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基本框架

抗戰前,電車在上海城市公共交通系統中占主導地位,其是市民出行的主要參考,與城市生活緊密相連。由此,以電車業這一獨特視角,通過探究其運營態勢并推之與近代上海城市社會嬗變的關系,最終加深對其城市化進程的深刻理解。

第一章“城市電車運行的道路交通背景”。首先,從抗戰前上海城市區域面積擴張以及道路系統發展、道路技術改良等角度,探討城市社會空間和道路建設對電車事業的促動;其次,對近代上海傳統的城市公共交通方式,如小車、馬車和人力車業的運營態勢做出研證,由此延伸電車業將其逐步替代的歷史進程。

第二章“公共租界電車業的運營與管理”。戰前上海公共租界的電車業為上海制造電氣公司(英商電車公司)所壟斷。本部分首先探討該公司的組織方式和設備器材等狀況;其次,對其電車的運行路線和票制票價展開研討;最后,對該公司的營業收益和資本財務等情事做出研究,管窺公共租界電車業運營和管理的總體態勢。

第三章“法租界電車業的運營與管理”。戰前上海法租界的電車業為法商電車電燈公司所獨營。本部分首先對該公司的組織方式和設備器材等情事做出研判;其次,對其電車的運行路線和票制票價進行分析;最后,辨析該公司的營業收益和資本財務等狀況,從而洞悉法租界電車業運營與管理的發展脈絡。

第四章“華界電車業的運營與管理”。戰前上海華界的電車業為華商電車公司所壟斷。本部分首先分析該公司的組織方式和設備器材等狀況;其次,進一步分析其電車的運行路線和票制票價;最后,研判該公司的營業收益和資本財務等情事,從而管窺華界電車業運營和管理的發展全貌。

第五章“電車交通與城市人口的互動”。首先,在戰前上海工商業發展、就業機會增加及大量移民涌入城市的背景下,研討電車交通如何應對城市人口增長和人口需求日盛的局面;其次,從城市人口空間擴展、人口密度均衡化等方面,探尋電車交通在人口分布中所承負之角色;最后,從職業人口出行、商業活動交流等視角,研判電車交通對人口流動的影響,最終洞悉電車交通與城市人口的良性交互。

第六章“電車交通與城市治理的關聯”。首先,概述上海公共租界、法租界及華界當局為加強城市管理水平所設置的交通管理機構,以及對電車執業者和市民展開的考驗和訓練;其次,闡釋管理當局對電車行駛的速率、載客和路線、行車裝置等方面的管理,以及對電車停車站臺、停車場所和停駛標志等處的設定規范;最后,考察近代上海電車肇事的情事及相關統計,由此延伸出當局對交通肇事和違法行為的相應懲治,最終研判電車交通與上海城市治理的邏輯關聯。

第七章“電車交通與社會生活的推演”。首先,從時尚理念、時間觀念和規則意識等視角,管窺戰前電車交通在提升上海社會“現代性”過程中所發揮的作用;其次,通過民眾參與熱議及社會各界維權等向度,研判電車事業與城市“公共參與”的互動;最后,通過華界社會和民眾對外商電車侵入界內區域的排拒和抗爭,以及華界管理當局對外商電車侵入界內的交涉,管窺華界當局和華人社會爭取“國家利權”的不懈努力、勠力同心,最終洞悉電車交通與近代上海社會生活的相互推演。

一言以蔽之,近代電車事業的發軔進步與城市社會發展是城市史和社會經濟史研究的重要內容,但目前經濟史學界對于此類問題的研究尚嫌不足。而正是由于這些尤待關注且須解決的問題,本研究無疑具有一定的學術意義和理論創新,并對推進中國近代城市發展史和公共交通史的整體研究水平當有助益。從長遠言之,研討公共交通與城市發展,是應時代所需、順時勢所趨。通過把握本域研究的基本態勢和客觀規律,延伸對當代公共交通與中國城市發展的適度展望與未來思考,呈現有益的決策支持價值,才是研究常青的本源和推力。[83]


[1]《關于德國各政黨的最新材料》,《列寧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59,第264頁。

[2]〔英〕K.J.巴頓:《城市經濟學——理論和政策》,上海社會科學院部門經濟研究所城市和經濟研究室譯,商務印書館,1984,第14頁。

[3]王佃利、張莉萍主編《現代市政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第9頁。

[4]張鐘汝、章友德、陸健、胡申生編著《城市社會學》,上海大學出版社,2001,第2~4頁。

[5]《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委會編《中國大百科全書》第3卷,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9,第471頁。

[6]《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委會編《中國大百科全書》第11卷,第385頁。

[7]蔡君時:《世界公共交通》,同濟大學出版社,2001,第1頁。

[8]《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委會編《中國大百科全書》第3卷,第476~477頁。

