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文獻綜述
一 國內研究綜述
(一)移動閱讀相關研究
分別以“移動閱讀”和“手機閱讀”為篇名搜索中國知網最近10年(2008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的文獻數量(見圖1-1),可以看出,2009年以后相關文獻數量增速明顯,以“移動閱讀”為篇名的論文共857篇,2013年達到143篇的峰值,2014~2017年都保持在100篇以上。以“手機閱讀”為篇名的論文526篇,2011年達到峰值78篇后,逐漸呈現回落趨勢。早期的移動閱讀以手機短信、WAP網站、手機報等為主要平臺,由于終端主要是手機,因此人們習慣稱其為手機閱讀。隨著電子閱讀器、PAD/MP4/MP5、平板電腦等終端用戶的增多,人們開始把所有在可移動智能終端進行的數字化閱讀行為統稱為移動閱讀。移動閱讀和手機閱讀類文獻研究的內容大致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圖1-1 2008~2017年“移動閱讀”和“手機閱讀”篇名文獻數量
1.圖書館移動閱讀研究
在以“移動閱讀”為篇名的論文中,關于圖書館移動閱讀的相關研究最多,2013年的143篇論文中45篇是關于圖書館的移動閱讀研究。我國圖書館移動閱讀研究經過十幾年的發展,研究對象涉及各級各類圖書館,研究內容涵蓋管理、服務、技術和用戶等各個層面,研究方法也從定性研究擴展到實證調查,出現了大量頗有見地的研究成果。2010年之前的相關研究較少,主要是對圖書館提供移動閱讀服務的可行性分析和展望。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以下幾個:吳志攀[4]梳理了圖書館的發展歷史,從古代的藏書樓到近現代的大眾圖書館,再到互聯網環境下讀者在家中或者宿舍對圖書館資源的共享,預測手機將成為移動閱讀的主要終端設備,未來將會進入“一個人的圖書館”時代;陳素梅[5]首先介紹了國內外圖書館手機短信服務的發展情況,認為彩信、電子書、手機報等模式的成功已經使手機移動閱讀初露端倪,然后分析了TXT、UMD、JAVA等支持手機圖書館移動閱讀的幾種網絡技術,最后指出圖書館要與手機移動閱讀企業和語音企業聯合,共同打造移動閱讀的新天地;曾妍[6]從介紹移動閱讀的概念、現狀和特點入手,從電子書產業鏈、讀者、價格、版權、需求、技術等方面論述了圖書館開展移動閱讀服務的內外部因素,通過對圖書館所處的外部環境和內在狀況的分析,探討圖書館在現有條件下實行移動閱讀服務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2010年以后相關研究逐漸增多,從圖書館開展移動閱讀服務技術實現手段到硬件設備統計調查等各個角度都有涉及,以定性研究為主,定量較少。其中以圖書館開展移動閱讀服務的現狀、問題及對策研究較多。馬駿濤等[7]首先介紹圖書館開展移動閱讀服務的現狀,接著分析了影響圖書館開展移動閱讀服務的原因,然后從轉變觀念、統一標準、降低成本、統一格式、加強協作五個方面探討圖書館開展移動閱讀服務的對策,最后預測移動閱讀一定會成為圖書館最具前景的服務方式之一。付躍安、黃曉斌[8]從介紹移動閱讀在國內外圖書館的應用現狀入手,對我國圖書館開展移動閱讀服務的機遇、威脅、優勢、劣勢進行了SWOT分析,提出了做好規劃、搭建移動業務平臺、建設移動閱讀資源、加強社會合作、發揮聯盟優勢等五個圖書館開展移動閱讀服務的發展對策。鄢小燕、張蘇閩、謝黎[9]分析了移動閱讀的特征,列舉了國內外圖書館具有代表性的移動閱讀服務項目并歸納其特點,提出了嘗試本地化服務、發展社會化閱讀、開發特色移動應用程序和重視用戶體驗等圖書館移動閱讀服務的建議。薛靜[10]認為在由通信運營商、互聯網服務商、電商平臺、移動設備制造商、資源提供方、終端用戶等組成的移動閱讀環節鏈中,圖書館為非主導力量,但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須認清自身的定位。圖書館的移動閱讀服務,一方面是移動閱讀環節鏈中服務功能的補充,另一方面是數字圖書館服務功能的延伸,圖書館應選擇相應的移動閱讀服務策略。此類研究大多認為移動閱讀將成為未來讀者的主要閱讀行為,各類圖書館必須順應時代潮流,進行徹底的升級改造和策略調整,把提供移動閱讀服務作為今后工作的重點。
有關圖書館的移動閱讀研究中有半數論文是針對高校圖書館移動閱讀服務的研究,此類研究以國內外高校圖書館移動閱讀功能和服務對比研究以及大學生移動閱讀用戶問卷調查研究居多。趙乃瑄、周靜珍[11]首先總結了國內外圖書館關于移動閱讀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成果,然后從用戶需求、業務流程和技術環境的變化三個方面分析了大學圖書館在移動閱讀環境下面臨的新挑戰、新要求,最后提出大學圖書館要從服務理念的創新、組織結構的轉型和服務方式的合作等方面做出適應移動閱讀環境的變革和調整。蔡惠霞[12]首先介紹了歐美醫學院校圖書館移動閱讀服務的特點,接著梳理分析了我國醫學院校圖書館移動閱讀服務的現狀,最后提出強化合作交流、構建靈活的服務體系和完善門戶網站建設等適合我國醫學院校圖書館開展移動閱讀服務的相關策略。高春玲、盧小君[13]選取遼寧師范大學3000名師生進行問卷調查,從閱讀設備特點、用戶行為偏好等方面揭示用戶閱讀圖書館電子資源的具體意愿,建議圖書館可以通過改善網絡基礎設施、提供移動閱讀設備、積極引導用戶進行深度移動閱讀等方式改善移動閱讀服務。張姣、李柯、盛興軍[14]從國內外各選取12所具有代表性的高校圖書館,調研其移動閱讀服務模式及內容,通過對國內外高校圖書館移動閱讀服務的不同之處進行比較分析認為,我國應提升移動客戶端在高校圖書館的普及率,推動移動參考咨詢服務的深入,建設數字應用體驗區,提升數字化研究空間服務水平。
