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早期經濟法文獻輯注與研究
- 張世明 王濟東
- 429字
- 2019-10-18 16:22:23
三 戰時財政(戰時租稅)
在1939年9月4日戰時經濟法之第二年,戰時租稅亦即戰時財政,第一為對于所得物之戰時附加稅,第二為對啤酒及煙草之戰時附加稅,第三為對火酒之戰時附加稅,第四為對香檳之戰時附加稅,第五為各省市縣及公共法團之戰時捐。
第一,對于所得稅之戰時附加稅,所得2400馬克者,課以比以前所得稅之50%之附加稅。此種收入額,1939年為15億馬克,自第二年度起為25億馬克。
第二,對啤酒及煙草之戰時附加稅,即對消費者所征20%之價格稅。
第三,對火酒之戰時附加稅,為每100立脫爾275馬克提高至375馬克。
第四,對香檳戰時附加稅,每瓶課1馬克或50芬尼。上述三種戰時消費稅,1939年收入約6億馬克,自40年度起每年估計12億至13億馬克。以前之消費稅與戰時所增之消費稅今計,每年可收入35億至40億馬克。
第五,對各省市縣及公共法團之戰時捐,即將以前各地所征之地方稅及地方附加稅,附征15%之戰時捐,以繳納國庫。而此等財源則由節約而來。據1939年《銀行雜志》(Bankarchiv)估計,此戰時捐1939年為30億馬克,自40年度起,每年約50億馬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