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上篇 東道國媒體對歷次G20峰會的報道

G20華盛頓峰會美國媒體報道研究

翟崢[1]

摘要:為了應對全球金融危機,二十國集團從2008年起召開領導人峰會,首次峰會于2008年11月在美國首都華盛頓召開。本文選擇會議東道國八家主流平面和廣電媒體的峰會報道作為研究樣本,分析其報道關注點與報道視角。研究主要結論是:美國媒體對此次峰會的關注度不高,新聞來源不夠多元,敘述框架比較集中。最后,本文提出了若干應對國際媒體和組織類似大型國際會議報道的建議。

關鍵詞:美國媒體 G20峰會 媒體報道

一 G20峰會背景

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引發了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機,拖累世界經濟一路下行。這場危機暴露了以美元為主導的國際貨幣體系和美國主導的治理體系的弊端。冷戰后形成的、主導全球經濟體系的“七國工業集團”(G7,即美國、英國、德國、法國、日本、意大利、加拿大)已無法適應當前全球政治、經濟格局多極化發展的大趨勢,尤其是與新興經濟體的群體性崛起不相適應。缺少新興經濟體的配合,西方世界不可能僅憑一己之力應對這場金融危機。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其實已經為全球金融秩序敲響了警鐘。為此,八國集團(G8,即G7國家加上俄羅斯)的財長于1999年在柏林正式成立二十國集團(G20)。作為一個非正式對話機制和國際經濟合作論壇,G20由原G8和其他12個重要經濟體組成,目的是防止類似亞洲金融風暴的重演,讓有關國家就國際經濟、貨幣政策舉行非正式對話,以利于國際金融和貨幣體系的穩定。

G20最初為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機制,但正是因為2008年這場突如其來的金融危機,G20會議升格為領導人峰會,成為國際經濟合作主要論壇。第一次G20峰會于2008年11月15日在美國華盛頓舉行,可以說,各國首腦“臨危受命”,希望能找到拯救全球經濟的辦法。在這次會議上,各國領導人深入分析了產生金融危機的原因,共商加強國際金融領域監管、促進全球經濟發展和維護世界經濟穩定的舉措。

可以說,與會各國領導人都有自己的意圖和主張。總的來說,美國堅持自由市場原則和以美元為核心的國際貨幣體系,但在金融危機的背景下,認為有必要對現有體系做出一些調整。歐盟強調市場干預,希望提升歐元的地位,“顛覆”現有體系。日本則準備向IMF提供1000億美元貸款,意在拓展自己在國際舞臺上的影響力。而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則希望取得“話語權”。

會議在五個領域達成共識應對危機,通過了應對金融危機的3600字《華盛頓聲明》。該聲明分析了危機產生的根源,說明各國采取并將采取的行動,闡述改革金融市場的原則,承諾各國將繼續致力于發展對外開放的全球經濟。總體來說,華盛頓峰會達成的主要是一些原則性的承諾,但如何執行則留到后續峰會繼續討論。峰會宣言支持了美國堅持的自由市場原則和美元的核心地位,但也肯定了歐盟提出的金融改革三大建議,即提高金融市場透明度、完善問責制和加強監管。而G20峰會的一個巨大貢獻就是打破了發達國家對設置議程和核心決策的壟斷,新興經濟體國家首次能夠與發達國家一道“平等參與”全球經濟治理機制,這對發展中國家來說是個歷史性的突破。

二 美國媒體環境概述

美國擁有世界上最發達的媒體系統,美國的媒體往往具有國際性的特征,其經營范圍超越國界,在全球范圍內盈利,重要媒體具有國際影響力,在相當程度上左右著全球新聞的議程和世界話語權。

一方面,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保護新聞自由。美國媒體被視為與立法、行政、司法并立的“第四權力”,對這三種政治權力起制衡作用,不直接受控于政府。美國新聞界多年來揭丑報道的傳統決定了其報道方式與態度。一般來說,美國媒體最關注本國事件,其次是他國的負面事件。需要指出的是,雖然美國媒體在進行國內報道時也以“扒糞者”自居,但媒體與政府存在一種共生關系,在很多情況下很難獨立發揮監督政府的作用。