2.移動閱讀軟硬件功能及用戶體驗研究
移動閱讀硬件主要包括電子閱讀器、MP4/MP5/PDA、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智能數字化接收設備。相關研究主要包括移動閱讀終端硬件性能、市場價格及閱讀體驗等方面的評價和對比。付躍安、黃曉斌[15]借鑒國內外信息產品的可用性評價指標,構建了包括5個一級指標和26個二級指標的移動閱讀終端可用性評價指標體系,一級指標包括硬件性能、技術、內容、閱讀功能與綜合評價五個方面。參照構建的指標體系,選取了10名圖書館員工對易博士閱讀器進行試用和評價,對回收的問卷進行指標值、離散度和綜合分析,最后對易博士的可用性提出了提高數字資源的可獲得性和易用性、提高設備運行效率、優化詞典功能等7條建議。岳蓓、劉宇、鄒玥[16]首先總結移動閱讀的概念和優點,接著介紹了移動閱讀終端設備的發展現狀,然后對手機、電子閱讀器、平板電腦、PSP、MP3/MP4等終端設備進行比較,在此基礎上對3G時代的新型移動閱讀終端設備進行構想和預測,并給這種具有眾多優勢的新型移動閱讀器取名“GQ”,進一步論述了GQ 網上閱讀的工作原理。張健生[17]對電子書的4種閱讀終端設備傳統計算機、手持電子閱讀器、平板電腦和手機的性能優劣進行對比分析,并總結出電子書閱讀的3個必要條件:內容、閱讀終端和讀者,從而指出了目前圖書館電子書閱讀存在的問題,最后提出了整合圖書館現有電子書平臺、建設現代移動圖書館和讓讀者在圖書館體驗手持終端等應對措施。隨著閱讀類APP的快速普及,移動閱讀終端設備主要轉向智能手機,2013年以后移動閱讀硬件設備的相關研究越來越少。
移動閱讀軟件研究主要包括兩大類。一類是IT類相關專業人員關于移動閱讀技術實現的研究。為增強用戶體驗,肖燦、朱珍民和葉劍[18]為移動閱讀設計了一套社交系統,實際上就是實現移動終端的社會化閱讀功能。該系統主要包括兩大功能:一是通過添加知識點的語義標注為用戶提供查詢和答疑;二是通過提供位置服務、建立閱讀社區等為用戶提供互動交流平臺,使用戶在閱讀的過程中體驗普適計算帶來的便利性。最后對20個安卓用戶進行兩個月的系統測試,證明系統能夠為用戶快速提供基于語義標注的知識解答,并能為用戶提供穩定可靠的實時交流服務。王冉[19]認為研發成本、文獻獲取和讀者閱讀習慣是制約移動閱讀發展的三個主要因素,詳細分析了HTML5技術在解決移動閱讀應用終端差異、資源獲取和改善讀者閱讀習慣等方面的作用。他基于HTMLS優秀的跨平臺性能、強大的多媒體功能、卓越的頁面表現能力等眾多優勢,預測HTML5技術必將帶來移動閱讀的快速發展和普及。胡蓉、朱慶華、趙宇翔、彭柯、鄭方奇[20]研究并構建了移動閱讀平臺的服務框架,從服務設計視角構建了一個PUD三維服務框架,以用戶體驗為中心,以平臺、用戶、設計的立體聯動為邏輯主線,分析移動閱讀平臺的內容與功能服務接觸點,探討移動閱讀用戶與時空相關的閱讀需求、行為模式與六大閱讀情境,凝練出以情境、功能、界面為著眼點的移動閱讀平臺設計方案,為移動閱讀平臺相關服務提供商的閱讀服務設計提供對策參考。
另一類是對移動閱讀相關軟件的界面風格、功能設計、閱讀效果和用戶體驗等的測評與對比研究。孫洋、張敏[21]選取安卓版移動閱讀APP中兩款界面各異但有代表性的百閱和iReader為實驗材料,應用眼動儀追蹤記錄實驗對象的注視點、眼動軌跡、持續時間等生理數據,結合被試者的主觀感受,探尋讀者在移動閱讀過程中的眼動規律,從效果、效率、可學習性和滿意度四個方面來測評移動終端電子書閱讀界面的可用性,進而為移動閱讀界面設計的改進提供策略和建議。胡瑋[22]調查統計了9大類104種有代表性的安卓版移動閱讀APP,總結了電子書閱讀APP數量最多、媒體APP發展迅速、閱讀方式多樣化、閱讀功能齊全等基本特征,最后指出圖書館要采取提供多種個性化閱讀方式、加強多媒體應用和內容整合、建設社交平臺等措施,來改善和創新圖書館的移動閱讀服務。吳丹、冉愛 華[23]以典型移動閱讀應用掌閱iReader、多看閱讀和亞馬遜Kindle閱讀軟件為研究對象,設計移動閱讀應用的用戶評價指標,讓用戶完成指定的閱讀任務后對三個不同移動閱讀應用進行評分,然后對實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得出以下研究結論:多看閱讀在界面布局、試讀體驗、閱讀功能、社交性、友好易用度、設計美觀度、實用性、必備性和整體體驗這9個指標上的評價優于掌閱iReader和Kindle閱讀軟件, 掌閱iReader在安裝過程、個人中心、響應速度和付費體驗這4個指標上的評價最好,Kindle閱讀軟件則在資源內容質量這一指標上評價上最好。
3.移動閱讀用戶行為研究
關于移動閱讀用戶行為研究的論文在2010年以后逐漸增多,研究對象主要包括在校大學生和社會所有人群兩種,研究方法以問卷調查和實地訪談為主。針對在校大學生的研究一般以一所或者一個地區的大學為研究對象,樣本量一般在1000以內,還沒有看到針對全國所有大學生用戶移動閱讀使用行為的大樣本調查。葉甜[24]以扎根理論為基礎,隨機抽樣上海大學100名在校生進行問卷調查,對回收的92份有效問卷進行用戶使用狀況和閱讀偏好分析,根據調查數據和研究結論,為高校圖書館移動閱讀服務提出了建設性建議,比如提供個性化的信息推送服務、與用戶加強溝通并建立讀者信息庫、注意館藏資源和移動閱讀設備的整合等。李武、謝蓉和金武剛[25]利用在線問卷,以上海地區6所高校在校大學生為研究對象,進行用戶人口統計學資料和移動閱讀使用行為的調查,對回收的183份有效問卷進行使用年限、使用頻率、使用時長、閱讀場所、閱讀方式、付費方式、讀物類型和依賴程度等8個方面的分析,初步了解了上海地區在校大學生移動閱讀行為的現狀。闞德濤[26]對南京郵電大學在校生進行問卷調查,回收有效問卷174份,對大學生移動閱讀行為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并對大學生對影響因素的感知及其在個體特征上的差異進行實證分析。研究結果表明,閱讀主體、閱讀內容、閱讀軟件等7個方面的28個因素對移動閱讀行為存在不同程度的影響,并且不同性別、學歷、學科背景的大學生在對影響因素的感知上存在顯著差異。
