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濟發展的邏輯基礎:分工與分配
- 朱昕炤
- 3512字
- 2019-10-18 16:51:47
三 消費者選擇
消費是經濟活動最根本的目的,盡管不同的人在消費觀念、消費傾向方面具有顯著差別,但是消費者選擇中存在的共性特征仍然是經濟分析的一個基本出發點。
(一)偏好和效用
生產能力為消費提供了各種可能,而消費者對不同的消費品組合是存在明確偏好關系的,可以認為偏好關系總是滿足完全性、傳遞性的,這種偏好關系只有對同一個消費者才具有意義,不同消費者之間的偏好關系沒有可比性。
每個消費者都可以從自己的偏好關系出發對任意多的消費品組合進行排序,與偏好關系相比,效用具有類似的意義和更好的可用性,所以在經濟分析中經常用效用代替偏好關系來說明消費者進行選擇時的邏輯。
效用與偏好一樣都體現了消費者的心理感受,偏好直接給出不同消費品組合之間的排序關系,效用則對不同消費品組合賦予唯一的效用值,這些效用值之間的數值比較可以完全代替偏好關系的比較,在可能的條件下爭取最大效用是消費者進行選擇時的邏輯起點。
效用具有主觀性,一定是依托于某個特定消費者而存在的,不同消費者對消費品組合的效用評價可以完全不同,所以效用只能夠在同一個消費者身上進行比較,不同消費者之間效用不具有可比性,不同消費者的效用自然也不可以做加總計算。
為了更方便地使用效用的概念,人們構建了效用函數。效用函數描述了消費者在消費中所獲得的效用水平與消費品組合之間的函數關系,它的一般形式是u=u(x),其中的x是消費品集合中的消費品組合。對于任意給定的消費品組合,效用函數都給出唯一實數效用值,所以效用函數是狀態函數,與路徑無關。
效用和效用函數是非常有用的概念,但是試圖建立真實的效用函數意義并不大,通過對效用函數一般特征的理解去共同構建經濟分析基礎是效用函數比偏好關系更有優勢的地方。盡管不同消費者的效用函數各不相同,但所有的效用函數都有兩個重要的共同特征:一是單調性,二是邊際效用遞減。這兩點與偏好關系中的單調性和凹凸性等價。
效用函數的單調性是指在給定消費品組合情況下,只改變其中一種消費品數量,新消費品組合的效用值隨消費品數量增長而單調上升。邊際效用遞減則是說上述的效用單調增長趨勢將隨效用增長而下降。這兩點分別對應于效用函數的各個一階偏導恒不小于零,而二階偏導恒不大于零,與生產稟賦中人們產出能力具有相同的特征。
從一般的經驗上判斷,這種效用單調增長、邊際貢獻下降的特征是容易理解的。比如一定數量的食物對于饑餓的人有巨大的效用,但是不斷增加食物供給數量,效用改善程度就會不斷降低。效用函數的這兩個特征可以認為適用于所有人和所有的消費品組合的情況,是具有共性的基本原則。為了使用的方便,人們常常將效用函數用無差異曲面代替,同一個無差異曲面上所有點的效用值相同。二維產品的情況下無差異曲面簡化為無差異曲線,而效用關系所演化出的經濟邏輯并不會被簡化掉,所以后面在討論效用函數時將主要基于二維情況進行。由于效用函數的兩個特征,無差異曲線具有圖1-4所示的形式,曲線上任意兩點連線總是位于無差異線上方,而所有上方點的效用值都更大。
圖1-4 等效用曲線
圖1-4給出兩種消費品情況下消費者效用水平對應的三條等效用曲線,這組曲線中,每條線都覆蓋了一系列連續的消費品組合,同一條線上的消費品組合對應于同樣的效用值。這個二維消費品空間中,消費者效用向右上方遞增。等效用曲線上各點斜率的絕對值是單調遞減的,這體現了邊際效用遞減的特征。
邊際效用遞減也可以用兩種消費品的替代性來說明。在等效用曲線上,任意點處的斜率代表了兩種消費品在該點的效用替代率,這個效用替代率也就體現了兩種消費品在該處的效用價值替代關系。
(二)需求彈性
當外部經濟環境給定時,經濟主體的生產能力決定了自己的可行消費集,在消費偏好的驅動下最優消費品組合唯一存在。如果生產能力發生變化,經濟主體的消費品組合通常也會做出相應的改變。消費品組合中有一些物品的需求量會顯著地受到生產能力波動的影響,而另外一些物品的需求對生產能力的波動并不敏感,前一種類型的需求相對于生產能力來說稱為富有彈性,而后一種需求則缺乏彈性。
