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三 相對剝奪與遞進喪失

到目前,兩個研究團隊針對中國城市老人自殺問題展開深入研究,這兩個研究團體非常值得注意。第一個研究團隊由原在北京回龍觀精神病醫院工作的加拿大學者費立鵬領導;第二個研究團隊由中南大學肖水源教授領導。下面的討論針對這兩個研究團隊發表的四篇論文。

第一篇論文由劉華清和費立鵬于1997年發表,題目為《中國城鄉老年人1990-1994年自殺死亡問題分析》,資料取自中國疾病監測點在1990~1994年累積的數據。劉華清和費立鵬的分析顯示,20世紀90年代初期,中國60歲以上老人的年均自殺率為45.34/10萬,占老人意外死亡的比例為28.44%;農村老年人女性自殺死亡率是城市老年女性的3倍多;農村老年男性自殺死亡率幾乎是城市老年人男性的4倍(劉華清、費立鵬,1997b)。

第二篇論文還是由劉華清和費立鵬合著,題目為《中國城鄉老年人自殺死亡問題分析(1990-1994)》;這篇在1997年發表的論文之數據基礎也還是從中國疾病監測點收集的材料,時間段也沒有變。根據作者的分析,當時中國城市男性老人平均每年有1233人自殺,城市女性老人每年有1239人自殺,農村男性老人每年有22184人自殺,農村女性老人每年有19309人自殺。所以在1990~1994年,中國每年約有4.4萬名老人自殺死亡(劉華清、費立鵬,1997a)。

第三篇論文由徐慧蘭和肖水源合著,題目為《城市居民自殺流行學研究》,研究地點在長沙市南平區,發表時間是1999年,研究覆蓋時間為1985~1997年。徐慧蘭和肖水源發現,長沙市南平區居民在11年內的平均自殺率為5.5/10萬;從自殺率的年齡分布看,存在兩個高峰,即25~34歲青年和65歲及以上的老人;在長沙城區,65歲及以上老年人的年均自殺率是18.3/10萬,為城市人口平均自殺率的3倍以上(徐慧蘭、肖水源,1999)。

第四篇論文由徐慧蘭、肖水源、陳繼萍、劉連忠合著,題目為《湖南省城鄉部分老年人口自殺流行學研究》,發表時間是2000年,研究地點在長沙市天心區,研究覆蓋的時間為1990~1998年。在這篇文章中,徐慧蘭等人指出,除1994年外,長沙市天心區的老年人自殺率在8年中一直在上升,從1990年的13/10萬上升到1998年的33.5/10萬。徐慧蘭等人尤其提到,在長沙市天心區城市老人自殺死亡的原因中,37.7%為家庭糾紛,45.3%為久病厭世,16.9%為精神疾病,自殺方式中29.4%為服毒藥,28.4%為自縊,16.1%為跳樓,12.3%為自溺,14.8%用其他方式——如拒食拒飲或吞食異物(徐慧蘭等,2000)。

將家庭糾紛和久病厭世作為兩個最重要的老人自殺誘因,并非令人難以理解,而且在其他研究中被反復證實。例如,王鼎和王玉亭在論述內蒙古自治區老人自殺問題的一篇文章中指出,以久病厭世為自殺原因的比例占第一位,占第二位的是家庭糾紛;其中半數自縊而亡,其次為服毒、跳樓、自刎(王鼎、王玉亭,1995)。另外,一個研究組在分析上海市閔行區101例老年人自殺的原因時發現,家庭糾紛占41.58%,久病厭世占38.6%;在自殺方式中,服毒占55.44%,自溢占26.73%,投河占10.89%,其他自殺方式共7例(申惠國等,2000)。

