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西經濟:改革開放四十年
- 景世民 張文麗
- 5906字
- 2019-10-18 16:26:32
第一節 改革開放以來山西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歷程
改革開放40年來,山西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經歷了改革開放初期快速發展、農業經濟調整發展、農村經濟發展優化轉型和新時代高質量發展四個階段??傮w來看,全省農業和農村經濟內部結構不斷優化,產業化和現代化水平不斷提高,農村經濟發展的內涵更加豐富。
一 改革開放初期快速發展階段(1978~1990年)
1978年,山西農村開始普遍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通過小段作業、定額計酬、包工包產、聯產計酬、專業承包、包產到戶等多種形式,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基礎的新型合作經濟逐步成為山西農業經濟的主體,農村原有的社員自營經濟和個體經濟成為農業經濟的重要補充。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極大地調動了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為有統有分、統分結合、因地制宜地推動農業生產發展創造了良好條件。全省農業承包的領域不斷拓展和完善,從種植業逐步發展到林業、牧業、水利和農機制造與服務領域,農業生產經營效率也隨之大幅提升,山西農業出現了生產發展、經濟繁榮的大好局面。
在農業經營體制改革的同時,這一時期山西從加強農業基礎地位出發,極大地增加了對農業的投入,鄉、村兩級采用多種政策和經濟舉措調動農民積極性、增加農業新技術推廣應用、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資金重點投入新建、續建和修復水利工程、加固病險水庫、鹽堿地開發治理、農業技術服務體系建設等方面,有效恢復和提升了農業生產能力。特別是1989年全省重點組織實施了“豐收計劃”[1]、“溫飽工程”[2]、“星火計劃”[3]、“六六六”[4]工程,同時還開展了以集體承包為主的多種形式的技術承包活動。這些舉措有力地促進了全省農、林、牧、漁業生產的全面快速發展,種植業內部結構也由糧食、經濟作物二元結構向糧食、經濟、飼料作物三元結構過渡,基本實現了由單一追求數量高產型向以效益為中心的高產、優質、高效的農業生產格局轉變。
家庭經營的多樣化和隨之帶來的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激活了農業經濟,增加了農民收入,為全省農業生產提供了資金和物質基礎。這一時期全省各地農業“專業戶”和“重點戶”不斷出現和發展壯大。專業戶和重點戶充分利用了農村零散的資源和勞動力,出現了個體私營經濟和股份合作制等多種形式的經濟聯合體,從而集中了更多的資金、人力、物力和技術力量,有力促進了全省農村商品生產的發展和多樣化的經濟聯合。
多種經營的發展和“兩戶”的興起發展,促進了鄉鎮企業的出現和發展。1979年國務院頒布《關于發展社隊企業若干問題的規定》后,山西先后出臺了一系列扶持社隊企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全省社隊企業開始迅速發展,最終為全省鄉鎮企業的大發展奠定了基礎。1984年黨中央、國務院批轉農牧漁業部《關于開創社隊企業新局面的報告》,提出將“社隊企業”改稱“鄉鎮企業”。同年,山西對全省社隊企業發展做出“進一步完善社隊企業的責任制”“繼續抓好企業整頓,全面提高經濟效益”等七項要求,將鄉鎮企業作為振興地方經濟的突破口。1985年,中共山西省委、省政府做出《關于加速發展鄉鎮企業的決定》,對鄉鎮企業的作用做出肯定,并且提出了關于加速發展鄉鎮企業的具體方針政策。全省鄉鎮企業由此迅速發展起來,而且逐步突破了鄉、村兩級辦企業的框架,實行“五個輪子”[5]一起轉,從單一經濟形式過渡到多層次的經濟形式;突破了封閉式企業的“三就地”[6],發揮各自優勢進行廣泛的協作和聯合;突破了鄉辦鄉有、村辦村有、個人辦個人有的模式,出現了股份合作經營形式;實行新的經營管理,推行“一包三改”[7]的新經營管理制度。鄉鎮企業的快速發展標志著山西農業經濟開始從自給半自給經濟向大規模的商品生產轉化、從傳統農業向傳統農業與現代農業相結合的方向轉化。
在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多種經營發展以及鄉鎮企業發展的基礎上,山西農業經濟發展初步出現了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新趨勢,各地從自己的資源優勢出發,著力培養主導產業,積極興辦農產品加工企業,努力探索產加銷“一條龍”、貿工農一體化經營方式,以糧食、畜牧、水果和蔬菜為主的主導產業和農副產品生產基地建設較快發展,一大批從事農產品加工、經銷的龍頭企業也開始逐步崛起。
二 農業經濟調整發展階段(1991~2000年)
