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需求評估與賦權活動方案設計及其過程反思

一 起點:需求評估

(一)實務開展地點:L社區基本情況

L社區是武漢市洪山區一個老舊型小區,很多戶主將房屋拿來出租,所以實際居住在這里的大部分居民是外地來武漢務工的流動人口。社區里的基礎設施比較破舊,還可見電線電纜懸掛在樓棟之間;社區內基本上沒有公共娛樂設施,衛生環境也不佳;社區并不是封閉性的,無院墻、門衛,道路很雜亂,出入的車輛很多,對于社區兒童來說存在很多安全隱患;社區空間中也沒有比較好的適合兒童互動的場地。L社區內有一所公辦小學——D小學,但是隨著L社區及周邊社區的流動人口越來越多,D小學的學生中很多都是流動兒童,即隨務工父母來武漢就讀的學生。

小學生尤其是這些隨遷兒童的課余時間比較多,但是社區并沒有提供較好的活動場所,父母務工太忙也不能照看或陪伴孩子,所以大多數學生完成作業后的時間多是與電視、電腦、手機為伴。這一年齡階段的孩子,價值觀還尚未完全形成,他們在獨自面對網絡世界中可真可假的大量信息時,在社會觀點采擇時很有可能受不良信息的影響。所以我們在與L社區合作的基礎上形成了目前這個社區的四點半課堂,能夠在流動兒童放學后將他們召集起來,在這個老舊型社區內打造一個可以為孩子們提供活動、促進其健康成長的空間。

社工們在社區內接觸到不同年級的學生,針對個別特殊家庭的流動兒童,社工開展個案工作,改善家庭關系,鏈接相關資源,促進孩子健康成長和生活空間的拓展。不過大部分來到四點半課堂的學生基本上都是流動兒童,父母多為務工農民,多是三年級到五年級的學生。在前期大約一個月內進行成員招募,社工和孩子們建立了比較穩定的關系。

(二)需求評估的對象

四點半課堂招募的比較固定的21名兒童,其中有12名女生,9名男生。他們來自D小學不同年級,而且都生活在L社區(日后大型的社區性活動會有更多的兒童參與,但他們都不是固定成員)。其父母多為湖北農村來武漢的務工人員,也有其他省份的農村務工人員,以河南、湖南以及四川這些省份的居多。有的兒童父母雙方都在身邊,有的只跟隨母親或者父親進入城市生活、學習。

(三)需求評估的內容和方式

依據布朗芬布倫納提出的生態系統理論,我們決定從影響流動兒童成長發展的家庭、學校和學生自身三個環境系統對服務對象展開全面的需求評估。具體的評估內容和評估方式如表2所示。

表2 需求評估的內容和方式

(四)需求評估結果

(1)流動兒童自身層面

日常行為方面,學生課余活動主要集中在看電視、玩手機和平板電腦、玩網絡游戲、聽歌等室內活動方面。自我認知方面,流動兒童對自身能力認識不足,很多時候對自己的認知來自家長、老師對他們的評價和定位。此外,流動兒童對周圍環境的掌控力更不佳。

(2)家庭層面

家庭經濟情況方面,流動兒童的家庭社會經濟地位總體偏低,父母受教育水平較低。家庭教育方面,一方面,家長很重視學生的學習成績,這也是很多家長將孩子帶到城市生活、學習的主要原因,想讓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另一方面,流動兒童父母偏向于擺事實、講道理以及批評的教育方式,親子之間沒有形成有效的溝通方式與溝通渠道。

(3)學校層面

學習方面,我們服務的流動兒童所在的學校是武漢市公立小學,教學條件較好,教學設施也有較高質量。但是這些流動兒童與老師的關系多處于一種單向否定的狀態,老師在一定程度上會在不知不覺中表現出對這些流動兒童關注少或者不信任的行為。人際交往方面,流動兒童基本能夠融入所在學校的班級,且關系較為融洽,但是學生群體難免會有摩擦。課余生活方面,學生們表示課余生活比較單調,除了完成作業、看電視、玩手機等活動之外,缺乏豐富的課余活動。

