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末農民戰爭(修訂版)
- 袁良義
- 7246字
- 2019-10-11 16:20:33
農民軍的初起
農民戰爭的揭幕人白水王二在殺死澄城知縣以后,率領起義農民數百人聚住在山上。明官府派兵前來攻捕,因為不熟悉地勢,為王二這支起義軍所擊敗。[1]
冬天,興安縣“有賊數百人夜聚曉散,未有主名”,[2]陜南的起義農民也進行活動。
這時明廷與蒙古部落不斷發生戰爭。甘肅以北蒙古諸部進攻黑水河,與明副總兵陳洪范、宮惟賢等交戰;河套地區的蒙古部落屢次南襲延綏鎮,明延綏巡撫朱童蒙率明兵御擊。崇禎元年五月,蒙古部落再攻延綏,被明總兵杜文煥所拒退。[3]
由于各鎮邊兵要抗御蒙古諸部,加上起義農民還不被重視,明陜西當局只是利用州縣兵鎮壓農民軍,州縣兵多來自民壯,缺乏戰斗力,不能“剿”滅起義的農民隊伍。
陜西官吏繼續嚴催賦稅加派,從天啟末到崇禎初,天災又連年不斷,饑饉和死亡日益威脅著各州縣人民的生存。邊兵因缺餉乏食而逃亡的事件增多了。崇禎元年七月,定邊營逃卒王嘉胤聚集了不少饑民起義于府谷,打進地主富戶的住宅,把他們堆藏的糧食散發給饑餓的農民。隨王嘉胤起義的有楊六郎和不沾泥(張存孟)等。
清澗人王左掛也是延綏逃兵,集合了騎銳萬人反明于宜川龍耳嘴,到處焚毀官僚地主的宅舍,許多精壯的農民參加了起義軍。邠縣(彬縣)、三水(栒邑)等地都出現了農民軍的活動。
漢中農民軍八月進入四川巴縣、通江。十月,農民軍首領王大梁率領三千人的起義隊伍進攻略陽,逼近漢中,被明軍追擊至寧羌、階州。王大梁又率眾復回略陽,打敗明軍,擄走了明中軍官。明兵周大旺起義于階州。戰爭的烈火從陜北各地燃燒到陜南及其附近地區。
崇禎元年十一月,闖王高迎祥在安塞聚集饑民起義。高迎祥曾為響馬,領百余人活動于甘肅東部。李自成在甘肅總兵楊肇基部下當兵時,自請往捕響馬,與高迎祥“戰良久,藝勇悉敵。……乃結為兄弟”。[4]高迎祥后來擁有不少“夷(蒙古族)、漢降丁”,成為強部。這營農民軍與王嘉胤會合,增強了王嘉胤這支起義軍的力量。
與高迎祥同時起義的農民軍有:
苗美、飛山虎、大紅狼等起于宜川。
王虎、黑煞神起于洛川。
王和尚(一說即紫金梁王自用)、混天王起于延川。
在淳化、綏德等縣,“流賊千百成群”。
蒙古族、回族和漢族雜居地區的起義軍出沒于陜西中部和南部的不少州縣。
農民軍首領王二領眾劫宜君縣獄,在明軍的追擊下,逃入白水、宜君間的苜蓿溝回族住區。王二北合王嘉胤軍隊,一共五六千人分攻鄜縣、延安等地。[5]
明陜西巡按吳煥向明廷奏道:“秦地數千里,多深山大谷,足為盜區,西北臨邊,兵民雜處,漢南遙連隴蜀、雒水,黃龍山回、夷久伏,近因邊腹薦饑,夷漢兵民相煽而動。”[6]各族人民的起義隊伍利用有利的地理條件出擊和隱沒,使明軍難以攻“剿”。陜北的農民起義實際上是各族人民的大起義。
