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五節 結論與討論

一 賦權服務的反思性結論

(1)賦權服務過程中服務目標可能發生了偏移

社會工作者進入L社區,經過調研和需求評估后決定開展賦權小組與社區活動。希望借助三個賦權小組及三個社區活動協助流動兒童提升其對自身生活和學習現狀的認知,并促進其日常應對行為方式的改變,以此增進流動兒童的自我概念、自尊感、福祉感及重要感。但是,實踐反思發現,在服務傳遞的過程中,從需求評估開始出現的社工與服務對象之間的權力差異,以及在社會工作者文化敏感度與文化能力缺失的因素影響下,賦權的服務目標開始發生了偏移,乃至在服務傳輸過程中,遭到了服務對象直接和間接的反抗,這些反抗行為讓社工的服務計劃有了多次調整。而利益相關者——社區及父母在服務過程中提出的要求也在不同程度上使賦權服務目標偏移甚至有些“反”賦權的效果。

(2)“虛假”的賦權發生在賦權服務的效果評估中

由于社工所申請項目評估的需要,社工在評估中更加注重的是服務對象及相關人員的服務滿意度,而沒有將專業評估真正落實,這就在一定程度上掩蓋了賦權目標發生偏移的事實。

(3)在多種因素的影響下,賦權服務目標發生了偏移

第一,社會工作者的文化能力素養對賦權服務目標實現具有重要作用。在跨文化的賦權社會工作服務中,社會工作者必須時刻注意服務對象與社會工作者之間的不同文化價值觀,不僅需要具備文化識別能力,能夠具備一定的服務對象生活系統的信息與文化知識,還需要具備文化敏感性和文化能力,尤其是文化能力的鍛煉。這些則需要實踐者們有辨別文化差別的能力,有不強加給服務對象其文化價值理念的能力,以及當社工面對跨文化的服務對象時,能夠采取適當行為的能力。

如果不能具備這些能力,在跨文化的賦權實踐中很容易在需求評估一開始,社會工作者就會因為自帶的文化特征而對服務對象的需求產生評估偏差,從而制定的服務也就不能滿足服務對象的需求。那么在跨文化賦權社會工作中,社工缺少了這些能力將達不到服務目標甚至會出現反賦權的結果。

第二,社會工作者在開展服務的過程中,如何處理好直接服務對象的要求、間接受益對象的要求也很關鍵。本次服務的目標是對流動兒童增能賦權,激發流動兒童的內在潛力,這是從社工對流動兒童評估后的專業需求的結論出發,但是流動兒童自身的表達性需求卻在不斷干擾服務;家長提高孩子成績的要求也削弱了正式活動的連貫性,會使服務主題不明確、社工角色也不明確;社區的行政性要求,是建立在流動兒童是弱者的前提下,包括黨員志愿活動、社區送溫暖活動,這些要求及行為給流動兒童帶來了消極的影響,其實是一種反賦權行為,而社工沒能處理好這一要求。

第三,效果評估中專業服務效果不能從服務滿意度評價中得出,而每節活動的效果反映出總服務目標是否完成。在我們的增能賦權過程中,社工需求評估不到位,或者是在服務過程中某些行為和態度就完全可能造成反賦權的效果。但通過一些技巧的修飾,卻能制造出一種增能的正面效果。

二 相關問題進一步討論

在反思中,筆者認為社工的文化能力以及其他參與者的行為削弱了服務效果,提出在跨文化賦權實踐中社會工作者需要不斷提升自身的文化敏感度和文化能力。在面對跨文化情境的服務時,社工首先就是要積極培養自身的文化能力。這不僅僅要求實踐者具備識別能力、文化敏感性,最重要的是還要有文化能力。文化識別能力指的是實踐者需要具備一定的服務對象所生活系統的信息與文化知識。文化敏感性則需要實踐者們有辨別文化差別的能力,以及不強加給服務對象其文化價值理念的能力。而社工真正最為需要鍛煉的就是文化能力,在前兩者的基礎上更進一步,是當社工面對跨文化的服務對象時,能夠采取適當行為的能力。

當社工具備以上能力后,就能在服務理念、主體、內容以及方法上實現轉變。

在服務理念上,需要強調“人在情境中”的服務理念。身處自身社會文化脈絡中的服務對象,他們長期所生活的社會的宏觀經濟結構、政治制度以及文化規范往往會對他們的社會地位、人際交往以及可獲得資源多寡產生重大影響。流動兒童從農村進入城市,這一場域變化必定會帶來文化認知的不同。所以實踐者需要采取身處文化脈絡中的社會人的理念,將流動兒童的個人問題與主流城市文化、農村亞文化以及各項社會制度連接起來。