(4)社會生活環境層面

根據我們前期的社區走訪以及對社區工作人員的訪談,發現這些流動兒童生活的社區環境并不是太好。社區的樓棟破舊,基礎設施差而且安全系數低;社區內公共空間只有一方破碎的水泥地,也沒有可供兒童互動娛樂的設施;社區內沒有門禁和較規范的物業管理,社區內人員十分復雜。在這樣的社區環境中生活,孩子們雖然進了城市,卻還是在城市中破舊落后的環境里生活,家庭經濟狀況不佳以及家長以學習為主的觀念,使流動兒童進入城市后沒有完整的城市生活認知,他們十分渴望有機會多了解這個城市更為繁華的一面。

二 計劃:賦權小組及社區活動方案設計

(一)賦權活動服務目標

(1)總目標

通過多個賦權增能小組和社區活動協助流動兒童提升其對自身生活和學習現狀的認知,并在此基礎上能夠轉變流動兒童應對其日常生活、學習的行為方式,增進兒童的自我概念、自尊感、福祉感及重要感,增強流動兒童對未來生活的自主權及掌控感。

(2)具體目標

第一,通過多個視角(人際關系、社區生活小環境以及城市社會大環境)讓流動兒童能夠認識到自身的處境。

第二,繼續在這些視角下推動流動兒童行為方式轉變。

第三,促使在城市生活的流動兒童對以后的城市生活充滿信心,可以為其日后的生活、學業選擇增加主動性,對自己的未來有想法,并能為之做好計劃。

(二)賦權方案設計

根據我們的需求評估發現,流動兒童進入城市生活,完全依附于務工父母,生活的社區環境狀況比較糟糕。在父母重視學習成績的壓力之下,很多孩子都有很強的好勝心,但又由于家庭經濟條件不濟,他們也時常表現出自己的倔強。他們也渴望能夠進步,不過在人際交往和自身能力挖掘方面卻需要更多的指導,故我們設計了三個增能的小組,同時也規劃了一系列社區活動,來協助流動兒童可以充滿主體性和主動性地面對以后的生活,以實現對個體心理層面的賦權。具體服務方案的內容如表3所示。

表3 服務方案的內容

三 反思:權力差異及文化能力缺位對賦權目標的影響

(一)權力差異因素對賦權目標的影響

社會工作者進入L社區,是依托社區服務中心來開展工作的。但社會工作者最開始接觸服務群體并不是以社區工作人員召集會議的形式進行,因為社工考慮到如果能夠以一種大哥哥或大姐姐的形象與他們接觸,或許可以更快地與他們建立關系。在最初的幾次社區訪問中,社工多在社區內唯一一個兒童可以聚集互動的場所,嘗試加入他們的活動,在互動中得知他們的一些家庭信息,也能在觀察中得知服務對象的行為方式,并由此推及他們的心理活動與性格特點。

社工以大學生的身份介紹自己,并沒有對社會工作者的身份做過多的解釋。我們嘗試著像他們一樣,和他們分享自己的家鄉,也和他們談論我們一個人在武漢的大學生活。但是通過這些技巧是否就讓我們對流動兒童的生活狀況感同身受?這些流動兒童是否可以主動向我們表達他們的需求?而即便他們有自己的需求表達,我們是否能夠對這些需求進行積極的回應?經過反思后,筆者發現社工與服務對象之間的權力差異是難以發現也更難以消除的。因為在社工與服務對象互動過程中,從需求評估開始,主動權就牢牢掌握在社工手里。

首先,社會工作者以自身的專業眼光與專業技巧來評估服務對象的需求。一方面,從個人、家庭以及學校等層面進行詳細的信息錄入,更多的時候社工能回應的只是他們自己所能設想到的需求層面,而忽視了服務對象的表達性需求或沒有表達出來的需求。當然,一般來說服務對象的表達性需求并非可以解決他們實際問題的需求,如在與流動兒童互動的過程中,他們最多的表達性需求就是要求物質性獎勵,例如P同學要求文具獎勵,H同學要求零食獎勵。但是學生的表達性需求也不能完全被忽視,因為要考慮到小學生比較普遍的特點,他們需要一種有效刺激來參與某項活動。學生會因為新鮮感參與社工的課堂和活動,但是他們需要有激勵措施才會持續參與。服務者最初忽視了學生的物質性獎勵的需求表達,很快在活動開展中就有了服務對象的反抗——間接或直接不參與活動。另一方面,社會工作者雖然擁有專業的知識素養與見解,在接觸服務對象后很快能夠開出評估列表,但是很多時候社工恰好為自身的專業素養所局限,開出的只是“麥當勞化”的評估列表,而沒有依靠更加深入的較長時間的觀察來發掘服務對象的需求。而本研究中的評估內容和方式就存在這樣的問題,雖然社工評估內容比較全面,但是評估方式中多采取問卷、量表的方式,而通過這一方式收集的信息總歸不太全面。所以在需求評估過后,社工忽略了很多沒有被專業評估出來的需求如一些表達性需求。

