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車交通與城市社會:1905~1937年的上海
- 李沛霖
- 452字
- 2019-10-21 14:52:31
第一章 城市電車運行的道路交通背景
上海租界,從1845年11月正式設立開始,至1943年8月結束,歷時近百年。在近代中國出現的所有租界中,上海租界開辟最早、存在時間最長、面積最大、管理機構最龐大、發展最為充分。1842年,中英政府簽訂《南京條約》,向英國開放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五個沿海城市作為通商口岸,準許英國商人帶家眷在五通商口岸居住、貿易,英國可在五口岸派駐領事、管事官“專理商賈事宜”。1843年11月8日,英國首任駐上海領事巴富爾來滬,17日上海正式宣布開埠,巴富爾經過同上海道臺宮慕久多次談判,達成辟設英租界協議。1845年11月29日,宮氏以告示公布協議《上海土地章程》,其被列強視為租界的根本大法,為租界制度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基礎。[1]即近代上海城市發展,始于1843年的開埠和開埠之后租界的辟設。外國人入居、西方建筑興起、現代道路興筑等,西方外來文化的進入,使上海從一個傳統的城鎮向近代城市發展邁開了步伐。[2]而隨著道路建設和城市發展,傳統的交通方式和新式交通在城市中混合并存,彼此間的博弈亦透視出近代城市公共交通發展的歷史時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