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區域地理基礎

第一節 魯西南地區的地質與地貌基礎

“大野澤-梁山泊”作為歷史時期魯西南地區的巨大湖泊,影響的地區很少超越以下地理范圍:北緯34°26.6′~36°11.2′,東經114°47.5′~116°56.6′。按今天的行政區劃來看,即向北達到陽谷、大名一帶,不超過聊城市;向南達到曹縣、單縣一帶,不超過微山湖南岸;向西達到山東省省界;向東不超過南四湖的東岸。下面以此四至為研究區域,對魯西南的地質構造、地貌、水文等自然地理情況進行概述。

地質構造是自然環境的基礎,控制著地理環境中的地貌、水文、土壤、植被等要素的形成與發育。山東省作為我國地質調查進行較早的地區之一,各個大地構造學派均對該省地質構造有過研究,并有一些專著發表。其中,持傳統“槽臺說”觀點的人認為,山東屬于華北地臺的范圍,有兩個次級構造單元,昌邑-大店斷裂以西為魯西臺背斜,以東為“膠遼地盾”的一部分。陳國達等持“地洼說”觀點的人認為,山東地區中生代以來所表現的劇烈構造活動,顯示它不屬于地臺,而是典型的地洼,具體包括魯西地洼與魯東地穹。[1]張文佑等持“斷塊說”觀點的人則認為,山東是典型的斷塊區,地殼的活動對魯西和魯東地塊內的斷裂產生著深刻的影響。[2]

為各大構造學派公認的是,整個山東地質構造的相同點是斷塊構造發育,多斷裂,少褶皺;這種特征不僅表現在山地丘陵的地表,在魯西大平原的下部同樣如此。山東的大地構造為華北斷塊的一部分。根據內部斷塊特征,山東又分為三個一級構造單元,即魯西、魯東與魯北三個斷塊區。其中魯西斷塊又分為“魯西隆起”與“魯西南斷陷”。本研究的區域范圍基本與“魯西南斷陷區”重合,西到聊考斷裂帶,東和北以嶧山斷裂帶和汶泗斷裂帶為界,沉降幅度不大,基巖埋藏不深,區內分為五個三級單元,每個單元同樣以突起和凹陷形成一個統一體(見圖1-1)。[3]斷塊構造控制地貌的輪廓,也決定了未來的地形、地下水、氣候與徑流流向等問題;魯西南斷陷區表現得尤為明顯,控制了一系列中生代和新生代斷陷盆地,對于后來黃河的流向與沖積平原的發育、大野澤的出現和移動等都有重大影響。

在地質時期,華北平原是一個海灣,山東丘陵是海灣中的島嶼。黃河、海河和淮河等河流的沖積扇慢慢連成一片,從而形成了現在的華北大平原,其中以黃河沖積扇的規模最大。[4]魯西南地區的地貌以黃河沖積平原為主(見表1-1),黃河沖積平原分布于東平湖-南四湖以西的廣大地區,又稱黃泛平原。第四紀中更新世晚期,黃河下游開始進入冀、魯、豫、皖、蘇境內,南北擺蕩沖積、填淤,在斷陷構造基礎上形成了面積廣大的黃泛平原,其組成物質以粉砂為主。由于黃河多次改道、決口泛濫,平原上崗、坡、洼地分布復雜。[5]其中與本研究關系密切的微地貌類型有兩種:

圖1-1 “大野澤-梁山泊”所處地區斷塊構造示意

資料來源:參考山東省地質礦產局編《山東省區域地質志》第四篇第一章“構造體系劃分及其特征”,第444~495頁繪制;重點參考該書第470頁“魯西南新華夏系主要斷裂特征一覽表”,以及“附圖之三:中華人民共和國構造體系圖(1∶100萬)”。

表1-1 魯西南地貌類型特征

(1)“河間淺平洼地”,即平原上各黃河故道高地之間地勢相對低平的洼地,散布或成群出現,為平原區的主要負地形?!昂娱g淺平洼地”多呈封閉的多邊形或橢圓形,有明顯的蝶形洼底,與其邊緣地面相對高差約1.5~2米,由黃河泛濫時期的漫流或者靜水沉積而成,組成物質主要為粘土質粉砂或粉砂質粘土,土質粘重,易澇易干。

(2)“緩平坡地”,即河灘高地與河間洼地之間逐漸過渡的漫坡地,由黃河洪水溢出天然堤后漫流堆積而成。地勢向河間洼地緩傾,坡度在1/7000到1/3000之間,形態多樣,是黃泛平原上分布最普遍、面積最大的地貌類型。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上蔡县| 清丰县| 普兰店市| 徐州市| 东平县| 山东省| 武穴市| 汶川县| 松滋市| 莱芜市| 枣强县| 运城市| 宝鸡市| 浦北县| 池州市| 安吉县| 洪洞县| 蒲城县| 平顶山市| 四平市| 宜宾县| 蒲江县| 中阳县| 东宁县| 麻城市| 称多县| 浦县| 耿马| 闽清县| 工布江达县| 永平县| 鄱阳县| 昌宁县| 萝北县| 韶山市| 易门县| 汉川市| 三亚市| 锦屏县| 镇康县| 凤冈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