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池田大作及其對話活動

創價學會第三代會長、國際創價學會會長池田大作十分重視文明間、宗教間開展廣泛對話的意義,并身體力行地在全世界范圍拓展文明對話與宗教對話。關于“對話”,池田大作認為,“世界很大,人類是多姿多彩的,相互交談就是相互學習,需要相互認知,相互尊敬”,“對話,是以人類為友、與世界同伍的過程”,“對話是能夠與威脅人類生命尊嚴的一切暴力相對峙的堡壘”[2]。可見,池田大作將“對話”理解為個人學習與成長的過程,是個人與社會聯結的過程,更是人類緊密聯結在一起,共同捍衛人類和平、對抗暴力的根本方式。本節,著重從東方佛教人物參與世界文明對話的角度來考察池田大作的對話。

首先,從時間上來說,池田對話開始時間較早。1893年在美國芝加哥召開的第一次世界宗教大會,是全世界范圍內東西方宗教的首次大規模集會,可以說是東西方各大代表性宗教的第一次正式接觸、交流與對話。但現代意義上的宗教對話運動,通常認為始于20世紀60年代,以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的成功召開為標志,這也是西方天主教正式開始與其他宗教相接觸,發起與其他宗教對話的開始。這一時期恰是日本創價學會開始向世界范圍拓展的重要發展期,池田大作作為創價學會的領導者,在考慮教團發展方向的同時,也開始關注并思考東西方文明如何順暢交流與交往的問題。1968年,池田大作與被譽為“歐洲統一之父”的庫德諾夫·卡雷爾基展開正式對談,二人圍繞東西方文明的差異性問題進行了探討,對談記錄后被整理成對談集『文明·西と東』[3],于1972年出版,這可謂池田對話的最初嘗試。但事實上,真正促使池田大作踏上對談之路的還是他與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前后10日累計40個小時的對話,二人圍繞21世紀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文明、不同文化和不同宗教交流與對話的必要條件和現代意義進行了深入探討,對談內容涵蓋和平論、環境論、文明論、文化論、教育論、東西方哲學、生死論、宇宙論等,還拓展到國際政治、經濟、科學技術等諸多領域,最終集成『二十一世紀への対話』[4]一書,后被譯成28種文字在全世界廣泛傳播,與湯因比的對談成為“池田對話”正式開始的標志。

其次,從對話性質上來看,“池田對話”具有文明對話與宗教對話的雙重性質。從20世紀60年代末到21世紀最初的十年,40余年的時間里,池田大作足跡遍及世界54個國家和地區,與各國政要、文化領域知名人士、教育界代表學者等展開對談,較多關注與人類存續、發展息息相關的重大問題,集中探討東西方文明及區域文化交流、交往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及其解決辦法,身體力行地積極倡導東西方文明對話與實踐。此外,池田大作還與具有不同宗教背景的人士展開對話,其中有基督教、伊斯蘭教、猶太教等一神教的代表,也有印度教、佛教、儒教等東方傳統宗教和思想的代表。其探討內容并非局限于宗教間教理、教義的比較,而是與對談者共同思考當代宗教的使命問題,努力挖掘深蘊于諸宗教內部的有利于當今世界和平與人類發展的共通價值,因此“池田對話”也可以說是當代宗教對話一種有現實關懷意義的嘗試。

再次,在對話中,池田大作始終立足東方佛學的視角來探討問題。泛言之,池田大作是大乘佛教徒,具言之,他是一名虔誠的日本佛教日蓮宗信徒。創價學會是日本當代新佛教團體,信奉獨具日本特色的、有800余年歷史的日蓮佛教,并以東方大乘佛教的代表性經典《法華經》為宗經。池田大作深刻研讀《法華經》,有自己的獨到見解,他始終努力闡發古老《法華經》中深蘊的當代價值,從“一念三千”“佛性互俱”等大乘佛教的《法華經》佛理出發,倡導文明、宗教對話與交流中雙方互相平等的地位,同時秉承日蓮佛教的宗教實踐理念,強調彼此尊重、包容并將和平對話進行到底的態度,可謂以東方佛學理念闡釋現代對話問題的一種堅持與嘗試。

最后,“人間論”特色的對話觀也體現出日本新佛教團體的思想特質。既有對人性的尊重,又具有典型性的大乘佛教之慈悲救世色彩。從池田的大量對談記錄來看,無論是與政治家、知識界或文藝界人士對談,還是與基督教、猶太教、伊斯蘭教、印度教等宗教界代表人物展開對話,池田大作始終圍繞世界和平、環境、人權、教育等與人類發展息息相關的重大社會問題、難題展開討論,他認為“人”自身的轉變是解決一切問題的關鍵,將“對話”之精義歸結為“人與人的交流”“心與心的聯結”。日語中“人間”一詞有三種意義,即個體的人、人的群體及其關系、人類居住的世界。據此“人間”的詞義,結合池田大作在對話過程中的闡釋,可以推知池田大作所謂的“人間”,至少具有兩種意義指向,即關于人類自身存在之“人性論”,人與人、人與宗教、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間性論”。從對話方式而言,池田大作秉持“一對一”“面對面”的尊重人性特質的“對話”,認為一切目標的達成都要從“人”自身的轉變開始,通過“對話”完成的人與人之間的磨礪和激發,即是一種“自利”同時“利他”的慈悲救世式的“人間革命”,可以實現人之善性本身的提升。同時,池田還密切關注人類發展的現實問題,與世界各國、各領域的有識之士共同探討救世良方,強調就如同個體的“人”不能獨立存活于社會一樣,“人類”同樣需要面對族群、自然界等“他者”。這種兼具“人性論”與“間性論”的對話理論,是日本當代新佛教團體的代表性思想。

一般來說,人們通常將基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等劃歸為西方宗教傳統的代表,表現出一神教的神本主義信仰特征,而以佛教、印度教、儒教、日本神道等為代表的東方宗教,則體現出多神信仰與民間信仰相結合、以祖先崇拜與宗族觀念為傳統根基的人文宗教特性。從這一角度思考,池田對話中反復強調的“人”的重要性,反映出東方信仰的共性與人文宗教的特質。池田大作作為當代宗教對話的代表人物和知名社會活動家,堪稱投身東西方文明、宗教對話活動的先行者,其在“對話”中不斷確立和發展的具有東方特色的對話理論進而也具有了實踐考察與理論辨析相結合的雙重意義。

主站蜘蛛池模板: 鲁甸县| 萨迦县| 海阳市| 石河子市| 永川市| 保康县| 北票市| 环江| 布拖县| 肥城市| 隆林| 河南省| 梁山县| 和林格尔县| 云浮市| 宁津县| 娄烦县| 合江县| 怀仁县| 石渠县| 德安县| 惠州市| 高邑县| 介休市| 湘乡市| 竹北市| 三亚市| 正镶白旗| 吴堡县| 买车| 新巴尔虎左旗| 钟祥市| 登封市| 寿光市| 商河县| 道孚县| 札达县| 利辛县| 永顺县| 桑植县| 富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