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早期經濟法文獻輯注與研究
- 張世明 王濟東
- 329字
- 2019-10-18 16:22:23
五 戰時物價(戰時物價構成)
戰時經濟法第四章為戰時物價之規定。
德國物價政策,以1936年第二次四年計劃為分歧點,在前為物價統制(Preiskontrolle)時代,其后為物價構成(Preisbildung)時代。即自1933年國社黨樹立政權,設物價統制官(Reichstreu-h?nder)[4]而實施物價統制,至1936年第二次四年計劃開始時,復設物價構成官(Reichskommissar für die Preisbildung)[5]而實施物價構成。國家價格構成官系直接隸屬于總統,其權力非常強大,持有一切商品價格,手續費之決定與監督之權力。
戰時經濟法第四章關于戰時價格之規定,在第22條規定有“各種財貨及支付之價格及收益,依戰時統制國民經濟原則而構成”,以作為戰時物價構成之原則。所謂戰時統制國民經濟之原則,即戰時經濟之節約利得,務須使用于為物價降低。例如公害為缺乏燃料而限制熱水供給,即其燃料節約所得應歸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