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 比較優勢

比較優勢是在絕對優勢的基礎上提出,并被常常用來說明貿易動力的一個概念。在貿易特別是國際貿易中,比較優勢和絕對優勢經常有直觀的體現。如果某個完全同質的產品在兩個國家具有不同的市場價格,那么價格低的國家就具有該產品名義上的絕對優勢。如果某個國家與另外一個國家相比同時具有在兩個產品上的絕對優勢,僅就這兩種產品來說,每個國家最多在一個產品上具有比較優勢。

假設在穩定的貿易條件下,中國生產的電視比美國更廉價,而美國汽車比中國更便宜,此時可以說這兩個國家分別具有在電視和汽車上的絕對優勢,同時在只考慮這兩種產品時,雙方在具有絕對優勢的產品上也具備比較優勢。但是如果中國的兩個產品都比美國的更便宜,那么中國在相對更便宜的一個產品上具有比較優勢,而在另一個產品上盡管有絕對優勢卻在相對的比較中處于劣勢。比較優勢反映的是這兩種機會成本之間的相對差別,由于機會成本具有相對性,如果一方在某一產品上表現出比較優勢,則另外一方一定在另外一個產品上具有比較優勢。

比較優勢是不同生產者同質產品間相互比較的結果,一個孤立的生產者不論生產多少種產品,這些產品之間無所謂哪個有優勢,哪個處于劣勢。

比較優勢反映的是生產能力的相對差別,所以當某個經濟系統中經濟主體的生產能力確定時,可以認為各個經濟主體的比較優勢關系也具有確定性。事實上,由于真實的經濟主體生產稟賦通常具有非線性特征,所以一般情況下經濟主體的交易動力意義上的比較優勢會受到經濟主體需求特征的影響,而不僅僅由生產稟賦分布唯一給定。

比較優勢是一個很重要的經濟分析視角,它揭示了分工和貿易的根本動力。不同國家之間存在比較優勢差異,不同生產者之間同樣存在這種差異,而且可以認為個體的比較優勢差異更具有典型性,也是分工產生的原動力。

比較優勢反映的是生產者在不同產品上相對成本關系的差異。以生產稟賦描述生產能力時,不同產品上的相對生產成本可以由產品對應生產函數的一階導數的比來體現。為了討論的簡便,除非特別說明,否則后面涉及比較優勢時都以最簡單的線性生產者為分析對象,此時生產函數的一階導數為給定常數,從而使問題變得簡單和直觀。這樣的簡化必然導致結論與真實經濟之間的偏差,相關的影響將在需要的時候單獨進行說明。

假設兩個具有線性生產稟賦特征的經濟個體A、B同時具有生產同質的產品1和產品2的能力,他們在這兩個產品上的生產稟賦特征向量分別為(a1,a2)和(b1,b2)。當a1/a2=b1/b2時,在這兩個產品上A、B二人生產同樣產品的相對機會成本也完全相同,而當a1/a2b1/b2時,二人將各自具有在其中一個產品上的比較優勢。

用幾何的方式可以更直觀地展現二維情況下生產稟賦分量的比較優勢狀況。如圖2-1所示,二維產品空間中,線段a1a2b1b2分別表示了A和B的單位時間產出,兩個線段各自的斜率值代表著不同生產稟賦分量間產出替代的機會成本,這種機會成本的差異導致兩個經濟個體分別具有各自的相對優勢。當a1/a2b1/b2時,A在產品1上具有比較優勢,而B在產品2上具有比較優勢,反之則相反。比較優勢具有很清晰的經濟含義,如果A具有在產品1上的比較優勢,這說明如果以產品2作為機會成本,則A生產一定數量的產品1所需要付出的成本小于B生產產品1時的成本。

圖2-1 可行產出與比較優勢

(一)比較優勢序列

兩生產者兩產品是比較優勢討論中最典型的情況,而當兩個生產者同時生產的同質產品數量超過兩個時,雙方之間依然可以進行比較優勢關系的比對,并且同樣存在明確的比較優勢關系。在多產品情況下,生產者稟賦水平仍然唯一決定生產者的比較優勢關系,不同生產者生產稟賦各個分量相互關系的比對反映各自的優勢特征。