以社會上所有人群為研究對象的調查一般包括兩種。一種是商業調查公司、移動閱讀運營企業或者官方研究機構做的用戶移動閱讀行為調查。此類調查一般歷時較長、范圍較廣、樣本量較大,調查結果以報告的形式發布,雖然篇幅較長,但是基本屬于現狀描述,缺乏對數據的深入挖掘和二次分析。比如中關村在線的互聯網消費調研中心(ZDC)發布的《2012年中國移動互聯網用戶調查報告(手機閱讀篇)》,通過回收的11904份用戶調查問卷,對移動閱讀用戶的整體概況、軟件使用情況、閱讀時間、地點和頻次、內容偏好、付費意愿、閱讀目的等方面進行了詳細描述和全面分析,以期為移動閱讀產業鏈的各個運營主體提供借鑒和參考。艾瑞咨詢發布的《2012-2013年中國數字閱讀用戶行為研究報告》中有大部分內容是針對移動閱讀用戶的調查分析,報告分為用戶基本屬性、整體用戶行為分析、各終端用戶閱讀行為分析、各終端用戶支付行為分析、不同類型內容用戶閱讀和支付行為分析6大部分,利用文字、數字加圖表的可視化方式呈現了我國數字閱讀用戶的行為習慣,分析了影響用戶數字閱讀行為的各種內外因素,為市場各方提供了參考和借鑒。易觀智庫聯合塔讀文學對塔讀文學平臺過億用戶的大數據進行抓取、統計和分析,聯手推出了《中國移動閱讀用戶研究報告2014》,從市場現狀、用戶基本信息、閱讀行為、消費行為和市場趨勢預測5個方面對我國移動閱讀用戶的整體使用行為進行了分析和解讀,此次調查研究的結論對電子書閱讀類APP的運營和發展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另外,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每年4月發布的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報告中,也有部分涉及移動閱讀用戶行為的統計數據和相關分析。
另一種是高校、科研院所和圖書館等機構工作人員做的小規模、地域性問卷調查。這種研究一般選擇的地域范圍較小,樣本量相對較小,但一般會使用統計分析軟件對數據進行深入分析和解讀,并運用社會學、心理學、傳播學等相關理論,揭示現象背后的本質規律,甚至進行模型構建,進而提出一些有針對性的策略建議。馮英華[27]對蘇南地區的常州市武進區、昆山市和江陰市共15個街道居民的手機閱讀行為進行問卷調查,從手機閱讀的使用情況、基本認知、實現方式、軟件偏好、付費意愿、內容偏好、優劣評價及滿意度等方面進行數據分析,在總結手機移動閱讀公眾使用行為結構特點的基礎上,提出了要加強手機移動閱讀服務的推廣和提升圖書館移動信息服務質量的建議。趙琴[28]等對成都市區大學生、高中生、白領、工人和個體戶5類人群進行隨機問卷調查,利用回收的372份有效問卷,對移動設備的發展狀況、移動用戶閱讀習慣、閱讀內容以及用戶對移動閱讀的看法和觀點進行分析,得出了智能手機成為主要的移動閱讀終端、在線閱讀是用戶獲取內容的主要途徑、教育資料的用戶付費意愿較高等結論。勞幗齡、高仲雷[29]以采納行為研究理論、創新擴散理論和網絡外部性理論為基礎,結合移動閱讀用戶的特點,從社會心理學、信息技術、經濟學等維度構建了概念模型,接著分別對概念模型中各個維度進行要素選取,進而形成移動閱讀用戶接受模型,然后對模型中的主觀規范、感知行為控制、兼容性、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網絡外部性和感知娛樂性7個要素進行變量分析,最后從社會心理學、信息技術、經濟學等角度提出了有針對性的管理建議。楊根福[30]在分析移動閱讀特點的基礎上,基于ECM-IT模型和DM模型,構建了新的持續使用意愿研究模型,然后設計調查問卷進行實證研究。共發放問卷500份,回收有效問卷 353份,進行數據統計分析,得出以下結論:一是擴展后的ECM-IT和DM模型適用于移動閱讀情境;二是滿意度、感知有用性、感知娛樂性等因素對用戶持續使用有顯著影響;三是移動閱讀服務的內容、界面、個性化服務等功能對用戶滿意度有顯著影響,分享、轉發、評論等社交化互動服務對用戶滿意度沒有顯著影響。
4.移動閱讀問題、對策與發展趨勢研究
此類研究大多出現在2012年以后,隨著移動閱讀的繁榮而逐漸增多,基本的研究思路是先對移動閱讀的概念和現狀進行描述,接著梳理出存在的主要問題,然后提出相關的應對策略,最后對未來發展趨勢進行預測。白燕燕[31]從論述移動閱讀的概念和發展現狀入手,總結了移動閱讀內容建設缺少專業團隊支持、缺乏專業性和教育性的優質內容、版權問題難以解決、缺少個性化服務、商業運營模式有待完善、硬件性能有待提高等六大瓶頸問題,并提出了加強與傳統出版集團的合作、加強多媒介融合、完善個性化服務、加強產業鏈中各環節的合作等相關對策。董二林[32]首先介紹了移動閱讀與淺閱讀的聯系與區別,論證了移動閱讀并不等于淺閱讀,接著詳細分析移動閱讀成為淺閱讀代名詞的原因,然后提出了加強資源建設、完善版權保護策略、加強產業鏈各環節的合作、增強趣味性內容和提供個性化服務等引領移動閱讀由“淺”入“深”的措施,最后預測未來的移動閱讀必然會由淺入深,實現淺閱讀和深閱讀的有機融合。杜建華[33]認為移動閱讀的發展趨勢應該是以平臺化提供通道、以社交化黏結用戶、以社會化閱讀為主流;平臺運營方必須以內容與體驗為移動閱讀的根本,加強跨媒體、跨業態的合作,加大數據共享與整合力度,推動我國移動閱讀事業的健康快速發展。事實已經證明大部分研究者對移動閱讀趨勢預測的準確性,提出的應對策略也非常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
