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法治(1978~2018)
- 李林
- 6150字
- 2019-10-11 17:18:08
四 40年改革開放和中國法治建設的基本經驗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法治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積累了許多寶貴經驗。
(一)堅持黨的領導,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
道路決定方向,道路決定命運。中國法治40年最根本的一條經驗,就是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走對路。如果路走錯了,南轅北轍了,那再提什么要求和舉措也都沒有意義了。習近平總書記在《關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說明》中指出,全會決定有一條貫穿全篇的紅線,這就是堅持和拓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是一個管總的東西。具體講我國法治建設的成就,大大小小可以列舉出十幾條、幾十條,但歸結起來就是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這一條。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本質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法治領域的具體體現,其核心要義就是堅持黨的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核心要義,規定和確保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制度屬性和前進方向,體現了全面依法治國的本質屬性和中國特色。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根本制度基礎,是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理論指導和學理支撐,是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的行動指南。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起來是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一條基本經驗。三者統一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偉大實踐,統一于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這個根本政治制度平臺,統一于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的全過程和各方面。改革開放40年的實踐證明,依法治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自始至終是在黨的領導下進行的,離開了黨的領導這個根本前提,就無法保證法治建設保持正確方向,離開了黨的領導,依法治國就會流于空談,離開了黨的領導,法治就失去了“中國特色”,黨的領導始終起到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保駕護航的作用。
(二)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尊重保障人權,保證人民當家作主
人民是國家的主人,是全面依法治國的主體。執政黨始終“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尊重保障人權,保證人民當家作主”,把“依靠誰、為了誰”放在法治建設各項工作的首位。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把“堅持人民主體地位”作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指導原則,強調“人民是依法治國的主體和力量源泉”,“必須堅持法治建設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護人民”。黨的十九大進一步強調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深化依法治國實踐,建設法治中國,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把黨的群眾路線貫徹到治國理政全部活動之中,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依靠人民創造歷史偉業。切實保證和實現人民當家作主,推進民主立法和科學立法,使立法切實體現人民意志;推進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實現執法司法為民;通過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加快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維護人民權益,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
(三)堅持憲法法律至上,維護憲法法律權威,推進憲法法律實施
美國著名思想家潘恩說:“在專制政府中國王便是法律……在自由國家中法律便應該成為國王?!?a id="w36">[36]憲法和法律是法治體系的主要內容和根本支撐。因此,憲法法律強,則法治強、國家強;憲法法律弱,則法治弱、國家弱。習近平總書記在首都各界紀念現行憲法公布施行三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30年來,我國憲法以其至上的法制地位和強大的法制力量,有力保障了人民當家作主,有力促進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有力推動了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進程,有力促進了人權事業發展,有力維護了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社會穩定,對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產生了極為深刻的影響。30年來的發展歷程充分證明,我國憲法是符合國情、符合實際、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好憲法。在我國,憲法和法律是黨的主張和人民意志相統一并通過法定程序轉化為國家意志的體現,是歷史新時期黨和國家的中心工作、基本原則、重大方針、重要政策在國家法制上的最高體現和集中反映,是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制度化、法律化和條文化,因此,堅持憲法法律至上,實質上是堅持黨的領導至上,堅持人民意志至上。堅持憲法法律至上,不僅是一項基本法治原則,也成為一項重要的法治制度。領導干部都要牢固樹立憲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權由法定、權依法使等基本法治觀念。2016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黨政主要負責人履行推進法治建設第一責任人職責規定》第3條明確規定:黨政主要負責人履行推進法治建設第一責任人職責,必須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堅持憲法法律至上,反對以言代法、以權壓法、徇私枉法。
