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相關概念的界定
一 書院和講會
(一)書院
書院作為中國古代教育史上獨特的教育機構,源于唐末,至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詔令天下所有書院均改為各級學堂止,先后存續了一千多年。其間,書院的性質﹑特點﹑功能和地位等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很難對其下一個準確﹑全面而又簡明扼要的定義。較有代表性的對書院概念的界定,例如,教育史專家毛禮銳先生稱“書院是自北宋至清代的一種重要的教育組織,它在這一歷史時期中,在政治上和教育上都有其重要的地位,起過相當大的作用”[113];也有學者概括“書院是中國封建社會特有的一種教育組織”[114]。一些大型的工具書中對書院概念做了界定,例如1989年版《辭海》稱書院是“古代私人或官府所立講學肄業之所”[115];1991年顧明遠主編的《教育大辭典》“書院” 條釋其為“中國古代教育機構”[116];1993年版《辭源》“書院”條稱之為“唐代中書省修書或侍講的機構……宋至清私人或官府所立肄業之所”[117]。以上種種提法,均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又存在不同程度的模糊性。其根本原因在于對書院的性質和特征理解不同。其實無論何種性質、何種類型的書院,其本質特征是一致的,即存在教學活動,是一種教育機構。本論文采用了學界普遍認為較為權威的1993年版《辭源》中對書院概念的提法,即:書院是源于唐末延至清末的,由私人或官府所立的講學肄業之所。本論文所涉及的安徽書院只包括作為教育組織的機構,而基本不涉及單純作為藏書或供祀機構的書院。
(二)講會
《教育大辭典·中國古代教育史卷》對“講會”的解釋是:“與書院教學、學術活動相聯系的學術組織。名稱最早見于宋朱熹《白鹿講會次卜文韻》詩。”[118]《中國書院辭典》對講會的解釋為:“講會,又稱聯講會。一種與書院教學、學術活動相聯系的學術組織。開展活動時,一般均有特定課題,或有關讀書、問難、規勸等具體內容。據講會規約,規定時間、地點、主持人等。宋淳熙六年(1179)朱熹曾以《白鹿講會次卜文韻》賦詩;明代以胡居仁倡辦較早,到明中葉,漸及南北,規矩亦趨邃密,如惜陰會、青原會、紫陽會、東林會等。”[119]《中國教育史研究·明清分卷》:“講會是書院講學的一種形式。其目的在相互探討爭辯,或發揮一個學派的精義,或辨析不同學派之間的差異。講會地點可在書院,也可在書院之外。南宋的鵝湖之會,首開不同學派同臺論辯之先河,奠定了書院講會的良好傳統。入明以來,王守仁重振理學,講會乃大盛。”[120]講會與書院、文社密切相關。很多頗有影響的書院,在講學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甚至出現會講式書院。張正藩先生曾言:“書院有會講式書院,有考課式書院,而明以會講式之書院為盛。”[121]本書 “講會”的概念認同并采用陳時龍的概括,認為“講會是活躍于明代中后期、伴隨著陽明學的發展而發展起來的,以理學家為領袖,以諸生為主體,以培植學問和道德修養為目的,以四書五經為內容,依托于書院、會館、精舍、宗祠等場所而舉行的定期或不定期的學術集會。”[122]
二 安徽建省和三大文化區
(一)安徽省
安徽歷史悠久,早在三四十萬年以前的舊石器時代(六十萬年到一萬年以前),就有古人類“和縣猿人”的活動蹤跡。新石器時代(一萬年到四千年以前)安徽是著名的仰韶文化、龍山文化、青蓮文化和印紋釉陶文化的地域。夏朝相傳建國于今天安徽境內。史載:“禹會諸侯于涂山,執玉帛者萬國。”[123]商朝的許多部落,當時都居住在現在安徽境內,如位于今六安市北的六、蕭縣境內的蕭、亳縣境內的焦、巢湖岸邊的巢、亳縣北部的危等。春秋爭霸,安徽先后為吳、越、楚所有。戰國后期,安徽全境并歸強楚。秦滅六國,在安徽設立五郡。西漢時期又增加封國,在安徽境內設立十郡國。三國時期安徽境內為吳、魏兩國分割。到了西晉,安徽地區的郡縣繼續增加,共有十四郡國,分屬徐、豫、揚三州。隋朝在安徽境內設五十個縣,涉及十六個州、郡。唐對全國政區進行了大規模的調整,安徽地區分屬河南(今安徽淮河以北地區)、淮南(今安徽淮河以南,長江以北地區)、江南(今安徽長江以南地區)三道。北宋將全國分為二十三路,安徽分屬江南東路、淮南東路、淮西西路、京西北路四路。元在今安徽境內設六十一縣,涉及十一個州,十三個路、府。
明代因開國皇帝朱元璋出生于鳳陽,安徽的行政區劃也處在顯赫的位置。明朝實行三級區劃,南北直隸和布政使司為一級區劃,府、直隸州(廳)為二級區劃,散州、縣(廳)為三級區劃。安徽屬于南直隸西部地區,設鳳陽、廬州、安慶、太平、池州、寧國、徽州七府,以及徐、滁、和、廣德四直隸州。
清初襲明制,安徽屬南直隸一部。順治二年閏六月乙巳(1645年8月19日)屬江南省。[124]康熙六年七月甲寅(1667年8月30日)改江南左布政使司為安徽布政使司,析江南省屬之安慶、徽州、寧國、池州、太平、廬州、鳳陽七府,廣德、滁、和三直隸州來屬。安徽建省始于此,省會寄治于江蘇省屬之江寧府。[125]雍正二年九月己未(1724年11月4日)升六安、泗、潁、亳四州為直隸州。十三年七月己酉(1735年8月29日)升潁州直隸州為府,降亳州直隸州為散州。[126]乾隆二十五年(1760)安徽布政使司自江寧府徙駐于安慶府,安慶府始為省會。[127]咸豐三年三月十七日(1853年4月24日)徙省會于廬州府。[128]同治元年(1862)復徙省會于安慶府。[129]至清末,安徽省領府八:安慶、徽州、寧國、池州、太平、廬州、鳳陽、潁州;直隸州五:廣德、滁、和、六安、泗。