需求的彈性具有相對性特征,是不同物品需求相比較的結果。通常情況下,生活必需品的需求是缺乏彈性的而奢侈品或者財富品的需求則富有彈性。糧食是一類比較典型的生活必需品,人們對糧食的需求往往具有相當的剛性,不論生產能力怎樣變化,與其他物品相比糧食需求的變化總是比較小。即使生產能力低下,糧食消費還是必須得到優先的保證,而隨著生產能力變強,糧食需求量也不會有顯著的變化。必需品大多具有類似糧食的需求特點,它們被用來滿足特定的具有優先性的需求,而這樣的需求得到滿足后新增供給帶來的效用改善就迅速弱化,表現出需求缺乏彈性。奢侈品或者財富品通常是那些優先級最低的物品,由于人們的消費欲望是無限的,優先級最低的那些消費品一定永遠不滿足人們的需要,從而表現出大的需求彈性。即使生產能力提升滿足了過去的消費愿望,也一定有新的奢侈品會占據最低優先級的位置。
一個物品屬于必需品或奢侈品并不是該物品固有的屬性,這取決于經濟主體的偏好和所處的經濟狀態。在那些條件惡劣、生產力水平極其低下的地方,糧食的供給長期處于短缺狀態,一定意義上糧食成為一種奢侈品。一旦生產力水平有所改善,人們首先會設法滿足對糧食的需求,這種情況下對糧食的需求就表現出更強的彈性。另外,對于一些極其富有的人來說,大多數人眼中的奢侈品已經不再會給他們帶來高的效用,他們或許愿意將自己生產能力中的相當部分用于需求層次中更高層級的那些需要,這時候奢侈品對于他們來說也表現得缺乏需求彈性。
個人的消費偏好和經濟狀態決定了個人對不同物品需求的彈性特征,而一個經濟體內部所有的人對不同物品需求彈性的統計平均水平反映了這個經濟體消費需求的彈性特征。不論是對于一個人還是對于一個經濟體,經濟發展的過程都可以被看作人們不斷將曾經的奢侈品轉化成必需品的過程,每種物品都要經歷這個過程。一種物品的全部消費者中,越多的人將它看作必需品,它的發展也就越成熟,需求彈性也越低,反之則彈性越高。當越來越多的物品需求逐步變得缺乏彈性時,新的物品會不斷涌現,成為新的奢侈品。經濟系統中的所有產品都可以根據整體的需求彈性程度被排列成一個譜系,從彈性最低的產品一直到彈性最高的產品,這個有序的排列反映了不同產品的成熟程度,也記錄了人們曾經經歷的經濟發展歷程,而需求彈性較高的那些產品為未來經濟發展指明了方向。
在二元經濟模型中經濟部門被劃分成傳統部門和現代部門,現代部門被認為具有更高的勞動生產率,代表經濟發展的方向。現代部門不斷從傳統部門吸收剩余勞動力,這個過程中傳統部門的勞動生產率逐步提升。從需求彈性的角度看,傳統部門與現代部門的差別其實不在于哪個產業出現的年代更早,或者使用的生產技術是否已經存在多年,而在于傳統部門生產的產品是那些缺乏需求彈性的產品,而現代部門生產富有彈性的產品。
農業是最古老的傳統行業之一,也經常被認為是勞動生產率低下的部門。與此相對,工業部門似乎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許多國家曾經把工業化作為提升國家經濟實力的方向。事實上,經濟發展中并沒有哪個行業是注定高效或者低效的,正如產品的需求彈性特征會伴隨經濟發展而不斷變化一樣。以保障糧食供應為目標的農業產品是需求彈性譜中低彈性產品的代表,因為人們的溫飽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總是被最優先滿足的,這樣的生產部門雖然最重要卻很可能也是經濟發展過程中受益最少的部門。不論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有多少曾經的奢侈品已經變成了必需品,曾經的需求彈性如何被需求的固化取代,富有需求彈性的奢侈品或者財富品永遠會存在。舊的現代部門不再“現代”了,新的現代部門就一定會出現,二元經濟模型中的勞動生產率差別始終不會被抹平。現代部門的名義勞動生產率總是高于傳統部門,這是產品的需求彈性差別導致的一個結果。其實就勞動本身意義來說,不同部門的勞動生產率沒有直接的可比性,就如同我們不能比較一噸小麥和一升牛奶哪個更多一樣。但是放到具體的經濟系統中勞動生產率反映的是不同生產活動的價值貢獻,與必需品生產部門相比,由于人們主觀判斷標準的原因,那些消費優先級最低的奢侈品的現代生產部門往往具有主觀價值意義上先天的優勢。
生產能力與需求彈性在有些時候也會表現為負相關的關系,例如在牛肉與馬鈴薯的二元生產中,假設人們對牛肉具有更高的偏好,那么在總消費數量限定的情況下,生產能力的整體提升會導致牛肉需求對馬鈴薯需求的替代,使得馬鈴薯需求由于生產能力提升而下降。這樣的情況與通常所說的“吉芬商品”的情況有相似之處,但在這里這種生產能力上升與某個產品需求下降之間的關系并不顯得突兀,這也是在排除價格或者貨幣干擾情況下討論需求的一個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