[9]〔美〕不列顛百科全書公司:《不列顛百科全書(國際中文版)》,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不列顛全書編輯部譯,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9,第544頁。

[10]劉統畏:《交通通訊與國民經濟》,重慶出版社,1988,第114頁。

[11]楊兆升:《城市智能公共交通系統理論與方法》,中國鐵道出版社,2004,第1頁。

[12]交通運輸部道路運輸司編《城市公共交通管理概論》,人民交通出版社,2011,第4頁。

[13]劉賢騰:《交通方式競爭:論我國城市公共交通的發展》,南京大學出版社,2012,第3頁。

[14]劉波等:《城市公共交通管理》,中國發展出版社,2007,第1頁。

[15]閆平、宋瑞:《城市公共交通概論》,機械工業出版社,2011,第1頁。

[16]本書所提“戰前”,皆指“全面抗戰前”。

[17]上海市公用局編《十年來上海市公用事業之演進》,1937年7月編印,第76頁。

[18]夏征農主編《辭?!罚虾^o書出版社,1979,第346頁。

[19]Saskia Sassen,The Global City:New York,London,Tokyo,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1.

[20]參見英國拉夫堡大學“Globalization and World Cities Research Network”,2008年上海排名第8位;參見“The Global Cities Index 2010”,Foreign Policy,Rebecca Frankel特別報告,2010年上海排名第21位。

[21]張仲禮主編《近代上海城市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第6頁。

[22]鄒依仁:《舊上海人口變遷的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第90頁。

[23]蕭仁山:《論研究城市產生與發展的方法》,《城市經濟研究》1986年第6期。

[24]楊兆升:《城市智能公共交通系統理論與方法》,第1頁。

[25]劉波等:《城市公共交通管理》,第1頁。

[26]徐光遠主編《城市經濟學》,中國經濟出版社,2009,第164頁。

[27]〔美〕韋恩·奧圖、帕特里夏·亨德森:《公共交通、土地利用與城市形態》,龔迪嘉譯,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3,第14頁。

[28]《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委會編《中國大百科全書》第7卷,第518頁。

[29]蔡君時:《世界公共交通》,第16、36頁。

[30]吳景平等:《抗戰時期的上海經濟》,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第1頁。

[31]嵩生:《馬路上來往車輛之比較》,《申報》1923年4月14日,第21版。

[32]自近代至抗戰前,上海城市區域分為公共租界、法租界和華界(參見徐國楨《上海生活》,世界書局,1930,第62~63頁)。

[33]趙曾玨:《上海之公用事業》,上海商務印書館,1949,第53頁。

[34]《上海市公用局電車籌備處電車公司計劃書(三)》,1947年,上海市公用局電車公司籌備處檔案,上海檔案館藏(本研究所列檔案均為上海市檔案館藏,以下不再一一注明),檔號:Q423-1-23。

[35]楊兆升:《城市智能公共交通系統理論與方法》,第1頁。

[36]劉鳳良主編《經濟學》,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第184~188頁。

[37]馮云廷主編《城市經濟學》,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11,第363頁。

[38]《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委會編《中國大百科全書》第3卷,第483頁。

[39]劉統畏:《交通通訊與國民經濟》,第114頁。

[40]周里捷、姚振平:《大型活動地面公共交通運營組織與調度系統》,電子工業出版社,2011,“前言”,第1頁。

[41]徐光遠主編《城市經濟學》,第363頁。

[42]吳景平等:《抗戰時期的上海經濟》,第1頁。

[43]《上海市公用局關于華商電車加價及改筑軌道底角工程》,1931年6月~1933年3月,上海市公用局檔案,檔號:Q5-2-860。

[44]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歷了歷史上規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鎮化進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從1978年的18%上升到2014年的55%,城市發展成就舉世矚目。但是,近年來我國越來越多的城市患上“城市病”,環境污染、交通擁堵、房價虛高、管理粗放、應急遲緩等問題越來越突出,這些“城市病”給市民工作和生活帶來了許多不便,降低了人們的幸福感?!笆濉逼陂g,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新的發展理念,決心根治“城市病”。2015年,中央再次召開城市工作會議,指出“要提高城市治理能力,著力解決城市病等突出問題,不斷提升城市環境質量、人民生活質量、城市競爭力,建設和諧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現代化城市”。