龔花萍、張愚[34]首先對電子書閱讀類APP的市場份額、基本功能和特色服務進行了調查,指出存在優質資源缺乏、版權觀念薄弱、淺閱讀困境和商業模式不完善等問題,預測未來移動閱讀的發展趨勢應該是通過平臺進行服務、從渠道市場轉向內容市場、通過社交媒體吸引用戶、推進產業鏈整體建設等,為此提出了加強版權保護、多媒體合作、個性化服務和產業鏈整合等發展對策。孔朝霞[35]認為移動終端的普及改變了用戶的閱讀習慣和人們的閱讀方式,介紹了二維碼、HTML5、EPUB3、聯訊讀報4.0、視網膜觸屏等與移動閱讀相關的數字技術,認為移動閱讀市場的巨大潛力也吸引了國內各大互聯網企業涉足,世界范圍內的移動閱讀市場已經形成,全民移動閱讀時代即將全面到來。謝湖偉[36]等分別以“從APP新聞閱讀看移動數字閱讀用戶體驗構建”“從南都Daily與Zaker比較看移動數字閱讀社會化”“從‘魔碼’與點讀筆看紙質出版物增強現實應用”為主題對移動終端數字新聞閱讀進行實證調查分析和理論模型構建,解讀移動數字閱讀的未來發展趨勢。程小雨[37]認為隨著4G時代的到來,移動閱讀雖然市場競爭激烈,但是內容質量已經明顯提升,未來移動閱讀產品將融合富媒體呈現形式,為用戶帶來更加豐富和立體的閱讀體驗,個性化和社交化的移動閱讀產品將成為今后廠商發力的重點。王海剛[38]認為我國移動閱讀市場發展空間很大,但也存在付費閱讀觀念淡薄、優質內容資源匱乏、技術標準不統一、閱讀終端性能不完善、產業鏈不成熟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的應對策略是:轉變觀念,培養讀者付費意識;提供優質內容,培育核心競爭力;建立標準體系,保護數字版權;完善終端性能,加強多媒介的融合;整合產業鏈,打造共贏模式。
除了以上4大類之外,還有一些其他的相關研究,比如移動閱讀的產業發展、商業模式以及與出版產業的關系等。易觀智庫發布的《中國移動閱讀產業發展報告2013》,對2013年中國移動閱讀市場的發展現狀及特點、產業鏈結構以及產業鏈各環節的博弈重心、用戶結構以及用戶行為變化、市場競爭格局及各類典型廠商的表現情況等進行了深度解讀。章惠、程杰銘[39]從移動閱讀用戶需求、產業角色構成和集中度三個方面對我國移動閱讀產業進行梳理分析,把我國移動閱讀的商業模式歸納為收入分成型、跨界拓展型、廣告收入型、社交閱讀型和業務創新型5種,進而總結出現存商業模式存在同質性較強、創新能力弱、過多依賴電信運營商等問題,最后預測未來移動閱讀的發展趨勢是市場細分、社交互動和服務贏利。吳小君、劉小霞[40]認為商業模式是數字出版發展的瓶頸,總結了體制和經營機制滯后、缺乏統一技術標準、難以滿足核心受眾群需求、產業鏈比較分散等制約數字出版發展的主要問題,最后指出內容價值和產業鏈整合是商業模式競爭的兩個核心因素。王穎吉、馮莉[41]以社交媒體時代為背景,分析移動閱讀新特點——互動化、社群化及場景化,并根據這些特點重點探討出版商如何從內容、平臺、技術三方面促進移動出版的發展。
(二)社會化閱讀相關研究
2011年前專門以社會化閱讀為主題的研究文獻基本沒有,但是在電子閱讀、數字閱讀、RSS閱讀、社交網絡閱讀和移動閱讀等相關論文中都有對社會化閱讀核心屬性的論述或提及,從2011年開始以“社會化閱讀”為題名的論文出現并逐步增多。分別以“社會化閱讀”“社交化閱讀”“社交閱讀”為篇名和主題詞,在中國知網和萬方數據庫中進行文獻檢索,剔除不相關和重復文獻,2011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數據庫中共收錄相關文獻275篇(如圖1-2所示),其中碩士學位論文32篇,2012年以后相關文獻數量開始明顯增多,2014年已經有48篇,2016年達到峰值63篇,2017年到目前為止是60篇,估計還有一些學位論文沒有被收入數據庫。由于社會化閱讀屬于新生事物,因此研究主題為社會化閱讀的文獻數量總體較少,但是,近幾年呈現較快的增長趨勢,尤其是出現了相當多的碩士學位論文,說明社會化閱讀的相關研究開始被學界重視,學界已經進行了一些深入的理論層面的研究。筆者通過對相關文獻進行歸納和梳理,發現社會化閱讀相關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幾個主題。
圖1-2 2011~2017年社會化閱讀研究相關文獻數量
1.社會化閱讀與圖書館的相關研究
圖書館是全民閱讀的重要平臺和場所,無論在閱讀內容還是傳播技術方面,圖書館都是閱讀行業的形象窗口。為了適應數字閱讀、移動閱讀和社會化閱讀的發展趨勢,各級各類圖書館都在引進和應用各種新技術、新媒體,從建立官方網站和各類數據庫,到引進各種數字資源和電子閱讀設備,再到開通官方微博、入駐微信公眾平臺以及上線獨立APP,圖書館一直在進行數字化、移動化和社會化轉型。圖書館工作人員和圖書館學科的研究者也都在進行理論和實踐方面的探索。閆奕文、朱迎春[42]首先介紹了社會化閱讀環境下閱讀群體發生的重要變化,接著從讀者閱讀習慣的改變和傳統圖書館服務模式面臨的沖擊兩方面論證圖書館轉變角色定位的客觀因素,并且為圖書館角色的重新定位提供策略和建議,最后介紹東北電力大學圖書館在擴展服務范圍、推廣數字資源、創新和優化社會化閱讀服務方面所做的嘗試。賈國柱[43]論述了社會化閱讀的含義和特征,認為基于網絡的社會化閱讀主要通過在線讀書社區和移動閱讀工具兩種形式實現,提出了社會化閱讀環境下高校圖書館的應對策略:利用社交媒體,融入社交網絡;提升OPAC功能,加強與讀者互動;重視開展讀者活動,鼓勵讀者交流。