其次,在服務對象很多,而社工極少的情況下,社工需要運用自己的權力來掌控局面,尤其是當服務對象都是處于非理性的人生階段時越需要這種權威。一旦社工在極力掌控局面時,社工會給服務對象造成一種管理者的印象,而這恰恰是與我們最初心理上的增能賦權相違背。在開展L社區流動兒童活動過程中,整個實習團隊只有4名社工碩士,而每次活動開展都有20個左右的小學生參與,在大型社區性活動中,參與的學生以及家長更多。而學生注意力很容易被分散,尤其是當活動中有個別“搗亂”學生出現時,如D同學經常會破壞活動規則或者招惹別的學生以致發生沖突。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社工太溫和,活動就會很混亂。社工只好選擇權威角色,讓活動有序進行。

(二)文化能力缺失對賦權目標的影響

(1)流動兒童服務中的文化困境

社工通過各種方式對流動兒童進行了需求評估,認識到他們生活的困境,設計出一系列的活動來“改造”兒童,讓他們可以更快地融入城市生活。這是本次流動兒童活動的服務路徑,基本做法就是改造他們,城市生活與學習都有新的規范需要重新掌握,在此基礎上將他們打造成城市人,讓他們心理上可以主人翁的心態去尋找城市生活、學習的機會。但是,由此可以發現我們方案設計的起點缺少一個多元文化視角,使服務偏離了“兒童為中心”這樣的專業理念,做不到真正的增能賦權。從賦權活動方案可以看出,不管是團隊協作小組、注意力提升小組以及安全防拐小組,還是社區的元旦活動、端午活動,這些活動方案設計中都沒有納入流動兒童服務所需要的跨文化多元視角理念,而占據主導地位的還是城市文化。尤其在社區活動中更加明顯,社工沒有將流動兒童自帶的原生文化納入活動設計,而設計的元素都是現代都市文化元素,比如雙旦活動,這一節日本身就是都市文化的代表,活動設計更沒有考慮將流動兒童自帶的民鄉民俗元素納入活動,沒有為流動兒童建設起跨文化認識的橋梁。所以社工在缺少文化敏感性和文化能力的情況下,會給流動兒童的權益造成損失。

不論我們承認與否,社工在方案設計或者行動時先入為主的觀念還是城市中心主義。盡管是專業出身的社會工作者,在跨文化服務中難免將自己已有的世界觀、價值觀帶入。在流動兒童服務中,社工認為農村兒童可能缺少對城市生活的認知,而我們認為這些是他們融入城市生活的阻礙,在此基礎上我們設計的服務方案包括提高流動兒童對自身的認知、人際交往技巧的處理等,無時無刻不在提醒兒童,他們已有的生活方式是有問題的,他們需要“進化”來回應這些問題。

一方面,社會工作者更多關注流動兒童城市適應,忽視了學生及其家庭的主體性。社工認識到了流動兒童及其家庭在城市生活中的劣勢,從賦權視角出發開展工作,但是當社工進行服務方案設計時,往往又是基于問題視角。從社工進行文獻回顧開始,已有文獻的建議是增加服務接受者的素養資源,所以在很大程度上社工提供的服務是基于社會修復功能來解析需求和問題,并依此設計服務方案的。社工很少從城市文化自身調整這樣反向思考的角度去反思提升流動兒童及其家庭在城市中的社會地位的可能方法。[63]本研究的方案設計乃至現有的很多實踐服務都缺少以流動兒童為中心的服務理念,忽視了流動兒童及其家庭主體性的重要性。而一旦開始強調服務對象的主體性,首先就要認同和理解這些兒童及其家庭自帶的原生文化,而不應該一味簡單強調以我們所認同的主流文化——城市文化來改造他們的原生文化。[64]