(二)三大文化區
文化區(Culture Region)是指某種文化特征在空間上的分布。文化區是人類文化的空間結構形式,也是歷史文化發展的累積與凝結。長期以來,文化區的界說雖然異見歧出,莫衷一是,但是大致可歸為兩大類別。其一,認為文化區僅是一種理智概念與分類范疇,作為先驗的方法以整理、敘述、分析各地紛雜的文化內容。著名人類學家克魯伯、洛伊等都曾把文化區稱為文化的空間類別,威斯勒的“年代與區域假說”,更是把文化區視作復原文化歷史的良好工具。其二,與上述觀點截然不同,認為文化區是一種客觀存在的地理實體與文化形式。21世紀初,薩皮爾就曾論述道:“文化區是地理上相互毗連的部族群體,這些群體擁有許多共同的文化特質,并以此與其它群體相區別。”[130]文化區一般有三種概念:形式文化區(Formal Culture Regions)、功能文化區(Functional Culture Regions)和鄉土文化區(Vernacular Culture Regions)。形式文化區是一種或多種相互有聯系的文化特征所分布的地理范圍;[131]某種受政治、經濟或社會功能影響的文化特征,其空間范圍則是功能文化區,例如安徽各層級的行政區,就是一個個不同的功能文化區;鄉土文化區(也稱感覺文化區),即存在于人們頭腦中的區域意識,這種區域意識是在對當地文化的感性認識中產生的。
本文所論述的文化區基本上屬于形式文化區,即根據方言、宗教、風俗、學術文化等多項主導因子的地域分布特征劃分出來的地理區域,也可以說是對各項單一文化要素的地域分布特點進行研究的一個總結。根據這一標準來劃分安徽文化區,可以劃為皖北、皖中、皖南三個文化區。以清代安徽建省時的行政區劃為例,皖北文化區主要是指鳳陽府、滁州直隸州所包含的地域范圍,以淮河文化為主;皖中文化區主要是指安慶府、廬州府、和州直隸州所包含的地域范圍,以桐城文化為代表;皖南文化區主要是指徽州府、寧國府、池州府、太平府、廣德直隸州所包含的地域范圍,以徽州文化為代表。
[1]毛澤東:《湖南自修大學創立宣言》,《新時代》第1卷第1號,1923年4月15日。
[2]胡適:《書院的歷史與精神》,《教育與人生》1923年第9期。
[3]有關書院的研究論文和資料、專著等發表情況,主要根據中國知網《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統計,并參考鄧洪波等編《中國書院研究論文索引(1923—1990)》,《中國書院辭典》附錄二,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鄧洪波等編《中國書院研究論文索引(1991—1997)》,《中國書院》第2輯,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鄧洪波等編《中國書院研究論文索引(1998)》,《中國書院》第3輯,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鄧洪波等編《中國書院研究論文索引(1999—2001)》,《中國書院》第5輯,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鄧洪波等編《中國書院研究論文索引(2002—2003)》,《中國書院》第6輯,湖南教育出版社,2004;鄧洪波等編《中國書院研究論文索引(2004—2005)》,《中國書院》第7輯,湖南大學出版社,2008;鄧洪波等編《八十三年來的中國書院研究》,《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3期。
[4]劉海峰:《“書院學”引論》,《教育評論》1994年第5期。
[5]季嘯風主編《中國書院辭典》,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
[6]趙所生、薛正興主編《中國歷代書院志》(全16冊),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5。
[7]陳谷嘉、鄧洪波主編《中國書院史資料》(全3冊),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8]鄧洪波主編《中國書院學規集成》(全3卷),上海:中西書局,2011。
[9]胡適:《書院制史略》,《東方雜志》1924年第21卷第3期。
[10]曹松葉:《宋元明清書院概況》,《中山大學語言歷史研究所周刊》第10輯第111~115期,1929年12月至1930年1月。
[11]柳詒徵:《江蘇書院志初稿》,《江蘇國學圖書館年刊》1931年8月第4期。
[12]陳東原:《書院史略》,《學風》1931年第1卷第9期。
[13]吳景賢:《安徽書院志》、《安徽書院沿革考》,《學風》1932年第2卷第4~8期連載。
[14]王蘭蔭:《河北省書院志初稿》,《師大月刊》1936年第25期、第29期。
[15]錢穆:《五代時之書院》,《貴善半月刊》1941年2卷17期。
[16]章柳泉:《中國書院史話——宋元明清書院的演變及其內容》,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1。
[17]李國鈞主編《中國書院史》,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