劉亞[44]首先介紹了閱讀的數字化、移動化和社會化大背景,選取網易新聞、搜狐新聞、騰訊新聞、Zaker和鮮果這5個社會化閱讀客戶端作為研究對象,總結了形式和渠道的重要性、注重閱讀的社交分享等社會化閱讀的優勢,最后結合實例從形式、內容、線上線下結合、社交分享和網絡閱讀社區以及差異化競爭等方面對大學圖書館的閱讀推廣策略提出建議和構想。李雁行、王志國[45]從閱讀界面模式、社交分享服務、營銷推廣模式三個方面對8款影響力較大的移動閱讀類APP進行對比分析,提出了加強用戶界面設計、打造個性化推薦模式、注重UGC和PGC內容的開發、建立用戶成長體系等改進意見,為社會化閱讀環境下的移動圖書館APP提供參考和借鑒。另外還有部分研究者對圖書館運用博客、論壇、微博、微信、閱讀類APP和社交網站等社會化媒體的現狀進行調查,分析社會化媒體在圖書館閱讀推廣中的優勢和存在的不足,進而提出圖書館利用社會化媒體進行閱讀推廣的策略和建議。吳惠茹[46]提出了高校圖書館借力社交網絡開展閱讀推廣的具體措施:因館制宜,科學構建服務平臺;多舉措營銷,聚合社交網絡用戶;立足需求,拓展平臺的閱讀服務功能;注重實效,采用多元化閱讀推廣模式。其保障機制包括閱讀推廣團隊、效果評估機制、員工激勵制度。
2.社會化閱讀用戶研究
社會化閱讀的用戶研究一般包括兩方面:一是結合社會化閱讀用戶的特征,運用傳播學的受眾理論、文藝學的接受美學理論等進行的理論性研究;二是通過問卷調查、用戶閱讀數據抓取和實地訪談等手段獲得用戶閱讀行為數據,進行基于數據分析的實證性研究。鄭滿寧、李彪[47]認為社會化閱讀將成為移動互聯網的下一個主要入口,首先論述目前的社會化閱讀市場及產品差異化現狀,然后分析核心用戶的特征、類別和行為模式,最后提出了社會化閱讀產品未來的發展趨勢和對策。徐媛[48]首先對社會化閱讀釋義并介紹當前社會化閱讀的市場環境,進而從用戶需求、產品服務特性、用戶體驗、內容提供商特征和人口統計特性5個維度構建社會化閱讀社區的用戶黏性模型,并以此模型為基礎,對社會化閱讀社區的生命周期及其黏性影響因素進行系統分析,最后提出社會化閱讀的盈利模式可以在前向收費、后向收費和衍生收費三個方向開拓。萬健、張云、茆意宏[49]在梳理交流與協作信息行為相關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構建了移動閱讀互動交流行為的框架模型,按照理論框架設計調查問卷,通過問卷調查、觀察、訪談的方法獲取用戶移動閱讀過程中的交流行為數據,然后對用戶數據進行統計和分析,總結出移動互聯網用戶在閱讀交流方面的行為特征,最后提出改進移動閱讀服務的相關對策。
李武、吳月華和劉宇[50]以上海地區初高中學生的微信閱讀為例來研究青少年社會化閱讀動機與行為的關系,通過多階段整群抽樣方法,在上海14所中學獲取1039份有效問卷,利用SPSS數據統計、AMOS結構方程模型和多元調節回歸等進行相關分析,得出兩個研究結論:社交性動機超過內在性動機和成就性動機成為他們開展社會化閱讀的最重要動機因素;相對于初中生和城區生而言,高中生和郊區生的社交性動機對其社會化閱讀行為具有更強的解釋和預測能力。張云、茆意宏[51]以“豆瓣讀書”平臺為例,用軟件抓取5大類用戶對11部熱門小說的評論,使用描述分析法、社會網絡分析法對用戶的互動行為特征進行分析與描述,通過數據分析得出了一些比較新穎和實用的結論,根據研究結論提出了對互動行為進行激勵、改進平臺功能、與圖書館和主流社交媒體合作等提高社會化閱讀平臺互動活躍性的建議。李武、趙星[52]構建了研究用戶社會化閱讀APP持續使用意愿及其發生機理的概念模型,并以大學生為研究對象進行問卷調查,利用結構方程模型對所得的數據進行分析。調查結果表明:①用戶在使用社會化閱讀APP過程中所形成的期望確認程度和滿意度是影響他們繼續使用該類應用的重要因素;②大學生在社會化閱讀APP使用過程中所形成的閱讀有用性認知顯著影響他們對該類應用的滿意度和持續使用意愿,但社交有用性認知對他們不存在預期的顯著影響;③大學生社會化閱讀APP的持續使用意愿不僅取決于ECM模型所囊括的變量,同時也受諸如主觀規范等其他變量的影響;④除對大學生社會化閱讀APP的持續使用意愿存在顯著影響外,主觀規范也對他們的閱讀有用性認知和社交有用性認知具有重要的作用。
3.社會化閱讀與數字出版的相關研究
社會化閱讀本身就是在數字出版和數字閱讀的大背景下發展起來的,因此,社會化閱讀的流行必然影響到數字出版產業鏈中的各個環節。社會化閱讀環境下,數字出版的內容生產方式、傳播載體類型、產品流通渠道、營銷推廣和盈利模式等都發生了重要變化,這也為從事數字出版研究的相關人員提供了眾多研究課題。王宇明[53]論述了社會化閱讀對數字出版的內容生產、營銷推廣、價值增值以及版權保護等各個環節產生的沖擊與影響,提出數字出版產業鏈需要重新整合、盈利模式需要持續延伸和業務流程需要加速再造等變革趨向。詹恂、康梅花[54]首先介紹了數字出版和社會化閱讀社區的關系,從構建出版新渠道、豐富在線出版內容、增強用戶互動體驗、便利閱讀智能推薦等方面分析社會化閱讀社區對數字出版的影響,然后指出了社會化閱讀社區在內容、版權和盈利模式等方面存在的問題,最后從內容供應、平臺技術、版權保護、智能推薦等方面對社會化閱讀社區的發展提出有針對性的建議。劉慧[55]從介紹社會化閱讀的定義和特點入手,論述了社會化閱讀在內容生產、出版營銷、盈利模式和數字版權保護等方面對數字出版產生的沖擊與影響,最后總結了社會化閱讀對數字出版的發展啟示:基于社會化閱讀的產業鏈整合、數字出版的盈利模式需要轉變和延伸、借力社會化閱讀實現數字出版業務流程再造。江波、項翔[56]等首先論述基于社會化閱讀的學術社交平臺的優勢、現實基礎和必要條件、功能架構和實現途徑等,進而探討基于社會化閱讀的學術社交網絡在傳統專業出版社數字出版平臺建設中的可行性和應用前景。從目前的發展趨勢來看,社會化閱讀與數字出版將會是未來研究的重要領域。任文京、甄巍然[57]認為“微出版”是一個基于互聯網思維的新概念,專指以經過認證的微信公眾號為出版主體,以微信長文為形式,從而實現內容資源的生成、推送、閱讀、復制、轉發的全過程。鑒于微信社交化閱讀帶來的信息垃圾隱患、內容淺薄化與虛假信息泛濫等問題,“微出版”將是傳統出版業通過移動網絡把用戶重新培育為讀者、實施數字化轉型戰略值得嘗試的重要路徑。