另一方面,從服務方案上看,我們的取向太過強調問題的微觀化,使我們的服務以及研究過于碎片化,最終我們還是落入協助流動兒童解決自身個人問題的套路中去,而對兒童和家庭的生態系統關注不足。從表3中個人層面的小組服務中我們可以看出賦權小組活動關注的層面太微觀,比如流動兒童團隊協作小組、流動兒童注意力提升小組。雖然流動兒童安全防拐小組偏向中觀層面,但是活動設計中碎片化問題依然比較明顯。生態系統需要建立微觀、中觀、外部以及宏觀四層分析結構,所以當我們對流動兒童進行增能賦權時既要關注流動兒童的微觀層面的需求,同時也要關注流動兒童中觀層面的關系融入;既要及時讓流動兒童認識到他們的外部系統,更要關注宏觀系統上的文化與社會政策可能帶來的影響。

(2)服務困境的文化根源

在類似這樣帶有跨文化服務的實務中,文化是我們需要時刻關注的因素。而服務在設計上出現的困境其實是源于服務提供者對服務背后應有的文化議題的認知不充分。長期受到城市生活影響的實踐者們理所當然將城市中心主義作為服務設計的出發點和依據,由此衍生出一系列非初衷的實踐活動來同化流動兒童。我們探究其根源,需要歸結于我們整個國家秉承的發展主義思想。發展主義思想認為社會進步的先決條件是經濟的增長。所以發展主義建立了一個在中國通行的范式,即傳統-現代之間的二元對立。我們深受發展主義影響,強調發展經濟,這些建構出了我國獨有的城-鄉關系。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越來越多的農村人口開始進入城市,這一城市化和現代性所帶來的新的城鄉關系,使農村開始虛空化,開始奪走了農村經濟和文化上的價值觀。隨著城市經濟的快速起步與加速發展,城市已經是商品經濟的核心地點,我們這一經濟發展路徑實際上是實行“工農業剪刀差”政策,在這樣一種不利于農村發展的經濟情勢中,城市和鄉村之間的不平等越來越嚴重。這些不平等往往是通過制度的設置加以強化的。戶籍制度就是最明顯的例子,這些制度設置在原來經濟不平等的基礎上造成了政治的不平等。

文化上,在國家開放之初,發達、文明是西方社會的標簽。而隨著國家經濟發展,城市作為商品經濟中心,在城鄉差距不斷擴大的情況下,城市也就成為發達與文明的標簽。而農村因為經濟上的落后,在文化上也要低城市文化一等,作為“傳統”和“落后”的代表出現在人們的腦海中。農民似乎自帶“愚昧”“無知”等類似的標簽。在發展主義話語下,農村是需要被改造的,而進城的農村人口更是需要改造的對象,當我們面對流動兒童時也毫無例外會有這種想法。

我們作為社會工作專業的實習生,進入流動人口聚集的城市社區,在開展服務的時候依然受到發展主義的路徑與邏輯的影響。我們在缺少文化敏感度的前提下,文明的城市與落后的農村觀念始終不能逃脫我們的行動指導,沒有積極反省的同時,通過我們的專業關系權力不斷影響服務對象,給他們造成了新的文化壓迫。社工是資源的掌握者,而當實踐者以改變流動兒童為目的去開展服務時,我們的賦權目標就已經開始進入服務困境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长治市| 邵阳市| 保亭| 右玉县| 大名县| 葫芦岛市| 曲沃县| 侯马市| 江山市| 渝中区| 策勒县| 江油市| 额尔古纳市| 阜城县| 得荣县| 桦甸市| 东阳市| 柏乡县| 奉新县| 枣庄市| 北流市| 静乐县| 双柏县| 喀什市| 太和县| 阿拉尔市| 山阴县| 永胜县| 怀来县| 定陶县| 青岛市| 江达县| 长宁县| 西昌市| 高青县| 南开区| 孟州市| 庆城县| 通化县| 双辽市| 丹凤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