這年十二月,固原饑兵數百人暴動,劫奪縣庫而走。總督武之望在彈劾總兵錢中選“鉗束不嚴”時,也認為是“饑寒勢極,法無所施”,[7]承認兵變是饑寒逼出來的。
資料記載,“是時亂者,有叛兵、亂民、饑民、難民,當事者不能分別剿撫,以致日熾”。[8]明廷除把歸附起義軍的饑民、“難民”稱作“脅從”外,還將農民軍分作兩類,即“邊賊”和“土賊”。“邊賊”是起義的邊兵,或稱“叛兵”,多精卒健馬,長驅疾馳,又被明廷稱作“流賊”、“流寇”。“亂民”,也就是各州縣起義的農民、小手工業者以及其他階層,被明廷稱作“土賊”。很多饑民參加了起義活動,亂民大多來自饑民群中,兩者是很難區分的。起初,“流賊”少,“土賊”多,后來邊兵起義的日多,“流寇”與“土賊”逐漸結合起來。在一個農民軍營里,有起義的邊兵,也有起義的饑餓農民。
陜西巡撫胡廷宴和延綏巡撫岳和聲感到難以應對這些農民軍,互相推諉責任。崇禎二年二月巡按吳煥又奏道:“陜西撫臣胡廷宴,狃于積弛,束手無措,則舉而委之邊兵,至延綏撫臣岳和聲諱言邊兵為盜,又委之內地。總之,兩撫欺飾釀患,致奸民悍卒相煽不已,而徑陽、三原、富平、耀、邠、三水、蒲城、白水、韓城、朝邑等處皆被盜矣。”[9]
崇禎二年正月,明鄖陽撫治梁應澤因漢南農民軍進逼,向明廷告急。固原逃兵千人進入陜西境內,攻涇陽、三原等地,與農民軍會合。
明刑科給事中劉懋請補給陜西邊地兩年缺餉,發內幣十萬往賑延綏,崇禎不答應。于是劉懋又請裁撤陜西驛站,以驛費供兵用,每年可得數十萬,崇禎欣然同意,改劉懋為兵科給事中,專管驛遞。崇禎說:“如節省若干,即減編額派工食以蘇民力。”結果“民之仰食驛糈者皆失所”。[10]許多被裁的驛卒流亡無依,紛紛加入了農民軍。這時邊兵起義的有韓世盤、韓世友等。
延綏巡撫岳和聲檄商雒道劉應遇進攻白水農民軍,農民軍首領王二在作戰中不幸犧牲,其部眾退入黃龍山。
王二雖然英勇戰死了,但他點燃的農民戰爭的烈火并沒有熄滅,反而愈燒愈旺了。《明史》說:王二等“誅滅而繼起者益眾”。[11]更多的起義農民沿著他的血跡前進。
從崇禎二年起,明廷逐漸注意到鎮壓陜西農民軍的問題。總督武之望在二月病死。明廷令陜西巡撫胡廷宴閑住,罷免延綏巡撫岳和聲,任用左副都御史楊鶴為兵部右侍郎總督陜西三邊軍務,以陜西左布政使劉廣生為陜西巡撫,河南左布政使張夢鯨為延綏巡撫。
楊鶴在封建官僚中“素有清望,然不知兵”。[12]由于廷臣無人肯去,他被吏部推到了總督任上。和過去兩任總督相比,楊鶴對于“剿寇”顯然要重視得多。
陜南起義農民二月在漢中地區拒捕。農民軍首領王大梁和周大旺率眾繼續進攻寧羌、略陽和褒城等地。明商雒道劉應遇領毛葫蘆兵和州縣守兵到達漢中,會合明川將吳國輔襲擊農民軍于略陽。農民軍屯駐于恒口,殺死來犯的明守備黃元極,后接戰不利,退往漢陰。劉應遇令都司解文英和川將吳國輔、李標奇等追至大石川,攻陷幾處寨堡,設伏夜襲農民軍營地,王大梁和周大旺等農民軍首領奮戰而死,余部進入四川,退匿漢陽山中的不屈自殺。
固原逃兵在涇陽生擒明游擊李英,與農民軍合攻延綏。三原地主武裝攻擊農民軍于陽社里,農民軍走往富平、同官。