4.其他的相關研究
其他的相關研究主要包括對社會化閱讀核心屬性的研究、對社會化閱讀產生的影響的研究以及對社會化閱讀的理論支撐的研究等。畢秋敏等[58]首先介紹了社會化閱讀的概念和產生背景,接著分析了社會化閱讀的內容聚合模式,然后論述了社會化閱讀應用使用的核心技術了智能推薦、信息過濾和文本摘要自動生成,指出了社會化閱讀存在的兩個問題——版權和隱私,最后從更好的閱讀體驗、個性化服務和特色化功能三個方面指出社會化閱讀未來的發展方向。詹新惠[59]認為社會化閱讀的核心是互動,分別從方式、技術、用戶和內容等多個層面來認識和理解社會化閱讀的屬性,論證了社會化閱讀是對傳統閱讀的一種顛覆,無論是閱讀者的效果還是出版者的生產都將迎來巨變。戴華峰[60]針對目前基于移動互聯網的社會化閱讀研究,建議采用韋斯特利-麥克萊恩模式、使用與滿足理論和議題融合理論,作為研究的基礎理論框架和視角開展研究。尤翕然[61]從社會化閱讀的內涵及特點、產生及發展歷程、存在的問題及發展對策等幾個方面對社會化閱讀進行了全面系統的理論闡述,最后以社交雜志類應用Flipboard為例,介紹其發展概況、功能特點、盈利模式、優勢與不足以及對國內社會化閱讀發展的啟示。蔡騏[62]認為網絡社群從技術、文化和社會三個層面,催生了一種強調分享、互動、社交和可移動的全新閱讀模式——社會化閱讀,開啟了閱讀變遷的序幕。網絡社群傳播中的閱讀變遷主要表現為四個方面,包括認知盈余下的生產革命,聚合與分化中的混合式文本,內容與關系驅動的共享式閱讀,以及多終端、跨平臺的融合場景。利用網絡社群促進書香社會建設,一要借助終端延伸與個性定制,激活“個人云”;二要發展參與式文化與共享型經濟,整合“社群流”;三要通過場景孵化與跨域融合,讓閱讀嵌入“社會網”,而這正是社會化閱讀的發展前景。另外,還有一些針對社會化閱讀客戶端和電子書閱讀APP的個案或者對比研究,比如對Flipboard、Zaker、網易云閱讀、鮮果聯播、騰訊愛看、掌閱iReader、QQ閱讀、塔讀文學、書旗小說等移動閱讀應用的研究,此類研究一般描述性介紹較多,深入的理論分析較少。
二 國外研究綜述
與國內研究相比,國外學者對移動閱讀和社會化閱讀的研究以微觀的量化研究為主,研究內容主要集中在移動閱讀對知識分子以及大中小學生的研究和學習的促進幫助作用,研究者一般在文獻綜述的基礎上提出若干假設,然后采用問卷調查或者控制實驗進行數據統計,使用相關軟件對統計數據進行分析,對提出的假設進行驗證,最后得出研究結論。
(一)利用移動閱讀終端進行研究學習的相關研究
隨著電子閱讀器、平板電腦和智能手機等硬件設備的普及,越來越多的大中小學師生通過移動設備進行科研、教學和學習活動。Jazihan Mahat、Ahmad Fauzi Mohd Ayub、Su Luan、Wong[63]認為移動化學習擁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將會對學習過程造成革命性的影響。他們通過問卷抽樣調查馬來西亞高等教育中的移動學習用戶,對其自我效能、使用意愿和個性創新進行量化分析,發現移動學習者在個人創新和使用意愿上有較高水平,而在自我效能上表現平平,結果顯示個性創新型的大學生正準備把移動化學習作為他們學習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早期的電子閱讀器到后來的平板電腦和智能手機,移動閱讀設備越來越輕便化和智能化,逐步與移動互聯網和社交媒體融合,因此移動學習用戶也偏向于使用能接入互聯網并進行即時在線互動的平板電腦和智能手機設備。Jack A. Hyman、Mary T.Moser、Laura N.Segala[64]從易用性、有用性和易學性三個方面來區分和評估移動閱讀設備,通過問卷調查和數據分析來探索移動學習用戶的期望和使用目的,交互性和多模態學習的模式是用戶接受移動學習的主要動機,由文獻綜述和調查研究可知,用戶更偏愛平板電腦而不是電子閱讀器,因為電子閱讀器不提供多模態學習功能,缺乏強有力的搜索和導航結構。
Twitter、Facebook、Flipboard等社交應用已經成為用戶碎片化時間進行移動閱讀的重要入口,充分發揮微博客等社交媒體內容豐富、開放共享和即時互動等優勢,在大中小學校嘗試進行移動社交化學習,把其作為正規課程學習的有效補充,可能是未來移動媒體研究者關注的話題之一。Carmen Holotescu、Gabriela Grosseck[65]分析了微博客在移動化學習中的作用,從技術層面來看,微博客具有移動圈群化、內容易得性、自由分享觀點、多媒體合作、參加民意測驗、收到即時信息等優點,從教育層面來看,通過移動技術開發多媒體教育資源有利于跨學科學習和交流,此項研究不僅為通過移動技術使用微博客學習提供一個總的研究框架和觀點,而且也是一個提高微博客在正規大學課程教學中地位的有效途徑,同時也全面呈現了移動微博客學習的好處、機會、缺陷和危險。基于iOS、Android等移動操作系統的各種APP近年來異常火爆,成為移動互聯網用戶智能終端的裝機必備,尤其是教學類、閱讀類、培訓類、考試類等移動學習APP,大大方便了用戶的移動終端學習活動。比如,álvaro Fernández-López、María José Rodríguez-Fórtiz[66]等通過實驗研究的方法論證了基于iOS設備的移動學習應用Picaa對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小學生的幫助作用,使用Picaa的學生在語言、數學、環境意識、自理和社交技能等方面有明顯的提高,為了促進有生理缺陷學生的社交技能發展,目前這個平臺正在進行快速的合作推廣,但其主要的缺陷是只針對有特殊需要的學生。
(二)電子書的相關研究