另一方面,大多數美國媒體是商業媒體公司,依靠廣告、訂閱以及出售版權盈利。媒體的商業性質決定了其內容選擇與風格,需要考慮受眾的喜好。美國人在與媒體的互動過程中也形成了趨好負面新聞和轟動性新聞的習慣,因此媒體選擇的框架與受眾認知的框架形成了一個相互建構和互動強化的過程。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近二十年來,美國主要媒體公司的兼并、重組呈現明顯的持續上升趨勢,互相競爭的媒體在資本層面已經被緊緊綁在了一起。大媒體公司的業務幾乎全部橫跨報紙、電視、網絡等各個媒介領域。其結果是新聞壟斷在少數公司手中,新聞內容和觀點的多元化越來越弱。

三 研究樣本

本文選取了八家媒體的報道作為研究樣本,具體為:《紐約時報》(以下簡稱“NYT”)和《華盛頓郵報》(以下簡稱“WP”)兩份報紙;美國廣播公司(以下簡稱“ABC”)、全國廣播公司(以下簡稱“NBC”)、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以下簡稱“CBS”)、福克斯廣播公司(以下簡稱“FOX”)和有線電視新聞網(以下簡稱“CNN”)五家電視臺;還有一家廣播電臺(全國公共廣播電臺,以下簡稱“NPR”)。《紐約時報》和《華盛頓郵報》是美國發行量較大的兩份主流報紙,長期以來擁有良好的公信力和權威性,也是美國新聞議程的重要制定者。一般認為,《紐約時報》在報道國際事務上更有威望,而《華盛頓郵報》更擅長報道美國國內政治動態。ABC、NBC和CBS是美國三大傳統商業廣播電視網,現母公司分別為迪士尼、康卡斯特和國家娛樂公司。其中CBS的節目以新聞和娛樂性節目為主,收視率長時期居三大廣播電視網首位。CNN是美國最大的專門播送新聞的電視公司,也是世界上最早出現的國際電視頻道,現已成為世界性新聞電視網,為國際社會所矚目。由默多克控股的FOX新聞集團于1986年10月創辦,20世紀90年代中期FOX已經崛起為同三大廣播電視網齊名的著名電視網。與上述其他媒體不同,NPR是美國最大的公共廣播電臺,是一家獲公眾贊助及部分政府資助,但獨立運作的非商業性美國媒體,享有國際聲譽。

整體來說,本文選取的樣本代表了美國主流媒體的立場與態度。美國大多數主流媒體被自由派把持,自由主義的文化哲學和意識形態長期占主導地位。事實上,大部分美國媒體從業人員認同媒體是社會公器,應當監督政府,推動社會進步。在上述八家媒體中,僅有FOX持保守派政治立場。

四 研究發現

(一)媒體關注度不高,報道體裁以消息為主

在華盛頓舉行的峰會是G20首次峰會,且會議準備時間較短。小布什是在2008年10月18日與到訪的法國總統薩科齊會面后才宣布將主持召開首次國際峰會。因此,從正式宣布召開峰會到峰會舉行尚不足一個月時間。從總體上來看,美國媒體對本次峰會的關注程度比較低。筆者利用LexisNexis數據庫,以G20為關鍵詞對2008年11月1日至30日上述八家媒體有關G20峰會的報道進行檢索,剔除無關新聞后,共得到24篇有效研究樣本。具體樣本分布情況如表1所示。

表1 美國主流媒體對首次G20峰會的報道量

從報道量時間分布上看,11月15日峰會當日的報道量最多,前一日領導人抵達華盛頓并參加晚宴的報道量次之,峰會次日報道量第三(見圖1)。這體現了新聞報道的事件驅動性,而且在本次峰會結束后,媒體對峰會的關注度迅速降溫。

圖1 美國主流媒體對首次G20峰會的報道量時間分布

從報道體裁上看,兩份報紙的報道中消息為6篇(占總數的86%),《華盛頓郵報》刊登了1篇對日本首相麻生太郎的訪談(占總數的14%),但沒有評論、特寫、讀者來信等其他體裁。在廣電媒體的17篇報道中,16篇為節目文字稿,1篇為CNN網站刊登的新聞(以專家訪談形式出現的新聞)。在16個節目中,15個為新聞類節目(其中3個為在新聞直播節目中記者邀請嘉賓進行簡短訪談),1個為談話類節目(CNN的拉里·金直播,但有關G20的內容僅有120個單詞)。可以看出,廣電媒體在本次報道中主要在新聞類節目中報道峰會,但邀請嘉賓參與節目接受訪談是一個常見的呈現形式。在上述3個訪談中,時任白宮新聞發言人佩莉諾出現在11月15日同一個時間檔(美國東部時間上午7點)的兩個早間新聞節目中,先后接受了NBC和CBS兩個電視臺新聞主播的采訪,為G20的報道定下了基調。