在服務主體上,實踐者除了對服務主體本身的關注外,還需要關注能夠造成重大影響的兒童生活的系統及其內部之間的互動。注重其家庭和親屬的支持網絡,可以增強其網絡的力量,更加全面系統地改變流動兒童所面臨的困境。

在服務內容上,需要避免單一的問題干預。在給不同文化背景的對象提供服務時,必須關注其中的不同文化要素,而社工需要做的就是提升服務對象的文化適應水平。當我們服務于流動兒童時,首先就要尊重他們的原生文化。深受城市生活影響的社會工作者需要時時反思自身文化觀念中是否帶有偏見,要敏感于流動兒童家庭文化,掌握不同家庭的文化適應水平,了解流動給兒童及整個家庭帶來的消極影響程度,了解他們的語言喜好或者語言障礙。其次,社工需要增強自己對流動兒童文化的認同,消除以往視農村及農村人口為落后的、不文明的潛意識觀念,因為在此觀念指導下的服務會給流動兒童帶來自我認同的困惑和自卑感。

在服務方法上,實踐者不能僅僅將流動兒童作為單獨的個體,所以工作方法上也不能僅僅從個案工作、小組工作或者社區工作這樣割裂的考慮給流動兒童提供服務,應該強調一種整合的工作視角給流動兒童提供服務。而且在任何服務過程中,社會工作者都必須進行不斷的反思,包括對主流位置的反思、對自身擁有權力的反思,這是一種能力要求。

社工在處理流動兒童表達性需求與專業需求、家長的要求以及社區行政性要求時,因為社工做出的妥協而對服務目標和服務效果產生了消極的影響。但是對于面對這些情景時,如何始終能夠以服務對象的利益為中心,并且選擇適當的行為方式來解決這些困境的具體討論并不深入。這些真正在實踐中解決問題的技巧更值得進一步研究,為今后的實踐提供直接的經驗指導。

三 研究的不足

在研究理論選擇中,本研究選擇的是行動研究理論。而行動研究是指在實踐過程中進行反思回顧,通過修改方案,繼而回到實踐中去這樣一個循環往復的過程。而本研究雖然是建立在實踐反思的基礎之上,卻是對結束的社工服務的研究反思,而現在作為學生社工已經回到學校離開了服務的社區,故沒有辦法將反思后的成果帶進新一輪的實踐中。但作為反思性的研究,也可以為今后類似的社工服務提供借鑒意義,終究也能夠進入實踐的循環之中。


[1] 數據來源于《中國流動人口發展報告(2016)》。

[2] 陳衛、劉金菊:《人口流動家庭化及其影響因素——以北京市為例》,《人口學刊》2012年第6期。

[3] 新公民計劃:《中國流動兒童數據報告(2014)》(節選),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

[4] 袁曉嬌、方曉義等:《流動兒童壓力應對方式與抑郁感、社交焦慮的關系:一項追蹤研究》,《心理發展與教育》2012年第3期;劉楊、方曉義等:《流動兒童城市適應狀況及過程——一項質性研究的結果》,《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3期。

[5] 〔英〕羅伯特·亞當斯:《賦權、參與和社會工作》,汪冬冬譯,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15,第28—32頁。

[6] Lee,J.A.B.,The Empowerment Approach to Social Work Practice:Building the Beloved Community(2nd edn)(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6),pp.45-46.

[7] Adams,R.,“Advocacy and Empowerment,” in Adams,R.,Dominelli,L. and Payne,M.(eds.),Critical Practice in Social Work(2nd edn)(Basingstoke:Palgrave Macmillian,2009),pp.86-87.

[8] Leadbetter,M.,“Empowerment and Advocacy,” in Adams,R.,Dominelli,L. and Payne,M.(eds.),Social Work Treatment:Interlocking Theoretical Approaches(4th edn)(New York:Free Press,2002),pp.145-147.

[9] Adams,R.,“Advocacy and Empowerment,” in Adams,R.,Dominelli,L. and Payne,M.(eds.),Critical Practice in Social Work(2nd edn)(Basingstoke:Palgrave Macmillian,2009),pp.103-104.