[18]陳雯怡:《由官學到書院——從制度與理念的互動看宋代教育的演變》,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4,第15頁。
[19]白新良:《中國古代書院發展史》,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1995。
[20]鄧洪波:《中國書院史》,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4。
[21]鄧洪波:《中國書院史研究》,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6,第305~322頁。
[22]鄧洪波:《中國書院史研究》,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6,第512頁。
[23]王蘭蔭:《河北書院志初稿》,《師大月刊》1936年第25~29期。
[24]王蘭蔭:《山東書院志初稿》,《師大月刊》1935年第29期。
[25]容肇祖:《學海堂考》,《嶺南學報》1934年第3卷第4期。
[26]徐梓:《元代書院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
[27]劉衛東、高尚剛:《河南書院教育史》,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
[28]李才棟:《江西古代書院研究》,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
[29]胡昭曦:《四川書院史》,成都:巴蜀書社,2000。
[30]楊慎初、朱漢民、鄧洪波:《岳麓書院史略》,長沙:岳麓書社,1986。
[31]李才棟:《白鹿洞書院史略》,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9。
[32]朱漢民:《岳麓書院的歷史與傳統》,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1996。
[33]陳瑞、方英:《十戶之村不廢誦讀——徽州古書院》,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2。
[34]李偉:《山東書院史話》,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4。
[35]白新良:《明清書院研究》,北京:故宮出版社,2012。
[36]盛朗西:《中國書院制度》,上海:中華書局,1934。
[37]劉伯驥:《廣東書院制度·序》,臺北:“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58。
[38]鄧洪波等:《八十三年來的中國書院研究》,《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3期。
[39]孫彥民:《宋代書院制度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1963,第8 頁。
[40]陳谷嘉、鄧洪波主編《中國書院制度研究》,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41]張正藩:《中國書院制度考略》,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1。
[42]丁鋼、劉琪:《書院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
[43]楊布生、彭定國編著《中國書院與傳統文化》,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
[44]胡青:《書院的社會功能及其文化特色》,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
[45]朱漢民、鄧洪波、高峰煜:《長江流域的書院》,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46]丁鋼、劉琪:《書院與中國文化·前言》,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
[47]陳東原:《清代書院風氣之變遷》,《學風》1933年第3卷第5期。
[48]吳萬居:《宋代書院與宋代學術之關系》,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
[49]朱漢民:《湖湘學派與岳麓書院》,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1。
[50]朱文杰:《東林書院與東林黨》,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6。
[51]錢茂偉:《姚江書院派研究》,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5。
[52]王建梁:《清代書院與漢學的互動研究》,博士學位論文,北京師范大學,2002。