在將久病厭世和家庭糾紛視為老人自殺的主要誘因之際,我們需要考慮鑲嵌在社會結構和社會變遷中的宏觀環境因素,尤其是那些導致城市老年人相對剝奪感升華的制度性作用。我如此認為的原因是受到北京大學穆光宗教授針對老年人脆弱性提出的“喪失理論”之啟發。穆光宗認為,老齡化進程是一個人生資源不斷喪失的過程,一系列喪失事件都可能會出現,人生資源的喪失有一個遞進過程。原有健康的逐步喪失、原有社會角色的逐步喪失、原有社會關系的逐步喪失及原有親屬關系的逐步喪失,都有可能引發老年人的生活危機和心理障礙。穆光宗提出的老齡喪失論為“相對剝奪”概念提供了一個過程維度(穆光宗,2007)。應該指出的是有關老齡喪失的論點并非穆光宗一人的看法,而是在諸多學者論著之中反復出現的觀點,區別是詞語表達的不同。例如,長期關注老年人安養問題的清華大學教授裴曉梅就曾用“劣勢積累”和“社會疏離”說法闡述老齡喪失對積極老齡化的負面影響(裴曉梅,2004;裴曉梅、王浩偉、羅昊,2014)。

若將相對剝奪和遞進喪失或劣勢積累等概念納入分析,我們有必要考慮當代中國老年人自殺的五大類社會文化誘因。第一是孝文化的悖論。一方面,中國文化對孝道的強調使得相關的言行被高度道德化;另一方面,老人普遍地被視為負擔,不但對家庭如此,對社會也如此。第二是不能生活自理的中國老人數量過大,接受失能老人的養老院數量過少,很多失能老人生活得疲憊不堪,兒女提供的護理有限。第三是老年人常常生活于與社會隔離的狀態,很多喪偶老人希望再婚,但因兒女反對而放棄。第四是老年人收入較低,對子女的經濟依賴過大。第五是身心健康問題的嚴重困擾使得很多老人喪失生活信心。

在上述誘因中,除年齡外,其余誘因都不是生物性進程結果。換一個說法講,老年人面臨的社會經濟資本之喪失并非必然,而是人為力量的形塑。我的同事張小軍和裴曉梅認為老年人遭遇剝奪的情況可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直接剝奪,“指強迫的、非法的、侵占性的、排斥和歧視的、不合理的公開剝奪手段,是權力控制和壓迫的結果”;另一種是間接剝奪,“表現為非強制的、貌似合理或合法的、隱蔽的剝奪,通常是因為社會安排、社會結構和社會文化不合理而產生的剝奪”(張小軍、裴曉梅,2005:26)。前者以提前退休、非正常下崗、買斷工齡為表現方式,后者是養老的責任過度地以家庭倫理予以定義,從而整體社會的養老責任難以進入公共生活倫理范疇。但是如果繼而考慮相對剝奪,我們的研究視野將更為寬闊。

為相對剝奪首先做出基本定義的學者是一位英國社會學教授。他在1966年出版的《相對剝奪與社會正義》一書中提出了相對剝奪的四個條件:第一,人們缺少某物,可以用缺少X作為表示;第二,人們知道其他人擁有X;第三,人們想得到X;第四,人們認為得到X并非想入非非之念頭。在這四個條件的相互作用下,可能出現不同的相對剝奪感,但總體而言,人們的期待獲得值和實際獲得值之間的距離越大,相對剝奪感也就變得越強(Runciman,1966)。從社會意義看,導致期待和獲得之間形成的差異越大,社會穩定的程度越低。所以當一個社會的相對剝奪感出現較大反差時,可能會出現兩類后果:一類是社會運動、社會騷亂乃至暴力革命;另一類是各類越軌行為的發生。當然,導致不同人群相對剝奪感的原因一定有差異,但與期待的獲得和實際的獲得有著緊密關聯,或人們認為沒有得到自己應該得到的東西,或人們認為沒有得到同自己條件相似的人們所得到的東西。

主站蜘蛛池模板: 彭阳县| 古交市| 西华县| 安溪县| 永德县| 大洼县| 揭西县| 历史| 扬州市| 吴忠市| 葵青区| 额敏县| 嵊泗县| 沈阳市| 林州市| 高州市| 东平县| 无为县| 阿荣旗| 准格尔旗| 太谷县| 平定县| 那曲县| 西平县| 乐山市| 夏邑县| 茌平县| 中宁县| 北海市| 清镇市| 汤原县| 安康市| 龙海市| 成都市| 柘城县| 通海县| 江西省| 威宁| 商水县| 定陶县| 贵港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