[10] Leadbetter,M.,“Empowerment and Advocacy,” in Adaams,R.,Dominelli,L. and Payne,M.(eds.),Social Work Treatment:Interlocking Theoretical Approaches(4th edn)(New York:Free Press,2002),pp.177-180.

[11] Lee,J.A.B.,The Empowerment Approach to Social Work Practice:Building the Beloved Community(2nd edn)(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6),pp.78-79.

[12] Gitterman,A.,and Germain,C.B.,The Life Model of Social Work Practice:Advances in Th eory and Practice(3rd edn)(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08),pp.26-38.

[13] 〔英〕羅伯特·亞當斯:《賦權、參與和社會工作》,汪冬冬譯,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15,第6—10頁。

[14] Smiles,S.,Self-Help:With Illustration of Conducts and Perseverance(London:John Murray,1890),pp.18-19.

[15] 張麗春、李怡娟:《賦權概念分析》,《護理雜志》2004年第2期。

[16] 〔英〕羅伯特·亞當斯:《賦權、參與和社會工作》,汪冬冬譯,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15,第18—20頁。

[17] Thomas,M.,& Pierson,J.,Dictionary of Social Work(London,Collins Educationa,1995),pp.134-135.

[18] Thomas,M.,& Pierson,J.,Dictionary of Social Work(London,Collins Educational,1995),p.134.

[19] Leadbetter,M.,Empowerment and Advocacy,in R.Adams,L.Dominelli and M.Payne(eds.),Social Work:Themes,Issues and Critical Debates(2nd edn)(Basingstoke:Palgrave Macmillan,2002),pp.163-166.

[20] 〔英〕羅伯特·亞當斯:《賦權、參與和社會工作》,汪冬冬譯,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15,第19—20頁。

[21] Lord and Hutchison,P.,“The Process of Empowerment:Implications for Theory and Practice,” Canadian Journal of Community Mental Health 12(1993):5-22.

[22] Ruth Alsop,and Jeremy Holland,P.,Empowerment in Practice:From Analysis to Implementation(New York:World Bank Publications,2005),p.4.

[23] Payne,M.,Modern Social Work Theory:A Critical Introduction(Basingstoke:Palgrave Macmillan,1992),p.227.

[24] Oka,T.,“Self-Help Groups in Japan:Trends and Traditions,” Prevention in Human Services 2(1994):69-95.

[25] Yip,K-S.,“The Empowerment Model:A Critical Reflection of Empowerment in Chinese,” Social Work 49(2004),479-487.

[26] Hutchings,A. and Taylor,I.,“Defining the Profession?Exploring an International Definition of Social Sork in the China Contex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Welfare 16(2007):382-390.

[27] Steeves,H.L.,and Melkote,S.R.,Communication for Development in the Third Word:Theory and Practice for Empowerment (2nd edn)(London:Sage,2001),pp.45-47.

[28] Mohan,G.,and Stokke,K.,“Participatory Development and Empowerment:The Dangers of Loclism,” Third World Quarterly 21(2000):247-268.

[29] Lee,J.A.B.,The Empowerment Approach to Social Work Practice:Building the Beloved Community (2nd edn)(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6),pp.89-90.

[30] 〔德〕馬克斯·韋伯:《儒教與道教》,商務印書館,1997,第203—220頁。

[31] 姚振強:《從“助人自助”看社會工作實務開展的文化背景問題》,《社會工作下半月》(理論)2009年第6期。

[32] 古學斌、張和清、楊錫聰:《專業限制與文化識盲:農村社會工作實踐中的文化問題》,《社會學研究》2007年第6期。

[33] 〔英〕羅伯特·亞當斯:《賦權、參與和社會工作》,汪冬冬譯,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15,第47—48頁。

[34] Carr,S.,Has Service User Participation Made a Difference to Social Services?(London:Social Care Institute for Excellence,2004).

[35] Rogers,A.,Pilgrim,D.,and Lacey,R.(eds.),Experience Psychiatry:Users’ Views of Services(Basingstoke:Macmillan Mind,1993).

[36] Robinson,D.,& Henry,S.,Self-Help and Health:Mutual Aid for Modern Problems(New York:Jason Aronson,1977),p.130.

[37] Carr,S.,Has Service User Participation Made a Difference to Social Services?(London:Social Care Institute for Excellence,2004).

[38] Robinson,D.,& Henry,S.,Self-Help and Health:Mutual Aid for Modern Problems(New York:Jason Aronson,1977),p.126.

[39] Darvill,D.,& Munday,B.,Volunteers in the Personal Social Services(London:Tavistock,1984),p.5.