40年中國法治建設的實踐證明,依法治國首先是依憲治國,依法執政關鍵是依憲執政。十八屆四中全會以黨的政治文件形式,首次明確了依法治國與依憲治國、依法執政與依憲執政之間的關系,規定“堅持依法治國首先要堅持依憲治國,堅持依法執政首先要堅持依憲執政”。明確依憲治國、依憲執政在推進全面依法治國中的根本地位和關鍵作用,對于提升憲法法律權威,促進憲法法律實施,具有重要作用。維護憲法權威和保證憲法實施是憲法的生命和依法治國的內在要求。維護憲法權威,就是維護黨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權威。捍衛憲法尊嚴,就是捍衛黨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尊嚴。保證憲法實施,就是保證人民根本利益的實現。只要我們切實尊重和有效實施憲法,人民當家作主就有保證,黨和國家事業就能順利發展。反之,如果憲法受到漠視、削弱甚至破壞,人民權利和自由就無法保證,黨和國家事業就會遭受挫折。這些從長期實踐中得出的寶貴啟示,必須倍加珍惜。憲法的生命在于實施,憲法的權威也在于實施。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高黨長期執政能力,必須更加注重發揮憲法的重要作用。要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加強憲法實施和監督,把國家各項事業和各項工作全面納入依法治國、依憲治國的軌道,把實施憲法提高到新的水平。
(四)堅持頂層設計與基層探索相結合,不斷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創新、制度創新和實踐創新
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加強頂層設計和整體謀劃,加強各項改革的關聯性、系統性、可行性研究。我們講膽子要大、步子要穩,其中步子要穩就是要統籌考慮、全面論證、科學決策。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各領域改革和黨的建設改革緊密聯系、相互交融,任何一個領域的改革都會牽動其他領域,同時也需要其他領域改革密切配合。如果各領域改革不配套,各方面改革措施相互牽扯,全面深化改革就很難推進下去。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體學習時指出,摸著石頭過河和加強頂層設計是辯證統一的,推進局部的階段性改革開放要在加強頂層設計的前提下進行,加強頂層設計要在推進局部的階段性改革開放的基礎上來謀劃。要加強宏觀思考和頂層設計,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同時也要繼續鼓勵大膽試驗、大膽突破,不斷把改革開放引向深入。緊緊圍繞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深化政治體制改革,表明全面依法治國本質上是中國在憲法框架下和法治軌道上進行的政治體制改革,必須在做好全面依法治國頂層設計的前提下,推進各個方面各個環節法治的實踐進程,支持、鼓勵地方與基層在法治建設和依法治理具體實踐中大膽探索,不斷總結地方和行業法治實踐的新經驗,推進法制改革。黨中央做出全面依法治國的戰略部署,既充分肯定中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成就和經驗,又針對現實問題提出富有改革創新精神的新觀點新舉措;既抓住法治建設的關鍵,又體現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要求;既高屋建瓴、搞好頂層設計,又腳踏實地、做到切實管用;既講近功,又求長效。
創新是引領法治發展的第一動力。必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面創新,讓創新貫穿黨和國家一切工作,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中國法治建設的40年,推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創新、制度創新和實踐創新,充分發揮了法治在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的重要作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思想的確立,是40年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創新最重大的理論成果,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理論指導和學理支撐,是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的行動指南。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運行體制機制制度建設方面,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做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專門決定,提出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重大論斷,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總目標。這個專門決定的做出,這個重大論斷和總目標的提出,特別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提出,不僅在中國共產黨歷史上是第一次,在世界范圍內也具有獨創性,是黨治國理政思想和國家制度體系建設的重大創新,標志著執政黨對法治文明發展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共產黨執政規律的認識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標志著執政黨和國家在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理論創新、制度創新和實踐創新方面實現了新發展。
(五)堅持建設法治體系與建設法治國家相結合、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依法治國與依規治黨相結合