[53]徐雁平:《清代東南書院與學術及文學》,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
[54]劉玉才:《清代書院與學術變遷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55]劉玉才:《清代書院與學術變遷研究·前言》,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56]康有為:《請飭各省改書院淫祠為學堂折》,《中國近代學制史料》第一輯下冊,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6,第439頁。
[57]光緒二十四年五月二十二日上諭,朱壽朋《光緒朝東華錄》四,北京:中華書局,1958。
[58]光緒二十七年八月初二日上諭,朱壽朋《光緒朝東華錄》四,北京:中華書局,1958。
[59]劉少雪:《書院改制與中國高等教育近代化》,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4。
[60]桑兵:《晚清學堂學生與社會變遷》,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61]田正平主編《中國教育史研究·近代分卷》,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62]劉少雪:《書院改制與中國高等教育近代化》,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4,第11頁。
[63]張傳燧、李卯:《晚清書院改制與近代學制建立的本土基礎》,《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2年第3期;《人大復印資料·教育學》2013年第1期全文轉載。
[64]邱小云:《書院教育的校園文化特征及其歷史地位》,《贛南師范學院學報》1994年第4期。
[65]張宇:《古代書院教育特點及其現代啟示》,《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04年第1期。
[66]張輝:《復修懿范,繼美前賢——論我國古代書院教育的人文理念及現代啟示》,《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4期。
[67]陳谷嘉:《中國古代書院教育理念及人文精神再論》,《大學教育科學》2006年第3期。
[68]譚曙光:《古代書院的人文特質及其對現代教育的啟示》,《江蘇教育研究》2007年第9期。
[69]王娟:《中國古代書院教育活力探源》,《教育探索》2007年第10期。
[70]周景春、朱興濤:《中國書院教育的理念及其現代啟示》,《現代教育科學》2009年第2期。
[71]蔣春洋:《書院教育傳統與當代研究生教育》,《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5期。
[72]于華梅:《書院教育特色及其對高校研究性學習的啟示》,《中國農業教育》2005年第6期。
[73]魏軍蘭:《論書院的教學特點及對研究生培養的借鑒意義》,《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1期。
[74]官志隆:《宋代書院教育與教材教法》,碩士學位論文,臺灣“國立”彰化師范大學國文研究所,2002。
[75]林凌:《古代書院教育對于現今課改的啟示》,碩士學位論文,福建師范大學,2004。
[76]楊慎初:《中國建筑藝術全集:書院建筑》,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1。
[77]王鎮華:《書院教育與建筑:臺灣書院實例之研究》,臺北:故鄉出版社,1986。
[78]楊慎初:《中國書院文化與建筑》,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79]鄧洪波:《中國書院楹聯》,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1999。
[80]梁申威:《中國書院對聯》,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
[81]金相根:《韓國書院制度之研究》,臺灣: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1966。
[82]閔丙河:《朝鮮書院的經濟構造》,〔韓〕《大東文化研究》1968年第5期。
[83]李春熙《李朝書院文庫目錄》,韓國國會圖書館,1969。
[84]崔完基:《韓國書院考》,〔韓〕《歷史教育》1975年第18期。
[85]丁淳睦:《韓國書院教育制度研究》,韓國嶺南大學民族文化研究所,1979。
[86]大久保英子:《明清時代書院的研究》,東京:國書刊行會,1976。
[87]畢乃德:《上海格致書院:向中國人傳播西方科學的嘗試》,《中國近代科學先驅徐壽父子研究》,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8。
[88]Busch Heinrich,The Tung-Lin Academy and It’s Political and Philosophical Significance, New York: Columbia Press,1953.