延(安)南不似延北荒涼,涇陽、三原、富平等縣“多素封大賈之家”,韓城也是“饒富”之區,陜北農民軍常來這一帶奪取豪紳富戶的資財和糧米。雒川農民軍首領混天王和王左掛、苗美等率眾攻韓城的龍門渡,明防兵三百人應戰,千總王佐和百戶劉爵都被農民軍打死。農民軍遭到明督糧道洪承疇和陜撫中軍官李滿倉等的襲擊,北赴青澗。
楊鶴到任以后,令督糧道洪承疇指揮明兵作戰。農民軍首領王左掛于三月進攻真寧,至耀州,為明守軍所敗,逃匿深山。數日后復出真寧,進逼三水,明游擊高從龍御卻,王左掛退入馬蘭山中。
華山白蓮或無為教徒張南峰借修華山廟聚眾反明,國號大侯永豐,改元金斗元年,以苗光臣為軍師,其余人員按品級發給銅印,約定三月起兵。有人向陜西巡撫劉廣生告發,由長安知縣孫云杰派兵捕獲。[13]
王左掛四月率領農民軍再攻耀州,明督糧道洪承疇聚合明兵和鄉勇(地主武裝)萬余人,分列十二營,包圍王左掛軍于云陽。夜間雷雨大作,王左掛乘機率農民軍突圍,走入韓城的神道嶺。
起義農民進攻沔縣失利。
河套蒙古部落五十騎進攻延綏高家堡,被明兵驅逐出塞,但蒙古兵逐漸增多至七八百騎,明千總王德權和參將高某、中軍任秉德等都戰死。[14]
邊兵繼續逃亡和參加起義,農民軍在閏四月進攻三水,擊斃明游擊高從龍。
回民和漢族農民組成的起義軍,明廷稱作“回、土二賊”。他們一部分隊伍以黃龍山深谷為據點,明兵來“剿”,隱藏山中,明兵退走,又出山活動。明陜撫劉廣生五月發動對“土賊”的進“剿”,會同明將李卑、薛來衡等擊敗“土賊”趙琯于石梯、石倉溝、鑒妝鎮等處,李卑又與固原明將石勛戰敗趙琯于玉皇廟、解家溝。六月,明軍從麻灣出發,把這支農民軍包周在毛家山,農民軍全部犧牲。
十月,從北京方面傳來后金軍入塞的消息,明廷在十一月宣布北京戒嚴,詔征各鎮兵勤王。袁崇煥率遼兵入援。皇太極領后金軍從薊鎮進簿北京城下。
山西巡撫耿如杞和總兵張鴻功領兵到達北京附近。按照明制規定,兵到信地三日開糧。這支兵在三天中屢次調動,又不開糧,迫于饑乏進行掠食,明廷逮問耿如杞和張鴻功,五千精壯士兵一哄而散,逃回山西起義。
陜西三邊總督楊鶴、陜西巡撫劉廣生和甘肅巡撫梅之煥遣五鎮總兵吳自勉、尤世祿、楊麒、王承恩和楊嘉謨等率兵一萬七千人入衛北京。延綏總兵吳自勉領榆林兵,沿途征馬,侵克行糧,兵士多中途逃歸起義。延綏巡撫張夢鯨忿死。甘肅入援軍隊路過金縣,兵士因缺餉乏食嘩變,李自成率兵士憤殺參將王國起義,這支起義軍進入陜西,后來投附高迎祥的部隊。陜撫劉廣生和甘撫梅之煥都奉命進關東援,劉廣生因為兒子患疹,遲走了一步。
這些“勤王”兵離開后,陜西“邊腹空虛”。[15]農民軍首領混天王等進入延川、米脂、清澗等縣。王左掛、苗美等率農民軍進攻綏德,至田莊堡明參將石在廊出戰,被農民軍殺死。
延安十二月大雪,“凍餒死者無數,壯者為盜”。[16]
崇禎三年正月,農民軍首領王左掛、苗美率領三四千人,分列五營,南下圍攻韓城,破前鋒鎮。楊鶴急調進入河南的陜撫劉廣生和剛離潼關的后援明軍李鴻嗣、劉國棟部回陜,由朝邑、郃陽北擊農民軍,解除了韓城之圍。李鴻嗣等又出潼關東行。
