,2000~2011年的十余年時間里,共出版對談集30余部,占全部對談集總數的一半以上(見表1-3)[19]。
表1-3 池田大作對談集統計[20]
續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其次,池田對話實踐的主題與內容。
關于“池田對話”的主題與內容,從本文選取的60部對談集的題目及副標題即可概觀其貌。60部對談集單行本,18部的題名中直接出現了“人間”“人權”“人生”等字樣,23部圍繞以“人類”“人生”“人權”,或與“人”“人生”密切相關的話題如生命、生老病死等主題展開討論,可見“人”是池田對話的一個核心議題。此處需要說明的是,池田日文原著對談集中反復出現的“人間”一詞,漢語中應作為“個體之人”或“群體之人”來理解,同時隱含著“人之本性、共性”之義。所以說,池田大作的“人間學”,不但與個體之生命、肉體與心靈成長相關,也與人之群體、人類社會的變革相聯系。在此基礎上,池田又從佛法之緣起思想與因果思想推而論之,將 “人間”一詞推廣到宇宙生命論、普遍聯系論的哲學范疇。此外,池田大作的對談集題目中出現頻率列第二位的是“世紀”一詞,也說明池田大作的對話是具有鮮明時代感的討論,無論是反思20世紀還是展望21世紀,立足時代、著眼當代現實問題的解決,關注未來人類命運與發展前景,始終是池田對話的核心議題。可以說,池田大作是在回顧與反思20世紀人類發展之利弊得失的基礎上,關注與展望21世紀人類發展的前景與未來。正是這樣強烈的時代使命感與深切的人文關懷,讓池田大作立足東方佛學立場,圍繞21世紀人類發展密切相關的諸如和平、對話、人權、宗教、教育、文化等問題,倡導和推進全球范圍的大討論,這些問題是池田對話的核心問題,也是當代宗教對話、文明對話的熱點問題。
在全面閱讀了池田大作的系列日文原版對談集的基礎上,通過對對談集內容的統計與梳理,筆者認為,池田大作的對談主題主要圍繞四方面,即和平問題、教育問題、文明·文化間交往問題、宗教問題。在探討這四大熱點問題的過程中,池田從東方佛學的立場出發,對于當今時代發展的特點與得失利弊進行了深刻反思,在此基礎上,將自身充滿深切宗教人文關懷的大乘佛教慈悲救世、利他共生等理念注入對話之中,形成了具有池田特色的對話模式,其文明對話觀也表現出別具一格的“人間論”的特質,即“人”的自我救贖與社會的良性發展是人與人、宗教與宗教、文明與文明“對話”的根本原因亦是最終目的。通過人與人、面對面的方式,在誠摯與堅韌的對話中完成思想的溝通、分享與相互啟迪,以廣泛、深入對話的精神來跨越人及其背后的宗教、文化、文明傳統所固守的藩籬,從而更深刻地認識與反思自身,完成自身傳統的超越與良性發展,最終實現人類與自然、宗教與社會的和諧共生。
筆者通過援引和精譯對談資料原文,力求忠實展現池田大作對話思想的原貌,探討池田大作的對話思想來源、對話特色與運作模式,并在此基礎上展開學理反思,以期為我國池田大作思想研究的深入推進拋磚引玉,亦期待能為我國未來的宗教對話、文明對話實踐的開展提供一個參考與比較的范例。
[1]日語中的“人間”一詞有三種意義,即個體的人、人的群體及其關系、人類居住的世界。
[2]東洋哲學研究所編『池田大作 世界との対話 平和と共生の道を開く』,第三文明社,2010,16ページ。
[3] リヒャルト·クーデンホーフ、池田大作:『文明·西と東』,サンケイ新聞社,1972。
[4] アーノルド·Jトインビー、池田大作:『二十一世紀への対話』(上下),文藝春秋,1975。
[5]八木誠一于1963年出版『新約思想の成立』一書,滝沢克己于1965年出版了『聖書のイエスと現代の思惟』,分別闡述了各自的觀點,之后也各有論著問世,但是二人圍繞宗教對話的相關論爭則集中見于『神はどこで見出されるか』一書,日本三一書房于1977年出版。
[6]會議之后的相關研究成果參見西谷幸介『宗教間対話と原理主義の克服』,新教出版社,2004,第35頁。
[7]中文書名為筆者譯。原書名為『宗教多元主義とは何か——宗教理解への探求』,岸根敏幸著,晃洋書房,2001。
[8]中文書名為筆者譯。原書名為『グローバル時代の宗教間対話』,星川啟慈、山梨有希子主編,大正大學出版會,2004。
[9]日本于20世紀90年代將“公共哲學”理念引入宗教對話領域,山脅直司是其代表學者。日本的“公共哲學”理論替代了傳統的公私二元論,構建了“政府之公—民眾之公共—私屬領域”的三元論,導入了與“滅私奉公”“滅公奉私”相對的“活私開公”理念,是為打破學問分科壟斷化現象的一種“學問的構造改革”,是對后意識時代實現“理念與現實的統合”而進行的方法論的開拓,展示了建構一種新型的“自我—他者—公共世界”理論的必要性。詳見山脅直司『公共哲學とは何か』,筑摩書房,2004。
[10]中文書名為筆者譯。原書名為『現代世界と宗教の課題——宗教間対話と公共哲學』,星川啟慈等編著,蒼天出版社,2005。
[11]池田大作:『新人間革命』20卷(友誼の道)。
[12]此數據為日本創價大學中日友好學術研究資助項目“池田大作在中國的譯介與研究”的統計結果,根據日本創價學會2012年4月份提供的書目清單整理而成。詳見車才良《池田大作在中國的譯介》,《井岡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4卷第2期。
[13]參見張文良《日本當代佛教》,宗教文化出版社,2015,第115頁。
[14]袁久紅:《佛性在當代的閃光——鈴木大拙、池田大作的佛教人道主義思想》,《法音》1990年8月。
[15]何勁松:《池田大作及其人學思想》,《日本學刊》1995年11月。
[16]何勁松:《池田大作的佛學思想》,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
[17]車才良、王煒:《中國的池田大作研究現狀述評》,《井岡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5卷第4期。
[18]冉毅:《“人性革命”——池田大作“人學”思想的構建》,博士學位論文,湖南師范大學,2002。
[19]表1-3中列出了本書選取的對談集,出版的全部對談集參見文后參考文獻。
[20]統計表中主要選取2011年以前出版的、流通比較廣泛的對談集作為本書例證分析的資料。括號內漢語書名、人名等為筆者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