(二)新聞來源以政府和發達國家為主

新聞來源是指“在新聞引述中提及且可確認的個人、組織和實體”[2]。新聞來源是新聞話語的實際主體,它以特定的話語體系對新聞事件進行帶有價值觀的界定。新聞記者依賴新聞來源為其提供新聞報道的原始材料,并對其進行選擇,以說明究竟發生了什么。因此,新聞來源與新聞記者的互動和博弈共同影響新聞話語的導向。

在24篇報道樣本中,共計87條新聞來源(包括未提供具體信息但做了背景交代的新聞來源,如“歐洲和拉美的外交人士表示”等,也包括在現場做連線新聞報道的記者,但不含念新聞稿或與現場記者對話的電視臺節目主播)。平面媒體報道共7篇,共計44條新聞來源,平均每篇報道有6.3條新聞來源;廣電媒體報道共17篇,共計43條新聞來源,平均每篇報道有2.5條新聞來源。

本文把新聞來源分為以下類型:政府首腦及高級官員,學者和業界人士,非政府組織(如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普通民眾,記者。具體分布情況見表2。

表2 美國主流媒體在報道首次G20峰會時采用的新聞來源

通過表2可以看出,無論是平面媒體還是廣電媒體,在報道G20峰會時均以官方信息為主要信息源,占全部信息源的64%;其次為在活動現場的電視新聞記者,占13%;然后是學者和業界人士,占11%;非政府組織占新聞來源的7%。除了《華盛頓郵報》在一篇報道抗議活動的新聞中采訪了普通民眾以外,其他報道中沒有任何以普通民眾為新聞來源。

如果從新聞來源所在國家來分析,美國主流媒體在報道首次G20峰會時的偏向性就更為明顯,在所有87條新聞來源中,僅有8條是來自八國集團以外的發展中國家(其中4條出自《華盛頓郵報》的同一篇稿件),僅占全部新聞源的9%(由于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國際組織在很大程度上仍由發達國家控制,所以在本文中未將此類國際組織視為發展中國家代表)。

(三)新聞選擇與敘述框架比較集中

在對首次G20峰會的報道中,美國記者關注了以下幾個突出的主題。

記者最為關注的自然是本次峰會上各方的觀點沖突以及峰會到底取得了什么成果。在報道這個主題時,記者的報道內容和敘述框架并未隨時間的變化而變化。整體上說,報道對首次G20峰會持謹慎的積極評價,無論是自由派媒體還是保守派媒體都認為本次會議雖然不可能取得具體的成果,也不可能立竿見影地把全球經濟從泥潭中解救出來,但重要經濟體在全球危機面前攜起手來,取得一些原則性的共識是有必要的,而且很多報道寄希望于后續峰會取得更實質性的結果。絕大多數報道關注美歐差異,尤其是美國與法國、英國的不同立場。危機發生時,法國正擔任歐盟輪值主席國,而小布什正是在薩科齊的勸說下才同意召開并主持此次峰會。很多報道直接引用法國總統薩科齊的原話,介紹他的主張,即要求對現有國際治理體系進行大刀闊斧的變革。美國雖然承認現有體系的漏洞,但并不想重建一個新的體系,只想“小修小補”。無論是報紙還是電視,均大量報道引用了小布什的講話內容,比如“自由市場經濟”才是最好的模式,在當前的形勢下,各國不應采取“貿易保護政策”,而且“政府干預并不是萬靈丹”。此外,有個別報道也關注了新興經濟體國家的訴求,應把這些國家納入決策過程。如前所述,此次峰會通過的《華盛頓聲明》是多方訴求的妥協,照顧了各方利益。美國媒體在報道時對峰會取得的成果做了報道,表明會議旨在改革現行國際治理體系而非另起爐灶。