改革開放40年來,在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歷史進程中,依法治國作為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法治作為黨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與以德治國和社會主義道德、與黨內法規和黨的規矩等共同構成黨和國家的治理體系,在國家和社會治理現代化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與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相結合,共同形成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這個總目標的提出,是對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法治建設從形成法律體系向建設法治體系轉變的基本規律的深刻把握,是對建設法治體系與建設法治國家相互關系的深刻認識,是對法治強國、建設法治中國宏偉目標的時代升華。習近平總書記在關于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的說明中指出,提出這個總目標,既明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性質和方向,又突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工作重點和總抓手:一是向國內外鮮明宣示我們將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二是明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抓手;三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七次集體學習時指出:“改革開放以來,我們深刻總結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成功經驗和深刻教訓,把依法治國確定為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把依法執政確定為黨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這條道路的一個鮮明特點,就是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狈ㄖ魏偷轮蝺墒肿?、兩手都要硬,這既是歷史經驗的總結,也是對治國理政規律的深刻把握。法治與德治就如車之兩輪、鳥之雙翼,不可偏廢,國家和社會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協同發力,需要法治和德治兩手抓。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把“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作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一項重要原則,強調“必須堅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以法治體現道德理念、強化法律對道德建設的促進作用,以道德滋養法治精神、強化道德對法治文化的支撐作用”,實現“法安天下,德潤人心”的良法善治。
依法治國與依規治黨的有機結合,不僅豐富了依法治國的內涵,而且為全面從嚴治黨提供了可靠的制度依據和法治保障。把全面依法治國放在“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中來把握,深刻認識全面依法治國同其他三個“全面”的關系,努力做到“四個全面”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相得益彰。沒有全面依法治國,我們就治不好國、理不好政,我們的戰略布局就會落空;不全面從嚴治黨,黨就做不到“打鐵還需自身硬”,也就難以發揮好領導核心作用,因此,把依法治國與依規治黨緊密結合起來,實現依法治國與制度治黨、依規治黨共同推進、一體建設,是執政黨治國理政的新理念、新實踐和新經驗。
在我們國家,法律是對全體公民的要求,黨內法規制度是對全體黨員的要求。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對黨員的要求應該更嚴。必須努力形成國家法律法規和黨內法規制度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相互保障的格局。應當構建以黨章為根本、若干配套黨內法規為支撐的黨內法規制度體系,提高黨內法規執行力。黨章等黨規對黨員的要求比法律要求更高,黨員不僅要嚴格遵守法律法規,而且要嚴格遵守黨章等黨規,對自己提出更高要求。
(六)堅持從中國國情和實際出發,學習借鑒人類法治文明有益經驗
走什么樣的法治道路、建設什么樣的法治體系,是由一個國家的基本國情決定的?!盀閲?,觀俗立法則治,察國事本則宜。不觀時俗,不察國本,則其法立而民亂,事劇而功寡?!?a id="w37">[37]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從中國實際出發,同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相適應,既不能罔顧國情、超越階段,也不能因循守舊、墨守成規。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須立足于我國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實際,堅持發展仍是解決中國所有問題的關鍵這個重大戰略判斷,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牽引作用,推動生產關系同生產力、上層建筑同經濟基礎相適應,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制度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根本遵循。必須從中國基本國情出發,同改革開放不斷深化相適應,總結和運用黨領導人民實行法治的成功經驗,圍繞社會主義法治建設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推進法治理論創新,發展符合中國實際、具有中國特色、體現社會發展規律的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為依法治國提供理論指導和學理支撐。汲取中華法律文化精華,借鑒國外法治有益經驗,但決不照搬外國法治理念和模式。
堅持從實際出發,就是要突出中國特色、實踐特色、時代特色。要總結和運用黨領導人民實行法治的成功經驗,圍繞社會主義法治建設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不斷豐富和發展符合中國實際、具有中國特色、體現社會發展規律的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為依法治國提供理論指導和學理支撐。對豐富多彩的世界,我們應該秉持兼容并蓄的態度,虛心學習他人的好東西,在獨立自主的立場上把他人的好東西加以消化吸收,化成我們自己的好東西,但決不能囫圇吞棗、決不能邯鄲學步。照抄照搬他國的政治制度行不通,會水土不服,會畫虎不成反類犬,甚至會把國家前途命運葬送掉。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與時俱進、體現時代精神,借鑒國外法治有益經驗。堅持從中國實際出發,不等于關起門來搞法治。法治是人類文明的重要成果之一,法治的精髓和要旨對于各國國家治理和社會治理具有普遍意義,我們要學習借鑒世界上優秀的法治文明成果。但是,學習借鑒不等于是簡單的拿來主義,必須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認真鑒別、合理吸收,不能搞“全盤西化”,不能搞“全面移植”,不能照搬照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