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車交通與城市社會:1905~1937年的上海
- 李沛霖
- 2229字
- 2019-10-21 14:52:29
緒論
一 研究對象和研究意義
(一)研究對象
文之嚴謹,有賴于對研究對象的準確界定。而回避其基本概念直接去研究問題,則不可取。鑒于此,研究首要之務,即須對研究對象進行厘清與界定。
1.城市
城市是人類文明進步的產物,因為“城市的發展要比鄉村迅速得多,城市是經濟、政治和人民的精神生活的中心,是前進的主要動力”。[1]而當今世界,“當前的某些經濟特點和問題,可以追溯到城市的起源和隨后發生的變化”。[2]中國是世界上城市歷史悠久、數量眾多的國家之一。然在古代,我國“城”與“市”的含義卻有不同。城是指都邑四周的城墻,“城,郭也,都邑之地,筑此以資保障者也”,“內為之城,城外為之郭”(《管子·度地》)。市則指商品交易的場所,“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周易·系辭》)。步入近代,1908年清政府頒布《城鎮鄉地方自治章程》規定,“城鄉行政分設,府、廳、州、縣治城廂為城,即今日之所謂市;城廂以外的市、鎮、村、莊、屯、集等,人口滿5萬以上的為鎮,人口不滿5萬的為鄉”,并賦予“各城之市權,計有學務、衛生、道路工程、農工商務、公共營業、財政及其他”。該章程是中國近代歷史上第一次用法律形式確認城鎮為基礎的行政建制。[3]由見,斯時對“城市”概念雖無整體性闡釋,但從零散表述中,仍見其端倪。
溯至當代,第一個以城市為研究對象的是地理學。地理學上的城市,是指地處交通方便的、覆蓋有一定面積的人群和房屋的密集結合體。經濟學家則認為,城市是一個擁有各種技能的人口集團,從事非農業勞動,主要依靠制造業和商業滿足居民需要的地方。社會學側重從“異質性居民聚居”和“具有綜合功能的社會共同體”的角度定義。如美國著名社會學家斯若別克說,“城市是有相當大的面積和相當高的人口密度的一個地域共同體,住著各種非農業的專業人員”。柏吉爾則言,“任何集居的地方,其中多數居民是從事非農業活動的,我們稱之為城市”。而美國《現代社會學辭典》對城市的解釋為:“人口密集,居住在一個比較小的地區,從事非農職業的人們。一個城市人口的活動是專業化的,而且在功能上互相關聯的,并有一個正式的政治體系所管制?!?a id="w004">[4]上述定義,基本代表了西方學界對“城市”的一般看法。
搜索我國相關文獻,《中國大百科全書·社會學卷》對城市的界定則為:大量異質性居民聚居,以非農職業為主,具有綜合功能的社會共同體。《中外城市知識詞典》對城市的定義是:區別于鄉村的一種相對永久性的大型聚落,是以非農業活動為主體,人口、經濟、政治、文化高度集聚的社會物質系統。由是,隨著現代經濟的發展,“城”與“市”逐漸融合,一體化為“城市”(city),更被明確定義為“以非農業活動和非農業人口為主的聚落”。[5]
2.公共交通
城市交通(urban transportation)是指在城市內為運送客、貨服務的交通,是城市系統中的子系統。城市交通由客運交通和貨運交通構成,重點是客運交通。城市交通分私人交通和公共交通兩部分。私人交通指步行和以自用車輛為交通工具的出行。[6]在城市化帶來的諸多問題中,城市交通總是最受關注的問題。因為城市組織、經濟發展、生態環境和生活質量等,都與城市交通有密切關系。[7]
屬于城市交通重要組成部分的“公共交通”(public transportation),則對城市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的發展及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均有重大影響,更是維系城市功能的重要方面。公共交通指城市內為方便公眾出行所營運的客運交通,是城市交通的重要組成部分。公共交通包括公共汽車、有軌電車、無軌電車、地下鐵道和出租汽車等城市客運系統。[8]也有論者雖表述不同,觀點實質相似。如將公共交通定義為“大中城市及其郊區,用各種運輸工具運送大量乘客的運輸系統”,[9]是指城市鐵路、地鐵、輕軌鐵路、有軌電車、公共汽車、無軌電車、單軌鐵路等交通工具組成的運輸體系[10]。即城市公共交通是在城市及其所管轄區范圍供公眾出行乘用的、經濟的、方便的諸種客運交通方式的總稱,使用各種客運工具的旅客運輸體系,是國家綜合運輸網中的樞紐和節點,是城市客運交通體系的主體,是城市建設和發展的重要基礎之一,包括公共汽車、電車、出租汽車、地鐵及輕軌等客運交通方式。[11]
可以說,公共交通是在城市一定區域內,利用公共汽(電)車、軌道交通車輛等工具和有關設施,按照核定的線路、站點、時間、票價運營,為社會公眾提供基本出行服務的社會公益性事業。[12]其是在城市陸地上按一定的間隔時間在固定路線上來回行駛、沿途停靠站點的交通形式,主要包括公共汽車、有軌電車、無軌電車和軌道交通等方式。[13]另有學者從更寬泛的角度定義,認為公共交通是城市中供公眾乘用的經濟方便的各種交通方式的總稱,是由公共汽車、電車、軌道交通、出租汽車、輪渡等交通方式組成的公共客運交通系統。[14]即廣義的公共交通是指在城市及其近郊范圍內方便居民和公眾出行,供人們使用的經濟型、方便型的各種客運交通方式的總稱。狹義的公共交通是指在規定的線路上,按固定的時刻表,以公開費率為城市人們提供短途客運服務的系統;是由常規公共汽車、快速公共汽車、電車、軌道交通、出租汽車、輪渡等多種交通方式組成的公共客運交通系統。[15]
不難發現,上述定義雖于表述中略有差異,但大致認為,電車是城市公共交通的主要工具和重要組成部分。雖然全面抗戰前[16]上?!肮步煌ㄔO備有電車,公共汽車,長途汽車等三種”,[17]但為求得事物發展規律的準確性,歷史研究的對象不應過于寬泛?;诖?,本研究以全面抗戰前在上海城市公共交通系統中占主導地位的電車事業為鵠的,而公共汽車、人力車、馬車和小車等其他交通載客方式均不在研究畛域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