比較優勢反映的是兩個不同生產者在某個特定產品上機會成本的相對關系,這個機會成本以另外一個特定產品為參照對象,顯然這種相對關系在多產品時滿足傳遞性。如果生產者A與生產者B相比,在產品1和產品2中具有產品1的比較優勢,同時在產品2和產品3之間具有產品2的比較優勢,則A在產品1和產品3之間一定也具有產品1的比較優勢。由于這種傳遞性的特點,在兩個生產者同時生產超過兩種的產品時,可以對這些產品進行兩兩分組并分別比較組內產品的比較優勢,從而得到一系列的產品組合間的比較優勢關系。當這些比較優勢關系數量充分后,根據傳遞性可以排列出某個生產者在全部產品集合中的比較優勢序列。傳遞性意味著同一生產者在全部產品上的比較優勢序列一定存在,這個排序結果具有唯一性。比較優勢關系中也可能出現等價的情況,但等價關系不影響排序唯一性。

設想三產品情況,此時個體A的生產稟賦分量為a1、a2a3,個體B的對應生產稟賦分量為b1、b2、b3。假設在產品1和產品2的比較中A的比較優勢關系是a1a2,而在產品2和產品3的比較中有a2a3,則由傳遞性可知此時一定有a1a3,即使直接比較產品1和產品3也會得到同樣的結果。這樣A的三個生產稟賦分量與生產者B相比具有唯一的比較優勢排序a1a2a3。這個排序表明,生產者A在產品1上具有最大的相對優勢,而產品3是一個相對劣勢的產品。由于比較優勢的相對性,兩人多產品情況下雙方的比較優勢序列一定完全相反,上例中B的比較優勢排序一定是b3b2b1。

如果雙方生產的產品種類不完全一致,只要雙方產品集中有至少兩種產品完全相同,那么各自的比較優勢序列就唯一存在。對于自己不具有產出能力的產品,可以將其對應的生產稟賦分量值看作零,之后做相應比較就可以。

(二)多生產者的情況

比較優勢通常被用來反映兩個生產者生產能力的相對差異。在兩生產者多產品的情況下,每個生產者在產品集上有明確的比較優勢序列。如果進行分工生產,這個比較優勢序列唯一給定了生產者選擇生產標的產品的合理次序。當經濟系統中存在三個及以上生產者時,至少存在一個生產者,無法僅僅通過生產稟賦判斷出分工生產時合理的產品選擇次序。

觀察最簡單的二產品情況,假設三個農民A、B和C在玉米、小麥兩種產品上分別具有如下的生產稟賦特征向量:(1,2)、(2,3)、(3,4)。此時每個農民與另外兩個農民進行兩兩比較可以得到比較優勢序列,其中農民A與B、C相比,都是小麥具有比較優勢、玉米具有比較劣勢,A的比較優勢產品或者比較優勢序列是確定的。同樣,C與A、B相比,具有玉米比較優勢和小麥比較劣勢,序列也是確定的。但是農民B與A、C相比較時會分別得到不同的比較優勢結果,使得這個生產者無法確定自己究竟在哪個產品上更具有相對的優勢。不過,此時如果按照小麥相對于玉米的比較優勢程度對不同生產者進行排序,則可以得到ABC的明確次序。反過來,玉米生產的比較優勢次序是CBA。與之前兩人多產品情況下不同產品間比較優勢的傳遞性類似,兩產品多生產者時,不同生產者的比較優勢程度同樣滿足傳遞性。所以任意多生產者在二產品生產情況下都可以排列出完整的比較優勢序列,按照產品1比較優勢程度排列的生產者序列與按照產品2比較優勢程度排的序列完全相反。

盡管在多生產者情況下相對于整個系統來說,相當部分的生產者無法確定自己在哪個產品上具有確定的比較優勢,但是比較優勢序列仍然是一個重要的結論。如果給定生產標的產品,由這個序列可以知道每個生產者生產該產品的相對受益程度的排序情況。例如上例中三個農民被指定只能生產小麥,則三個農民的受益排序一定是ABC。

在討論經濟群體的可行產出集時曾經看到,二維情況下的可行產出集是一個由折線邊界圍成的區域,上下邊界折線關于這個區域的中心對稱。折線中的每個線段對應于一個個體自給自足產出時的可行產出,而這些折線的排序分別與現在討論的比較優勢排序一致。也就是說,在多生產者情況下,生產者的比較優勢次序與這些生產者組成的經濟群體的可行產出邊界具有嚴格的對應關系。

兩產品生產時不同生產者的比較優勢序列反映了分工生產的相對受益次序,如果序列中某處恰巧是比較優勢的臨界點,那么這個臨界點就將該序列拆分成各具比較優勢的兩個新序列,每個序列中的生產者具有同一個產品的比較優勢,生產者分工生產的相對受益程度仍由序列的排序體現。