在改革開放后全省農產品產量大幅增加的基礎上,山西逐步改革農產品購銷體制,先后對水果、水產品、畜產品、蔬菜的經營實行市場調節,相繼放開了糧食、棉花、油料、甜菜等農產品的市場價格,為全省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村全面轉入市場經濟開辟了道路。這一階段的農業發展以提高農業經濟效益為核心,以調整結構為突破口,以種養加、農工商、內外貿、農科教結合為基本途徑,農業現代化、商品化步伐不斷加快。種植業結構向效益型調整,在將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種植比例由8∶2調整為7∶3的基礎上,優質農產品品種比重繼續增加,糧食作物中小麥、玉米、高粱和豆類的種植面積不斷擴大,市場需求較好的豌豆、綠豆、莜麥等名優小雜糧生產發展較快,傳統的棉花、油料、甜菜、煙葉、藥材、桑麻等經濟作物種植也逐步發展起來。畜牧業、林業和農產品加工業發展迅速,初步形成了農林牧全面發展、種養加綜合協調的大農業結構。通過實施“星火”“燎原”“豐收”三大計劃和一批重點工程項目,節水灌溉農業和旱作農業綜合配套技術迅速推廣,全省農業發展的重點開始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資源利用率、產出率,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加快實現農業的集約經營,實現高產與高效的統一。
農業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和優化,為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奠定了堅實基礎。1992~1994年,山西開展了探索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具體實踐,全省各地農業產業化實踐的力度不斷加大,不同形式的產業化模式初具雛形,一批農業產業化開發的典型也逐步涌現。按照以工促農、農工商一體化、種養加“一條龍”的思想,山西興建了一批科技含量高、起點高、產品附加值高的農產品加工企業,糧、畜、果三大產品加工的廣度與深度不斷加大。1995年山西農村工作會議明確提出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的任務,同年10月全省農村小康建設陽泉會議明確提出把產業化作為山西農村改革與農業發展的主攻方向。以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優化為基礎,在資源比較優勢驅動和產業政策的引導下,山西農業生產布局逐步向優勢產區集中,逐漸形成了運城的蘋果、呂梁的紅棗、長治的小米、晉中的蔬菜、晉北一帶的小雜糧等一批布局相對集中、區域特色明顯的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初步奠定了全省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的基本方向和格局。1997年山西省委、省政府下發《關于進一步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實施意見》,農業產業化經營進入實質性推進階段:一是將農副產品加工業作為全省新的經濟增長點,將“三基四重”[8]完善為“三基五重”;二是通過實施集團化戰略,組建農副產品加工大型龍頭企業;三是依托山西大學、山西農業大學等科研機構,采用高新技術,確保農副產品加工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四是加快企業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改制步伐,增強農副產品加工企業內在活力。山西農業產業化經營開始以市場為導向,扶持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開發名優農產品,積極探索有中國特色、符合山西實際的農業產業化開發之路,從而在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基礎上,努力推進農業經濟發展的第二次飛躍。到2000年,全省農副產品加工業已基本形成貿工農、產供銷一體化的生產經營方式,成為全省農業產業化的核心產業。與此同時,在大力發展雜糧、干鮮果、草食畜牧、蔬菜等四大產業的基礎上,山西省形成了一批具有區域特色的優質農產品基地、商品糧基地和小雜糧基地,山西農業產業化進入實質性推進、大跨步發展的新階段,有力促進了全省農業經濟的穩步發展。
三 農村經濟發展優化轉型期(2001~2012年)
這一階段,山西在穩定發展糧食生產基礎上大力發展特色主導產業,全省農業產業結構進一步調整優化。
21世紀初期,面對當時糧食產量大幅下降的嚴峻形勢,山西采取了糧食收購保護價等一系列穩定糧食生產的政策舉措,迅速扭轉了糧食生產的下滑勢頭。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基礎上,山西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從“八五”和“九五”時期的適應性調整向更加積極主動的戰略性調整轉變,種養業品種結構進一步優化,特色農業發展迅速,優質雜糧、草食畜、水果、蔬菜四大特色主導產業向優勢區域集中,林果苗木、農作物制種、特種養殖、中藥材四大亮點產業不斷發展壯大。2009年山西又啟動了總投資300億元的晉中、運城、大同三個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著力實施了創建糧食高產、高效園藝建設、規模健康養殖、農產品加工增值“四大工程”。