第二個主題是對本次會議召開時機的討論。很多報道指出,小布什的任期即將結束,而當選總統奧巴馬多次表示不會參加本次峰會,因為“同一時間只能有一個[美國]總統”。一方面,記者對奧巴馬的決定均表示理解并肯定,因為這樣可以避免混亂。另一方面,美國媒體也都認可小布什在離任前兩個月召開這次會議的決定,因為全球經濟形勢非常嚴峻,需要主要國家領導人對一些重要原則問題達成共識。在這個問題上,各媒體的態度和立場是統一的。

第三個主題是外國首腦對美國政府和小布什本人的批評。可以說,本次峰會各國首腦齊聚華盛頓的目的之一是來美國興師問罪,畢竟這次危機是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但記者對這些批評的報道只是一筆帶過,并未提供細節。與此同時,不止一篇報道援引小布什的原話,“[金融危機]不是一夜之間產生的,也不可能在一夜之間得到解決”[3]。這實際上有為美國開脫之嫌。CNN在11月19日播出的一檔新聞節目中對小布什總統進行了調侃。新聞主播先是播放了一段15日G20峰會首腦拍攝集體照時的視頻,視頻顯示其他首腦都在相互握手打招呼,卻沒有人搭理小布什。主播開玩笑說,小布什現在“好像是高中里誰也不待見的孩子”,但六年前他是“似乎大家都挺喜歡的一個小霸王”。隨后主播把“布什”(Bush)和“霸王”(bully)兩個字同時放在谷歌搜索欄里搜索,竟然出現了250萬條結果。最后主播表示“我其實挺替他難過的”[4]。這種帶有憐憫情緒的調侃自然也不能視為對小布什乃至美國政策的批評。

第四個主題是G20峰會的一些花絮,但基本是負面報道。比如ABC的一條新聞介紹了14日“工作晚宴”的菜譜,特別指出每人的花銷超過400美元,在經濟危機的背景下,如此奢華的宴會自然會“引起不滿”[5]。《華盛頓郵報》在15日的一篇報道中提到,“昨晚的活動本來目的是要解決危機的,但其實在一段時間內給華盛頓增加了麻煩:一個個豪華車隊把街道堵死,華盛頓的晚高峰擁堵情況加劇”[6]

最后,《華盛頓郵報》在16日報道了G20峰會會場外的抗議活動,這是本次峰會中美國主流媒體唯一關注抗議活動的報道。在報道中,記者引用了來自四個發展中國家的抗議者和一名印度裔美國人的觀點,他們表示世界應該更加關注貧窮國家的人民,應該打造一個更加人性化、更加公正的世界新秩序[7]

需要指出的是,在這24份報道中,僅有8份報道提及中國,而且都是一筆帶過,說明在首次G20峰會時,中國并不是美國媒體的顯著關注點。

總的來說,美國主流媒體對首次G20峰會的報道選題比較集中,立場和態度也沒有顯著差異。

結論

通過以上對美國媒體首次G20峰會報道的樣本分析,本文得出了以下主要結論,并提出一些建議。

首先,美國主流媒體表面客觀,但不可避免地帶有主觀傾向,這一點從媒體對新聞來源的選擇就能明顯看出來。雖然媒體的新聞來源較多,但來自非政府部門(尤其是真正的草根非政府組織)和普通民眾的聲音非常少。美國主流媒體在報道重大國際事件時仍然會大量采用官方信息作為新聞來源。與此同時,記者在報道新聞時為了制造不同角度、互補呼應的多樣化和平衡,有可能還會采用非(美國)政府信息源。在本次報道中,記者采用的主要非(美國)政府信息源是外國領導人、專家學者和非政府機構。

對中國政府而言,應抓住一切機會利用國際媒體發出自己的聲音。時效性決定有效性,透明度決定公信力,及時、準確地為新聞議程進行首次定義和解釋就可能占據話語的主導地位,至少可以避免媒體的新聞來源旁落他人,完全被排擠出話語體系的尷尬境地。對中國媒體而言,應增加報道中新聞來源的數量和類型。增加來自非政府部門(學者、業界人士、非政府組織和普通民眾)的新聞來源。從爭奪話語權角度來說,如果更多的中國學者、智庫、非政府組織及企業等專業人士和機構能夠用符合外國受眾思維方式和文化背景的語言進行報道,用一種非官方的方式對涉華新聞事件進行再定義和再解釋,就可以成為中國官方新聞發布的有益補充,從而增加中國在國際媒體上的聲音。采訪普通民眾也是一個重要報道方式,這種報道能夠進一步拉近受眾與新聞事件的距離。必須指出的是,中國記者應進一步重視新聞引語的作用,更多地使用標明信息源的直接引語,避免大而化之、含糊其辭的報道。