[45]關于近代上海城市史的研究,西方學術界開始較早。民國時期關于上海史著作,主要為外人所撰。如英國人蘭寧與庫壽齡合寫的《上海史》,法國人梅朋、傅立德的《上海法租界史》,美國人卜舫濟的《上海簡史》,美國人密勒的《上海——冒險家的樂園》,美國人霍塞的《出賣上海灘》等。其中蘭寧與庫壽齡合寫的《上海史》,分別于1921年、1923年出版(兩大本),是用英文寫成的第一部翔實記載19世紀上海租界歷史的著作。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西方學界對上海近代城市史研究已經形成若干理論模式,并出版了大量的研究論著,這些研究成果的一部分在90年代后逐漸被翻譯成中文,具有代表性的有美國學者羅茲·墨菲《上?!F代中國的鑰匙》(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所譯,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魏斐德《上海警察(1927~1937)》(章紅等譯,人民出版社,2011),日本學者小濱正子《近代上海的公共性和國家》(日本研文出版社,2000),澳大利亞學者布賴恩·馬丁《上海青幫》(周育民譯,上海三聯書店,2002),法國學者白吉爾《上海史:走向現代之路》(王菊等譯,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4)等。就國內學術界而言,關乎上海城市史的研究著作亦持續展現。如鄒依仁編《舊上海人口變遷的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徐雪筠編《上海近代社會經濟發展概況(1882~1931)》(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5)、唐振常主編《上海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張仲禮主編《近代上海城市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忻平《從上海發現歷史——現代化進程中的上海人及其社會生活(1927~1937)》(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丁日初主編《上海近代經濟史(1895~1927)》第2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熊月之主編《上海通史》(15卷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上海檔案館編《上海租界志》(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1)、吳景平等編《抗戰時期的上海經濟》(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王榮華主編《上海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07)、王敏編《上海城市社會生活史》(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馬長林等編《上海公共租界城市管理研究》(中西書局,2011)等。

[46]甘作霖:《上海三電車公司之組織》,《東方雜志》第12卷第1號,1915年1月15日;《上海三電車公司之組織(續一號)》,《東方雜志》第12卷第4號,1915年4月1日。

[47]眉叔:《電車發明史》,《東方雜志》第14卷第12號,1917年12月15日。

[48]謝仁:《電車鐵道與汽車鐵道比較》,《東方雜志》第14卷第5號,1917年5月15日。

[49]復初:《北京電車業之調查(一)》,《大公報》1926年10月1日。

[50]沙公超:《中國各埠電車交通概況》,《東方雜志》第23卷第14號,1926年7月25日。

[51]董修甲:《京滬杭漢四大都市之市政》,上海大東書局,1931。

[52]付榮恩:《江浙市政考察記》,新大陸印刷公司,1931。

[53]交通部鐵道部交通史編纂委員會編《交通史·電政編》,交通部總務司,1936年10月編印。

[54]H.O.昆:《上海、天津和北平的電車》,《遠東評論》1937年2月。

[55]吳琢之:《都市合理化的交通工具》,《交通月刊》第1卷第1期,1937年,京華印書館。

[56]參見上海市交通運輸局公路交通史編寫委員會主編《上海公路運輸史》第1冊《近代部分》(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8)、上海市公用事業管理局編《上海公用事業(1840~1986)》(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周源和《上海交通話當年》(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2),王力群、齊鐵鍇《上海是輪子轉出來的——上海公共交通百年錄》(學林出版社,1999)、蔡君時《上海公用事業志》(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0)、陳文彬《近代化進程中的上海城市公共交通研究(1908~1937)》(學林出版社,2008)等。

[57]廖大偉:《華界陸上公交的發展與上海城市現代化的演進(1927~1937)》,《檔案與史學》2003年第3期。

[58]何益忠:《近代中國早期的城市交通與社會沖突——以上海為例》,《史林》2005年第4期。

[59]劉椿:《20世紀初上海城市客運業與官商互動模式的嬗變》,《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5期。

[60]徐濤:《自行車普及與近代上海社會》,《史林》2007年第1期。

[61]方華:《上海城市公共交通在城市發展中的作用(1843~1927年)》,《皖西學院學報》2008年第2期。

[62]張松、丁亮:《上海租界公共交通發展演進的歷史分析》,《城市規劃》2014年第1期。

[63]陳文彬:《近代化進程中的上海城市公共交通研究(1908~1937)》,博士學位論文,復旦大學,2004。

[64]陳文彬:《城市節奏的演進與近代上海公共交通的結構變遷》,《學術月刊》2005年第7期。

[65]陳文彬:《近代上海租界公共交通專營制度述評》,《社會科學》2008年第1期。

[66]陳文彬:《近代城市公共交通與市民生活:1908~1937年的上海》,《江西社會科學》2008年第3期。

[67]李沛霖:《公共交通與城市人口析論——以抗戰前上海電車業為基點的考察》,《民國檔案》2018年第2期。

[68]李沛霖:《公共交通與城市現代性:以上海電車為中心(1908~1937)》,《史林》2018年第3期(人大復印資料《中國近代史》2018年第9期全文轉載)。