以農業產業結構的進一步優化為基礎,這一時期山西把農業產業化經營作為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舉措,積極培育扶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農業產業化經營大戶,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著力推行“舉龍頭、搭橋梁、建基地、帶農戶、促增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2000年山西出臺《中共山西省委、山西省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實施“1311”規劃的意見》,將農業產業化經營龍頭企業同戰略性工業潛力產品項目、十大旅游景區項目和高新技術產業化項目并列作為推進全省經濟結構調整、促進經濟健康快速發展的戰略舉措,提出按照扶優、扶大、扶強的原則重點發展100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在資金、項目和企業人才隊伍建設上進行重點扶持。2001年,全省正式啟動農業產業化“百龍工程計劃”[9],省級農業產業化資金重點扶持了以陳醋集團、古城乳業集團為代表的20個農畜產品加工龍頭企業。上述舉措有力地促進了山西特色農業發展和農業產業化經營龍頭企業的培育與壯大,全省農業產業化由20世紀90年代的探索階段進入穩定發展階段,企業數量逐年增多,資產規模繼續增大,涉及領域不斷拓寬。
2007年,山西將農業產業化與新型工業化、特色城鎮化并列作為全省經濟發展的戰略思路,提出要提高農業的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水平,重點在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發展畜牧業和培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上實現突破。2008年,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我國總體上已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進入加快改造傳統農業、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關鍵時期。新形勢下的農村發展,要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作為戰略任務,把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作為基本方向。山西出臺了相應的具體實施意見,以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為突破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和以完善農村公共服務體系為突破推動農村社會全面進步開始成為這一時期山西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主線。
2009年,山西正式啟動實施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513”工程[10],對產業鏈條長、輻射帶動面廣、市場競爭力強的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的扶持力度進一步加大,有力推動了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體制、機制和科技創新以及企業品牌打造和產品結構的優化升級,進一步促進了全省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做大做強。為夯實農業產業化基礎,2011年山西開始發展“一村一品、一縣一業”[11],從產業基礎較好的行政村中,每年選擇2000個專業村重點培育,并以發展“一村一品”為基礎,從基礎條件較好、產業集中度較高的優勢農產品大縣選擇建設36個“一縣一業”基地縣,以后根據建設情況逐年增加。
雖然這一時期全省農業經濟迅速發展,但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滯后的問題也在逐漸凸顯,特別是在一些“老少邊窮”地區,老百姓行路難、上學難、看病難、吃水難等問題嚴重阻礙了全省農村的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廣大農村居民在享受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上與城市形成了巨大反差。在此背景下,隨著全省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化程度不斷提升,山西農村經濟發展內涵也在不斷深化,以農村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深入推進為標志,新農村建設成為全省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內容。
