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會通與互鑒:池田大作文明對話思想研究
- 陶金
- 1163字
- 2019-10-21 15:09:59
一 20世紀后期的日本宗教對話研究
20世紀60年代著名的“滝沢-八木論爭”[5]是日本學者圍繞歐美宗教對話理論進行的最初探討。滝沢克己與八木誠一都是日本的基督教神學學者,但二人對于基督教與西方宗教對話理論的理解各有側重。圍繞基督教能否超越自身排他性質和如何開展佛耶對話問題,二人以著述形式展開了長期的論爭,可以說這是日本宗教學界在探討宗教對話理論過程中最初的有意嘗試。1967年日本神奈川縣大磯市召開了“禪與基督教懇談會”,基督新教、天主教與日本佛教曹洞宗、臨濟宗的代表人物展開對話,這是戰后日本首次大規模的宗教對話會議。[6]
1970年10月,第一屆世界宗教和平會議在日本京都召開,日本宗教學研究為之一振,一些宗教大學的研究人員與宗教學者紛紛投身宗教對話研究的熱潮。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屬創設于1974年的日本南山大學宗教文化研究所。該研究所于1976年開始,定期開展天主教-佛教之間的宗教對話實踐及研討會,主要圍繞以這兩大具有代表性的東西方宗教的教理、教義進行比較研究。特別是于1979年發起的天主教與日本禪佛教之間的“東西靈性交流”,可謂日本佛教團體參與東西方宗教對話實踐的新形式。
1980年,該研究所成立了“東西宗教交流學會”,在東西方宗教比較與宗教對話理論研究方面發表了大量論文和著述。南山宗教文化研究所作為日本宗教對話實踐與理論研究的主要機構延續至今。此外,這一時期的日本,圍繞對話理論、日本特色佛教、本土神道與基督教等,有大量相關著作面世,如《宗教體驗與語言——佛教與基督教的對話》(1978),《絕對無與神——西田·田邊哲學的傳統與基督教》(1981),《神道與基督教——宗教的普遍與特殊》(1984),《密教與基督教——歷史宗教與民俗宗教》(1986),《天臺佛教與基督教——宗教的理與行》(1988),《凈土教與基督教——宗教的救濟與自省》(1990),《基督教應向佛教學習什么》(1999)等。一直到20世紀末,日本學者翻譯了大量西方學術著作,積極將前沿宗教對話理論譯介到日本。
從總體上看,20世紀的日本宗教對話尚處于探索和起步階段,呈現出地域性、組織性、實踐性的特點,對話與研究活動主要集中在東京、京都、名古屋等地區,有教界人士創辦的對話機構,也有眾多宗教學者組成的各種學會,共同展開研討式對話理論研究。對話內容上以教義比較、神性探討和宗教體驗的交流為主,理論研究方面努力與西方研究保持同步互動。但需強調的是,在對話實踐中,日本佛教并非以整體參與其中,而多是某一教派的代表參與對話,如日本禪宗、凈土宗、曹洞宗等。同時,在大量圍繞教理、教義進行比較的對話實踐中,雖然宗教之間通過對話加深了對彼此信仰異同的認識,但持有不同宗教立場的信仰者在討論中不乏“自語型對話”現象,對于自身教義的介紹居多,態度上以自守、求和為貴,很難彼此深入,希望統合東西方宗教的教義理念、達成信仰層面的相互理解與融合的努力未見突破性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