[69]參見馬陵合《人力車:近代城市化的一個標尺——以上海公共租界為考察點》,《學術月刊》2003年第11期;邱國盛《從人力車看近代上海城市公共交通的演變》,《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2期。

[70]劉海巖:《電車、公共交通與近代天津城市發展》,《史林》2006年第3期。

[71]李玉梅:《民國時期北京電車公司研究》,博士學位論文,河北大學,2012。

[72]鮑成志:《試論新式公共交通興起與近代中國城市發展》,《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2期。

[73]李沛霖:《中國近代城市公共交通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17年第1期。

[74]王印煥:《交通近代化過程中人力車與電車的矛盾分析》,《史學月刊》2003年第4期。

[75]邱國盛:《人力車與近代城市公共交通的演變》,《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04年第4期。

[76]劉敬忠、李玉梅、李玉環:《民國初期北京電車與人力車的矛盾》,《蘭臺世界》2011年第11期。

[77]針對近代城市公共汽車業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于南京區域,可參見李建飛《民國時期的南京公共交通》,《南京史志》1997年第1期;王桂榮《60年多前南京人出行》,《江蘇地方志》2009年第6期;吳本榮《公共交通與南京城市近代化(1894~1937)》,《南京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1期;李沛霖《城市公共汽車事業考辨——以抗戰前“首都”南京為中心》(《歷史教學》2011年第18期)、《1930年代中國公共交通之翹楚——江南汽車公司》(《檔案與建設》2013年第11期)、《抗戰前南京城市財政與公共交通關聯考議》(《民國檔案》2014年第2期)、《民國首都城市公共交通管理略論(1927~1937)》(《學?!?014年第5期)、《近代公共交通與城市生活方式:抗戰前的“首都”南京》(《蘭州學刊》2014年第9期)、《公共交通與城市人口關系辨析——以民國時期南京為中心的考察》(《史學集刊》2014年第6期)、《民國時期南京公共交通工具博弈及政府因應》[《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9期]等。此外,其他城市的相關研究成果,亦有涌現,參見杜樂秀《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成都汽車客運業研究》,碩士學位論文,四川大學,2006;余曉峰《傳統與變革——從公共汽車的出現看成都近代城市公共交通的變遷》,碩士學位論文,四川師范大學,2007;艾智科《公共汽車:近代城市交通演變的一個標尺——以1929年到1931年的漢口為例》,碩士學位論文,四川大學,2007;李志紅《民國時期北京城市公共汽車事業研究(1935~1948)》,碩士學位論文,首都師范大學,2008;薛圣坤《重慶城市公共汽車事業研究(1933~1949)》,碩士學位論文,重慶師范大學,2012;李婧《民國時期杭州公共交通研究:以公共汽車為中心》,碩士學位論文,杭州師范大學,2012;張偉《抗戰時期重慶城市公共交通發展研究》,碩士學位論文,西南大學,2014;等等。

[78]參見江沛、熊亞平《鐵路與石家莊城市的崛起:1905~1937年》,《近代史研究》2005年第3期;江沛、徐倩倩《港口、鐵路與近代青島城市變動:1898~1937》,《安徽史學》2010年第1期;丁賢勇《新式交通與生活中的時間:以近代江南為例》(《史林》2005年第4期)、《浙贛鐵路與浙江中西部地區的發展:以1930年代為中心》(《近代史研究》2009年第3期)、《新式交通與近代江南交通格局的變動》(《史學月刊》2016年第8期);等等。

[79]〔法〕馬克·布洛赫:《為歷史學辯護》,張和聲等譯,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2,第40頁。

[80]〔英〕彼得·伯克:《法國史學革命:年鑒學派(1929~1989)》,劉永華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第2頁。

[81]張鐘汝、章友德、陸健、胡申生編著《城市社會學》,“序言”,第1頁。

[82]筆者在研究行文過程中,為便于理解及保持閱讀上的一致性,名稱將統一使用“英商電車公司、法商電車公司、華商電車公司”(不包括引文部分),特此說明。

[83]李沛霖:《中國近代城市公共交通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17年第1期。

主站蜘蛛池模板: 龙门县| 黔南| 集安市| 濮阳市| 屏东县| 陕西省| 庆云县| 黔东| 西乌珠穆沁旗| 台北市| 长岛县| 陕西省| 台南市| 宜君县| 固安县| 海盐县| 和田县| 平山县| 庆安县| 北安市| 林甸县| 昆山市| 调兵山市| 微山县| 洛南县| 屏边| 本溪| 双辽市| 滨州市| 无棣县| 北安市| 旬阳县| 上栗县| 石林| 曲阜市| 望都县| 福泉市| 威海市| 都江堰市| 凤阳县| 班戈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