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濟發展的邏輯基礎:分工與分配
- 朱昕炤
- 1099字
- 2019-10-18 16:51:47
第二章 分工與交易
分工是與自給自足相對的一種經濟形態,經濟主體將其產出的全部或者一部分與其他經濟主體進行交易,獲得不同于自身產出的消費集。與自給自足相比,有效的分工可以提升整個經濟體的產出效率,帶來相對更大的個人收益。分工是現代經濟的一個普遍特征。
在經濟理性的驅動下,從自給自足走向分工是經濟發展的一種自然趨勢,這個過程可以被看作一個帕累托改進的過程,符合每個參與者的利益,具有內生的動力。經濟發展過程中,舊有的分工也會不斷被新的分工所取代,這種轉變的原因在于經濟環境的變化,比如科技進步或者資源條件改變,或者觀念和制度調整等。新分工代替舊有分工以適應新的經濟環境,其驅動力仍然是經濟體中每個個體對自身利益的追求,具有固有的內生性。分工的產生和不斷發展從宏觀上說是不可逆的,這可以被看作一種經濟學意義上的熵增加過程。分工在發展的過程中并不能保證每個個體的利益都不斷改善,當新的分工形態代替舊分工形態時,通常會有一些個體將承受這個變化所帶來的利益損失。利益受損的個體對分工的轉變會表現出抵觸和排斥,從局部或者微觀來看分工轉變的過程并不平滑,宏觀上這樣的影響表現為熵增加過程中的漲落現象。
分工一定也會伴隨著交易,它們是同一事物的兩個側面。交易價格一方面指引人們做出有利于自己的分工選擇,另一方面也可以被看作分工的結果,所以當經濟體中每個個體的生產特征和需求特征都給定時,交易價格必然存在均衡水平。交易價格體現了不同產品之間的交換關系,在人們追求自身利益的時候這只無形的手既為人們指明了方向,也為整個經濟體中的所有分工個體確定了利益分配的格局。
經濟發展和財富分配是經濟研究中最重要的問題,考察分工和交易可以從一個側面揭示關于這兩個重要問題的一些基本邏輯。不考慮需求偏好的影響,在自給自足生產情況下效用提升的途徑只來自經濟主體生產稟賦水平的提升,對于經濟系統來說這種生產能力提高大致應該被看作外生的動力。分工經濟與自給自足經濟不同,在真實生產稟賦水平不變的情況下,分工行為可以帶來收益的改善,從而可以認為分工等效地提升了每個人的生產稟賦水平。在經濟分析的時候,可以將分工經濟看作名義生產稟賦代替真實生產稟賦條件下的自給自足經濟,這樣的分析方法可以使問題變得更簡明,并且將更多的關注集中到經濟活動本身的邏輯上,這有利于對經濟現象有更好的理解。
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論述了企業化的產品生產中的分工,而在這一章中不將那種生產線上不同工序的縱向分工看作典型的分工。縱向分工更應該被看作企業家主導的提升生產稟賦水平的一類管理創新或者集成創新,與科技進步具有相似的意義,其中的一些特點會在討論企業與雇傭的時候略做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