洪承疇升任延綏巡撫,劉應遇升任甘肅巡撫。明廷根據楊鶴的奏請,起用前總兵杜文煥,“督延綏、固原官兵三千便宜撫剿”。[17]此后明邊兵投入進攻農民軍戰場的人數逐漸增多。
王左掛等抵達清澗華嚴寺,走懷寧河,為明軍所敗,追數十里。王左掛二月向明軍投降。杜文煥招降王之舜等七百余人。[18]農民軍首領苗美、苗守義等率眾逃去,明軍殺害頭目飛天夜義等數百人。苗美等進入小滴流山,復入白羅城,山勢險峻,明軍不能進兵。
農民軍首領王嘉胤率眾至延安、慶陽,攻下不少城堡。
山西從河曲至蒲州千余里,與陜西府谷至朝邑只隔一河,煙火相望。山西原有的起義逃兵和農民不過一二萬人。三月,陜西農民軍老回回、八金剛、上天猴和王子順等自神木造舟渡河,連下襄陵、吉州和太平等州縣,攻曲沃。山西農民軍的勢力迅速增大。
老回回,名叫馬光玉(一作馬守應),是回、“土”農民軍的首領之一,有的記載說,馬光玉死后,馬守應襲稱此號。
農民軍首領苗美率眾出山至延安境,為陜西巡撫劉廣生所敗,又退入山區。明總兵杜文煥、參將李卑襲擊苗美叔苗登霧所領農民軍于雙柳溝,招降王左掛部王虎、小紅狼、一丈青、龍得水、掠地虎等,給免死牒,安置在延綏鎮的河西。苗登霧和苗登云也降明,苗美西走。
明軍追擊苗美至白家嶺,苗美接戰失利。清澗庠生李攀桂殺害苗美于賀家灣。
入晉農民軍首領王子順南攻蒲縣,盡殲在微子嶺所遇明兵,東進趙城、洪洞、汾州、霍州,西至石樓、永和、吉州、隰州等地,王子順自號“橫天一字王”。
清澗人點燈子(趙四兒)聚眾起義于解家溝花牙寺,[19]轉戰于延安、韓城、宜君、雒川和山西沿河州縣。
延綏東鎮黃甫川、孤山、神木等堡,地處沖要,但一望沙磧,仰食山西。農民軍大起后,山西斷渡。
皇太極于三月間出塞,回到沈陽。二貝勒阿敏在明軍的進攻下,四月棄永平城逃出塞外,明軍攻復關內四城。入援的明軍開始西還。明廷以殷體仁為總兵官,鎮守陜西。
點燈子率農民軍三四千人轉移到延安以北地區。
農民軍首領王嘉胤等在陜北擴大了農民軍的聲勢。荒旱仍繼續發展,饑民起義與日俱增。河南也告“饑、多盜”。[20]
崇禎三年六月,王嘉胤會合齊三等農民軍襲破延綏東路黃甫、清水、木瓜三堡。明木瓜堡參將楊茂春自縊死,孤山副將李釗在清水營為部下所殺。農民軍俘虜守備張應昌。
王嘉胤乘勝攻克府谷縣,進行據守,派農民軍二千人圍孤山堡,明榆林道遣總兵殷體仁赴援,農民軍頭目金務希戰死,部眾退走。
張獻忠在米脂率十八寨人起義響應,自號“八大王”。
張獻忠是延安衛柳樹澗人,[21]與李自成同年生。據說他“本鐵匠子”。[22]有的記載說他幼年隨父運棗往四川販賣,在內江縣因驢糞污臟了鄉紳的石坊,父親遭到鄉紳的毒打,他被迫用手將驢糞揀開,[23]因此張獻忠很痛恨豪紳地主。也有的記載說他入塾讀過書,因毆斗打死了同學,將家財耗盡,被父親驅逐出去。[24]