高校教師和在校學生是新技術、新設備、新應用的較早嘗試者,圖書館的移動電子閱讀服務對高校學者和在校學生的研究活動有重要影響。Erin Dorris Cassidy、Michelle Martinez 和 Lisa Shen[67]調查研究發現大量的高校教師和研究生已經開始使用圖書館電子書數據庫,不使用電子書的人不是因為不喜歡電子書的形式,而是沒有使用電子書的意識和習慣,更重要的是如果得到電子書的途徑更方便的話他們更愿意去使用電子書而不是紙質書。因此圖書館工作人員要通過改善電子書的功能、把用戶詳細分類等手段,促使研究生和高校學者養成使用電子書的習慣。電子書在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普及程度大不一樣,電子書的推廣不但受經濟文化發達程度等宏觀環境的制約,個人對新事物的敏感度以及電子書本身的有用性和易用性等也是影響電子書普及的重要原因。S.Lee[68]采用在線問卷調查的方式分析了影響韓國移動電子書推廣的原因,結果顯示個體創新性對電子書感知的有用性和易用性有重要影響,同時感知有用性和易用性也影響到移動電子書的使用動機和創新抵制,創新抵制對使用動機也有重要的負面影響,感知風險對用戶的創新抵制有重要的影響。Magdalini Vasileiou、Richard Hartley和Jennifer Rowley[69]首先對全球電子書市場和商業模式進行文獻綜述,然后以9個電子書出版商和11個電子書聚合器為代表,分析電子書的主要特點和運營商的服務功能。研究發現電子書市場正快速地在國內甚至全球范圍發展,電子書的內容資源和文本數量也在不斷增加,這種趨勢對圖書館未來的角色定位、相關政策的制定將會產生重要影響。
電子閱讀器也在不斷迭代更新,目前大部分電子閱讀器都能接入移動互聯網,并且和社會化媒體互通互聯,電子書也逐步實現智能化和仿真化,效用性和易讀性不斷提高,閱讀頁面上具有搜索、查詢、分享、互動等各種社會化閱讀功能。Veronica Liesaputran、 Ian H.Witten[70]描述了一款仿真電子書模型,能模擬紙質書的各種特性,比如翻頁效果、視覺位置線索、書簽和注釋,此外還包括數字環境下的許多優勢,比如超鏈接、多媒體、全文檢索、同義詞識別、基于在線百科全書的關鍵詞交叉引用、重新生成索引。通過調查發現,與其他形式的書相比,用戶更喜歡仿真電子書,因為仿真電子書能更快地和高效率地完成閱讀任務。電子書在高校的普及率相對較高,但是用戶在使用的過程中也發現大量的內容和形式上的問題,用戶和出版商、圖書管理員之間要及時溝通交流,不斷提升用戶的閱讀體驗。Laura Muir、Graeme Hawes[71]調查發現在校大學生使用電子書進行學術研究活動面臨的主要問題有:查閱不方便、搜索結果缺乏語境、糟糕的導航工具、不愉快的閱讀體驗和不直觀的界面等,因此出版商的責任是改變電子書的功能設計和商業模式,同時要改善終端讀者的用戶體驗,圖書館員和學界的責任是提高用戶使用電子書的技能。David Mason[72]認為互聯網環境下的電子書不僅能讀,而且還具備文本搜索、質疑查詢、分享互動、音視頻鏈接和自動翻譯等功能,電子書的閱讀行為受到分類標注、語義標簽、索引詞匯、讀者推薦等眾多社交因素的影響。
(三)移動閱讀用戶行為研究
用戶實施移動閱讀行為是由多方面的主客觀原因決定的,對移動閱讀用戶的閱讀行為進行問卷調查和在線訪談,深入分析用戶的個性特點、使用動機和行為特征,有利于移動閱讀應用的快速推廣、閱讀信息的精準投放和移動閱讀效率的提高。Bu Zhong[73]通過問卷調查的方法分析移動媒體設備重度使用者的個性特點、在線行為與傳統媒體使用習慣之間的相互關系,研究結果顯示,個性特點是影響用戶成為重度使用者的重要因素,但是由于更多的實時信息已經使用戶日常信息接受飽和,移動傳播可能增加了我們信息處理的壓力,因此我們需要更好的策略去對付信息超載,制定更好對策的重要一環就是對信息傳播設備重度使用者的行為特點進行深入分析。由于移動信息傳播可以打破時空限制,因此移動終端成為用戶獲取即時新聞信息的重要渠道。用戶移動終端的使用動機、行為模式、內容偏好等和PC端有著重要差別,因此通過問卷調查和數據分析探索移動用戶的行為特征具有重要現實意義。Hongjin Shim、Kyung Han You[74]等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分析移動新聞用戶的感知適應性、使用動機和行為模式之間的結構關系,探索移動終端用戶對政治類信息和娛樂類信息的感知偏好,發現政治類信息和移動用戶的使用動機有更全面緊密的聯系,進一步探討信息尋求動機、社交效用動機和信息易得動機在決定用戶移動信息使用中的不同作用。Yoo-Seong Song、Jong-Moon Lee[75]對伊利諾伊大學商學院的國際學生進行在線調查,最后回收101份有效問卷,調查發現,在三種移動閱讀設備(智能手機、平板電腦和電子閱讀器)中智能手機的擁有率最高,達到82%,其次是平板電腦,而學生們對電子閱讀器沒有什么興趣。除了閱讀之外,國際學生也經常使用移動設備訪問社交網站和進行日常搜索。論文通過對重要的國際學生樣本的調查揭示了國內外學生在信息需求方面的差異,顯示出國際學生對移動閱讀設備的使用意愿更高,圖書館也要根據國際學生的實際情況來評估相應的移動閱讀戰略。
(四)社會化閱讀的相關研究