2006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提出,我國農業基礎設施脆弱、農村社會事業發展滯后、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擴大的矛盾依然突出,解決好“三農”問題仍然是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中重大而艱巨的歷史任務。同年山西出臺《中共山西省委、山西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意見》,提出要在大力加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建設、穩步發展糧食生產、發展壯大特色優勢產業的同時,通過推行“四化四改”[12]使農民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2009~2012年,山西投資640億元,在全省農村實施了兩輪“五個全覆蓋”[13]工程?!八幕母摹焙蛢奢嗈r村“五個全覆蓋”的推進,不僅大幅提高了山西農村公共服務水平,同時也為城鄉統籌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的建立探索了一條新路。
四 新時代高質量發展期(2013~2018年)
黨的十八大以來,山西農業農村經濟持續發展、農業現代化進程不斷加快,全省農業農村發展再上新臺階,呈現出“現代農業取得新突破、農民群眾得到新實惠、新農村建設取得新成效”的良好局面,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了堅實基礎。
2013年山西開始實施糧食、雜糧、畜牧、設施農業、水果、中藥材、釀造業七大產業振興翻番工程,以汾河平原、上黨盆地、雁門關區域、太行山區域、呂梁山區域、城市郊區六大區域為代表的特色現代農業快速發展,在此基礎上,山西著力推動了運城、太原、上黨和朔州四大現代農業集群示范區域建設。
在特色現代農業迅速發展的同時,為進一步提升現代農業發展質量,2016年山西啟動特色現代農業增效工程,全省雜糧、草食畜、鮮干果、蔬菜、中藥材等特色產業發展進一步推進,以開發功能食品為重點的農產品精深加工規模也在不斷擴大,啟動建設了全國小雜糧產地交易市場,加快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農業對外開放不斷拓展,“晉”字品牌農產品的知名度和市場競爭力不斷提升。2017年,為進一步順應農業發展新趨勢、培育發展新動能、提高農業效益和市場競爭力,山西啟動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和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重點布局“3+X”,“3”是依托雁門關農牧交錯帶、山西農谷、運城農產品出口平臺三個省級戰略,集中布局草牧業、蔬菜、水果等特優區和產業園;“X”就是在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和“一村一品、一縣一業”發展的基礎上,圍繞雜糧(馬鈴薯)、畜牧、蔬菜(食用菌)、鮮干果、中藥材五大特色產業,科學布局若干特優區和產業園。
在農業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農業現代化發展不斷加速的同時,全省農民生活質量也在不斷提升。兩輪“五個全覆蓋”全面完成之后,2013年山西投入400億元為農民群眾辦“五件實事”[14],行政村街道亮化工程已提前完成,其他四件全部完成序時任務。之后山西將新型職業農民培訓也列入“五件實事”繼續推進。2014年以來山西投資350億元實施了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美麗鄉村的完善提質工程、農民安居工程、環境整治工程、宜居示范工程“四大工程”[15],并將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工程同鞏固兩輪“五個全覆蓋”成果、辦好“五件實事”相結合。2014~2017年,全省每年出臺相應具體行動計劃?!八拇蠊こ獭睂嵤┮詠?,全省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公共服務水平明顯提升,農村整體面貌發生了可喜變化。
- 從月球看地球Ⅱ:洞見中國經濟與商業新動能
- 數字經濟背景下傳統文化版權開發策略研究
- “一帶一路”沿線地區發展及上海作用:中國青年學者“一帶一路”縱橫談
- 雙底線思維:中國宏觀經濟政策的實踐和探索
- “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國對外基礎設施投資的經濟風險研究=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Economic Risk and China’s OFDI in Infrastructure(英文)
- 21世紀的中國與全球化
- 民營經濟調研述評2017—2019
- 北京經濟高質量發展研究
- 中國碳排放:盡早達峰
- 新動力:十八屆三中全會后中國民營經濟大展
- 2016年中國化纖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
- 未來十年全球經濟形勢展望
- 中國式現代化
- 中國新一輪對外開放:機遇與挑戰
- 中國農村發展報告(2017):以全面深化改革激發農村發展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