張獻忠曾在延安府當過捕快手,不久革職。他又去延綏鎮當兵,隸總兵王威部下。他犯了軍法當斬,明將陳洪范奇其狀貌,請王威寬釋,結果同犯十七人都處死,張獻忠僅鞭打一百就釋免了。張獻忠逃離明軍后,便到米脂起義。[25]
同時起義的農民軍首領,還有延安人羅汝才,綽號“曹操”。
延安、慶陽等地農民軍到處攻奪城堡。明總督楊鶴和陜撫劉廣生招撫的原屬王左掛、苗登霧部的頭目和人員,在河西雖不焚殺,但仍劫奪豪紳地主富戶的資財糧食。
明兵科給事中劉懋上言:
秦之流賊,非流自他省,即延、慶之兵丁、土賊也。邊賊倚土賊為向導;土賊倚邊賊為羽翼。六七年來,韓、蒲被掠,其數不多,至近年荒旱頻仍,愚民影附,流劫于涇、原、富、耀之間,賊勢始大。當事以不習戰之卒,剿之不克,又議撫之。其剿也,所斬皆饑民也,而真賊飽掠而去矣;其撫也,非不稱降,群聚無食,仍以劫為生,名降而實非降也。且今年麥苗盡枯,斗粟銀三錢,營卒乏餉又三十余月,即慈母不能保其子,官且奈兵民何哉?開門納賊,民盡盜也,縛將投賊,兵盡盜也。即新撫洪承疇力能辦賊,抑能盡剿盡撫乎?能為無米之炊乎?自非圣明慨發數十萬帑金以收拾貧民,補一年闕餉以安撫饑兵,未易定也。又清盜之源,惟責成督撫參逮貪酷有司,蘇民生,培元氣。[26]
這段話揭露了不少事實,說明“邊賊”與“土賊”的結合,明軍的“剿”、“撫”無效,要明廷“蘇民生,培元氣”,但劉懋希望崇禎拿出數十萬帑金來“收拾貧農”和“安撫饑兵”,這就辦不到了,因為“時朝臣專籌東事(指后金),裁各邊餉”,[27]而不是補缺餉。
王慎行繼劉廣生任陜西巡撫,農民軍在鄜州雷公嶺打死慶陽守備李極,殺直羅巡檢陳其佐,重傷守備白邦政,獲得戰馬四十余匹。
山西農民軍攻石樓、永和,克蒲州、潞安,殲滅明守兵。據候代晉撫仙克謹奏,農民軍千余人在永寧州的孟門鎮,欲引山西大同集口農民軍二千余人渡過黃河。
明游擊曹文詔隨袁崇煥入衛京師,遷參將,加都督僉事。明廷擢為延綏東路副總兵,往“剿”農民軍。
陜西農民軍一部七月從吳堡南菜園渡過黃河,進入寧鄉。山西襄陵農民軍千余人攻大凌城。綏德農民軍二三千人聲言南下韓城,明游擊李養棟和參將李卑領兵前來,戰于神頭嶺、贏子深崾等地,農民軍敗走。
明軍數千人屢攻府谷不下。總兵杜文煥駐兵孤山堡,受鎮西將軍印。王嘉胤、吳三咸約河套蒙古部落百人來攻,與明兵殺傷相當。
練國事代王慎行為陜西巡撫。延撫洪承疇派兵至府谷,山西巡撫宋統殷駐保德會攻。總兵杜文煥認為城險難攻,派人招降,王嘉胤送出縣印佯降,乘明軍意懈,領兵出城,據大小寬坪、張山口、劉家塢、立四寨與土賊吳延貴等九寨聯結,又于張山口、劉家塢、山神堂招饑民三千余人分守,對抗明軍。
農民軍白汝學等四千人進攻綏德。降明人員王左掛等欲于城中內應,為明軍事先發覺。陜西巡按李應期和延綏巡撫洪承疇、總兵杜文煥密謀,令守備白邦政等擒斬王左掛等五十七人,降明人員全部被害。
延撫洪承疇和總兵杜文煥合攻王嘉胤,農民軍夜間劫明營失利。杜文煥擊敗齊三于黃甫、東山諸寨,殺害頭目王天云等。
張獻忠部在米脂十八寨向明總兵杜文煥軍佯降。[28]杜文煥敗農民軍上天虎、掃地王等。橫天王、隔溝飛、點燈子等奔延川南,據險而守。