隨著移動互聯網和智能閱讀終端的普及,不管是電子書閱讀類APP還是電子閱讀器都具備了強大的社會化閱讀功能,移動終端的社會化閱讀也將成為未來移動閱讀的主流。José-Antonio Cordón-García[76]等的《社會化閱讀》一書從社會化閱讀和書的重新定義、閱讀類APP的分析、云閱讀的商業模式、電子書的開放存取、社會化閱讀平臺的評估、系統內容的個性化、社會化標簽在學術和休閑閱讀中的應用等方面對社會化閱讀進行了全方位介紹。社會化媒體已經滲透到人們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由于社會化媒體具有信息海量性、免費共享性和互通互聯性等優勢,科學研究人員尤其是社會科學領域的學者在研究工作中或多或少要用到社會化媒體信息。Carol Tenopir、 Rachel Volentine和Donald W. King[77]通過對英國近2000位學者進行在線問卷調查發現,大多數學者在研究工作中使用一種及以上的社會化媒體,社會化媒體并沒有對傳統學術材料的使用產生不利影響,社會化媒體使用頻率越高的學者閱讀的學術材料反而比其他人更多,所以社會化媒體工具是傳統學術內容形式的有益補充,社會化媒體不能代替傳統學術材料,而是提高了這些材料的使用頻率。Simon Peter Rowberry[78]以電子閱讀器Kindle為例研究經典名著中用戶的社會化閱讀行為,發現Kindle用戶的重點段落標注行為受其他已經使用過該功能用戶的影響,同時這些后來用戶對經典段落的理解又超出了原來的標注者。
圖書館是國民閱讀重要的平臺和渠道,把圖書館的電子書資源、閱讀類APP和社會化媒體進行互通互聯,實現資源共享和社會化閱讀一直是研究者關注的熱點。Jenny Ellis、Kyle Cook[79]認為圖書館的電子書目前在各種各樣、互不聯系的平臺上被用戶閱讀,因為所有的電子書供應商采用的都是Adobe ADEPT系統格式,所以它們能被傳送到任何一個閱讀類APP進行閱讀。文章主要結合具體案例詳細論述怎樣利用Adobe Adept DRM、OAuth、APIs等技術去建立一個聚合類閱讀APP,實現聚合、分享、溝通、交流等社會化閱讀功能,并且為這款虛擬的APP取名“Book Bench”,相信通過各方共同努力圖書館一定可以實現這種社會化閱讀功能,這也是未來圖書館閱讀的發展趨勢。社會化閱讀在給用戶帶來方便的同時,也出現了侵犯知識產權、泄露用戶信息等弊端,因此完善相關法律法規,保護用戶隱私也是社會化閱讀發展過程中亟待解決的問題。Neil M. Richards[80]從法律的角度分析了社會化閱讀對用戶的隱私泄露帶來的風險。閱讀過程中的信息分享對同伴和個人來說可能是有價值的,但是它必須發生在尊重和保護知識隱私的基礎上,必須讓個人知道和自由選擇分享什么、什么時候和怎樣被分享,因此他呼吁公眾不能保持沉默,要為保護隱私而不懈的努力。
三 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一)國內研究中的不足
1.論文數量較多,內容缺乏深度
近年來,我國學界對移動閱讀和社會化媒體的相關研究比較重視,研究成果頗為豐富,包括學術專著、調查報告、期刊論文、學位論文以及自媒體文章等。研究主題涉及現狀調查、用戶行為、閱讀終端、盈利模式及發展趨勢等多個角度,但是現象性描述過多,深度解讀和理論分析較少。以用戶行為研究為例,對用戶的年齡學歷、使用時長、接觸頻率、閱讀終端、內容偏好、付費意愿等淺層次的描述性研究較多,而對用戶的信息需求特點、信息尋求形式、用戶采納拒絕行為的影響因素等深層分析較少。與國外研究相比,國內對在校學生尤其是中小學和學前教育學生的移動閱讀設備使用情況以及在學習中的作用研究較少。
2.研究主體集中,研究方法單一
國內進行移動閱讀研究的人員占八成以上是高校師生及各級圖書館管理工作人員,研究主題半數以上集中在圖書館領域,調查圖書館移動閱讀服務的現狀、問題及提出提高服務水平的相關策略。這可能跟圖書館作為閱讀領域前沿陣地的性質有關,也可能與高校師生和圖書館人員的科研壓力有關,而業界人員從實踐角度對移動閱讀的理論性研究較少。大陸學者的研究主要以定性的文字描述為主,包括研究綜述、現狀分析、問題對策、前景展望等,香港和臺灣地區偏重數據統計和實證研究。2010年以后,大陸學者也逐步開始使用實證研究法對用戶閱讀行為進行相關研究,問卷調查法使用較多,控制實驗法相對較少。實證研究大多停留在簡單的數據統計、特點總結和對策分析層面,缺乏科學的理論模型構建以及用SPSS、AMOS等軟件對數據進行深度分析。隨著學術界國際交流的日益增多和移動傳播技術逐步與發達國家接軌,大陸學者基于數據調查的量化研究方興未艾,移動閱讀、社會化閱讀及相關研究的廣度和深度都會不斷增加。
(二)國外研究中的不足
1.理論研究較少,研究對象單一
國外的移動閱讀和社會化閱讀研究大多從微觀的層面量化分析用戶的具體閱讀行為,而對影響用戶移動閱讀、社會化閱讀行為的宏觀環境和客觀原因的分析不多。研究方法以定量分析和實證研究為主,論文結構基本遵循“文獻綜述→提出假設→獲取數據→軟件分析→驗證假設→得出結論”的邏輯推理過程。另外,國外研究對移動閱讀的發展歷程、概念界定、現狀調查、軟件類型、盈利模式等宏觀性的研究較少,這雖然避免了大而全的文字性總結和概述,但是也使研究缺乏理論基礎和宏觀視角。研究對象以教師和學生為主,尤其是高校師生最多,集中在移動閱讀對學者的研究工作和對大中小學生學習的促進幫助作用,而對其他社會群體的研究不太多,也存在樣本量不夠大、代表性不強和缺乏研究的持續性等問題。
2.比較研究較少,區域差異明顯
國外學者對移動閱讀、電子書和社會化閱讀等問題的研究多集中在某一國家、地區或者學校,對不同國家、地區、學校移動閱讀現狀以及用戶閱讀行為特點差異性的比較研究較少,可能是因為跨地域研究用戶調查和數據獲取的難度較大。從地域分布上看,相關研究多集中于歐美及亞洲較發達國家,非洲和拉美及亞洲落后地區的相關研究較少,主要原因可能是經濟欠發達地區智能閱讀終端的普及率和移動閱讀的用戶使用率都相對較低。隨著發展中國家經濟的快速發展,目前亞非拉地區已經成為移動互聯網用戶數量增長最快的地區,今后,對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研究以及跨地域的比較研究將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