與之前討論的各種情況相比,多生產者多產品條件下的比較優勢是一種復雜的情況。由于這些生產者構成的經濟群體一定有唯一的可行產出邊界,與多人兩產品生產的情況一樣,這個可行產出邊界與每個生產者特定的比較優勢之間仍然存在明確的對應關系,但此時的比較優勢關系是多維空間中指定方向前提下的比較優勢關系。

比較優勢關系由參與比較的全部生產者的生產稟賦決定,除去兩生產者兩產品的情況之外,其他情況下的比較優勢只可以得到特定前提下的相對優勢關系,這些相對優勢關系是分工邏輯的重要基礎。

(三)高階理性下的比較優勢

上面討論的傳統意義上的比較優勢關系體現了生產能力的一種現實的相對差別。這里所謂的現實是說如果遵照比較優勢差別選擇生產方向,經濟主體可以獲得相對更好的利益回報,這種利益回報上的差異是直接和現實的。從這個意義上說,傳統比較優勢思想體現了一階理性的經濟影響。

與一階理性的情況相對,還有一類高階理性層面的比較優勢差異。這些比較優勢差異通過影響一階理性層面的比較優勢條件而間接影響人們的收益水平或者收益預期。資源稟賦差異是一種典型的高階理性下的比較優勢差異。相對來說,具有資源稟賦優勢的生產者在從事資源相關生產時會比其他做同樣工作的生產者有更好的收益預期,按照資源稟賦優勢的指引進入相關行業領域更能獲得現實的比較優勢。高階的比較優勢是一種潛在的優勢,并不總是會必然地轉化為生產成本上的優勢。例如,中國的西部地區與東部地區相比在很多資源條件上有顯性的優勢,但是由于交通條件、環境吸引力,甚至經濟發展中存在的路徑依賴等因素的影響而常常無法表現出現實的優勢。從另外一個角度看,也可以認為西部地區并不具備資源稟賦優勢,因為就最終轉化成生產力的角度說,東部獲得國外資源或許比西部使用自己的資源更高效,而這也引出了高階比較優勢中另外一類影響因素,即交通條件或者運輸成本。事實上那些對產出水平構成潛在影響的因素都可以被納入高階比較優勢的視野內進行考慮,人力資源和資本水平就是這樣的經濟影響因素。如果雇傭可以廣泛轉移,那么低的工資水平就是一種高階理性意義上的潛在比較優勢,而工資上升后這種高階優勢也就相應下降,資本的情況也與此類似。

高階比較優勢具有相對性,與潛在水平相比,當這些優勢沒有發揮作用或者只發揮了有限作用時,名義上這種優勢就仍然存在。與此相反,如果這樣的優勢已經得到充分發揮,高階比較優勢就消失了。例如那些依靠資源條件優勢而發展起來的地區,當資源面臨枯竭時,相對于現有的一階比較優勢來說,高階上的資源狀況就將成為一種相對意義上的比較劣勢。從經濟利益出發觀察一階比較優勢與高階比較優勢,二者之間的關系類似于物體運動中位移視角下速度與加速度之間的關系。

比較優勢差異是貿易的基礎,貿易理論的發展也大致經歷了比較優勢從一階到高階的過程。從最初強調生產成本的直接差異,到注重資源稟賦條件和運輸成本這些高階因素,再到規模經濟等視角,高階比較優勢的核心問題就是一階比較優勢究竟是怎樣產生的。正如討論經濟理性時所說,一階和高階本身也是相對的,當大多數人具有比較一致的理性判斷時,這個理性就成為一階理性。高階理性下的比較優勢始終會是經濟行為中間接并且具有遠期影響的因素,相對于大多數經濟參與者自覺遵循一階比較優勢,政府或者某些特定人群比如企業家,往往成為高階比較優勢早期的實踐者,但這種實踐并不能保證獲得成功。

主站蜘蛛池模板: 贺兰县| 东乡县| 铁岭市| 万载县| 和政县| 普安县| 清新县| 平定县| 彰武县| 五寨县| 西贡区| 新宁县| 襄城县| 赤城县| 罗田县| 长丰县| 台北市| 游戏| 大埔县| 西平县| 甘德县| 巍山| 凤凰县| 尚志市| 淮阳县| 周至县| 牟定县| 玉树县| 图木舒克市| 德昌县| 闸北区| 仲巴县| 吉水县| 遂川县| 西城区| 通道| 嘉义县| 治多县| 雷波县| 沧州市| 邵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