農民軍首領王嘉胤九月率農民軍南走甘泉、鄜州、膚施等地,為明參將卜應第所襲。
李老柴十月起義于鄜州、雒川、中部間,聚眾三千人進攻合水。明總督楊鶴檄寧夏總兵賀虎臣往“剿”,戰李老柴于盤谷,農民軍陣亡數百人。
王嘉胤率農民軍再下清水營,殺明游擊李顯宗,復占府谷城。
明副總兵曹文詔擊敗王嘉胤軍,農民軍出城,明固原總兵楊麒追擊農民軍至安河口,天淫雨,楊麒托言有邊警還師。王嘉胤長驅進入山西,攻克河曲。
王嘉胤在河曲稱王,設官署,置左右丞,以白玉柱為右丞,王自用(紫金梁)為左丞,這是農民軍早期的政權機構,組織形式很簡單。闖王高迎祥等各部都屬于這個農民政權。
張獻忠等復起反明,率領農民軍五六千人進攻靖邊、安定、綏德、米脂、清澗等地,鄉紳惠世揚等招募地主武裝進行反抗。延撫洪承疇和總兵杜文煥擊殺農民軍八百人,招撫十八寨起義農民約二千人,張獻忠率農民軍據守雙柳。
山西總兵王國梁十一月進犯河曲,用炮轟擊,但紅夷炮銃炸裂,明兵混亂,農民軍乘機進攻,王國梁軍大潰,參將李春坊先逃。
明兵部尚書梁廷棟請拜杜文煥為大將軍,領山(西)、陜(西)、臨(洮)、寧(夏)四鎮兵攻河曲農民軍,命道臣葉廷桂、白貽清監軍。杜文煥領兵一萬人與副總兵曹文詔至河曲,農民軍堅守,明軍露宿雪中,不能強攻,于是采用斷絕農民軍糧道的辦法來進行圍困。
延綏鎮邊兵神一元自遼陽逃歸,聚眾三千人,于十二月初一襲破新安邊營,收集該營兵民進攻寧塞,城中人開門迎納。神一元殺明參將陳三槐,又攻柳樹澗堡,堡中饑軍饑民迎入。農民軍攻克寧塞,圍靖邊三晝夜。明副使李若梓固守。因明援兵來救,城沒有攻破。
杜文煥在河曲聽到寧塞被農民軍攻下,家口多死,令曹文詔攻城,自往寧塞。神一元棄寧塞進占保安。
明兵部移保定總兵尤世祿于山西,攻河曲農民軍。王嘉胤派農民軍三千人至方裕嶺,與尤世祿軍相遇,大敗明兵于櫻桃鎮,明將白雄被打死,虎大威、尤勝龍等重傷,而尤世祿虛報首功。尤世祿攻平陽農民軍,上天猴(劉九思)等率農民軍還陜西。
陜西大饑,山西為阻止農民軍過河,斷渡閉糴,以致陜北米價騰貴,斗米六錢。清澗、延長、綏德等縣饑民流亡瘠死,米脂人“從賊者至半”。御史吳甡請從山西糴糧,明廷不允,令由西安接濟,而西安距上述州縣路遠,不如山西臨縣、永寧等地僅一河之隔。
當時陜北農民軍的支系,據《綏寇紀略》記載:“當秦寇發難,延綏以北為逃兵,為邊盜;延綏以南為土寇,為饑民,邊盜則神木之王嘉允,靖邊之神一元為魁,而支蔓于綏德之不沾泥,慶陽之可天飛,延安之郝臨庵、鎮原之紅軍友也。土寇則西川之王左掛、苗美,清澗之點燈子為魁,而支蔓于中部之李老柴,延州之混天猴,保安之獨行狼也。”[29]《懷陵流寇始終錄》歸結為四大支:“時西安北有大賊四:河曲王嘉胤、保安神一元皆攻城破邑;回賊、土賊剽掠鄜州、雒川間。”[30]其中王嘉胤一支被明廷蔑稱為東路“流賊”,神一元一支被蔑稱為西路“流賊”。除“回賊”、“土賊”外,還有未列入的蒙古族起義隊伍。這是農民軍初起的基本情況。