[40] Holme,A.,& Maizels,J.,Social Workers and Volunteers(London:Allen & Unwin,1978),p.88.

[41] Robinson,D.,and Henry,S.,Self-Help and Health:Mutual Aid for Modern Pro-blems(New York:Jason Aronson,1977),p.129.

[42] 〔英〕羅伯特·亞當斯:《賦權、參與和社會工作》,汪冬冬譯,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15,第52—53頁。

[43] Arnstein,S.A.,“Ladder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Institute of Planners 35(1969):216-222.

[44] Rocha,E.M.A.,“Ladder of Empowerment.Journal of Education,” Planning and Research 17(1997):31-44.

[45] Wilcox,D.,A Guide to Effective Participation(New York:Joseph Rowntree Foundation,1994),p.4.

[46] Shier,H.,“Pathways to Participation:Openings,Opportunities and Obligations,” Children and Society 15(2001):107-117.

[47] 皮藝軍:《兒童權利的文化解釋》,《山東社會科學》2005年第8期。

[48] 陸士楨、任偉、常晶晶:《兒童社會工作》,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第81—103頁。

[49] 顧群、賀成立:《我國兒童成長過程中“無權”問題探析——寫在〈兒童權利公約〉履行20周年之際》,《現代中小學教育》2012年第11期。

[50] 范興華、方曉義、劉楊等:《流動兒童歧視知覺與社會文化適應:社會支持和社會認同的作用》,《心理學報》2012年第5期。

[51] 周皓:《流動兒童社會融合的代際傳承》,《中國人口科學》2012年第1期。

[52] 袁曉嬌、方曉義等:《流動兒童壓力應對方式與抑郁感、社交焦慮的關系:一項追蹤研究》,《心理發展與教育》2012年第3期。

[53] 周國華、翁啟文:《流動兒童教育問題文獻研究述評》,《人口與發展》2011年第5期。

[54] 于卉:《生態系統視角下社會工作介入流動兒童成長過程研究》,南京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2,第5—15頁;段凡:《流動兒童城市適應性的社會工作介入研究》,華中農業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2,第7—12頁。

[55] 張慧:《社會工作機構參與化解流動兒童教育困境研究》,蘇州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3,第5—20頁;曾守錘、章蘭根:《流動兒童家庭教育的若干特點及其對社會工作的啟示意義》,《華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4期;代彩:《社會工作介入流動兒童學業困境的實務研究》,鄭州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3。

[56] 劉玉蘭、彭華:《嵌入文化的流動兒童社會工作服務:理論與實踐反思》,《華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3期。

[57] Thomas,M.,and Pierson,J.,Dictionary of Social Work(London,Collins Educational,1995),p.134.

[58] Alsop,R.,and Heinsohn,N.,“Measuring Empowerment in Practice:Structuring Analysis and Framing Indicators,” 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 4 (2005).

[59] Alsop,R.,and Heinsohn,N.,“Measuring Empowerment in Practice:Structuring Analysis and Framing Indicators,” 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 4(2005).

[60]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ocial Workers,” in Standards for Cultural Competence in Social Work Practice.www.socialworkers.org/practice/standards.NASW CulturalStandards.pdf,accessed on 3rd december,2009.

[61] Lewin,K.,“Action Research and Minority Problems,” in G.M.Lewin(ed.),Resolving Social Conflicts:Selected Papers in Group Dynamics(New York:Harper Row,1948),pp.201-216.

[62] 吳增基等主編《現代社會調查方法》,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第174頁。

[63] 劉玉蘭、彭華民:《跨文化社會工作視角下的流動兒童服務模式重構》,《學術論壇》2014年第4期,第95—100頁。

[64] 劉玉蘭、彭華民:《跨文化社會工作視角下的流動兒童服務模式重構》,《學術論壇》2014年第4期,第95—100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会同县| 潍坊市| 北流市| 合水县| 奉节县| 和静县| 甘肃省| 高台县| 罗平县| 桃源县| 通山县| 鄄城县| 鲁山县| 辽源市| 霍林郭勒市| 南陵县| 阜新市| 株洲市| 和顺县| 西昌市| 海阳市| 宁夏| 裕民县| 剑川县| 郁南县| 尚志市| 曲松县| 乌拉特前旗| 镇沅| 九江市| 万山特区| 龙游县| 冕宁县| 汶川县| 永胜县| 丘北县| 天水市| 宁城县| 平泉县| 临汾市| 龙口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