其次,本研究表明,不同媒體的報道方式和慣例有所不同。雖然本次研究樣本絕大多數是消息類報道,但報紙引用的新聞源要大大多于廣電新聞引用的新聞源。主要原因是報紙消息篇幅限制較小,而英語新聞的一大寫作特點即是通過引語的方式講述新聞故事;電視新聞以畫面見長,輔以主播或記者的畫外音。但在引用新聞源時,無論是報紙還是廣電媒體都會挑選最出彩、最俏皮的一兩句話或者幾個詞(sound bite),不可能長篇大論地引用。

對準備接受媒體采訪的中國政府官員或專家學者而言,必須深刻了解媒體的運作規律,切忌說話沒有重點、平鋪直敘,應該事先設計好一兩句既精辟又出彩的話,在采訪時拋給記者,這些話被引用的概率就會更大。在接受現場直播電視新聞連線采訪時更應該精心準備,在最短的時間內把最重要的信息用受眾最能接受的方式包裝,配合恰當的面部表情和肢體語言大方自信地表達出來。對中國媒體而言,在準備一個大型活動報道時,應考慮不同受眾的信息處理習慣及不同媒體的運作慣例。報紙可編發消息、組織特寫或專訪、安排評論性文章、刊登讀者來信,電視可在新聞節目中插入連線訪談、組織專訪、做談話節目或專題節目等。主流媒體可更側重于對事件本身的關注,地方媒體或都市報紙可以在花絮報道上進一步挖掘,專業化媒體(包括新媒體)則可以充分發揮窄播的特點,為自己的受眾提供定制化的信息。總之,各類媒體可以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從而實現對重大事件的立體化報道。

A Study on US Media’s Coverage of G20 Washington Summit

ZHAI Zheng

Abstract:In response to the 2008 financial crisis,the first G20 Summit on Financial Markets and the World Economy was held in November 2008 in Washington,D.C. The paper studies the coverage of eight mainstream print and broadcast media of the United States on the summit and examines the focuses and perspectives of such stories. The main conclusions are:in general,the US media paid scant attention to the event;the sources of news are limited to the Western world to a large extent;and the frame of coverage is limited. The paper also proposes some suggestions for how to better respond to the international press and how to organize a large-scale coverage on a major event.

Keywords:US Media;G20 Summit;Media’s Coverage


[1] 翟崢,博士,北京外國語大學專用英語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美國政治傳播。

[2] P.S. Voakes,J. Kapfer,D. Kurpius,and D.S. Chern,“Diversity in the news:A conceptual and methodological framework,”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73(3),p.586.

[3] Martin Weil and Marissa Newhall,“Full plate at White House for G20:economic talk and quail,” Washington Post,Nov.15,2008,p.A10.

[4] Anderson Cooper,Rick Sanchez,Wolf Blitzer,and Susan Lisovicz,“CNN Newsroom” transcript,3:00 PM EST,Nov.19,2008.

[5] Bill Weir and Kate Snow,“Good Morning America” transcript,7:08 AM EST,Nov.16,2008.

[6] Weil and Newhall,Nov.15,2008,p.A10.

[7] Pamela Constable,“G-20 opponents seek policies that do more for world’s poor,” Washington Post,Nov.16,2008,p.A14.

主站蜘蛛池模板: 灌南县| 新安县| 恩平市| 阳谷县| 汝南县| 韶关市| 会东县| 鄂托克旗| 南澳县| 乐安县| 鹿泉市| 清水县| 白山市| 阳泉市| 集安市| 汉阴县| 道孚县| 武陟县| 开远市| 江城| 崇礼县| 长春市| 临安市| 赣州市| 昆明市| 景德镇市| 库车县| 商城县| 南溪县| 绥滨县| 贵定县| 正安县| 晋州市| 贡山| 和硕县| 湘阴县| 申扎县| 鄂州市| 泊头市| 阜城县| 白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