[89]Linda A.,Walton, Academies and Society in Southem Sung China,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i Press,1999.
[90]〔美〕本杰明·艾爾曼:《從理學到樸學:中華帝國晚期思想與社會變化面面觀》,趙剛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5,第80~84頁、第95頁。
[91]Benjamin A.Elman,From Philosoph to Philosophy: Intellectual and Socia Aspects of Change in Late Imperial China,pp. 112-137、254-256.
[92]張雨青:《安徽書院考》,《安徽史學》1985年第5期。
[93]宋良文:《安徽歷史上的書院》,《安徽教育》1986年第9期。
[94]白新良:《安徽書院考述》,《史學集刊》1993年第2期。
[95]劉秉錚:《論徽州的書院》,《江淮論壇》1993年第3期。
[96]卞國金:《亙古教育話書院》,《大學圖書情報學刊》2000年第3期。
[97]李琳琦:《略論徽州書院與徽州學術思想之演變》,《學術界》1998年第6期。
[98]李琳琦:《徽州書院略論》,《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1999年第2期。
[99]李琳琦:《清代書院的教學和經營管理特色》,《清史研究》1999年第3期。
[100]李琳琦:《明清徽州書院的官學化與科舉化》,《歷史研究》2001年第6期。
[101]李琳琦、張曉婧:《明代安徽書院的數量、分布特征及其原因分析》,《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6年第4期。
[102]李琳琦:《徽商與明清徽州教育》,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103]李琳琦:《徽州教育》,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
[104]莊華峰:《明清徽州書院考述》,《江淮論壇》1993年第3期。
[105]陳孔祥:《論學術名流與徽州書院的興盛》,《歷史檔案》2005年第4期。
[106]陳孔祥:《明清時期徽州書院辦學成功的因素》,《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2期。
[107]陳瑞:《元代安徽地區的書院》,《合肥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1期。
[108]江小角:《姚鼐主講安徽書院述略》,《合肥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6期。
[109]江小角、王蔚林:《敬敷書院與皖江文化遺產開發利用的思考》,《沈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5期。
[110]汪青松:《敬敷書院與皖江文化的和合內涵》,《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6期。
[111]徐雁平:《書院與桐城文派傳衍考論》,《南京曉莊學院學報》2006年第1期。
[112]陽光寧:《池州書院的歷史文化考述》,《池州學院學報》2010年第1期。
[113]毛禮銳、沈灌群等:《中國古代教育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第314頁。
[114]王廷:《元代書院考略》,《中國史研究》1984年第1期。
[115]《辭海》(上),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9,第273頁。
[116]顧明遠主編《教育大辭典》第8冊,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第54頁。
[117]《辭源(合訂本)》,北京:商務印書館,1993,第790頁。
[118]《教育大辭典》編委會:《教育大辭典·中國古代教育史卷》,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第145頁。
[119]季嘯風主編《中國書院辭典》,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第700頁。
[120]周德昌:《中國教育史研究·明清分卷》,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5,第102頁。
[121]張正藩:《中國書院制度考略》,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85,第64頁。.
[122]陳時龍:《明代中晚期講學活動(1526-1626)》,博士學位論文,復旦大學,2004,第14頁。
[123]楊伯峻:《春秋左傳注·哀公七年》,北京:中華書局,1981,第1645頁。
[124]《清世祖實錄》卷18。
[125]《清圣祖實錄》卷23。
[126]嘉慶《重修一統志》卷73。
[127]嘉慶《重修一統志》卷73。
[128]《咸豐三年三月十七日朱批李嘉端片》。
[129]《清朝續文獻通考》卷313。
[130]中國地理學會歷史地理專業委員會:《歷史地理》第9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131]王恩涌:《文化地理學》,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5,第4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